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恭亲王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董守义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皇子的他,文武兼备,但却在帝位竞选中落选;他明明是当时中国最反动最保守的社会集团——皇室的骄子,却有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深深地热爱祖国,却有时又放手出卖主权;……他是谁?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一个满身披挂传奇色彩的人物——恭亲王奕。本书将借助翔实的史料以及通俗的语言,揭开他一身矛盾的人生之谜。

内容推荐

奕,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大名鼎鼎的恭亲王,既是当日中国最反动最保守的社会集团——皇室的骄子,又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既在竭力地扶植和挽救大清江山,又在瓦解和破坏它的根基;他既忠于成丰帝和慈禧太后,又经常与他们牴牾和争吵;他标榜礼义,却又疏于礼仪;他热爱并精通中华文化,却又热情地迎接世界工业浪潮的到来;他深深地热爱祖国,却有时又放手出卖主权。

在他的性格中,有傲岸,谦卑,坚强,妥协,狡猾,幼稚,诚恳,好奇,平易和孤独。他喜欢迂回曲折,却又百折不回。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史料,介绍了他的传奇一生。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竞争皇帝的宝座

一、道光皇帝的宠儿/1

二、上书房里文武双全的学生/4

三、大贵族桂良的高婿/9

四、成丰帝奕泞的帝位竞争者/12

第二章 服从命运的安排

一、“今日之协力非昔日之协力也”——调整兄弟关系/22

二、“承恩弼直抒愚诚”——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31

三、“上责礼仪疏略”——第一次遭罢黜/34

四、“帝子才华旧著声”——重回上书房读书/38

五、“扫除氛稷奠皇州”——关心御侮大业/44

第三章 挽救帝国的危机

一、静观事变,败军之际膺重寄/53

二、阻遏联军,坚持先退兵后释俘/59

三、送还人质,决定无条件投降/67

四、谈判细节,力争英法早日退兵/74

五、酬谢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81

第四章 发起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一、克服摩擦,站稳脚跟/87

二、统筹全局,首倡“自强”/90

三、主持新政,创立总署/92

四、落实条约,对外开放/95

五、借师助剿,议订原则/103

第五章 平分最高统治的大权

一、恳请回銮,倍受猜忌/108

二、未列顾命,等待时机/112

三、密谋政变,一举成功/119

四、稳定大局,不肆株连/127

五、“垂帘”“议政”,联合掌权/130

第六章 建立“议政王”的功业

一、首批智囊团的组成和作用/1 38

二、平反冤狱所带动的人才选拔/142

三、汉族地主武装的进一步重用/144

四、第一次京察前后的吏治整顿/147

五、“外敦信睦,隐示羁縻”外交路线的实施/152

六、第一批外国武器的引进与拒绝/155

七、第一份近代化练兵计划的实施与推广/156

八、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的购置与遣散/158

九、第一所近代学校的开办与推广/165

十、“借师助剿”的实施与停止/167

十一、江南底定与战略转移/172

第七章 二遭严谴

一、“联合主政”破裂/177

二、破裂根源/179

三、“议政王”号被削/184

第八章 推出“自强”的第二目标

一、廓清中原:运筹帷幄与依恃近代武器/191

二、第一次派遣考察团了解西方/197

三、冲击波:推出“自强”第二目标/198

四、第一次开展教育大辩论/201

五、第一次派遣巡回大使团/208

六、“修约”:要近代化,更要独立自主/211

七、幕后操纵:诛杀宠监安德海/215

八、教案问题:有限的让步/218

九、七弟密折:来自手足的政治攻击/224

十、第一次组织工业化大辩论/226

第九章 三遭严谴与再佐新皇

一、同治帝大婚亲政,恭亲王三遭严谴/232

二、草率议结台湾问题/239

三、同治帝纵欲驾崩,恭亲王再佐新皇/242

第十章 决策内政外交的大计

一、近代化道路的总体设想/252

二、国防建设:“海防”与“塞防”兼顾/253

三、信息手段近代化初议/256

四、棘手的“马嘉里案”交涉/258

五、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265

六、二批智囊团的构成及内部关系/267

七、坚持主权,拓宽大机器生产领域/269

八、改革遇到了阻力/274

九、版图交涉与筹建海防/279

十、铁路与留学:平生豪气消磨尽/296

十一、越南和朝鲜:中华文化圈上的重要环节/300

十二、电报和铜政:防止利权外流/304

第十一章 四遭罢黜与十年赋闲

一、被迫言战/311

二、替罪羔羊/315

三、太后宿怨/320

四、闲散亲王/323

第十二章 重返政治舞台

一、甲午战争之际/332

二、归还辽东前后/34l

三、戊戌变法之前/346

第十三章 总结

一、亲王风范/358

二、实用主义典型/368

三、身后评价/377

附 恭亲王奕诉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道光帝一生共得子九人,得女十人。众所周知,在中国封建君主世袭制度下,对于皇统的延续,皇女的诞生并无意义,而皇子的诞生却至关重要。因此,要研究道光帝对奕诉的重视程度,不能不先分析奕诉在诸皇子中的地位。

作为皇六子,当然意味着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五位皇兄。但是,当他来到世间的时候,皇长子奕纬已经死去一年多了,卒年二十四岁,这对道光帝是个很大的打击;皇二子奕纲更在四年前就已经早殇,死时年仅两岁;皇三子奕继死去也将及一年,死时年仅三岁。因此,初生的奕前面健在的只有两个皇兄,一是皇四子奕泞,一是皇五子奕谅。此三人是相继出世:奕泞是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生;奕谅是道光十一年六月十五日生。奕比起这两位皇兄,都只小一岁多。

这意味着,道光帝在将及天命之年,连丧三子,特别是丧失了已经成年的皇长子,其盼子之心十分殷切。因此,四子、五子、六子的接踵降生给了他莫大的安慰,而此三子同处于婴幼时期,他对于他们的宠爱和期望也就难分轩轾。

宫中档案记载道:“道光十二年抓碎,悖亲王;道光十三年抓碎,恭亲王”。从文内称亲王来看,这是后来追记的,不是当时的记录。不过我们据此可知,宫内也同民家一样,在婴儿满周岁时,让他们在许多物件中抓取,以试测其日后的志向和兴趣。可惜,上件档案文字过于简略,我们无从知道奕诉抓取的是什么,也无从知道通过“抓碎”的测试,道光帝对于五子奕谅和六子奕诉的喜爱有了何种不同。

几岁以后,奕就开始得到进一步的宠爱了。皇帝对于皇子的爱憎是不轻易宣示的,但从一些宫内人事关系的微妙变化中仍然能够流露出来。

按宫内规制,皇后以下,妃嫔位次共分七级,分别为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奕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在这个宫内等级阶梯上是晋升颇快的。她入宫时被赐号为静贵人,是第五级。道光六年因诞生了皇二子,晋升为嫔,成为第四级,她这时年方十五,比道光帝小三十岁,可能是因为妙龄美貌而获宠幸。道光七年又晋升为妃,已经是第三级了。道光九年,她诞生了皇三子,道光十年又诞生了皇六女。这样,到道光十年,她虽然仍属于第三级名号——妃,可是在道光帝当时具有后妃名号的十二名妃子中,她已经居于第五位了,除皇后外,她仅次于全贵妃、和妃、祥妃。又过了五年,也就是奕诉两周岁的时候,她又超越了和妃、祥妃,被晋封为贵妃。这时原来的孝慎皇后已经去世,皇四子奕泞的母亲循序晋升为皇后,奕i斤的生母作为静贵妃,在后妃中仅次于皇后,居于第二位。

在等级森严的皇宫内,位次的变化绝非小事。它说明:第一,奕沂的生母所获得的宠幸有增无减;第二,在母以子贵的常情中,这正是道光帝钟爱皇六子的体现。有记载显示,道光帝曾在太监们所拟的阿哥及公主乳母项目下,亲自用御笔补写了“六阿哥下乳母一人”的字样,以纠正原拟赏给宫分的疏漏。一个皇帝对于一个乳母的宫分小事如此关心,不能不说是出于对皇六子奕诉格外留意,因而爱屋及乌的缘故。到奕诉九岁(虚岁)的时候,皇四子奕泞的生母孝全皇后暴卒,道光帝因为祖制规定于三位皇后之外不再立后,命祥妃总摄六宫事情,但不久祥妃犯错误被降为贵妃,改命奕诉的生母静贵妃总摄六宫事情,并兼抚育皇四子奕泞。

形势的发展对奕沂极为有利。在勾心斗角的后宫里,母子命运相关,这是尽人皆知的奥秘。自从奕诉的母亲晋为皇贵妃以后,奕诉就备受宠爱了。一则因为五兄奕谅生得“状貌粗拙”,平日“动止率略”,已经失去父皇的欢心;二则就是皇四兄奕泞也是与其平起平坐了。奕泞虽是继皇后所生,但这位继皇后已死,奕泞又是由奕诉的母亲抚育的,而奕的母亲现在是事实上的皇后呀!当然,时当八九岁的奕诉对这些还不可能想得太透彻,可是周围的人们都很自然地认定他是道光帝最宠爱的儿子,人们都认为道光帝对奕“最钟爱”。

P2-4

序言

据说,电影界在经历了三十几年描写人物的单一性之后,正在转向描写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人物行为的立体化。我们的史学传记是不是也应如此呢?

历史人物当然也是人,他也有多元的性格和立体的行为。

奕,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大名鼎鼎的恭亲王,既是当日中国最反动最保守的社会集团——皇室的骄子,又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既在竭力地扶植和挽救大清江山,又在瓦解和破坏它的根基;他既忠于成丰帝和慈禧太后,又经常与他们牴牾和争吵;他标榜礼义,却又疏于礼仪;他热爱并精通中华文化,却又热情地迎接世界工业浪潮的到来;他深深地热爱祖国,却有时又放手出卖主权。

在他的性格中,有傲岸,谦卑,坚强,妥协,狡猾,幼稚,诚恳,好奇,平易和孤独。他喜欢迂回曲折,却又百折不回。

单一性的主题固然能给人以明快的感觉,但生活中的人本来就具有多侧面,怎么能一言以蔽之曰:好或坏?

我不想充当历史的判定者,只是尽我所知,把他的历史呈献于亲爱的读者面前。

不能说我写的都是他的真实的历史,因为,对于他的研究刚刚开始。

董守义

后记

拙著《恭亲王奕》出版二十年后,如今又以崭新的姿态面向广大读者了,这让我兴奋不已。

《恭亲王奕》(原名《恭亲王奕大传》)出版于1989年。该书从1984年动笔,1987年交稿。初版的封面加了“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的副题。显而易见,我是在用自己的研究和写作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大业而呐喊。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年,农村早已进行了联产承包,国营企业也正在转产改制,学术界也经历了拨乱反正。拙著就是在那个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是时代的产儿。它的出版,还着实引起了一个不算太小的震动。全国先后有十几家媒体做了报道,其中有的标题写道《昔日投降派,今有新评价》,好像当时圈内的人没有几个是不知道的。但也很快就引起了一些权威的注意和反感,认为这是对已往结论的颠覆,甚至有离经叛道的嫌疑。对投降派也能翻案吗?晚清皇族的核心人物能成为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吗?诸多责难,接踵而至。甚至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因为采用了我的观点,而被答辩委员会责令改写,否则不予毕业。当时我感受到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又过了三四年,那是1994年在沈阳召开清史学术讨论会期间,明清史的老专家李洵先生对我说:“守义,现在看来,对奕诉的评价,你是前沿的,是先觉的,我们还没认识到。”老先生的恳挚,令我倍感温暖。之后的十几年中,奕诉作为热点人物,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他的形象随着相关文献的披露而日渐丰富,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更加客观。

弹指二十年,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我们的国家已不再有人怀疑。奕诉作为近代改革家的事实,也基本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奕诉的府邸“恭王府”也修缮一新,全面对外开放。

人民文学出版社此次决定重新出版我的这卸小书,让我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前提下修正已知的错误,删去繁冗的注释和语句,以便更好地面向市场。责任编辑杨华女士更是热心,看我年事已高,几乎是为我代劳这一切,令我无胜感谢,也令我感慨万端。二十年前,我是一个中年人,在学界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二十年后,我已步入老龄队伍。可是,作为作者,当年我在作品杀青之际,是为我笔下改革家的孤独和失意而扼腕叹息;如今在该书付梓的时候,却要为新时期改革并放的长足进步而欢呼雀跃了。

深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责编杨华女士的出色工作。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董守义

2010年3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