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苏州市平江社区体制创新探析(自序)
一 既有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辨析
二 苏州市平江社区体制创新
三 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路径探讨
四 结语
第一章 平江社区研究缘起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西方社区发展模式
(二)我国社区发展的历程及模式
二 研究内容及其局限
三 国内既有研究及述评
(一)社区自治问题
(二)政府管理的视角
四 国外既有研究述评
(一)关于社会变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二)关于城市社区运行机制
(三)关于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平江区社区服务和创新历程
一 平江区社会经济发展概貌
(一)平江区行政建制沿革
(二)平江区的经济地位与商业面貌
二 平江社区服务与创新历程
(一)平江社区发展历程
(二)平江区社区服务与创新成绩初显
(三)平江区社区服务与创新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平江社区服务创新
一 平江社区创新服务
(一)大观名园社区
(二)玄妙观社区
(三)娄江社区
(四)北园社区
(五)东园社区
(六)平江路街道历史街社区
(七)火车站社区
(八)环秀社区
二 平江社区体制创新架构
(一)推进社区体制创新的主要思路
(二)社区创新离不开党的领导
(三)社区创新的具体机构及职责分工
(四)平江社区创新的制度保障
三 平江社区体制创新主要内容
(一)l+4:体制创新模式
(二)社区工作站管理制度
(三)行政事务进入社区的准入制度
第四章 平江社区体制创新“老三篇”
一 政府篇
(一)政府主导机制
(二)明确规范用人制度
(三)完善部门间协调,创建社区协调机制
(四)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各地有益经验
(五)构建社区准入机制
二 基础设施篇
(一)平江社区基础设施概况
(二)平江社团活跃
(三)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坚实基础
三 民生篇
(一)工疗站和“免费午餐”
(二)街巷整治
(三)社保扩面
(四)开心生活热线
(五)“金乡邻”互助联盟
(六)“慢性病俱乐部”和“银铃管家”
(七)吴门医派青少年传习中心
(八)“9073”服务乐龄工程全面推行
第五章 “邻里亲情”与特色社区
一 政府出台和谐邻里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实施程序与思路
(三)基本内容与特点
(四)措施强化旨在落实
二 “邻里亲情”主题
(一)“邻里亲情”丰富多彩
(二)“邻里亲情”事在人为
(三)“邻里亲情”重在自治
三 特色社区探索
(一)从“一居一站”到“多居一站”
(二)历史街区市民中心的职能定位
(三)历史街区市民中心的特色
四 城郊社区转型
(一)城郊社区变革过程
(二)城郊社区转型基本策略
(三)城郊社区转型主要启迪
第六章 平江社区人风采
一 养育巷社区:谷瑾
二 环秀社区:金莉萍
三 平江区十佳社工:谢文忠
四 观前街道小公园社区党委书记:李菊芳
五 观前街道:周华群
六 观前街道玄妙观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姚红英
七 观前街道西北街社区工作站站长:高志颖
八 平江路街道拙政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革琴
九 苏锦街道火车站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王林娣
十 桃花坞街道桃花坞社区的党委书记:王燕华
十一 城北街道大观名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工作站站长:纪萍
十二 相门社区党委书记兼工作站站长:王嘉洪
十三 新天地家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工作站站长:陶怀恩
十四 平江区十佳社区工作者新秀:徐凌燕
十五 平江路街道东园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尹克明
十六 钮家巷社区党委副书记:张英缨
十七 娄门街道东环社区东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张志洲
十八 平江路街道东园社区:朱嫱
第七章 平江区社区服务调查分析与反思
一 平江区社区服务的居民需求调查
(一)情况汇总
(二)初步结论
(三)基本对策
二 社区体制创新绩效分析
(一)来自社会的评价
(二)来自社区居民的评价
(三)来自社区工作者的心得反馈
(四)来自社区协调办公室的测评
(五)来自专家、学者的评说
三 社区体制创新的交流与反思
(一)平江社区模式的阶段性小结
(二)平江社区模式的精神实质
(三)平江社区模式的反思与体会
(四)平江社区建设模式结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