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章 信用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节 信用的经济学内涵
一 信用的一般含义
二 信用的经济学内涵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 信用与诚信
二 信用与信任
三 信用与信誉
第三节 诚信、信任、信用与制度的关系
一 诚信、信任、信用三者的关系
二 诚信、信任、信用与制度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信用的考量与分类
一、经济信用:单一标志与二维考量
二、经济信用的科学分类
第二章 自利与利他:关于信用主体的理论假定
第一节 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倾向的理论假定
一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选择的学科
二 两种截然对立的经济行为倾向假设及其缺陷
三 重构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倾向的理论假定
第二节 信用主体:自利与利他的对立统一
一 自利与利他的复杂性
二 信用主体:自利与利他的对立统一
第三节 自利不是失信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 利他与诚信
二 自利并不必然导致失信
第四节 关于信用主体的一个新分析模型
一 基于机会主义的模型
二 人性的内核分裂模型
三 新分析模型:对威廉姆森模型和努德海文模型的超越
第三章 博弈与演化:信用产生的条件
第一节 信用是一种博弈均衡状态
一 博弈与演化的研究视角
二 信用是一种博弈均衡状态
第二节 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 产权的产生:博弈中的理性选择
二 产权是信用的前提条件
第三节 信用产生的内在条件
一 内生信用与外生信用
二 互惠互利
三 相互制约
第四节 信用产生的外在条件
一 第三方制约的产生
二 第三方制约:公平与公正
第五节 信用产生需要满足的其他条件
一 需要满足的时间贴现条件
二 突破信息非完整性的制约
三 克服理性约束
第四章 市场信用与组织内信用
第一节 市场信用与组织内信用
一 市场信用与组织内信用的异同
二 各自分析的侧重点
第二节 市场信用
一 进入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市场信用
二 市场交易中信用的保障机制
三 关系市场网络:市场信用的特殊保障机制
第三节 组织内信用
一 组织内信用的特征
二 经济组织内的信用问题
三 经济组织内信用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信用秩序与经济绩效
第一节 市场经济对信用秩序的要求
一 信用的有序与无序
二 市场经济对信用秩序的要求
第二节 影响信用秩序的主要因素
一 法律惩罚
二 社会惩罚
三 内化约束
第三节 信用秩序与经济绩效
一 信用秩序与经济绩效:微观视角
二 信用秩序与经济绩效:宏观视角
第六章 信用环境
第一节 信用环境及其在信用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 信用环境:信用研究不容忽视的方面
二 信用环境研究的多维视角
第二节 信用环境的基本构成
一 他人的信用行为
二 社会信用体系
三 信用制度环境
四 信用文化环境
第三节 信用环境影响信用主体的机制
一 信用环境影响信用主体的机制
二 环境差异与主体差异
第四节 信用环境优化的意义与途径
一 信用环境优化的意义
二 信用环境优化的途径
第七章 社会信用体系
第一节 社会信用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一 社会信用体系的产生
二 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信用体系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分析
一 社会信用体系产生的原因
二 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的功能
三 社会信用体系的总体功能
四 社会信用体系功能的局限性
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信用治理:启示与经验
一 发达国家信用治理实践的启示
二 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
第八章 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多维视角
第一节 现代信用社会的内涵
一 现代信用社会的内涵
二 现代市场经济与现代信用社会
第二节 技术、制度与文化: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多维视角
一 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技术视角
二 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制度视角
三 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文化视角
第三节 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一 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二 现代信用社会建设中政府的作用
第九章 社会资本在现代信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资本理论在信用研究中的运用
一 社会资本:一个新分析工具
二 社会资本理论在信用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社会资本在现代信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 结构型社会资本:制度信任的重要补充
二 认知型社会资本:形成人际信任的基础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与社会信用:一些经验事实
一 组织内合约的实施——以家族企业为例
二 交易的扩展——以“温州模式”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力图在信用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透过经济学的视角,厘清信用研究的理论脉络,将信用理论研究引向深入,并更好地指导信用治理实践。
本书确立了广义信用和狭义信用体系的定位。广义信用指所研究的信用突破有债信用的传统视界,而扩展到信用一般,从行为人在经济、社会交往中恪守承诺的意义去理解信用,并由此揭示信用的经济学内涵:信守合约,诚实交易,摈弃机会主义行为。而狭义信用体系则是指与信用制度相区别,以征信和信用评级为重心的社会信用体系。
本书定义信用为:行为人在经济、社会交往中恪守承诺,并由此导出信用的经济学内涵,继而对经济信用进行考量和分类。在论述对经济信用应当进行二维考量时,从经济学关于交易、合约的思想出发,对经济学和金融学长期将有债信用等同于经济信用,信用仅仅被看作经济领域中与债权债务有关的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导致长期中对于经济信用理解的偏狭进行了学术批评,提出并阐明了对经济信用应当进行二维考量的创新观点。
从经济学的视角理解信用,守信还是失信不外是主体的行为选择。作为信用关系承载者的信用主体,唯有“经济人”的人性特质,还是自利与利他两种倾向的对立统一?基于对亚当·斯密有关论述的解析,本书提出并论述了信用主体是自利与利他的对立统一这样一个理论命题,并且在经济理论史上首次梳理了自利倾向与机会主义倾向的关系:只有在信息不对称且缺乏可置信惩罚威胁的条件下,当主体追逐短期利益时,自利倾向才会嬗变为机会主义倾向。在此基础上超越威廉姆森模型和努德海文模型,提出并阐明了基于自利与利他两种倾向的新分析模型。
具有自利与利他两种倾向的人在什么条件下会选择守信?本书从博弈演化的视角分析信用产生的条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明确指出信用的形成不仅是局中人都选择守约策略的结果,而且包含了局中人都预期到对方会选择守约策略的内涵。本书论述了信用存在的前提条件,并对信用的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
基于市场信用与组织内信用各自的特点,本书试图揭示信用在市场交易中和组织内部实现的保证机制。指出市场信用的保证机制中,履约能力、信息、竞争、声誉机制、正式第三方制约都同“对于失信行为的惩罚如果是可置信的,也能够形成预期的一致性”息息相关;而文化和商业伦理主要着眼于“博弈双方彼此认识到对方的利他倾向或者追求长期利益的要求时,能够形成预期的一致性”。根据组织内的信用特征,本书认为与组织内信用的事前信息机制和事后惩罚机制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组织内部利益分配机制、相互制衡的谈判制度和员工参与机制、公平公正的第三方强制约束,以及角色预期的确定性和组织文化等。
无论是对信用产生条件进行一般分析,还是分别讨论市场信用与组织内信用各自的保证机制,所指向的都是信用秩序。本书力图阐明:信用秩序系由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信用主体的行为所呈现的有序无序状况,影响信用秩序的主要因素包括外在约束与内化约束两类。外在约束又分为法律惩罚与社会惩罚,其中法律惩罚的力度显然与信用制度建设的水平正相关,而社会惩罚在匿名的现代社会中则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息息相关。内化约束是信用主体的自我约束,是信用主体高诚信度的体现,因而与信用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本书还对信用秩序与经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从信用是主体作出的守信选择这一经济学视角看,信用是主体的诚信度、履约能力和外在约束力度的函数。而一定主体的诚信度、履约能力及其信用行为的外在约束力度显然又同其所处的信用环境有关。本书定义信用环境为社会环境中影响人们的信用行为选择的那部分环境,是影响人类信用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因素的集合。本书探讨了信用环境的基本构成,指出信用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信用环境研究的多维视角。认为一个优化的信用环境既是信用体系构建、信用制度完善和信用文化建设成果的体现,又是处于这一区域的人们纷纷选择守信的结果。同时,好的信用环境又必然作用于人们的心理,使之或者强化“诚信的守信”动机,或者产生“计算的守信”动机。而如果处于一个劣化的信用环境中,区域内失信事件频发,外在强制约束低效甚至无效,加之在这样的信用环境中社会评价标准的混乱,他人的失信行为影响人们的心理引致自利倾向放大,很容易形成仿效的心理动机,诱发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信用主体守信和失信的心理基础在于其所具有的自利倾向和利他倾向,因此从根本上看,信用环境正是通过强化或者抑制人的自利倾向转化为机会主义倾向,而最终影响主体的信用行为选择。
信用环境的基本构成中,社会信用体系相对于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无疑是一新生事物。社会信用体系是近代以来,伴随工业革命的产生和西方社会巨大的历史性变迁,适应匿名社会信用信息需求的产物,其实质是以信用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为主要手段的对失信者的社会惩罚机制。为什么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不约而同走上了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之路?本书给出了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原有的社会信用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发生了巨大变迁的工业社会;以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会计审计机构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在西方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为新的社会信用信息需求提供社会信用信息供给。社会信用信息供求关系的形成,无疑对失信行为构成了来自于潜在交易对手的可置信惩罚,社会信用体系也因此被看作是以信用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为主要手段的对失信者的社会惩罚机制,确立了其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从近代以来的社会实践看,信用治理选择了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即通过建立健全个人、企业的征信系统,以及进行信用评级等为着力点这样一条途径,主要致力于解决非重复博弈、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使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成为可置信的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这是一条比较经济的技术路线。但在现代信用社会中,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社会信用机制还有信用制度与信用文化。本书基于现代信用社会建设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的认识,就现代信用社会建设进行探讨时,认为不能够将现代信用社会与征信国家或征信社会划等号,征信社会所突出的仅仅是社会信用体系及其密切相关的制度建设,而现代信用社会这一概念则能够涵盖征信社会所未能涵盖的内容。本书对现代信用社会给出了如下定义:现代信用社会是以制度信任为基本支撑,以人际信任为交往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完善,信用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实现社会成员互信互利的和谐社会。并对构建现代信用社会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分别从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技术视角、制度视角和文化视角展开分析。根据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得信用信息能够经济而有效的获得,社会信用体系也因此而同信用制度实现协同运作,并且二者的协同运作既保证了对失信行为惩治的可置信,又经由守信预期的一致性而达成守信的行为选择,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舆论氛围而强化人们的信用意识,从而有助于信用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书确信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是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本书还讨论了社会资本这一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分析工具在现代信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试图对社会资本促进信用扩展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解构。得出的分析结论是:结构型社会资本通过激励信用主体追求长期利益,同时约束信用主体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以遏制自利倾向嬗变为机会主义倾向,减少失信行为;认知型社会资本则通过激发信用主体的利他倾向,起到强化信用主体的诚信意识的作用。 本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为着力点,建设现代信用社会提供基础理论支撑,这既决定了本项研究的分析主线和逻辑,也使研究成果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指导转型国家的信用治理和建设现代信用社会的实践。本书在总结主要发达国家近代以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为着力点,同时与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建设相互配合,协力建设现代信用社会的主张。
建设现代信用社会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无疑已经成为建设现代信用社会的着力点。本书基于广义信用、狭义信用体系的独特视角进行信用的经济学分析,旨在为现代信用社会建设提供基础理论的支撑,研究者首先思考的问题就是社会信用体系在现代信用社会建设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与此密切关联的有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与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建设的关系、为什么主要发达国家均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为着力点。而要回答这些问题,显然又无法回避信用主体的性质和行为选择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回答为什么有人重诺守信而有人则背信弃义,符合现实的信用主体的人性假定应当是怎样的,信用存在的前提和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以及信用环境在信用主体行为选择中的作用等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