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宁编著的《民国大师哲学笔记》一书中,民国大师用他们智慧的思想来观察、探究、感悟人生,并将真谛与我们分享。冯友兰和我们分享了他在破解人生这道谜题时的种种感触;梁漱溟和我们分享了他在参透人心时所得的真谛;胡适求证了漫长人生旅程里的种种可能;季羡林看透了人生并无完满;超凡的李叔同规劝世人如何在喧嚣的凡尘里炼就一颗初心;林语堂的哲理从来不沉重,他倡导快乐的人生,并致力于研究在这苦短的人生里,如何过得快乐;金岳霖虽然毕生研究理性至上的逻辑学,但并不妨碍他把自己朴素的人生活出了一道道哲理;和金岳霖的童真不相上下的是梁实秋不像话的浪漫,住在雅舍里,过着雅生活,但他仍然记得,情理相依傍,这雅兴才能更悠远绵长。
伊宁编著的《民国大师哲学笔记》一书主要介绍季羡林、冯友兰、梁漱溟、李叔同、胡适、林语堂、金岳霖、梁实秋等大师的逸闻趣事,以及他们在学术上的妙语灵思,生动地再现民国一代名流的卓绝文采。大师用他们智慧的思想去观察、探究、感悟人生,并将真谛与我们分享。
活着是上天给予的一种恩赐
在季羡林看来,从古至今都不存在一个百分百完满的人生。所以他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从古人的诗词、民间的谚语里我们就不难看出其中的道理。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这条真理在一切人身上都适用。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就连稳坐龙位的皇帝都有他的难言之隐:虽然表面上看,皇帝能够为所欲为,操控天下,但与此同时,皇帝们也要承受着宫廷内部的残酷争端,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就连史上那些英明神武的君王都曾梦想着超越生死,长生不老,妄图永保皇位。
帝王且有不如意之事,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了,命运织就一张疏而不漏的网,让我们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当我们明白了这个平凡的真理,也就能够看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恩赐,月虽有阴晴圆缺,但至少活着的我们曾见过它圆满时的美景。人有悲欢离合,虽不能常相见,但至少活着的我们尚且能够彼此想念。所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天大的恩赐。
在季羡林走过的几十年漫漫长路中,酸甜苦辣都曾经经历过。喜事是自己的事业与学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国际上也是德高望重的权威。苦事是曾经遭受过迫害,人生最苦闷最无望的阶段也是在那个时候。那时的季羡林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无路可走,看不到丁点儿的希望,但他没有放弃,撑过去了,人生便多出一条路。
等到季羡林一路这样走来,纵然有万般无奈,也终于将人生看开。万念俱灰时的那些自杀的念头,再也不会冒出来。彼时的季羡林经历人生重重风雨,已经相信人生总有路可走,相信问题总有解决的希望,很多“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活着就是一种恩赐,后来的他便学会了珍惜这种恩赐。
很多时候,人生并不是因为拥有全部而获得幸福,有时虽然不够完美,却在残缺中获得意外的惊喜,生命也因此迎来无限转机和希望。当我们有了这种觉悟,便会生出感恩的心,便有了勇气和智慧勇敢地正视与面对人生的不完满。有时,过于顺利和完美,反而会令我们感到乏味,以致心生厌倦,不再珍惜。亚历山大大帝因为没有可征服的土地而痛哭;喜欢玩牌者若是只赢不输就会失去打牌的兴趣。西方谚语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寻找,最辉煌的人生也有阴影陪衬。当你感觉到缺憾,你就体会到了人生五味,而这就是季羡林说的不完满中的完满,这就是真实而完整的百味人生。
P4-6
“大师”二字的释义,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郑重: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德高望重的人。且自封的不算,要公认,要世人皆认可,提起一个名字,人人都不由自主地在其后加上“大师”二字,那才算是地道的大师。算起来,从古至今能配得起“大师”二字的人,着实不多。大师不同于圣贤,圣贤以上是神明,而大师以下则是我们寻常众生。圣贤几乎从不出错,而大师包含在众生里,他们领悟了通往“完人”的真谛。
哲理在大师的灯里,也在我们的顿悟里。所有哲理归根结底,都有一副朴素的容颜。那些看似高深的命题、烦琐的辩证过程,都将归结为一些老掉牙的字眼,像善良宽容,诚实友爱,诸如此类。这些字眼从不花哨,花哨的是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字眼们守在嘈杂的世界里,安静地等待着和我们的心灵接洽,等我们剥开尘世浮华的外衣,剥下一层欲望,剥下一层贪婪,再剥下一层苦恼。等我们剥下种种负累,重重纷扰,那些朴素的老套字眼,就会带着最强大的力量,驻扎进我们心里。然后它们会指挥着我们的心,重新看清这世界里深藏的诸多美好。指挥着我们打起精神,发自肺腑地歌颂着我们的人生、生活、世界。
在这书里,哪怕你只看见了大师模糊的剪影,哪怕你只读到了只言片语,哪怕只有一闪而过的心动,但这剪影、这片语、这心动倘若给你过感悟,也请郑重记下。人生是一本厚重的笔记,让它丰盈起来的,恰好是这或短暂或深刻的感触的点滴叠加。等到了岁月深处,重新翻开你的人生笔记,一定会有某一时刻,你会由衷感恩:这一生里,有无数次,我曾深深地被打动过。
大师用他们智慧的思想来观察、探究、感悟人生,并将真谛与我们分享。冯友兰和我们分享了他在破解人生这道谜题时的种种感触;梁漱溟和我们分享了他在参透人心时所得的真谛;胡适求证了漫长人生旅程里的种种可能;季羡林看透了人生并无完满;超凡的李叔同规劝世人如何在喧嚣的凡尘里炼就一颗初心;林语堂的哲理从来不沉重,他倡导快乐的人生,并致力于研究在这苦短的人生里,如何过得快乐;金岳霖虽然毕生研究理性至上的逻辑学,但并不妨碍他把自己朴素的人生活出了一道道哲理;和金岳霖的童真不相上下的是梁实秋不像话的浪漫,住在雅舍里,过着雅生活,但他仍然记得,情理相依傍,这雅兴才能更悠远绵长。
总之,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用心地咀嚼大师的人生至理,并从中有所体悟。
编著者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