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踪”是一套短文配图、关于中国老记忆的丛书。文字是在各类报刊发表过的专栏文章,好读,轻松,且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作者擅丹青,图皆自作。丛书可阅读也可收藏,对钟情故旧物事的读者尤是。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将关于中国老兵器的书稿汇集成册,力图打破文、史、哲、艺的阻隔,熔知识性、趣味性、文史性于一炉,让读者阅读时,觉得轻松愉快,不像读那些高头大章,易生疲惫之色。
且让我们的思绪,回到战鼓雷鸣、刀光剑影的古战场,领略种种兵器给我们带来的惊诧与震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老兵器说谜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聂鑫森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化寻踪”是一套短文配图、关于中国老记忆的丛书。文字是在各类报刊发表过的专栏文章,好读,轻松,且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作者擅丹青,图皆自作。丛书可阅读也可收藏,对钟情故旧物事的读者尤是。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将关于中国老兵器的书稿汇集成册,力图打破文、史、哲、艺的阻隔,熔知识性、趣味性、文史性于一炉,让读者阅读时,觉得轻松愉快,不像读那些高头大章,易生疲惫之色。 且让我们的思绪,回到战鼓雷鸣、刀光剑影的古战场,领略种种兵器给我们带来的惊诧与震撼。 内容推荐 五十年前,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到了春节,最希望得到的玩具,是一件木头兵器。长柄的关刀、矛、禅杖、方天画戟,短柄的宝剑、单刀、锏,或者匕首。当然,还有铁皮和木头制作的手枪、冲锋枪。 中国兵器文化,素来品种繁多,异彩纷呈。“十八般”中的任一“般”,都有多种形制相近的兵器。除古战场上所用的正规兵器外,民间亦流传着很多别出心裁的兵器。 冷兵器时代,属于武器的,还有防御武器,以及一些与军队有关的物件。 且让我们的思绪回到战鼓雷鸣、刀光剑影的古战场,去领略种种兵器给我们带来的惊诧与震撼吧! 目录 趣话中国老兵器(代序)/001 万里独横戈/001 折戟沉沙铁未销/003 矛与枪/005 横槊赋诗/007 醉里挑灯看剑/009 黄金错刀白玉装/011 八面威风长柄刀/013 青龙偃月刀/015 禅杖/017 杀手锏/019 浑铁点钢叉/021 九齿钉钯/023 非斧不克/025 鞭起鞭落风飕飕/027 铿锵作响的长铁链/029 重锤力千钧/031 “似剑而曲”的钧/033 殳-棍·棒/035 明代首创的兵器:筅/037 似叉似钯的镜/039 拐杖与拐/041 飞爪·抓子棒/043 精巧而凶猛的铜拳/045 弓与箭/047 弩、床子弩、车弩/049 没羽箭/051 滚木擂石及其他/053 铮铮铁尺/055 镰刃闪闪/057 扁扭如刀砍破天/058 可攻可守的长条凳/060 图穷匕见/062 飞镖/064 日月乾坤圈/066 鸳鸯拐·鸳鸯脚·子母鸳鸯钺/068 由击乐器演化的兵器:飞饶/070 掷箭·袖箭/072 钉·刺·针/074 酒斗与酒杯/076 桃·石桃·石笋/078 石锁·石担/080 铁扇/081 铁笛与铁箫/083 铁屐/085 铁伞/087 铁筷子/089 幡·中幡/091 清代冰嬉所用的冰刀/093 连枷与枷/095 罗网高张/097 锤、凿及雷公钻/099 迷魂香/101 蒙汗药/103 卫体武器:盾/105 卫体武器:头盔/107 卫体武器:铠甲/108 地听/110 陷坑、绊马索、拒马枪/112 套马竿、套马索/114 鹿角、鹿脚和地包/116 地刺、铁蒺藜、铁菱角/118 云车、云桥、云梯/120 巢车·堠楼·望远镜/122 战车辚辚/124 战船乘风破浪来/126 木牛流马运粮忙/129 战马·连环马/131 马鞍·马镫/133 古代先进武器:光的反射器/135 火·火药·火器/137 古代的火箭/139 风筝与神火飞鸦/141 管形射击火器:火枪、铳、鸟铳/143 崩天裂地的炮/145 地雷·水雷/147 喷筒喷射火与毒/149 古代的炸弹和毒气弹/151 兵符/153 羽檄·羽书/155 丹书铁券/157 在汉苏武节/159 旌旗晚明灭/161 营房与帐篷/163 信鸽/165 古戍苍苍烽火寒/167 报时、报警之器:刁斗、柝/169 鼓与角/171 悲箍数声动/173 高昂响亮的锣/175 试读章节 万里独横戈 唐代诗人郎士元在《送彭将军》一诗中写道:“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 戈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兵器,在甲骨文中“戈”字熠熠生辉。“戈,平头戟也”(《说文解字》)。戈为钩兵,是种平头不用于直刺的戟类兵器,小枝向上则为戟,平之则为戈。这是个象形字,从弋,弋表示其柄,上有一横,像其横刀。 到春秋战国时,戈被列为车战五大兵器之首。戈的五个组成部分为:援(指上刃和下刃,聚成尖锋的部分)、胡(指援向下转折,带弧形,用以缚柄的部分)、内(援身后端平直突出的部分)、穿(胡身的穿孔)、秘(长柄)。戈往搏杀中,用内援钩斫,用援头啄击,也可用外援推砍。“戈是商周时代战车兵或骑兵使用的主要兵器,柄长约一至三米。戈能于横向扣‘击时同时给予敌人刺击的伤害,这种设计对战车兵而言,比直刺型的矛能更有效地攻击。柄长者为战车用,柄短者自然是步兵使用的兵器”(日本·市川定春《武器事典》)。但到了汉代以后,战车已不常用于打仗了,戈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白在《日出人行》一诗中唱道:“鲁阳何德,驻景挥戈?”“景”,即日光。其典出自一个传说故事,战国时鲁阳公与韩国作战,激战到日暮,鲁阳公向日挥戈,太阳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 在古诗中,“戈”常代指各种兵器和军队,如“万里横戈探虎穴”(唐·李白《送羽林陶将军》)。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将要解放全中国时,报纸的大字标题为:《我军挥戈南下势如破竹》。 “戈”与“干”(盾牌)、“兵”等字组合,便成为“从军”、“战争”的代称。“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唐·杜甫《有玉五言》);“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战国以后,步兵与骑兵代替车兵成为军队的主力,兵器的主要品种也就由钩兵变为刺兵,戈的地位逐步被矛或枪所替代。汉代以后,战场上基本不用戈了”(微言《戈》)。 汉代之后,戈虽不用于战事,但关于它的典故却十分丰富,表现力极强,如“枕戈尝胆”、“枕戈待旦”、“枕戈待敌”、“枕戈汗马”、“枕戈泣血”、“枕戈寝甲”等等。“枕戈待旦”出自《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鲁迅在《文人无文》一文中,讽刺国民党军队对日寇的消极抵抗,说:“文人无文,武人也一样不武,说是‘枕戈待旦’的,到夜还没有动身,说是‘誓死抵抗’的,看见一百多个敌兵就逃走了。…‘枕戈汗马”是形容时刻准备杀敌立功,“臣非不知兵凶战危,而枕戈汗马,切齿痛心有日矣”(《明史·曾铣传》)。 折戟沉沙铁未销 唐人杜牧游赤壁而写了《赤壁》一诗,写景抒怀,脍炙人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借用的是三国时的一段史实。 “折戟”二字令人思量,诗人为什么选用戟这种兵器,而不是戈、矛、剑、刀呢?这是因为戟是一种自战国时即开始使用的著名兵器,造型独特,杀伤力强,一直延续使用到宋代,才退出兵器之列。在秦汉时,常用“持戟”一词来泛指兵士,“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汉书·高祖纪》)。“持戟百万”即指有百万之兵士。另一个方面,汉代的贵胄门前,以戟列架作仪仗之用,显示其官阶和权势,故称之为门戟。杜牧以戟入诗,是有其典型意义的。 《说文》中,解释“戟”为“有枝兵也”,意指一种有旁枝的兵器,长柄,顶端有直刃,两旁有横刀,可以直刺和横击。 戟,大约出现在商代,到西周已大量应用于战争,为青铜所制。战国时,便有了铁戟,戟头呈“卜”字形,称为“卜”字形戟。西汉时“卜”字形戟发生变化,侧出的小枝向上弯曲。东汉以后,横出小枝变为硬折向上,使外形像一把两尖的叉形,增强了前刺的功能。 三国时戟是军中常用的兵器之一,史书《三国志》中,关于戟的记载很多,如:“辽(张辽)被甲持戟”、“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以长戟左右击之”、“(董卓)拔手戟掷(吕)布”……书中有名的段落“吕布射戟”,极富喜剧色彩:袁术派大将纪灵统军三万攻刘备所驻之小沛,刘备求救于吕布,“布于沛西南一里安屯”,并请来纪灵等人,说明他是来解救刘备的,令人在营门中举一支戟,“请君观布射戟小支(枝),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退兵),不中可留决斗。”吕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枝),于是纪灵慑其神威而退兵。 戟,柄长者称之为长戟、方天画戟,《三国演义》中吕布用的即是这一种;柄短者称之为短戟、手戟。 戟到隋唐时已使用很少,到宋代则彻底退出兵器的行列。 作为仪仗之用的戟,往往带上套子,谓之“檗戟”,在三国时极为盛行。隋代规定三品以上,门皆列戟。唐代的门戟制度有了更具体细则,《新唐书一百官志》记载,门戟的管理属于卫尉寺武器署,“给六品以上葬囟簿、檠戟。几戟,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衣幡坏者,五岁一易之。薨卒者既葬,追还”。这些门戟的形状,皆戟刀呈双叉形,刃下系有彩幡,幡上饰有虎头图案。门戟制度一直沿袭到宋代,但规定戟刀为木质,纯粹作仪仗之用了。 P1-4 序言 趣话中国老兵器(代序) 五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到了春节,最希望得到的玩具,是一件木头兵器。长柄的关刀、矛、禅杖、方天画戟,短柄的宝剑、单刀、锏,或者是橡皮做的匕首,当然还有铁皮和木头制作的手枪、冲锋枪,只要得到任何一件,都会欣喜若狂。接下来,就是男孩子们极心醉的军事游戏了,或是群体的攻和守,或是两人之间的“搏杀”,玩得昏天黑地。 岁月推移,我长大了,也喜欢读书了。又由于搞文学创作,读的多是纯文学方面的名著,以及哲学、美学、思想史之类的书,但对于与军事有关的古今小说、笔记、军事著作,仍充满盎然兴趣。古代军事行动中所使用的兵器,也许是童年记忆的作用,我总是格外关注。 书上或我们的口头,常说“十八般兵器”或“十八般武艺”,两者有时指的都是兵器,有时则前指兵器、后指使用兵器的技艺。但十八般兵器,因朝代不同,所涵盖的内容也就有所变化。相传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等人所称的“九长九短”,“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锐、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明代则是“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爬头、十七绳套素、十八白打”(清·褚人获《坚瓠集》)。此中的“白打”,系不用兵器的拳脚功夫。此外,另有多种界定方式,列入此中的还有“抓”、“镰”、“带”(双手带)、“抉”(拦马抉)、“拐子”、“流星”、“锺”等等,但总数都为“十八般”。 中国兵器文化,素来品种繁多,异彩纷呈。“十八般”中的某一“般”,就有多种形制相近的兵器,如刀,有长柄刀、短柄刀之别,每一类中又分出多种。戟,亦分长戟、短戟(手戟),吕布所用的方天画戟,属于长戟。钩亦有长、短两类,绿林好汉窦尔敦所使的双钩,是短钩,一手一支;而阻截马军所用的挠钩,是长钩,用来钩马腿,也用来钩人。从典籍上看,中国的冷兵器(包括火器)达数百种之多。 除古战场上所用的正规兵器之外,民间亦流传着很多别出心裁的兵器,从生产工具或日常用物中演变而来,如钉钯、连枷、铁链、铁箫、铁笛、铁伞、铁尺、铁屐、铙、扁担、长条凳等等。一直到现在,有些仍然保留着,作为民间习武健身的器械。 专家、学者的著述,如《中国兵器史稿》,将兵器划分为“长兵”、“短兵”、“射远器”几大类。射远器中,则又分暗器、弓弩及枪炮三个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形形色色的兵器。就说暗器吧,有手掷暗器、索系暗器、机射暗器、药喷暗器,且自成系列。如手掷暗器则有标枪、金钱镖、脱手镖、掷箭、飞又、飞铙、飞刺、飞剑、飞刀、飞蝗石、鹅卵石、铁撇榄、如意珠、乾坤圈等等。 属于武器的,还有防御武器,其中的“卫体武器”,指的是盾、头盔、铠甲等。“守城武器”,除刀、枪、弓、弩之外,还有鹿角、地刺、铁蒺藜、铁菱角、地雷、水雷等。 我还谈到一些与军队有关的物件,而且缺之不可,如兵符、旌旗、鼓、锣、角、笳、刁斗、烽火、马鞍、马镫、营帐等,为的是将古代战争中的“道具”,尽可能地展示出来,也算是增添一点见识吧。 我几十年痴心于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打,但因喜读杂著、闲书,也就以随笔形式写了些娱玩类的书籍,谈书画、古董、古书、老节日、老游艺、老建筑、老行当、旅游、收藏、姓氏等,出版过二十余种。这次又将许多年前就开始收集资料、预设篇目的关于中国老兵器的书稿,缓缓地写了出来,仍如过去所写之他书,力图打破文、史、哲、艺的阻隔,熔知识性、趣味性、文史性于一炉,让读者阅读时,觉得轻松愉快,不像读那些高头大章,易生疲惫之色。 且让我们的思绪,回到战鼓雷鸣、刀光剑影的古战场,领略种种兵器给我们带来的惊诧与震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