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全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高普//王小川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的人是“民族魂”,是“斗士”,他的骨头“最硬”,他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说他的文字是“匕首”,是“投枪”,连敌人也敬畏他三分。

《鲁迅全传》(作者胡高普、王小川)向读者介绍了鲁迅的家族、童年、求学过程、爱情、友情和事业。

内容推荐

《鲁迅全传》(作者胡高普、王小川)向读者介绍了鲁迅的家族、童年、求学过程、爱情、友情和事业,《鲁迅全传》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而不再是一张简化的“脸谱”。

目录

第一章 “官三代”的幸福生活

第一节 鲁迅的家族

第二节 幸福童年

第三节 三味书屋的求学时光

第二章 异地乞食者

第一节 突降滔天大祸

第二节 亲戚变脸

第三节 出路在哪里

第三章 洋务学堂的“愤青”

第一节 初到南京

第二节 乌烟瘴气的江南水师学堂

第三节 新式矿路学堂

第四章 日本的“疯狂”留学生

第一节 剪辫第一人

第二节 科学救国的理想

第三节 仙台学医

第四节 弃医从文《新生》流产

第五节 激进的文艺战士

第五章 媳妇是母亲给予的“礼物”

第一节 母亲娶媳妇

第二节 我也是鲁迅遗物

第六章 不做革命党人的革命者

第一节 师范学堂“木瓜之役”

第二节 教务长踢“鬼”

第三节 迷茫的革命者

第七章 寂寞挣扎的潜修者

第一节 教育部小职员

第二节 麻醉自己潜心苦修

第八章 《新青年》上的呐喊

第一节 发轫《新青年》

第二节 “五四”文化斗士

第三节 不做彷徨人

第九章 《阿Q正传》刺痛了谁

第一节 请勿对号入座

第二节 入木三分画国民

第三节 和青年一起《呐喊》

第十章 兄弟不是这样做的

第一节 突然反目

第二节 清官难断家务事

第十一章 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

第一节 夭折的初恋

第二节 “淘气”的女学生

第三节 与“少爷”书信交锋

第四节 携手共艰危

第五节 神未必这样想

第十二章 对“革命策源地”的困惑

第一节 两地分隔常思念

第二节 莫名的情敌

第三节 不做“革命家”

第十三章 刀丛中觅小诗

第一节 论战“太阳社”

第二节 向全世界呼告

第十四章 永不宽恕的独行者

第一节 挺戟独冲锋

第二节 逝去的“民族魂”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人称“介孚公”。同治辛未年(公元1871年),在他37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授官职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得到一个机会外放,到江西金溪县任知县。

周福清的脾气很不好,喜欢骂人。上至皇帝老子下至子侄孙儿.都被他骂遍。他骂老佛爷是“昏太后”,骂皇帝足“呆子”,骂夫人是“王八蛋”。骂鲁迅兄弟三人是“乌大菱壳”。“乌大菱壳”是什么意思?绍兴是水乡,秋天盛产菱角。那时的人不像现在有集中收集果壳纸屑的习惯,也不怎么讲卫生,吃了菱角肉随手又把菱角壳扔回河港里。时间久了,水面上长时间漂浮着肮脏的菱角壳,黑黑的一片。乌,黑也。“乌大菱壳”实际上就是垃圾的意思,引申下去,就是废物。

翰林外放知县,俗称“老虎班”,若论业务素质、专业技能F{然是很“硬”的,相当于现在有清华、北大文凭的人去当官。若是能碰到一位知人善用的好领导,是前途无量、大有可为的,可偏偏周福清碰上的长官是两江总督沈葆桢。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多受岳父的教诲,精于吏事、严于治官,而周福清素来者语刻薄、肆无忌惮.多少有些愤世嫉俗。严谨整肃、刚正不阿的沈葆桢对周福清这样的F属可没什么好果子给他吃。光绪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公元1878年2月25日),沈葆桢给朝廷上了一道折子,要“为特参不职之州县等官,以肃纪纲”。上到正五品的同知、知州,下到不人流的典史,包括周福清在内,共十二名属员。沈葆桢给其中九人的考语分别是“声名狼藉”、”心地巧猾”、“操守平常”、“既愚且诈”、“品行卑污”、“声名甚劣”、“性好招摇”、“溺于嗜好”、“性情躁妄”,建议朝廷即行革职,另两人“识昏才庸”和“年衰气惰”,请旨勒令休致。唯独给周福清的考语是“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这样看来,考语有褒有贬,处分最轻,沈葆桢只是清旨“归部改选教职”,摘掉了他金溪县知县的顶子。

知县改选教职.按当时的规定,只能在到任半年之内办理。周福清已经做了三年的金溪知县,早已过了半年的期限,不符合规定,只能按例以原品休致。好在吏部对于他的处理手下留情:“该员如情愿引见,应令该督等给咨赴部。”一年后,在江阿巡抚李文敏的引地下,周福清人京,捐升内阁中书。内阁中书是个从七品官职,做些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类的工作,经过一定年限,可外补同知或直隶州知州,或保送充任军机处章京,这对周福清来说,也是最好的结局了。虽然在京城做官,但内阁中书的俸禄并不多,据周作人回忆,“介孚公在京里做京官,虽说还不要用家里的钱,但也没有一个钱寄回来”,可想而知,周福清在京城做官十年.实际上日子清苦,直到他母亲去世才得以“丁忧”为名回家。

周福清的元配夫人姓孙,也是绍兴人。周与孙氏育有一女一子,女周德,子周伯宜。周伯宜就是鲁迅三兄弟的父亲。1864年,孙氏病逝。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才刚刚十岁。周福清后来续娶了蒋氏蒋菊香,但是周福清与蒋氏关系并不好.他对这个妻子没什么感情,后来又因为一件事心生厌恶。

周福清厌恶蒋氏,据说跟太平军有关。太平军打进绍兴时,乡民四下逃难。周家也不例外,举家逃避乡下。半道上,蒋氏被洪流般的逃难队伍冲散了,和家人断了联系。事后,她虽然被找了回来,但那段独自在外的经历说不清道不明,又无人为她作证。周福清固执地怀疑妻子是被太平军掳去了。一个年轻女人,被长毛掳去,会发生什么事?明摆着嘛。面对一个失了名节的妻子,周福清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因此周福清后来又娶了一房姨太太潘氏,蒋氏就成了名义上的正妻。周福清早已不把她放在眼里,每晚都睡在姨太太的房里。蒋氏自然生气,但也无可奈何。

周福清在娶潘氏之前还有过薛氏、章氏两个姨太太。薛氏死得早,章氏叫章秀菊,她为周福清育有一子周伯升。潘氏叫潘大风,是周福清买来的,比他小三十一岁,是典型的老夫少妻,周福清买她主要是想让她照顾那死了娘的小儿子周伯升。奇怪的是,虽然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不怎么样,但潘大风却是周福清从来没有骂过的仅有的几个人之一。周福清死后,她就离开了周家。P3-4

序言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是个无法逾越的高峰。不论在文学界、思想界,还是在普通的百姓心中,人们总是对鲁迅溢尽赞美之词。说他是“民族魂”,是“斗土”,他的骨头“最硬”,他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说他的文字是“匕首”,是“投枪”,连敌人也敬畏他三分。人已逝,音犹在。在鲁迅逝去七十多年后,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文字掷地有声,他的话语振聋发聩,他整整影响了我们几代人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刻意强调鲁迅的伟大,我们只是朝着历史的天空仰望。记得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鲁迅是个战士,胜过一个文人。对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他的特色和风格。正是如此,在现代作家中,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那样深刻具体,也没有哪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以及处在这种文化下的国民性特征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著犀利,能让阿Q、祥林嫂、闰土、华老栓等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老少皆知。但把鲁迅推向一个巅峰的时候,他却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只要一提起鲁迅,人们就会很自然地先在脑中浮现出一张严峻肃穆的脸。再看,他有着瘦瘦的身体,黄得发白的皮肤,略显憔悴,但唯有眼睛炯炯有神。很快,我们就会被他那隶书“一”字般浓密的胡须所吸引,头发一根根竖着,如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她们……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说 “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母亲喊父亲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中也没有她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 ”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发现,鲁迅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是诲人不倦的师长,是慈祥和蔼的父亲,是细致体贴的丈夫,这与那个披坚执锐的猛士完全不是一个人。是我们看错了吗,还是我们并不了解鲁迅7或者说,我们了解的只是一个鲜活多彩的鲁迅的其中一面,而另一面反而被我们忽略掉了,或是被我们在有意无意中给改造了。让人欣慰的是,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正在做一件工作——还原鲁迅和普及鲁迅,让鲁迅回到本来的面目。周令飞先生认为,从鲁迅逝世到1949年前后的一个时期,有很多回忆鲁迅的文章,那时描绘的鲁迅比较真实,是全景式的,但后来就越来越平面、一元化了。这是一个时代造成的,不单是对鲁迅,对所有事情都一元化了。把鲁迅再还原,是要把原来的东西再找回来。鲁迅作为一个人,他必然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和当时的普通人一样,从呱呱坠地到快乐童年,从求学谋生到旧式婚姻,从中年得子到因病离世,乍一看,他与其他人有不同吗?就算存在不同,可又有多大的差别?

所以,编著这本传记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鲁迅,他不是一个神,不是一张“横眉冷对”的脸谱,不是~个所向披靡的战士,而是一个文人、作家,更是一个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真实的人。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面对衰败的家庭,面对未来的人生,面对自己的爱情,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动荡的社会,鲁迅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在思考,都要选择。选择就此沉默做一名看客,还是爆发出来,在死气沉沉的暗夜中发出一声呐喊?编著者认为,说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鲁迅告诉了我们他的答案。他的回答犹如一团不灭的火,散发着光焰和热度。至于后人对鲁迅褒贬不一的评价,对于想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的读者来说并不重要,只有自己亲自阅读鲁迅的文字,了解鲁迅一生的经历,便会有自己的判断和结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