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有则知无涯(罗沛霖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九如//唐静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沛霖院士于2011年4月17日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从幼年求学到反抗封建家庭束缚,再到延安投身革命,赴美留学,回国效力,他为我国无线电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阅读《行有则知无涯(罗沛霖传)》,让我们循着罗沛霖院士的成长路径和成功轨迹,去观赏和思考中国电子科技事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奠基、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去畅想和筹划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国科技和工业经济更加美好的未来。本书由刘九如、唐静编著。

内容推荐

《行有则知无涯(罗沛霖传)》是中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罗沛霖院士研究成果。

今天呈现给各位读者的这本《行有则知无涯(罗沛霖传)》,没有任何的想像和添加,就是用白描的写法,按时间顺序记录的方法,真实地记录了罗沛霖院士的一生经历,一切是那么的平淡、平常、平凡。但是,我们坚信,在这体现平淡、平常、平凡的字里行间里,读者一定可以看到精彩的细节、动人的故事、感人的事迹;而从那些细节和故事里面,我们又必将油然而生出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敬佩,对中国科技事业过去辉煌成就的感叹,并在我们的心里升腾起推动未来科技事业更快发展的光荣使命感。本书由刘九如、唐静编著。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电报世家

第二章 京华十载(1914—1924年)

 姐姐们的故事

 启蒙教育

 多事之秋

第三章 津门七载(1925—1931年)

 求学遇阻

 痴迷无线电

 高中课程

 同学少年

 初识敏如

第四章 沪上求学(1931—1935年)

 学生运动

 多面手

 初识钱学森

 鸿雁传情

 “执拗”的大学生

第五章 初出茅庐(1936—1938年)

 解除婚约

 南下广西

 重返上海

 再续前缘

 动荡岁月

第六章 壮行延安(1938—1939年)

 西安求路

 扎根延安

 苦中作乐

第七章 辗转重庆(1939—1947年)-

 一波三折

 党外布尔什维克

 “青科协”

 喜结良缘

 兢兢业业

 毛泽东接见

 “中国建社”

第八章 留学美国(1947—1950年)

 奔赴美国

 埋头苦学

 留学生活

 曲折归国路

 在船上完成博士论文

第九章 电信事业(1950—1964年)

 投身建设事业

 破土而出

 “718”的辉煌

 再申请入党

 故友重逢

 制定宏伟计划

 古巴之行

 第一台超远程雷达

 师恩难忘

第十章 文革受难(1965—1972年)

 患难见真情

 隔离被捕

 重见天日

第十一章 重返岗位(1972—1982年)

 白手起家

 重新起航

 再续辉煌

 力推新事物

 计量和标准化的推动者

 设计、研究亚直接进位逻辑加法器

第十二章 退而不休(1982—2002年)

 推动学术交流

 发展人工神经网络

 倡建中国工程院

 展望文化信息时代的未来

 心系计算机

 涉足管理与经济

 关注教育

 推动中国发明

第十三章 最美不过夕阳红(2002—2011年)

 文集出版

 子女

结语

附录一 罗沛霖年表

附录二 罗沛霖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罗沛霖在南开中学的岁月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收获了珍贵的友情。

依照学校的规定,升入高中后只要是自愿,便可以住校。虽说罗沛霖家境优渥,但他更愿意尝试离开家庭的生活。当时,正好有初一四班的同学孟昭彝和杨缵武也想住校,加上毛恭琴,他们四个人就自由组合住到一个房间。

孟昭彝是个文艺爱好者,他给罗沛霖介绍了纳兰容若的《饮水词》,受孟的影响,罗沛霖买了本《词选》。这丰富了罗沛霖的文学素养,让他在古诗以外,又接触了古代的词。

毕业后,孟昭彝去了清华大学读文科,后来转学地质。在与罗沛霖同住的岁月里,他与罗沛霖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在重庆还见过面。(孟抗战时任职甘肃油矿局,抗战胜利后到了台湾,成为地质专家。台湾发现了恐龙化石曾请他鉴定。后赴美,现已在美故去。)

课堂并不是罗沛霖唯一的乐趣,从初中起,罗沛霖常常在下课后踢“小球”。所踢的“小球”是打废了的网球。罗沛霖总是当门将,有时也组织两军对阵。毛恭琴是足球校队乙队的门将,罗沛霖从他那里,学到守门员的一个很重要的“门道”:凡是球在左方时,你就要守望在门的右方,相反就守在左方。

这些舍友丰富了罗的生活,同样成为“力挺”罗的铁哥们。

高一春节前的寒假,大家吃过晚饭,天色已晚。当时,住在北面四斋的高二高三的同学和住在南面的七斋高一的同学互相叫阵,调皮的男孩子们用双响炮仗(北京人称“二踢脚”)互攻,砰砰訇訇好不热闹。

其实,炮仗没有多大危险,但是嘈杂的声响引起一阵骚乱,同时也引来了斋务课长王九龄先生。按住南边按不住北边,按住了北边又按不住南边,这让他十分狼狈。偏偏这时,罗沛霖又火上加油,向王老师脚边“砰”地扔了一个摔炮。虽然并不会伤人,但这总归是太顽皮了。惹祸后的第二天,学校宣布不许罗沛霖住校,另分配了一个同学住到罗沛霖原来的床位。

好不容易挨过半学年和暑假,罗沛霖又被允许回到原屋居住了。究其原因,竟是这三位“铁哥们儿”不知用什么顽皮的方法把那个同学挤走了。学校也不能安排其他同学入住,无奈,只得让罗沛霖住回去了。

对于男孩子来说,在宿舍里悄悄地议论女孩,也算是他们谈话的一个主题。同住的杨缵武常和罗沛霖提起他的堂妹杨敏如既聪明又淳厚,这在罗沛霖的心里埋下了温情的种子。

不过,毛恭琴在高三下学期因病不能来校,让罗沛霖很是难过。1933年罗沛霖去青岛度暑假去看望毛恭琴时,他已是肺结核末期,无法出门,不久便与世长辞。

1931年暑假后,罗沛霖该读大学了。因为他在学校的表现尚可,按照规定他可直接进入南开大学入读。不过,经过几年的求学,罗沛霖的学术思想也日趋形成,他对于电机工程特别感兴趣,当时上海交大的这个专业久负盛名,他将此列为心中的首选。而清华大学也因其名声在外,同样让罗沛霖心仪。他将这两个学校列为自己的志向。

当然,作出这个决定,罗沛霖也有自己的一些私心:那场包办婚姻,至今仍未解除,也成了他心里的一个疙瘩。他默默地盘算,离家远一些,是否能够摆脱这场束缚呢?

这两校在北方的考场都在北京。室友杨缵武的父亲是当时中国银行北京支行的行长,家住在北京,他也想报考这两个大学。罗沛霖就决定和杨来到北京,借住在他家。因此,罗沛霖结识了杨缵武堂妹杨敏如。

对于罗沛霖来说,考试很轻松,几年的学习让他志在必得。同时,罗沛霖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不会过于在意名次。因此,在考场上,他总是那个早交卷的考生,甚至是第一个交卷的。

对于罗沛霖来说,曾在北京有一段快乐的童年记忆。作为旧游之地,许多景点都是他喜到之处。与之相比,“天津除了洋楼之外没有什么可看的风景”。杨缵武的父亲也喜欢游览,在准备考试的间隙中,常带罗沛霖他们去北海划船。P28-30

序言

由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的弘扬老一辈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作为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能够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科技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项项重大工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富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伟大的重大工程成就,凝聚和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侯祥麟、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潜心开展科技研究,致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国家建设大局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科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辉煌;他们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科学家们的一生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通过实施采集工程,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保存下来,把他们卓越的技术成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记录下来,并编辑出版他们的学术传记,对于进一步宣传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朽功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集中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老科技专家。以各种形式把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留存下来,为后人提供启迪,为社会提供借鉴,为共和国的科技发展留下一份珍贵资料。这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周济

后记

罗沛霖院士于2011年4月17日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从幼年求学到反抗封建家庭束缚,再到延安投身革命,赴美留学,回国效力,他为我国无线电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2010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就启动了罗沛霖传记的相关编纂工作。但令人遗憾的是,工作未完,罗沛霖院士却先走了一步。但我们忍住心中的悲痛,将这一重要工作坚持做完,做好。

从工作启动至今,罗沛霖院士一直抱病坚持接受我们的采访,同时,将平生的学术材料与我们共享。

在这期间,罗沛霖院士的家人和朋友给予我们课题组极大的帮助和支持。罗沛霖院士的爱人杨敏如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经历了罗院士长期住院治疗和去世的种种艰辛和悲痛之后,依然十分重视传记工作的推进,她将罗院士的书房打扫干净,主动邀请工作人员到家中来搜寻可用的资料,使得我们得以完善和补充材料中的不足,对罗老人生轨迹有了更清晰的脉络,保证了我们的采集工作顺利开展和完成。罗沛霖院士的二子罗晋,日常工作异常繁忙,时常往返于中美两国。但只要他在北京,就主动联系采集人员面谈,在罗晋的指导下,罗院士一生的学术轨迹逐渐明晰,罗院士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特点和个性也逐渐为我们所了解。

罗沛霖院士的去世,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因为,究其一生,有许多经历的细节,是他的亲属和朋友所无法提供的。这给我们的整理工作也带来了一些困难,所以,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材料里挖掘线索,最大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做到真实,也告慰罗沛霖院士的遗愿。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在传记的撰写过程中,我们认真阅读了冉淮舟所著的《笑慰人生》一书。因为在我们收集到的资料中,只有此书介绍了罗沛霖院士的一些科研创新故事,那些充满艺术手法的文字,给我们以启发,让我们借鉴。

我们才疏学浅,文笔简陋,综合水平有限,可能我们的文字没能更高度、更充分地反映罗院士的一生。但我们确实饱含深情,希望我们这一行行平实的文字,能够告慰罗院士的在天之灵,但愿我们客观真实的记录能够回报众多帮助过我们的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