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史上最霸气的80后富二代孙权,怎样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毒”立东吴!
《三国志》里对于曹操、刘备、孙权的死亡,分别用了“崩”、“殂”、“薨”,一字之差,历史地位却有天壤之别。这是因为:“殂”做死亡讲,与“崩”同义,指天子死;而诸侯死则称为薨。魏蜀吴三足鼎立,为什么曹刘为天子,孙权就为诸侯,这是多大的不公平。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他老人家不糊涂。
历史上的富二代多如牛毛,然而孙权只有一个。一千八百余年,不管王朝几度更迭刷新,历史几度复制粘贴,谁也取代不了他,复制不了他,替换不了他。古往今来,仅此一人。
赵家三郎、高连兴写《孙权有毒》这本书只做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孙权有毒》由赵家三郎、高连兴编著。
《孙权有毒》内容简介:
孙权受命于猝然之间,年未弱冠而统事东吴,执政五十二年。承父兄之业,在群雄割据,战争频仍的乱世中,守住江东基业,并开疆拓土,浮海求夷洲,首次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打击蜀汉,北拒曹魏。有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英明果断,有夷陵之战擒杀关羽的政治卓见,亦有孙刘联盟联合抗魏、魏吴暗合通力弱蜀的高瞻远瞩,在守业中发展,在战争中进步,一手缔造了东吴帝国。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在经过三次西征后,彻底消灭了黄祖势力,占据了部分江夏郡。到这时候,长江夏口到柴桑一线,已经被孙权牢牢控制在手中,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局面。而孙权的地盘也扩大到包括会稽、丹阳等在内的六个郡。
如此看来,孙权“保江东”的战略方针取得了明显的成功,这为其在今后抵抗强敌,开疆扩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自即位以来,孙权一直谨遵大哥孙策的遗嘱,“保江东”、“观成败”,韬光养晦,慢慢地成长起来。
当然了,成长并不意味着成熟。只有经历过最残酷的战争,面临最严酷的考验,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挑战很快就来临了。
因为此时,北方的曹操经过连年的兼并战争,并在最后远征乌桓,灭掉了袁氏集团的最后势力,平定北方。下一步就是准备南下,继续他的统一大业。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孙权,这时候在人家的眼里就是那块挡路石,来搬石头的,则是当今天下第一枭雄。挡住了,就获得了成功;挡不住,那就只能淘汰出局。
曹操曹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恒帝元年出生,跟孙权的老爹同岁,而且两个人曾在一个编制内工作,共同参加过讨卓战争。论起来,孙权当叫他一声曹伯伯。
曹操的父亲是曹嵩,而曹嵩的亲生父母是谁却没有人知道了,曹嵩是当时的太监曹腾收养的一个儿子。不过有一点却可以确定,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也就是说,曹操本应该姓夏侯,与夏侯惇是堂兄弟。
因为世袭,在曹腾死后,曹嵩就继承了其爵位,接任司隶校尉、大司马等官职。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在灵帝卖官的时候,曹嵩花了不少银子,买了个太尉的官职。曹操日后对权力的追求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也是遗传吧。这样,曹家的势力渐渐大了起来。
曹操同学年轻的时候,跟许多的官二代一样,喜欢“飞鹰走狗,比武射箭”。整天跟一帮兄弟出去鬼混,他“游荡无度”,目无礼教。有的人看不下去,说他“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玩腻了,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曹操开始不再沉迷于这些儿童游戏,开始关心政治。正因为处在东汉末年这个动荡的时期,曹操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了一些了解,曹操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了提高“治世”的本领,曹操开始努力学习。而他尤喜读兵书,加上他天资聪慧,所以很快就小有名气。
在这期间,曹操得到了许多大名士的赏识,包括桥玄等,桥玄还推荐他认识一个大人物许邵。 许邵在当时是名人啊,对曹操根本就不屑一顾,不过还是觉得此人有大理想、大抱负,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本来这是有意侮辱曹操的,曹操却觉得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奸雄”,反而有些高兴。经许邵这么一评价,曹操这两个字就传开了,身价自然跟着上涨。看来,“名人效应”在什么时代都是一个好东西啊。
到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举孝廉”,接着做洛阳北校尉,到部队当旅长了。从此,曹操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当时的洛阳可是东汉的京城,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然,天子脚下,大官大贵也多,所以很不好治理。而且曹操官小言微,又没什么大的后台,所以做起事来会应该更困难。
但是,曹操却展示了他的出众之处。刚一上任,就让手下在衙门口两边各挂了十余根五色大棒,“凡有犯者,不避豪强权贵,一律用五色棒打死”。
看到这,有人就不信邪了,也许是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偏要以身试法。大宦官蹇硕的叔父就做了这个出头鸟,依仗着侄子的权力,横行霸道,违禁夜行,被曹操打死于棒下。从此,“京师敛迹,莫敢犯者”,再也没有人敢不把曹操的话放在眼里了。
过了三年,至熹平六年,曹操升迁了,被任命为顿丘县令,因政绩斐然,不久又被调到京城入朝为官,封为议郎。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因为堂妹夫出了事,被宦官斩杀,而曹操也因此受到牵连,被罢免官职,赶回家种地去了,没办法,宦官当权。
曹操回家后,种地肯定是没心思。家里人一看曹操这样闲着也不是办法,就不断地托关系,走路子,如此又过了三年,终于又把曹操塞了进去,官复原职。
中平元年,黄巾军起义。曹操被任命为骑都督,相当于骑兵师师长,跟着皇甫嵩等去颍州镇压起义军。在镇压中,曹操展现了他不凡的指挥才能,大败黄巾军。因平乱有功,迁任济南国相。把个济南治理得井井有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到中平四年,曹操又接到任命了,让他去东郡做太守。这时候的曹操,已经厌烦了官场的明争暗斗,虚与委蛇。在他看来,“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于是就推脱生病,不去上任,自己回家去了。
第二年,因为汉灵帝感觉到京城不太安全,为加强对京城的保护措施,扩充了禁卫军,曹操被朝廷召回封为典军校尉。这次曹操没有推脱,这个典军校尉可是禁军首领,掌握军权,相当于京城市公安局长,是自己发展实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中平六年,董卓进京,想拉拢曹操,以扩大自己的实力。曹操不干:自己还想拉拢别人呢,岂能如你所愿!而且曹操也分析过董卓,认为这厮虽然现在有不小的势力,但终究不是成大事的料,早晚会完蛋。不过又想,拒绝了他怕是会遭到暗算,还是早点脱身为妙,跑吧。于是带着几个亲信,连夜逃离洛阳。
一路狂奔,逃到了兖州,曹操决定在这里发展。因为以前的时候就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的财富,想用来训练军队,现在正好派上用场了。他的一个朋友卫兹又赞助了一笔钱财。这样,曹操开始在此征兵,散尽家财,终于募得兵马五千。
第二年,曹操率领这五千人马参加了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结果大败。他只好又跟堂兄弟夏侯惇到扬州招兵买马。
在这期间,曹操看到袁绍正以盟主之名大肆发展个人势力,大有成为第二个董卓的倾向,于是决定在黄河以南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单飞,不再跟别人混了。
袁绍袁盟主这时候刚刚做了翼州牧,当然不愿看到曹操逐渐壮大,在初平二年,正好青州黄巾军与河北黑山军迅速发展,大有联合之意,就再次以盟主的名义下命令,让曹操率部到东郡,围剿黑山军。
曹操不愿意也没办法啊,人家袁盟主现在财大气粗,一省之长,手握重兵,一个不乐意就能让自己灰飞烟灭。
镇压黑山军后,袁绍为了继续利用曹操,就封他为东郡太守。这期间,一个著名的谋士来投奔曹操。他就是后来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荀彧,出身于颍川荀氏,荀子之后。他爷爷荀淑在当时名闻天下,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由于基因优良,荀彧“少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
在投奔曹操后,荀彧深受重用,一度成为曹操手下的头号智囊。
初平三年,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黄巾军的对战中被杀,曹操又被安排到兖州,做了兖州牧,镇压黄巾军。
在此期间,曹操展现了他的铁腕手段,迫使三十万青州军投降。然后曹操从其中抽调精兵,组建了著名的“青州兵”。
同年冬,袁术跟公孙瓒联合起来进攻曹操和袁绍,打到开春,曹操击败袁术,于是开始向东边徐州方向发展自己的势力。
当时的徐州牧师陶谦也跟袁术是一伙的,曾经攻打过曹操,根据曹操睚眦必报的性格,肯定是要先灭了他。
还没等曹操动手呢,到夏天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曹操的老爹被陶谦杀了。
原来曹操觉得自己混得有点人样了,打算派人到琅琊把父亲接到兖州,好好孝顺孝顺。结果半路上被陶谦派兵截杀,连带着被抢走了一百多车的财物。
曹操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新仇旧恨一起算。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秋,曹操亲率大军东征,连攻下数十城,一直打到彭城,但因为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只好退兵。当然,曹操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果然,到了第二年四月,曹操又开始了第二次东征。
战况还是一边倒,曹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打到琅琊、东海。这时候,留守兖州的荀彧忽然派人传来紧急军情,说陈留太守张邈发动兵变,勾结吕布欲取曹操而代之。曹操大急,只好撤兵回兖州。
也幸亏荀彧的沉着冷静,叛乱发生后,他在派人通知曹操的同时,召回了驻守东郡的夏侯惇,又派人到范县及东阿稳定军心,为曹操的回援争取了时间。
八月,曹操为夺回被吕布占领的濮阳,与之展开激战。这次,面对号称战神的吕布,曹操没讨到什么好处,反而差点被抓。双方激战三个多月,不分胜负,最后因兵乏粮缺,才各自退兵。
在此后一年间,曹操又重整旗鼓,先后大败吕布、张邈,尽收兖州失地。而朝廷对这个后起之秀也开始重视起来,正式下命令,封他为兖州牧。
这时候曹操才算是终于有了自己固定的根据地。随之而来,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当皇帝感起兴趣来了。
P46-51
孙权生活在三国时期,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华丽年代。
风云际会,激情澎湃,常引后世追思。
唐诗、宋词、元曲中有大量的三国内容,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让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创造了华夏民族的记忆奇迹。时至今日,无有能出其右者。即便时下,对于三国中的人物、事件,每个人仍是耳熟能详。
三国,恐怕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时代。
在文学著作的影响下,很多史实与演义鱼目混珠,混淆视听。
谎言说了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理,但历史不会说谎。
历史告诉我们:后汉三分魏蜀吴,国君各姓曹刘孙。
东吴常被忽略,孙权知名度最低。一直以来,孙权似乎都生活在曹操和刘备的“光环”之下,是男三号,配角的代名词。
小说里如此,历史上也一样。
这不能怪孙权。
孙权名声不及乱世奸雄、超世之杰的“官二代”曹操,也赶不上弘毅宽厚、白手起家的“穷二代”刘玄德。从年龄和辈分上来看,曹操是大伯,与孙权的父亲孙坚曾是战友,长孙权二十七岁;刘备也算叔叔辈的,长孙权二十一岁。孙权是不折不扣的后生晚辈。换句话说,人家曹操、刘备风风火火打天下那阵子,孙权还在娘胎里呢。
本该是两代人,历史却选择了让他们同台竞技。
他们三人中,任何一人的才能放在不同时代都有可能统一中国。
上天偏偏把他们放在了一起,以至于鼎足而立,无法鲸吞。
曹刘皆是白手起家,唯有孙权承父兄之业,相比之下,他更像是“富二代”。
正是这位富二代受命于猝然之间,年未弱冠而统事东吴,执政五十二年。承父兄之业,在群雄割据,战争频仍的乱世中,守住江东基业,并开疆拓土,浮海求夷洲,首次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打击蜀汉,北拒曹魏。有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英明果断,有夷陵之战擒杀关羽的政治卓见,亦有吴蜀联盟联合抗魏、魏吴暗合通力弱蜀的高瞻远瞩。他在守业中发展,在战争中进步,一手缔造了东吴帝国。
孙权的文治武功是同辈袁谭、袁熙、袁尚(袁绍之子,均长于孙权),刘琦(刘表长子,长孙权九岁),曹丕(曹操长子,小孙权五岁),刘璋(刘焉之子),以及后来的刘禅(刘备长子)等富二代所无法比拟的。
纵然如此,历史也并非完全公平,史书也轻视孙权。
《三国志》里对于曹操、刘备、孙权的死亡,分别用了“崩”、“殂”、“薨”,一字之差,历史地位天壤之别。“殂”做死亡讲,与“崩”同义。(《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诸葛亮的《出师表》也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曹刘为天子,孙权为诸侯,这就是不公平。
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输于他二人。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他老人家不糊涂。
历史上的富二代多如牛毛,然而孙权却只有一个。
只因为孙权就是孙权,东吴太祖大皇帝,他不是别人。
一千八百余年,不管王朝几度更迭刷新,历史几度重复粘贴,谁也取代不了他,复制不了他,替换不了他。
古往今来,仅此一人。
所以,我们写这本书只做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还原真实的东吴大帝。
只因为创业难,守业更难。
孙权肩头的担子更重,更复杂,更值得思考。
在创作本书过程中,感谢高志民、周贵云、邓超、宦峰、赵喜平、王萌、张利、彭庆勇、王思作、高常艳、李贝林、荣丹、李建勇、高绿青等人对本书提供的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