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剑波编译的《黄帝内经(足本典藏)/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不仅是一部医学巨著,还是一部养生宝典。书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讲怎样不得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样使人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活到天年。《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因此,要做到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应自然”。这对于越来越注重养生的现代人来说是颇有教益的。
柴剑波编译的《黄帝内经(足本典藏)/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8l篇。《素问》所论主要体现为中医基本理论、辨治方法与原则;《灵枢》则主要论述针灸与经络等内容。
岐伯回答说:太过则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名叫重强。不及使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自如。
黄帝惊悟,肃然起立,拜了两拜说道:很好!我懂得诊脉的要领了,这真是天下极其重要的道理。考察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总的精神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回而不转,就失掉它的生机。这是极其重要的道理,是非常微妙的,把它著录在玉版上面,藏干内府,每天早上诵读,称它为《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舍于生己之脏,死于我己不胜之脏,这就是所说的五脏疾病的传变。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相克之脏,病者才死。这是病气的逆传,所以会死亡。例如,肝受病气干心脏,而又传行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肾脏,传到肺脏而死。心受病气于脾,传行到肺,病气留止于肝,传到肾就死了。脾受病气于肺,传行到肾,病气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脏,传行于肝脏,病气留舍于脾脏,传到心脏而死。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干止肺,传到脾就死了。五脏的分属是以一日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这样就可以推测死的大体时间。
黄帝日: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日: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剧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日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日肝痹,一名日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日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日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日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日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黄帝说道:病气的转移,在相通连的五脏中,都有一定的次序。假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那么多则三个月或六个月,少则三天,或六天,就会传遍五脏就要死了,这就是说相克的五脏病气是有顺传次序的。所以说:能辨别里证的,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能辨别外证的,可以知道病从何经而来;这就是说,知道它到了其所不胜就会死。
六淫之首为风,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风邪侵袭人体,就会使人毫毛直竖,皮肤闭塞发热,在这个时候,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等到风寒侵袭经络,发生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灸、针刺等方法。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气内传于肺,叫做肺痹,发为咳嗽上气。如果还不治疗,就会从肺传行到肝,这时的病名叫肝痹。又叫做肝厥,发生胁痛、不欲食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传行于脾,叫做脾风,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色黄等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如继续不治,就会传行于肾,叫做疝瘕,发生少腹烦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浊,又叫做蛊病,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或用药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肾传心,发生筋脉牵引拘挛,叫做瘛病,在这个时候,可用艾灸或用药物;如继续不治,十日之后,当要死亡。倘若病邪由肾传心,又复反传于肺脏,发为寒热,发当三日即死,这是疾病传行的一般次序。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假如骤然爆发的病,就不必根据这个相传的次序而治。有些病不依这个次序传变,如忧、恐、悲、喜、怒这五种神志之病,病邪就不依照这个次序相传,因而使人突然生病。如因过喜会伤心,心虚则肾气相乘;或因大怒,则伤肝而使肺气因而乘之;或因过思伤脾,肝气乘之。或因惊恐,则肾气虚,脾气乘肾;或因大忧,则肺气内虚,心气乘肺。这是病邪不依次序传变的道理。所以病虽有五变,但能够发生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所谓传化,就是乘虚传变的意思。
P64-P65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其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则,以及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阐释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根源,所以成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后世学者见仁见智,或认为成书于远古即三代之前,或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经大量文献考证,其最晚成书年代应在西汉中后期。关于《黄帝内经》作者,从该书内容中所体现的不同学术观点、多样的文字特点、丰富的文体形式来看,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历经数百年众多医家、学者理论观点、学术经验的总结。由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后人对其称谓极为尊崇,故书中所论皆以黄帝与其臣子的问答形式呈现,且古人多崇“厚古而贱今”之美德,故把著作假托黄帝以示珍重。关于《黄帝内经》的内容,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素问》所论主要体现为中医基本理论、辨治方法与原则;《灵枢》则主要论述针灸与经络等内容。
《黄帝内经》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明确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所论之阴阳五行理论、藏象、诊法、治疗、养生、针灸等中医学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及后世历代医家、相关著作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蕴涵着古代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包含着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历法、季候等内容。从古至今,众多文人墨客与学者皆喜研读此书,体会其文意、文法,汲取其精华。阅读《黄帝内经》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将自然界与人体相统一,以此来认识人体自身的问题,这些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背景下凝炼而成的,因此历代文人雅士及医者无不研读此书。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朝代更迭,历经辗转传抄,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使得大部分原著散佚,所存部分亦混乱难懂。虽经后世医家订补,但由于该书所形成的历史时期文字古奥,语句艰深,词义深晦,使得中医初学者难以领悟其深刻的学术内涵。因此,将《皇帝内经》古朴、深奥的语言文字,用白话文的形式加以诠释,用现代语加以语译和解释,使学习者易读易懂,是十分必要的。本书以《黄帝内经》为据,在语释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古代注疏本和现有的同类著述,比较分析诸家的注释。原文基本以王冰次注本为准,在部分词句上参考《黄帝内经太素》、《甲乙经》等校订。同时,吸取了诸多同行专家的意见,对其原文及现代译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编整,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但使文句更加流畅,且更能体现原文的主旨与学术思想,以供研究和参考。 译者柴剑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