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悲惨世界(上下插图本珍藏版)/世界文学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雨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悲惨世界(上下插图本珍藏版)》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内容推荐

《悲惨世界(上下插图本珍藏版)》:一部揭示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作者雨果称这部小说为“社会的史诗”,小说问世以来曾被世界各国17次拍摄成电影电视。《悲惨世界(上下插图本珍藏版)》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通过描述一个农民出生的贫穷工人冉阿让努力向善却充满不幸的命运,展示了下层人民的深切痛苦。

目录

译序

作者序

第一部 芳汀

第一卷 正义者

第二卷 沉沦

第三卷 一八一七年

第四卷 寄放,有时便是断送

第五卷 下坡路

第六卷 沙威

第七卷 尚马秋案件

第八卷 祸及

第二部 珂赛特

第一卷 滑铁卢

第二卷 洛里翁战舰

第三卷 履行对死者的诺言

第四卷 戈尔博老屋

第五卷 夜猎狗群寂无声

第六卷 小皮克普斯

第七卷 题外话

第八卷 墓地来者不拒

第三部 马吕斯

第一卷 从其原子看巴黎

第二卷 大绅士

第三卷 外祖和外孙

第四卷 ABC朋友会

第五卷 苦难的妙处

第六卷 双星会

第七卷 咪老板

第八卷 坏穷人

第四部 普吕梅街牧歌和圣德尼街史诗

第一卷 几页历史

第二卷 爱波妮

第三卷 普吕梅街的宅院

第四卷 人助也许是天助

第五卷 结局不像开端

第六卷 小伽弗洛什

第七卷 黑话

第八卷 销魂和忧伤

第九卷 他们去哪里?

第十卷 一八三二年六月五日

第十一卷 原子同风暴称兄道弟

第十二卷 科林斯

第十三卷 马吕斯走进黑暗

第十四卷 绝望的壮举

第十五卷 武人街

第五部 冉阿让

第一卷 四堵墙中的战争

第二卷 利维坦的肚肠

第三卷 出污泥而不染

第四卷 沙威出了轨

第五卷 祖孙俩

第六卷 不眠之夜

第七卷 最后一口苦酒

第八卷 人生苦短暮晚时

第九卷 最终的黑暗,最终的曙光

试读章节

还有一回,他收到当地一位贵绅的讣告,看见满满一张纸不仅列了死者的所有爵位荣衔,还列上他所有亲戚的所有封建贵族的尊号,不禁高声喊道:“死者的腰板真够硬朗的!准备这样一副沉重的头衔担子,让他轻快地挑走;人的智慧确实了不得,讲虚荣连坟墓也不放过!”

他一有这种机会,就委婉地讽谏一句,但是弦外之音,几乎总有一层深义。一次过封斋节,有个年轻的助理主教来到迪涅,在大教堂里讲道,他以慈善为题,还相当有口才,要求富人救济穷人,以便上天堂,免得下地狱;他把地狱描绘得极其阴森可怕,而把天堂描绘成令人渴望的美妙境界。听众里有个杰博朗先生,是个歇了业的富商,还时而放点高利贷;从前他制造粗布、哔叽、粗呢和帽呢,赚了五十万,但一生也没有向穷苦人施舍过。听了那次讲道之后,大家注意到每逢星期天,他就拿一个铜子,施舍给在大教堂门口的六个乞婆。一个铜子要由六个人分享。有一天,主教撞见他正在行善事,便微微一笑,对他妹妹说:“杰博朗先生又在那儿花一个铜子买天堂了。”

只要是行善,哪怕碰钉子他也不退缩,总能想出引人深思的话来。有一回,他到城里一座府邸的客厅为穷人募捐。正巧德·尚特西埃侯爵在座,此公年迈,富有但是吝啬,竟能设法既当极端保王党人,又是极端伏尔泰派。世上确实有这种杂糅。主教走上前,拍了拍他的手臂,说道:“侯爵先生,您应当给我点什么。”侯爵转过身去,冷淡地回答:“主教大人,我有我的穷人呢。”主教立刻又说:“那就把他们给我吧。”

还有一天,他在大教堂这样讲道:“我最亲爱的兄弟们、我的好朋友们:法国有一百三十二万农舍,都只开三个通口;有一百八十一万七千农舍,都只开两个通口,就是一门一窗;还有三十四万六千座木棚,只开一个通口,也就是一扇门。这种状况,完全是所谓的门窗税造成的。把穷人家、老太婆、小孩子,安排住进那些房舍里看看,准要得热症或其他疾病!唉!上帝把空气给人,法律却让人出钱买空气。我不想指责法律,但我要颂扬上帝。在伊塞尔省、瓦尔省、上阿尔卑斯和下阿尔卑斯两省,农民连小推车都没有,粪肥要用人背着送到地里。他们没有蜡烛,只好点含树脂的枝子或蘸丫树脂的绳子。多菲内地区整个山区全是这样。他们要把半年的面包做出来,用干牛粪烤好;到了冬天,面包要用斧子劈开,放进水里浸泡二十四个钟头才能吃。我的兄弟们,发发善心吧!瞧一瞧,你们周围的人生活多苦啊!”

他生在普罗旺斯地区,不难掌握南方的各种方言。他到下朗格多克地区就说:Eh K!moussu,s6s ag67到下阿尔卑斯省就说:Ont6 anaras passa?到上多菲内地区就说:Puerte unbouen moutou embe un bouen froumage grase。他讲方言,得到当地人的喜欢,赖此接近所有人。他进草房,到山里,就像在自己家一样。他善于用大众语言说明大道理。他会讲各种语言,因而能深入所有的心灵。

而且,他对待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总是一视同仁。

他绝不轻率地谴责任何行为,总要先考虑整个环境的因素。他常说:“让我们瞧瞧,是什么路导致这个错误。”

他常常笑呵呵地自称是“回头的浪子”,绝不义正词严地唱高调。也不像嫉恶如仇的正人君子那样横眉立目,而是朗声宣传一种教义,概括起来大致如下:“人有肉体,这对人来说,既是负担又是诱惑。人拖着肉体,又屈从于肉体。

“人必须监视,约束,抑制肉体,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屈从。即使这种屈从,也还是可能有过错;不过,这种过失是情有可原的。这是一种堕落,但是落下来双膝着地,结果可能成为祈祷的姿势。

“成为圣贤,那是极其特殊的;做个正义者,倒是为人的准则。你们尽可徘徊,怯懦,尽可犯错误,但是要做正义者。

“尽量少犯错误,这也是为人的准绳。不出一点差错,这是天使的梦想。生在尘世,就难免有错。过错就是一种地心吸力。”

有时,他见众人哗然,都气急败坏,就微笑着说道:“嘿!嘿!看来,人人都在犯这种大过错。现在事情一败露,伪君子就慌了手脚,都急忙为自己开脱,都急忙打掩护。”

他对于承受人类社会重压的妇女和穷人,总是非常宽容的。他常说:“女人、孩子、仆役、弱者、穷人和愚昧的人有过失,那就是丈夫、父亲、主人、强者、富人和学者的过错。”

他还说道:“对于没有知识的人,你们就要多教给他们一些事情;社会不提供免费教育是有罪的,应当为它制造的黑暗负责。这颗灵魂充满了黑暗,必然要产生罪恶。有罪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由此可见,他判断事物有他自己特异的方式,我猜想他是从《福音》中得来的。

有一天,他在一个客厅听人说,有一件案子正在调查,不久就要审理。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出于对一个女人和他们所生的孩子的爱,实在走投无路,便铸了伪币。那年头,造假币仍然要处以死刑。他造的第一枚假币,那女人拿去花时被抓住了。把她抓起来,但只有对她不利的罪证。惟独她能招认告发,断送她情夫的性命。她矢口否认,怎么逼供她也不肯招认。于是,检察官便想了个办法,巧妙地拼凑了一些信件的片段,制造了那情夫负心的假象,让那不幸的女人相信她有个情敌,那男人欺骗了她。她在极度妒恨之下,便举发了她的情夫,全部招认,全部证实了。那男人没救了,不久要在艾克斯城和他的同谋受审。讲述完这件事,大家交口称赞那位司法官的机敏。他利用嫉妒的心理,让人出于恼恨而讲出事实,借助报复的心理而显出司法的威力。主教一声不吭地听着,等大家说完了,他就问道:“在哪儿审判那男人和女人呢?”

 “在重罪法庭。”

 主教又问道:“那么,在哪儿审判检察官先生呢?”

 迪涅发生一桩惨案。一个男人因杀人而判处死刑。那不幸的人算不上个读书人,但又不是一点知识都没有;他在集市上卖艺,代写书信。这件案子引起全城人的关注,行刑的前一天,驻监狱的忏悔师病倒了。必须找个神甫帮助死囚度过他最后的时刻。有人去请本堂神甫。据说他拒绝了,声称:“这不关我的事。我何苦接这个苦差使,何苦管那个跑江湖的;我本人也正害病;况且,那不是我的职务。”

他这种答复传到主教耳中,主教说道:“本堂神甫先生讲得对。那不是他的职务,而是我的职务。”

于是,主教立刻赶往监狱,下到“跑江湖的”那间牢房,叫他名字,拉住他的手,同他说话,在他身边待了整整一天一夜,废寝忘食,祈祷上帝拯救犯人的灵魂,也祈求犯人拯救他自己的灵魂。主教告诉犯人,最完美的真理也是最简单的真理。他就像个父亲、兄长、朋友,仅仅在祝福时才是主教。他一边安慰他,劝他放心,一边把这一切都给他。那人要在绝望中受刑而死,把死亡看成万丈深渊。他站在死亡线上,吓得魂不附体,恐惧地倒退。他还不是根本不在乎生死的冥顽之徒。死刑判决这一剧烈的震撼,似乎把他周围某处的间隔震破,这种间隔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阻隔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神秘性。他从这幽冥之隔的缺口不断窥探世外,所见惟有一片黑暗。主教却让他看到一线光明。

次日来提这个不幸的人时,主教还在牢房里。他也跟着走到刑场。他披着紫色祭披,颈上悬挂着主教十字架,同五花大绑的刑犯并肩站在大众面前。P11-13

序言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青少年的罗兰保存一期《堂吉诃德》画报,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画:苍苍白发罩着光环,他正抚弄着竖琴,为苦难的民众引吭高歌。《悲惨世界》的作者留下的这副形象,也许是大众更乐意接受的。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里斯托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一八二八年起构思,到一八四五年动笔创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一八0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一八二八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O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一八三二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一八四五年十一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一八四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一八四八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存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一八三0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一八四八年革命,以及一八五二年他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一八六二年七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分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是“法国第一号煽动家”,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李玉民

二○○五年三月

于北京花园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