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于1897年9月25日出生于密西西比州北部尤宁县。父亲叫默里·卡斯伯特·福克纳(Murry Cuthbert Faulkner),母亲叫莫德·巴特勒(Maud Butler)。默里终身没有什么作为,他当过铁路管理员,开过马车行,最后还当过密西西比大学的庶务长,但是与煊赫的祖辈相比,他显然就变得黯然无光了。福克纳的曾祖父,人称“老上校”,在南北战争中组建与统领过邦联军(即南军)的一个团。他战后仍然是地方上的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他有大庄园,虽然奴隶已经变成佃户。他开有好几家工厂。他甚至还写过畅销小说。“老上校”的死也很有传奇色彩,他是被过去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后来又反目成仇的当地另一个“强人”在街上用枪打死的。他的石像至今还矗立在里普莱镇上。福克纳的祖父亦即“小上校”亦非等闲之辈。他延长了父亲所造的铁路,当过州议员和本地银行的董事长。他不想卷人世代怨仇,便举家搬到奥克斯福镇。于是,这个南方小镇以及周遭的乡野、森林、大河便成了后来福克纳笔下许多作品的地理背景,而他的祖先以及相关人物,也成了各种形象的原型。如福克纳自己所说,老一辈的故事经过祖父、姑婆、黑用人以及乡邻一遍又一遍的叙述,已变得像陈酒那样又醇又香了。这里也有必要介绍一下福克纳出生及成长之地的情况。这儿处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之东,是密州北部的丘陵地带。三角洲平坦的黑土地是本州最富饶的地方。丘陵地带土壤有肥力,也较少受到洪水泛滥的威胁。棉花是当地的主要作物。1842年“老上校”最初来到时,这里还是未开发的边陲地区,到20世纪初,最后一批印第安人迁移到俄克拉荷马州去了。离里普莱与奥克斯福不远,还有不少人迹罕至的山丘、林木与河流。这里的浣熊、狐狸、鹿甚至是大熊,都难得受到人类的侵扰。远在福克纳长大成人之前,他就是个熟悉大森林的小猎手了。但是,密西西比大学就在他家附近——有段时间,他家甚至就在校园里,而孟菲斯、新奥尔良这样的大都市也不过离家几十和几百英里之遥。福克纳对城市生活也并不陌生。他总喜欢说自己是“农民”、“乡下人”,这多少有点矫情。
福克纳与父亲不亲,和母亲感情很好。母亲刚毅、坚强的性格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她自己的父亲抛弃了妻子和女儿,可是她靠自己的努力受了高等教育。她喜欢绘画、爱好文学。威廉最初就是在她的指导下读了格林童话、进入了狄更斯的艺术世界的。
总的来说,福克纳一家在祖荫的庇护下,过的是当地上层社会的生活。他们有宽敞的住宅与空地,有黑人佣仆伺候。小孩子都有自己的小马。黑人佣仆中对福克纳影响最大的是卡洛琳.巴尔大妈。从福克纳一出生大妈就照顾他,后来又给他讲小动物如何求生存,讲奴隶时代与内战的事,讲三K党的事。每次小比尔①都听得津津有味,一听就是好几个小时。
1905年,福克纳进入小学。稍后,他开始阅读祖父书房里的藏书,例如司各特和大仲马的作品。再后来,又在母亲的指导下,阅读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康拉德和梅尔维尔的作品。在念到五六年级时,福克纳的成绩明显退步,父亲暂时让他到自己开设的马车行去帮忙干活。在这里福克纳熟悉了骡马,也对黑人与下层社会白人的生活和语言有所了解。
1909年后,福克纳为邻近一个法官的女儿埃斯特尔·奥尔德姆所吸引,常陪她去参加聚会。这时,他开始画图画,写故事和写诗,并把他的诗拿给埃斯特尔看。福克纳在学校里的成绩越来越差,他经常逃学。他生性耽于幻想,开始把自己读过的书中的故事与设想出来的事串在一起,煞有介事地讲给小朋友们听,好像那是真事一般。他的一个表兄弟说:“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当比尔告诉你一件什么事的时候,你永远也不知道那是真的还是仅仅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
1914年的夏天,福克纳与一个比他大四岁半的大学生相遇了。这件事对他进入文坛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个青年的名字叫菲尔·斯通。他是当地一位律师兼银行家的儿子,是密西西比大学与耶鲁大学的毕业生。这是福克纳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熟悉当时西方的文学情况,读过许多新潮作品。
P1-7
影响过我的作家其实很多,比如川端康成和卡夫卡,比如……,又比如……,有的作家我意识到了,还有更多的作家我可能以后会逐渐意识到,或者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可是成为我师傅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纳。
——余华《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
每隔上一段时间,我就翻翻福克纳的书。他在书里写了些什么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至今我也没把他老人家的哪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过。我看他的书时,就像跟我们村子里的一个老大爷聊天一样,东一句西一句,天南地北,漫无边际。但我总是能从与他的交流中得到教益。
——奠言《说说福克纳老头》
批评家与普通读者一致同意,福克纳是本世纪公认的最有分量的美国小说家,他显然远在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之上,而与霍桑、麦尔维尔、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并驾齐驱。
——哈罗德·布鲁姆
威廉·福克纳是散文体的史诗诗人或行吟诗人,是个神话的创造者,他把这些神话编成一部关于南方的传说。
——马尔科姆考利
福克纳是亨利·詹姆斯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国际小说流派的伟大的楷模之一,这一流派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把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悲剧是行动而不是品质的教条颠倒过来……我认为威廉·福克纳和他本国的霍桑和詹姆斯并驾齐驱。
——艾伦·泰特
时至今日,把威廉.福克纳称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怕已是不争之论了。美国较新的研究著作中一般已将他径直称为“thegreatest American novelis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而无需再冠以“one of the”这样“保险系数”更强的定语了。①在2004年出版的一本《福克纳传》(Jay Parini: One Matchless Time)中,作者杰伊·帕里尼在“后记”中作了这样的结论:“福克纳在小说中涉及的命题超越了(美国的)南方,这一点可以解释他的作品何以超越时空、吸引到广阔的读者群。……福克纳展示出他的地域素材中与更广阔的世界(那个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人完全不清楚约克纳帕塔法县的风俗、历史、自然或社会结构)相关的内容,聪明地让现代读者从他的小说中发现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命题:传统社团的消失、原始自然的消亡、资本主义的残暴、阶级和种族分离的诱惑力和破坏性、清教徒式的自高自大、战争的损耗和无意义,等等。由此,南方成了读者可以用来观望整个现代世界的镜头,把这个世界与那个不知是否真的存在过的、艾克.麦卡斯林①所缅怀的老世界相比。”②接下去,帕里尼还开列了受到福克纳作品影响的世界作家的名单。他写道:“福克纳影响了美国和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作家。20世纪南方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福克纳。‘我不认为有任何别的作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比福克纳更大的贡献,’罗伯特·佩恩·沃伦说,‘他告诉我们如何在这些素材上创造文学,他的力量太强大了。’受到福克纳直接影响的南方作家可以从杜鲁门·卡波特、奥康纳③·本人列举到科马克·麦卡锡、拉里.布朗。而他所影响的作家又何止是南方作家?比如说,人们可以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哥特式作品中读出‘福克纳式’的对于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反抗;福克纳的那种集中于某个地域和生活在那个地域上的人物的彼此纠缠的文学模式被路易斯·埃德里希、弗兰克·霍华德·莫舍等作家用心继承;托尼·莫里森对于种族分裂问题的探讨,无论从风格还是内容都可以上溯到福克纳的某些作品;而受到福克纳影响的南美洲作家包括加西亚·马尔克斯、奥内蒂、巴尔加斯.略萨等;在欧洲,借鉴了他的写作风格的作家包括萨特、加缪和马尔罗。就在最近,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将自己的获奖小说《遗言》归功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当你回顾上一个世纪的欧洲文学,’阿尔贝托·莫拉维亚说,‘你到处可以发现清晰的、或不那么清晰的福克纳的指纹。’”①当然,我们不应奢望,传记作者功课做得更加周到,能够将东方的余华、苏童、莫言等人的名字,也包括在他所开列的单子之中。
本人在1979年曾编过一本《福克纳评论集》,在“前言”中曾“大胆”地说:“从许多方面看,他都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题材、构思的独创性以及他的特殊的艺术风格使他在瞬息万变的西方文学潮流中,像一块屹立不动的孤独的礁石。”现在看来,这句话好像并没有说错,只是这块礁石的根基随着时间的推移,非但没有摇动坍塌,反倒是越来越坚固牢实了。
即以美国20世纪上半叶的小说家来说,如德莱塞、多斯.巴索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贝克等,都曾声名显赫于福克纳,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头上的光环却渐趋黯淡。②至于世纪下半叶的著名小说家,如诺曼-梅勒、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浦.罗斯、索尔·贝娄、托马斯·品钦等等,他们都曾被批评家寄予巨大期望(great expectations)。但是在21世纪过去十三年之后,回眸思量,总让人觉得,尽管这些人曾相当优秀地表现了他们自己时代的美国人与社会的面貌,但是,无论是在审视历史的深刻上、剖析人性的精确与无情上,抑或是在对小说技巧的探索与成就上,他们都未能抵达更不用说是超越福克纳的高度。当然,倘若为了做到更加公平,从更加广阔的角度看,应该承认,比起同时代世界级的一些文学大师来,福克纳无论在哲学素养还是在思维深度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这也许跟福克纳忙于生计与急于把汩汩涌流的文思写出,无暇顾及看书学习以及不善于与更有思考深度的师友交往探讨有关。但他也不是没有哲理性的思考的。加缪说过:“梅尔维尔之后,还没有一个美国作家像福克纳那样写到受苦。”福克纳曾经在致友人的一封信里说:“生活是到处都同样的一场通向虚无的疯狂的越野赛跑。”也许这就是他对人生的一个最直白的概括了吧。他还在一篇有名的访问记中说:“我愿意设想:我所创造的那个天地在整个宇宙中相当于一块拱顶石,拱顶石虽小,万一抽掉,整个宇审就要垮下。”但是他虽然没有能力穷究人生的奥秘,倒也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于表现较深层的生存哲理,他还是有想法的。在他那篇有名的诺贝尔奖演说的结尾处,他告诉我们:“我相信人类不仅仅会存活,他还能越活越好。他是不朽的,并非因为生物中唯独他具有永不枯竭的声音,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能够同情、牺牲和忍耐的精神。诗人的、作家的职责便是写这些东西。作家的特殊权利便是帮助人坚持活下去,依靠鼓舞人心,依靠让他记住,勇气、尊严、希望、自豪、同情、怜悯和牺牲,这些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荣。诗人的声音不必仅仅是人的记录,它可以成为帮助人类忍耐与发展的那些支柱与栋梁中的一个。”也许,这已经足以表明,福克纳还是拥戴较积极的人生哲学的吧。
近年来,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别的地方,仍然有研究福克纳的专著不断出版,包括从各个角度叙述其生平的传记。我个人曾翻译过福克纳的几种代表作,也写出了一两本对于他生平与著作的述评,由于缺乏理论素养,水平自然是不可能太高。但是最近,我把出版于2003年的一本《福克纳传》(插图本)重读了一遍。觉得写得虽然不算深刻,但叙述时所引用的材料倒还精确可靠,观点稳妥,文笔似乎也还通畅生动,至少是没有多年流行的让人厌烦的那些空话套话。这次承楚尘文化雅意,有心出版此书的新修订本,真是使我十分感激。某虽不才,毕竟与福克纳苦苦厮守了大半辈子,所以曾认真写出的这本小书,对于并非专攻美国现代文学,却有意要对威廉·福克纳这么一位不算好懂的作家有一基本了解的读者,恐怕还是能提供一些帮助的吧。于是便在出版社编辑的热情细心的帮助下,对书中一些说得不够精准之处,稍作修订。书中所用我多年来下工夫收寻而得的照片与美术插图,旧版限于当时条件,印得不够精致,这次在出版社善用数码新手段的年轻编辑的帮助下,得到了有益的补充与改进。这也是优于旧版之处。
由于年老有病。近十年来,虽仍坚持做文学翻译工作,成果还不算少。但是除了出了一本包含一篇较长文章的《威廉·福克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外,在福克纳研究上,深愧未能继续下工夫。好在我国已不断引进了一些新的传记与研究著作(包括原文论文集)。国内也有不少青年才俊,努力精进,对福克纳作了条分缕析的研究,研究成绩早已超过本人。爱读书者不妨将拙著充作一个台阶,拾级攀登,以达到终于能深人福克纳学堂奥的目的,这当然更是能让一个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老人感到莫大欣慰的一件事了。
李文俊2013年大暑中挥汗匆书
福克纳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美国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福克纳用自己的十几部长篇和上百部短篇共同构建了一个小县城,这个县城已经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虚构地点,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齐名。
《福克纳画传》按照时间线索,结合福克纳的创作历程和个人生活的重大事件,以福克纳的几部重要的代表作的创作时间为节点,对福克纳的一生做了一个细致清晰的梳理,配有百余张作者收集整理的照片和插图,包括福克纳本人和他的家人、朋友们的生活照,以及他的作品手稿照片,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福克纳画传》由李文俊所著。
《福克纳画传》收集整理了150余张图片资料,呈现了福克纳的家族史和生活经历,以及他个人的家庭生活、终生挚友、文坛恩怨、风流韵事。
大量福克纳作品手稿图片以及作品初版的封面,包括《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等代表作的初版封面和手稿。
作者李文俊是福克纳的权威译者,也是研究福克纳的学者,他在本书中梳理了盘根错节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福克纳的意识流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