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万户网络总裁钱贵昱与万户网络副总耿启亮联合编写而成,重点探讨:制度“落地”与执行力的话题。面对这个现实的管理话题,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期盼员工自觉的遵守制度,但实际上,仅如此是不可能让制度真正“落地”的!
本书将重点探讨:制度如何落地以及制度落地对组织级执行力的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执行力引擎(制度落地)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钱贵昱//耿启亮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万户网络总裁钱贵昱与万户网络副总耿启亮联合编写而成,重点探讨:制度“落地”与执行力的话题。面对这个现实的管理话题,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期盼员工自觉的遵守制度,但实际上,仅如此是不可能让制度真正“落地”的! 本书将重点探讨:制度如何落地以及制度落地对组织级执行力的价值。 内容推荐 我们常常说一句熟话:“小企业靠老板,中企业靠制度,大企业靠文化”,有人把这句话作为区分企业规模大小的标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得其真意。这里的“小——中——大”更多的是在表述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而“老板——制度——文化”则指出了企业发展中核心动力源泉的转变过程。 靠老板时期还谈不上组织级执行力。事实上,制度与文化正是组织级执行力的两个核心动力之源。也就是说,组织级执行力具有双核驱动,制度落地是物质层的引擎,企业文化是精神层的引擎。 企业的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就像人的两只手,但现实中,国内企业大多只是在靠业务管理单掌出击。 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期盼员工自觉地遵守制度,但实际上,仅如此是不可能让制度真正落地的! 不让员工乱扔烟头,不管贴多少制度牌,都很难真正杜绝,可是,只要放上几个烟灰缸,问题很可能就解决了。 烟灰缸只能解决极少数简单制度的落地问题,还有大量的复杂制度该怎么办?制度落地对组织级执行力究竟有多大的价值? 目录 上篇 制度的推行与完善 第一章 如何让制度真正产生实效 第一节 制度落地的现状 第二节 让员工自觉地遵守制度 第三节 治水原理及“烟灰缸”的价值 第四节 “烟灰缸”搞不定的时候怎么办 第五节 专业的“石板路”和“烟灰缸” 第二章 如何持续地完善制度 第一节 制度不能违背人性 第二节 大师的故事及启示 第三节 用人性来完善制度 第四节 ezOFFICE的价值 中篇 制度“落地”对执行力的价值 第三章 有效授权需要制度落地 第一节 闭眼执行与封口授权 第二节 执行中的“我以为”心理 第三节 如何应对人性问题 第四节 让员工做正确的事情 第四章 制度不落地,知识管理起不来 第一节 什么是知识管理 第二节 过程型知识的价值 第三节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 第四节 完善的知识体系 下篇 制度“落地”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第五章 信息化的背后是管理发展 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左右手” 第二节 对国际管理模式的体验期 第三节 对国内业务管理的探索期 第四节 对组织行为管理的渴求期 第六章 制度落地对软件的要求 第一节 学软件有难度。但上网人人都会 第二节 80%标准化+20%个性化的绝配 第三节 “用户、角色、权限”三维管控还不够 第四节 没有并发数上限的平台 第五节 把整合用到极致 结语 制度推行中的国学智慧 附录 试读章节 第二节 让员工自觉地遵守制度 既然许多企业在强调“要自觉”,那么,如何才能让员工更自觉地遵守制度呢? S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从山西、陕西运煤到秦皇岛和天津,而后通过海轮将煤卖给日本的某个大型钢铁企业。这个业务本身非常挣钱,但是,让老板李总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是:很长一段时间来,无法杜绝员工在运煤的过程中私自卖煤的现象。 在运输的过程中,尤其是快到港口的时候,国内也有许多煤炭的用户。对于员工来讲,虽然每次不敢多卖,但只要卖一点点,就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外快”。当公司查询时,一句“自然损耗”就可以搪塞过去了。李总虽然心知肚明,但也毫无办法,即使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处罚制度,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后来,李总不再一个劲儿地开会强调制度,而是做了一件事情:通过信息手段,记录下每一批次的详细数据。每批煤在山西、陕西装车时是多少吨,而到了港口装轮时又是多少吨,都详细记录下来。而且,这些数据李总知道,当事人也知道。 在这个基础上,李总刚开始是半个月统计一次,并将这段时间内运煤的损耗率最高的几个员工(只写数据,不写人名)进行排序,在公司最显眼的地方公布出去。虽然大家不一定知道这次上排行榜的都是谁,但是当事人非常清楚,李总也很清楚。 自从这个排行榜公布之后,煤的损耗率迅速下降,杜绝私自卖煤的制度顺利落地。 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匿名的排行榜就能让员工自觉的遵守制度呢?假如有个员工小王有一次以第一的名次上榜了,他会怎么想?“下一次,我得收敛点,不能卖太多。”原因很简单,“自然损耗”所产生的排行榜应该是无序的才对,如果小王连续几次都上了榜,那就算真的是“自然损耗”也说不清楚了。于是,紧接着的一次,小王收敛了许多。可是他却没发觉,其他同事也是跟他一样的想法,结果,他又上榜了。“怎么办?”小王心里很自然地告诉自己“不能再私自卖了”,而且为了清白,还不得不小心呵护,争取连自然损耗都尽量减少。接着,小王的损耗率大大降低了。而同样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大家的行为都有所收敛,整个公司的损耗率大大降低了。 这个过程显然有强烈的“自觉”的影子。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员工们争先恐后地“自觉”遵守制度呢?在这个案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自然损耗”这个借口已经大大失去了作用。 在现实中,当一件事情能够寻找借口的空间越大、规范越不严谨,员工们自觉遵守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员工们就会越自觉地遵守制度。 我们不妨再看看图1-1,为什么制度牌没有效果呢?主要原因在于,即使人们不按制度牌做、踩草坪过去了,心里也会自然觉得“没有人知道我踩了草坪”,于是,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往往不会自觉地遵守制度。但是,如果我们安排一个带袖标的大妈,专门站在路口,即使不罚款,恐怕人们的自觉性也会大大提高。 第三节 治水原理及“烟灰缸”的价值 虽然通过改善环境能将寻找借口的空间挤到最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员工的自觉性,但是,从制度落地这个整体话题上看,我们依然不得不说:这也仅仅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为单凭期盼员工自觉是不可能让制度真正落地的,在现实中,我们: 既不可能让所有员工都自觉; 也不可能让员工永远自觉; 更不可能让所有制度都被自觉遵守。 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制度落地的核心原理。 我们来看看图1-2。在拍摄这张图时,我特意在周围观察了一圈,没有发现类似图1-1中的制度牌。另外,我还在此处呆了半小时,发现在这段时间内,一共有78人从这个石板路上走过去,没有一个人踩草坪。而且,我还特别观察了一下每个人的面部表情,有高兴的,有郁闷的,还有做幸福状的,但没有哪个人在走过去之前先背背“哦,这里有条制度,叫不能踩草坪”。所有人原来是什么样的表情,走的时候也是什么样的表情,非常自然地走过去了。 很显然,在这里,不能踩草坪这条制度落地了,而且并不是靠员工的自觉性落地的,因为大部分人走到这里时,甚至想都没想到“不能踩草坪”这条制度。 那么,是怎么落地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提到我国一则非常古老的经典传说——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大禹的父亲)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后世。 这个传说中包含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治水原理:引导而不是一味堵截。制度落地的核心原理恰恰就是这个治水原理。 竖制度牌是一种简单的堵截手段,其效果只能是期盼自觉,就像鲧靠堵截。期盼洪水不害民众一样,结果只能是失败。 图1-2中的石板路却不是在“堵”,而是在“引”,引导人们自发地不踩草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现实中,银行让人们都能自觉排队很难,可是采用叫号系统后,大家一下子就自发地“排队”了。 在H公司,由于办公区不允许吸烟,许多员工都集中到厕所吸烟。厕所内便多了许多烟头和烟灰,而且丢得地上到处都是。于是,厕所墙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显眼的制度牌子:“不要乱扔烟头烟灰,谢谢合作。”可是,效果并不好。 后来,行政部干脆买了几个漂亮的烟灰缸,直接放到了厕所的窗台上,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员工到厕所吸烟的时候,看到窗台上漂亮的烟灰缸,自然地就集中到窗台边上,一边抽烟,一边看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将烟灰习惯性地弹入烟灰缸。从那以后,厕所墙上的制度牌没了,地上也没有了烟灰和烟头。 所以,制度“落地”的核心原理便是治水原理:不要一味去堵截,而是想办法引导员工自发地遵守制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制度真正“落地”。 P7-15 序言 根系不茁壮,枝叶不会茂盛 曾经在一个公园里见过两棵树,大点的,可能是经历过什么灾难,其主干有一段几乎被挖空了;小一点的,在一棵岩石边,枝干很茂盛。当时,我情不自禁地同情那棵大树:很可能不久它就会死去,而那棵小树一定会占领它的地盘。 两年后的一天,当我再次来到这个公园,却惊讶地发现,那棵中空的大树依然矗立,而小树却已经濒临死亡。我非常不解地询问公园里的一位老人。他告诉我,虽然大树的主干受到损伤,但其树根早已深深地植入土里,牢牢地占领着这块土地;而那棵小树,虽然枝干看上去没有问题,但其根系在地下却并不茁壮,因为一边是岩石,一边是大树庞大的根系霸占了土地,使得其根系一直得不到发展,最后活活被大树挤死了。 顺着老人指引的方向,我仔细观察了小树依稀可见的根系,确实远没有大树的发达和健壮。 这让我非常震惊。大自然中,一棵树,根系不够茁壮,就会在枝叶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甚至最终死亡。但是,由于根系深埋在土里,很难被人看到,反而不容易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许多时候,当我们看到树的枝叶有问题时,往往只是在枝叶上做文章,治标不治本。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企业管理。现实中,面对管理问题和枝叶问题,我们的处理方式和习惯居然如此相似。我们总觉得企业执行力低下,觉得员工能力不足,心态也不够好,于是,我们花钱请老师来作培训,甚至还特意请咨询专家来帮助企业提升管理。可是,老师走了,员工还是老样子;专家走了,企业也还是老样子。接着,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挤出时间,亲自走进大学MBA、EMBA课堂,可是,我们还是没能解决执行力低下的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应该走进那个公园,把目光从枝叶转到树的根系上,好好地、静静地思考一下。 执行力的高低是一种看得见的表象,和树的枝叶是否茂盛一样。当我们一直仰望枝叶、修剪枝叶的时候,枝叶不一定就能更加持久茂盛。执行力也是这样,当我们就执行力而执行力的时候,执行力似乎也总是不尽如人意。树的问题要先看其根系,根系的问题不解决,枝叶就茂盛不起来。同样,企业制度是否真的产生实效,是否真的“落地”了,恰恰就像树的根系一样。如果制度只是摆设,那么其他管理就很难真正推行到位,也就很难真正获得较高的执行力。 知识管理要建立体系,于是我们为了积累知识、共享知识,专门出台了一套执行制度,制度不落地,知识管理就只是梦想; 执行管控要推行,同样要将相应的模型落实到具体的制度上,比如“计划——执行——汇报——考评”体系,制度不落地,执行管控就是空谈; 为了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我们特意设定了绩效考核制度,制度不落地,积极性的提升无从谈起,甚至反而出现负作用; 类似的,我们还有为了实现财务管控形成的财务制度、为了行政管理形成的行政制度…… 制度在企业管理中与执行力密切相关,绝大多数的执行力在实现的过程中都需要制度坚实的支撑,所以,制度落地是解决执行力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这里需一再强调的是,制度落地应该更重视“落地”,而不是“制度”。事实上,许多企业制定出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但是却在推行中让一个好制度变成了摆设,这同样会产生执行力低下的问题。 制度落地是必经之路 我们常常说一句熟话:“小企业靠老板,中企业靠制度,大企业靠文化”,有人把这句话作为区分企业规模大小的标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得其真意。这里的“小——中——大”更多的是在表述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规模大小(事实上,仅从规模上考量企业既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很难有实际的价值)。 当企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往往是老板凭借自身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带领一帮人征战。此时最大的目标是生存,所以,个体的行动力显得至关重要。 但是,当企业跨过了温饱线、进入发展期时,业务量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组织规模也越来越大,这时,核心管理者突然间发现,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来了。自己的能力显得如此有限,个人魅力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了。于是,管理制度摆上了日程,制度落地的价值越来越显著。 接着,当企业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成为庞然大物时,做强做大已经不再是首要的问题,核心管理者越来越渴望企业长久发展、成长为“百年老店”。这时,他们发现,企业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这就是企业发展中核心动力源泉的转变过程:个人魅力——制度规范——企业文化。而制度落地作为这个过程的“腰”,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而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把制度与文化看成是组织执行力的两个核心动力之源,也就是说,组织执行力具有双核驱动,制度落地是物质层的引擎,企业文化是精神层的引擎。本书将把目光聚焦到制度落地这个引擎上,并将在另一本书中探讨企业文化。 所以,本书将重点探讨:制度如何落地以及制度落地对组织级执行力的价值。 作者 2010年5月2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