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移星转,杞麓湖沿岸的田野上不知不觉中已脱下了春装,披上了金黄色的秋纱。
这一年,人们早踏晨露下田地,晚披落日余晖归家,辛辛苦苦地把庄稼盘得扎实①逗人喜爱哟!一眼望去,沿湖两岸的稻海金黄,秋风一吹金浪翻滚,山坡上一块块包谷地里,秸秆背着一苞苞粗档档的果穗,穗尖上挂了一顶顶红丝帽。村前村后,菜花金黄,果树飘香。人们望着这吉祥的兆头,心里像喝了蜂蜜水甜津津的。老人们乐得眉开眼笑胡子翘,一个个伸出大拇指啧啧地夸口道:“今年呵,老天爷睁眼,风调雨顺,真是个十年难逢的金满斗啊!”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四乡八寨的人们开镰割谷之际,躲在湖里的恶龙,又兴妖作怪了。几日之间,汹涌的波涛吞没了周围的村庄和正待收割的稻田,人们又遭难挨劫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神僧畔富治水后,在他师父——铁牛和尚的精心培养下,胸怀鸿鹄之志,不论数九寒冬,还是烈日炎炎,终日潜心修炼,效法鲲鹏凌空飞翔。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的勇武和本领,即便是生拔牛角的孟贲再世,也不过如此。
这一天,神僧畔富早早地起了床,去朝拜铁牛大师。只见铁牛大师静坐神坛上,闭目吟经,手中捻着一串数珠。少顷,他抬起头来,微微地睁开眼睛,看了一眼畔富,轻声吩咐道:“畔富我徒,吾昨夜观星,今掐指一算,乃恶龙又要兴风作浪之日。”接着和颜悦色地说:“我有一颗水珠,是传世之宝。现送给你为民除害,英名盖世,流芳千古!”神僧畔富听罢,双手接过那颗水珠,低下头说道:“多谢大师,弟子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临行前的夜里,神僧畔富在睡梦之中,忽然觉得自己在秀山顶上练功修行,一朵莲云从西方天上徐徐降临身边,从莲云上走下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只见他左手牵了一只黄犬,右手拿着一把蚊刷(拂尘),站在他面前笑道:“畔富贤僧,今天我知道你要为民除害,特来送你一柄青锋剑,助你一臂之力!”神僧畔富眼睛一眨巴,刚要说话,可是老人不见了。只见桌上放着一把金光闪闪的三尺青锋剑。
第二天,神僧畔富怀揣避水珠,身佩青锋剑,手提禅杖,告别了铁牛大师和众兄弟,毅然下山去了。
大约走了一个时辰,神僧畔富来到杞麓湖西北边的小尖山上,坐在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朴树下,边歇息边拴紧鞋带。
蓦地,天上响起一声炸雷,满天的乌云聚拢而来,密布了整个坝子的天空。杞麓湖上波浪翻滚,靠近湖心的水面上,喷射出阵阵水雾,激溅起朵朵浪花。那条可恶的孽龙,摇头摆尾,一会儿跃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湖心。
霎时,湖水猛涨了,良田被吞没了,村庄被淹没了。神僧畔富看着,走着,忽然两脚生风,只听得耳边风声呼呼呼地响,一会儿就投身于激浪之中。
那条恶龙,猛听得前边“呼”的一声响,定睛一看,突见神僧畔富跃入水里,顿时眉头一皱,拨开浪,张牙舞爪,摇首摆尾,恶狠狠地扑向神僧畔富,想把他一口吞入腹内开荤。神僧畔富见恶龙扑势凶猛,纵身一跳,避开恶龙,一个猛子扎入水中,绕到恶龙身后,举起三尺青锋剑,猛力地向恶龙腹部刺去。那条恶龙一招未扑着神僧畔富,猛觉得腹部疼痛难忍,腾空跃起,蹿出数丈远,一股鲜红的血带拖在它的身后,把湖水都染红了。神僧畔富大吼一声,疾若闪电,从水里飞身一跃,骑在恶龙身上,挥剑砍掉龙尾巴。那条恶龙拼命挣扎,翻滚不已,在湖中搅起几丈高的浪头,把神僧畔富甩下身来。只见一股股殷红的血水,喷吐着泡沫,不断从湖底涌出来。
整整两个时辰的光景,被海浪推倒在岸边的神僧畔富苏醒了。他挣扎着爬起来,已不见恶龙的踪影了。“茫茫大海伺处寻觅它呢?”这时。他猛然想起了昨夜梦中老人的嘱咐。只见他向空中一招手,顷刻间就招来了那位手牵黄犬的神仙。只见神仙牵着黄犬徐徐地进入水中。刹那间,湖面上又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紧接着倾盆大雨浇了下来。湖里掀起几丈高的波浪。但听得风声呼呼,天昏地暗,整整过了两顿饭的光景,风住了,雨停了,太阳从云层中钻了出来。只见那黄犬嘴里衔着一个大螺蛳从水中钻了出来。这时湖面上风平浪静,刚才浑浊不堪的海水顷刻间变得清澈无比。原来那水中的恶龙害怕黄犬,它变成一个螺蛳缩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被黄犬在水里四处追踪,从石头下面抓了出来。P11-12
民间故事乃传统文化之奇葩,是人类美好愿望之结晶。上古之时,生存环境恶劣,洪水泛滥,干旱连年,野兽成灾,人在自然界面前显得渺小,战胜自然能力微乎其微。由于对日月、星辰、雷电、风雨、鬼怪、野兽、火种之崇拜,于是神话、民间故事、传说便产生了。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追求美好生活,然自然之桀骜不驯,灾害不断。生活艰辛,腐败横行,苛政猛于虎。于是又有惩恶扬善、弘扬正气之故事流传于民间,表达人民向往光明,惩治贪官,对河清海晏,丰衣足食之渴望。
民间故事在物质匮乏年代,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老人讲述故事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孩童听之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其乐融融。在没有电视电脑,没有“蜡笔小新”、“奥特曼”的时代,民间故事是人们的精神享受。可以说没有民间故事,人类的精神生活是不完善的。人们众口相传、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是人类美好愿望与智慧的结晶。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民间故事,曰渐被人淡忘,令人痛心。抢救保护,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中国民协主持收集、整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像一条红线把散落在民间闪闪发亮的珍珠串连起来,成为一串魅力四射、精妙绝伦、妙不可言的项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善莫大焉。
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通海卷》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荣幸。我们是听着民间故事成长起来的,是民间故事教给我们人生的道理,做人的道理。面对岌岌可危的文化遗产,我们尽绵薄之力,责无旁贷。故而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受到的委屈和遇到的困难,都化作我们工作的动力,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杨公千成,年高德勋,谦谦君子,满腹经纶,能为之序,增色不少。编委诸君,虽无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之苦,但恪尽职守,夜以继日,挑灯夜战,数易其稿,功不可没。《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通海卷》有神话4篇,传说107篇、故事62篇、笑话15篇,40余万字。
通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文风绵延千年,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受益匪浅。前人收集整理之民间故事是我们编好《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通海卷》的基础,如段子平主编的《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通海卷)》、张汝润编写的《秀山风物传奇》、通海县兴蒙大队编的《凤凰集》、段丕襄著的《价农志异》、萧祖文主编的《通海萧氏家谱》、常平兴和常恕兴的《忠武常氏家谱》。
在历史长河中,民间故事浩如烟海,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岁月流逝,旷日持久的文化洗涤,使民间故事显得更生动、更丰满、更迷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收集整理的只是一小部分,因时间、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与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向所有提供文字资料、图片、音像的同道敬致谢忱。
2014年5月
(作者系通海县文联主席)
通海属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全县总面积721平方公里,北距省会昆明125公里,南达建水、石屏,是历史上有名的通江达海的滇南重镇及经济与手工业发达地区。其城南枕秀山,北面杞麓湖,湖光山色,江南风韵,不仅是一个风光旖旎的鱼米之乡,还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旅游之城。全县有汉、蒙古、回、彝、傣等民族,约30万人。秀山乃云南省四大名山之一,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苍山并列;杞麓湖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湖山叠翠的通海,早在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因昀町毋波侯(昀町国辖通海、建水、滇南一带)击叛有功而被封为昀町王,开始在秀山辟建园林。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南诏派驻通海的节度使段思平,会盟三十七部,起兵讨伐东川节度使杨千贞,灭其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段思平特地在秀山建立昀町王庙以纪念毋波。明代状元、诗人杨升庵曾到通海与友人诗酒唱和,挥毫吟咏通海而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到秀山,则在滇游日记中盛赞“迤东之县通海为最胜”。乾隆时通海知县朱阳感于通海的民风淳厚而欣然题书“礼乐名邦”以赞之。明清以来,通海本地文人墨客在滇省声名鹊起,以阚祯兆、赵城为首的诗人书法家,在外地来任通海县令的官宦及广大百姓的共同营造下,使通海的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繁荣发展,遐迩闻名,并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有“匾山联海”之称的秀山文化。1962年,朱德委员长视察通海,感于通海经济、文化、环境之秀美,吟写出“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访通海县》)的名句。改革开放以来,通海在经济建设、文化事业方面更有了空前的建树。2008年通海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当代的美名与数百年前的赞誉“秀甲南滇”(清康熙云南按察使许弘勋)、“冠冕南州”(清光绪云贵总督岑毓英)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是历史为通海的自然风光、经济人文所作的艺术评定。通海当之无愧。《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通海卷》可视为对通海大好河山与社会历史的客观佐证。百姓的心传口碑,具有无可辩驳、不可磨灭的现实品位和审美魅力。秀山、通海的故事脍炙人口,它留在口头,藏在民间,与劳动人民共存。诚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群众千百年口头创作的民间故事、传说等正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口头流传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对美的追求。
通海近30年来所采录、整理或出版的民间传说故事,近300篇,约35万字,是通海汉族、蒙古族、回族、彝族、傣族等各族人民在自然界中英勇斗争,弘扬正义,惩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记录。它们同其他地区民间文学一样,保存着与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的密切关系,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在继承(忠、孝、仁、义、勤劳、善良、神仙鬼怪等),与地方民族的紧密联系(汉族、蒙古族、回族、彝族、傣族等的信仰、风俗、习惯等),而最突出的是与本乡本土地域山川的亲密交融,即与秀山和杞麓湖的血肉融汇,完美体现。赞美家乡,美化诗化秀山、杞麓湖的传说故事,成为通海民间故事的艺术瑰宝,它们与其他乡镇地区(高大、九龙、者湾、兴蒙、曲陀关等)先后出现的关于本乡本土的风物、历史、人物方面的传说故事一样,各具特色地体现出当地百姓对自己故土的依恋和自豪。这些作品往往从一个富有特色的景观、环境、建筑和人物说起,演绎出一个勇敢、智慧的优美故事,给人以清新的感染和深刻的启示。如蒙古族的《马刨井》、《弦歌洞》,高大乡的《绿春坝的传说》,九街乡的《九龙池》、杨广乡的《彩凤姑娘》等。而在秀山一杞麓湖系列传说故事中,最具民间文化特色、最能体现通海地域风貌和文化品位的作品,要属征服灾害、造福百姓的英雄传说故事。他们在通海人民心中有口皆碑,与全世界、全国人民世代相传的英雄人物血脉相连——这就是通海汉族《神僧畔富》系列和蒙古族《阿扎拉》故事中的两位主角——神僧李畔富和少女阿扎拉。通海自古有杞麓湖,烟波浩渺,关于水和治水的传说故事特别扣人心弦。《旧约·创世记》中犹太人的神话《诺亚方舟》,表达了他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意志和愿望。诺亚造方舟显示了人类在洪水泛滥时战胜自然灾害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中国古代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同样反映了我们祖先同洪水做斗争的豪迈气概。通海有关治水的传说故事大同小异,所塑造的神僧畔富,有两大功勋:一是把泽国水域中的通海人民从洪水中拯救出来,“卓锡穿通入海流”;二是保证年年水旱保丰收,保灌溉,他撒下黑豆,使落水洞成为控制湖水涨落的天然制洪闸。清人杨仲琼的诗句代表了通海人民的心声,它与秀山杞麓湖有关的传说故事一样,是对治水英雄崇高的礼赞:
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锡穿通入海流。
在昔若无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
口头文学不仅是对人民心中英雄的膜拜和崇敬,也是人民心中永恒的期盼——希望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有神祗和英雄出来为人民解除苦难,人民将永远把他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心。朱德委员长以诗赞“秀山雄城后”,通海民间文学可谓塑造了“畔富雄通海”。无论是从历史意义还是从艺术魅力来看,“畔富系列”故事都是通海民间文学中的佼佼者。历史是一面镜子,民间文学也是百姓手中的一面镜子——通海人民通过秀山一杞麓湖—李畔富的故事,振聋发聩,世代相传,让山色湖光的升沉变化,反映出人民心中的爱憎和世事的迁移。
如果说李畔富是神奇魁伟的治水英雄,阿扎拉则是云南蒙古族人民心中的温柔强劲的女神。蒙古族人民从遥远的北方草原来到云南高原水乡,少女阿扎拉为蒙古人民消灾祈福,抗洪养生,她更富于人情味和生活味。汉族的李畔富像一出惊天动地的活剧,蒙古的阿扎拉则是一曲温柔的渔歌。这两组故事都依附于秀山一杞麓湖,荡漾着通海特有的山色湖光之韵律,不愧是通海民间文学中激荡人心、永远翻腾的洪波曲。
智慧和勤劳是民间故事传说中又一重大主题。通海秀山上争奇斗艳的楼台亭阁是民间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秀山清凉台内有鲁贤祠纪念鲁班。“规矩可做千秋法,方圆堪为万世师”,文人墨客的佳联也同民间百姓对鲁班的崇敬相吻合。通海民间故事传说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篇章——蒙古族人民不但同汉族同胞一样祭祀鲁班,而且他们从草原来到云南通海,变换着劳动方式:放牧一种田一打鱼,还以鲁班为典范,学会了建筑,且在自己民族中超然不群地矗立起一位自己民族的建筑工程师——旃班。鲁班是汉族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象征,这位神奇的大师还培育了一位蒙古族的建筑艺术的传人旃班,让他们的建筑之花在各地竟相绽放。《鲁班会》、《鲁班和旃班》是这个民间故事的生动传述。勤劳一智慧一繁荣,这是人民渴求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强之路。这样的故事同时证实了传统文化不但在汉族地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能越过无形的藩篱,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心中。
善有善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相当一部分民间传说宣扬了这一思想。这是一个劝人为善的主题,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通海《拨云堂神钵》却是具有历史现实依据的传说。通海城文昌街沈育柏(1698—1771年)拜师访友,聪慧济世,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通海城开设拨云堂药店,专治眼病,享誉全国和东南亚。这个小故事把主题提炼拔高,附会成一个知恩图报而又造福百姓的精练故事。医者仁心,这也同拨云堂的制药宗旨完全一致,是通海以善为主旨的传说故事中的佳作。
最早的最朴素动人的爱的诗篇和故事都来自民间。“关关雎鸠”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为爱而发出的最优美的第一声鸣叫。“梁祝”、“牛郎织女”和“七仙女”的故事更赢得了千千万万百姓的同情和眼泪。通海民间故事《秀山和杞水》及蒙古族的《弦歌洞》中贯穿着善与恶的斗争,故事结局把美撕毁给人们看——故事主人公秀姑、小杞都为爱献出宝贵的生命,蒙古族腊曹台和恩格荷也以死抗争,魂归天庭。诗情画意中给人们留下凄美悲壮的记忆。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通海卷》与通海悠久历史和优美的湖山相得益彰,水乳交融,认真阅读的人,会自然印证出这一天衣无缝的美妙奇观。
通海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老中青几代文化人和爱好者为之付出了宝贵的心血。《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通海卷》是在前人所做大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丰富完善,但因为采访、叙说、记录、整理者各有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和个性爱好,又采录于不同时期,对民间文学稿件又缺少一个统一的、总体的规划和要求,因而在内容选取、文字推敲和风格特色上,都存在一定的瑕疵。有的繁简失当,有的文字粗疏,有的又存在明显的文人加工的痕迹。但为了尊重最初采录者的劳动,一律保存原样,因为它主要是为人类保存一份“记忆遗产”。它不愧是一部秀色可餐的民间图卷。
2014年5月
(作者系诵海县一中原校长)
通海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老中青几代文化人和爱好者为之付出了宝贵的心血。林启龙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通海卷》是在前人所做大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丰富完善,但因为采访、叙说、记录、整理者各有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和个性爱好,又采录于不同时期,对民间文学稿件又缺少一个统一的、总体的规划和要求,因而在内容选取、文字推敲和风格特色上,都存在一定的瑕疵。有的繁简失当,有的文字粗疏,有的又存在明显的文人加工的痕迹。但为了尊重最初采录者的劳动,一律保存原样,因为它主要是为人类保存一份“记忆遗产”。它不愧是一部秀色可餐的民间图卷。
最早的最朴素动人的爱的诗篇和故事都来自民间。“关关雎鸠”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为爱而发出的最优美的第一声鸣叫。“梁祝”、“牛郎织女”和“七仙女”的故事更赢得了千千万万百姓的同情和眼泪。通海民间故事《秀山和杞水》及蒙古族的《弦歌洞》中贯穿着善与恶的斗争,故事结局把美撕毁给人们看——故事主人公秀姑、小杞都为爱献出宝贵的生命,蒙古族腊曹台和恩格荷也以死抗争,魂归天庭。诗情画意中给人们留下凄美悲壮的记忆。
林启龙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通海卷》与通海悠久历史和优美的湖山相得益彰,水乳交融,认真阅读的人,会自然印证出这一天衣无缝的美妙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