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美国读博士学位期间,踏踏实实呆了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住在美国人家里,因此真实接触了美国社会的日常生活。全书描绘了社会众生相,以一个记者的敏锐笔触,把我们所不知道的美国社会的一些方面展示出来。
这本书并不像其他介绍留学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一些书籍那样的沉闷和枯糙,它是活生生的,是触手可及的,是个案,也可以视之为通例。这本集子,即是作者本人《亲历美利坚》的记录,也是一本年轻人值得一读的励志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亲历美利坚(家庭写真社会绘本政治影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玛雅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在美国读博士学位期间,踏踏实实呆了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住在美国人家里,因此真实接触了美国社会的日常生活。全书描绘了社会众生相,以一个记者的敏锐笔触,把我们所不知道的美国社会的一些方面展示出来。 这本书并不像其他介绍留学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一些书籍那样的沉闷和枯糙,它是活生生的,是触手可及的,是个案,也可以视之为通例。这本集子,即是作者本人《亲历美利坚》的记录,也是一本年轻人值得一读的励志书。 内容推荐 作者是中国人,先到澳大利亚学英文,后到美国学政治学。因为要租房子,她接触了美国的家庭;因为做“babysistter”,她接了解了美国的孩子和他们的家教;因为读书,她领教了美国的校园政治;因为到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她与汽车结缘;因为是学政治学的,她注意观察美国总统……她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观察美国、感受美国,于是她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到美国民众在总统大选中的态度,感受到与“强权”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感受到美国警察的“服务”,感受到美国总统的特征、权势和限制;最大的感受那就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观,以及中国人要做到的“铁打的规矩要守、流水的习俗当随,不败的人格必葆”! 这本书,所记录的不是一个个人的人生点滴回忆,而是一代人的人生旅程记录。 目录 走经他人,走向自己,走过三千大千世界 锲而不舍艰难玉成 家庭写真 星条旗下 小区总统大选日 迪比的活法与死法 和迈尔斯论战 穷富人托比 忘年交 美式婚恋 餐桌上的文化 社会绘本 上帝的土地 车缘分 塔玛拉的绿卡 校园政治 孩子带来的感悟 “你知道吗,我是同性恋?” 在美国“触法” 保罗和他的女人们 打工岁月 中美文化光影下的爱默雷中文学校 规矩、习俗和人格 信手拈来美利坚 政治影像 结交卡特总统 白宫主人 花猫罗密欧与议长金里奇 “愚人”小布什为大选抓狂 忙着还情债的克林顿东山再起? 中美恩怨中的里根 里根,演员谢幕,赞骂不绝 他们之为美国总统 美国四总统笔下的邓小平 卡特,在中国村民自治的路上 真实韩丁 卡玛:半生机缘一世寻 百年演进——美国人的中国观 试读章节 小区总统大选日 收到珍妮的email,信里她火力十足:“布什是个白痴,一个危险的白痴。民主党人正在积极筹集经费,在明年的大选中与他决战。” 珍妮是我的美国老友,我们的交情已有十余年,是从199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开始的。 1992,民主党的南方 1992年秋天,我在乔治亚州立大学读大一,住在亚特兰大城东银门公园一户美国人家。这家一共6口人:房东迈尔斯夫妇、迈尔斯的母亲和妹妹,还有老房客珍妮和我。 除了我,“一家人”都是坚定的民主党人,迈尔斯年过八旬的老母迪比党性最为鲜明。1992年刚好是大选年,由阿肯色州州长、民主党人克林顿挑战当时的共和党总统布什。迪比对克林顿充满期待和信心,让卡西在家门前、汽车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支持克林顿的宣传画。这种政治倾向在美国南方颇具代表性,我们那一带,远近四邻大都是民主党的支持者。学校里也如此,我所在的政治学系的十几个教授,除一人外,全都是清一色的民主党。 南方强势的民主党倾向由历史写就。美国的政党始建于18世纪90年代,最初的两党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和托马斯·杰斐逊麾下的民主一共和党。1800年,杰斐逊出任总统,民主一共和党从此一路强势,统治美国25年;联邦党则日渐衰弱,10年后消失殆尽。1828年,民主一共和党分裂为民主党和民族共和党。5年后,民族共和党与一些“叛逆”的民主党人共同建立了辉格党,在以后的20年,一直是美国第二大党。1856年,因为奴隶制,民主党和辉格党内部相继发生分裂,两党中主张废除奴隶制的人联合组成了共和党。4年后,亚伯拉罕.林肯入主白宫,成为共和党的第一位总统。 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给民主、共和两党留下印记,也为南方的民主党情结书下重笔。战争后期,北军处于劣势,为了扭转败局、维护国家的统一,林肯宣布解放黑奴。13万奴隶和5万自由黑人“揭竿而起”,投身北军,击垮南方分裂势力。战败的南方与共和党结下了“世代冤仇”。 上世纪60年代的人权运动也为南方的民主党情结添加了重墨。此前,南方白人通过文化考试、缴纳选举税,甚至威逼恐吓,阻挠黑人参加选举。在民主党总统约翰逊的推动下,。1965年颁布的《选举法》使南方黑人真正获得了选举权。从1960年代初期到末期,南方黑人的参选率由不足三分之一上升至超过三分之二。在黑人地位最为低下的密西西比州,1964年只有6.7%的黑人选举,至1969年约翰逊退位时,60%黑人获得了投票权。人权解放将南方黑人引向民主党,在“吊诡”中“皈依”了其白人“主子”的民主党大势。 外国学生多为共和党 大选前夕,总统候选人在电视上公开辩论三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在全国选民的面前遛遛。 一天晚上,我放学回到家,房东一家正围坐在电视机前,看老布什和克林顿辩论。茶几上有个小竹筐,筐里,刚爆好的黄油玉米花散发着浓香。 迈尔斯邀我加入。“玛雅,你支持克林顿还是布什?”他问,递过那只小竹筐。 “布什。”我抓起一把玉米花。 “为什么?”几个人异口同声,愕然地盯着我这个“对立面”。 “克林顿看上去不老实。”我说。 他们认同,说小克的确不如老布什看着厚道,但是不可以貌取人。 “布什对中国比较友好,克林顿借人权问题抨击布什的对华政策,我担心他上台后的中美关系。”我又说。 他们点头表示理解。 …… 我倾向于共和党,但是在当时更多是出于直觉,直到3年后读研究生时,才在一次偶然之中弄清了究竟。 那是1995年秋天,我选修本福特教授的“美国政治参与”。班上十二三个学生,除了我是外国人,还有一个韩国男生和一个古巴女生。第一天上课,本福特自报家门:“I’m a liberal democrat(我是个自由民主党人)。”然后让学生依次效仿。 轮到我发言:“我不是美国人,无法定义我的党派。不过,如果我生长在这个国家,肯定是共和党。” 一圈儿说下来,全班只有5个“共和党”,我们3个外国人竟然无一例外。 “太有意思了13个外国学生居然都是共和党。”本福特说,问我们为什么。 我们3个便各抒己见,道出以下缘由: 在美国,人们常用“枪支与黄油”比喻两党的政策取向,意思是共和党注重军备,把钱多用于国防,民主党注重福利,把钱多用于民生。中国在冷战时期,被东西两大阵营孤立,在被人卡着脖子的情况下,我们的治国者选择了军备,老百姓勒着裤腰带把两弹一星送上天;而古巴是在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韩国则面对强大的共产主义势力——朝鲜、中国、苏联。我们3个外国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各国的境遇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却都知道强大军备的重要,因此认同共和党的政策取向。P15-18 序言 和中国最早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的境遇最不一样的是,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自费的。 自费,意味着就是没有任何国家的资助,只身一人走出国门,完全靠自己打拚,其中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当事人不堪回首。没有相似经历的人,或许也只能凭空想象,而曾经这样走过来的人,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蹒跚依旧,那些记忆的碎片,很多人都会选择遗忘。但中国当代留学生史,也是中国当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页,总要有人做一些梳理,至少要让人们知道,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一路风雨如盘,走得辛苦,走得不易。 多年前,陆陆续续在《凤凰周刊》拜读过玛雅《亲历美利坚》的系列文章,我曾将有关的文章打印成册,推荐给即将出国留学的女儿看。孩子适逢“眼高手低”的青春期,感觉特别好,对于父母推荐的文章或者提供的建言,总是下意识地先画上“代沟”,并采取消极抗拒。但对于玛雅《亲历美利坚》系列文章,表现出前所未见的兴趣,很久之后孩子告诉我,她不只自己看了,也推荐给其他同学,孩子们都不太相信,很多叔叔阿姨们的学是这样“留”出来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改革开放之后滚滚的出国留学潮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玛雅的文字告诉了他们真实。那些记忆的碎片,不只属于玛雅,也属于整整一代人。 凭直觉的判断,认为这一类介绍和描写“留学生”文章,实在值得结集成册,推荐给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那些九十年代之后出国留学的青年学子们,也许他们更应该暸解可以说是他们“父母辈”的师兄师姐们,当年是如果依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的。我曾经极力游说玛雅,尽快将《亲历美利坚》文字结集成册出版,但作者总是以各种理由做了暂时无法出版的解释。总觉得可惜,这样的经历和经验应该和更多人分享,和更多拥有同样经历和经验的人分享,和还有更多暂时没有这种经历和经验的人分享。 我没有出国留学的经验,但却有下乡八年知青的经历,后来又有人到中年,先是只身,后是携妻带女在几乎是举目无亲的香港,从无到有,逐渐立足的人生旅程。尽管没有出国留学,但我知道一个人或者一家人,一下子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那种很快就荡然无存的新鲜和亢奋,那种为寻求最基本生存空间过程的仿徨、无助、那种陷入困境无人可以伸出援手的欲哭无泪、我有过多少次的身同感受。 不少人将出国留学比喻为“洋插队”,我能够理解这样的譬喻。玛雅《亲历美利坚》中,《打工岁月》以及《相见时难别亦难》,尤为感人。十年的留学生涯,从澳大利亚打工打到美利坚,从毫无英文基础知识到获得美国政治学博士学位。作者在忆及自己整整五年,无法和母亲通上电话的文字中,洋溢着对慈母的爱,也流露出无法言及的追思与遗憾。今天的孩子们,通讯条件的便利,很难想象无法和家人通话的痛苦,或许可以从玛雅的这一篇思念母亲的文章中找寻某种心灵深处的共鸣。 除了个人奋斗打拚的经历之外,其实玛雅的《亲历美利坚》还有很多让人兴趣盎然的内容,比如说求学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注册、缴纳学费、选修课程、和各种性格的教授打交道、和美国同学的交往,完成博士论文和答辩,如何处理在美国留学过程中的种种意外,以及面对种种意外的危机处理,至于作者在积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欣赏作者运用文字的娴熟和趣味横生之余,也许也是一本难得的留学生指南, 这本指南并不像其他介绍留学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一些书籍那样的沉闷和枯糙,它是活生生的,是触手可及的,是个案,也可以视之为通例。这本集子,即是作者本人《亲历美利坚》的记录,也是一本年轻人值得一读的励志书。 这本书,所记录的不是一个个人的人生点滴回忆,而是一代人的人生旅程记录。诚所谓锲而不舍,艰难玉成是也。 书评(媒体评论) 我跟玛雅说来还是西行道上的同路人,我们都曾留学美国。这本“寺历”属于归来后的回忆或回想,所述多为作者平日目所亲视、手所亲接、耳所亲聆的寻常人事景物。当然不仅于此,它还附加了一位异乡异客无剑不在的比较眼光,一位政治学者对文化、制度、历史、社会、国家、民族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 玛雅的文字,豪气兼有温情,健朗不失细腻——读成政治学、社会学一类博士居然还是女的,这不算奇闻也是佳话了。刚柔的结合,在文明是一种力量,在文章是一种境界,在人格是一种韧性。书里书外行走的玛雅,为这中华韧性提供了生动的写照。 ——黄纪苏 我曾多次极力说服玛雅,尽快将“亲历美利坚”文章结集成册出版,我觉得这样的经历和经验应该和更多的人分享。 除了个人奋斗打拼的经历外,玛雅的“亲历美利坚”还有很多让人兴趣盎然的内容,比如求学过程中的种种遭遇。至于作者在积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令人欣赏的娴熟文字和妙趣横生之余,也提供了一本难得的留学生指南。这本指南并不像其他一些介绍留学生活的书籍那样沉闷枯燥,它是活生生的,是触手可及的;是个案,也可视为通例。它既是作者本人亲历美利坚的记录,也是一本今天的年轻人值得一读的励志书。 ——杨锦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