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中时就拜读过林语堂先生的名著《生活的艺术》,对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及为人,充满了景仰。三年前我游厦门鼓浪屿时,无意中发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故居。今夏又专程去阳明山瞻仰了他晚年在台北的寓所,感触良深。
林语堂(1895—1976)是福建漳州人,夫人廖翠凤的娘家在鼓浪屿,他们在岛上住过一段时日。鼓浪屿是个极美的小岛,离厦门市只有十分钟的船程。岛上红花绿树,鸟语花香,昔日的西洋领事馆与富商别墅相映成趣,五花八门的中西建筑赢来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令名。街道依山而筑,我安步当车地慢慢欣赏一路上的繁华与苍凉。许多当年的闽式豪宅倾颓废弃了,翠绿的琉璃瓦中偶尔伸出一枝孤零零的小黄花,令人顿生前世今生之感。
林语堂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留学欧美,廖翠凤同行,两人还曾长居美国纽约。1966年(时年71岁)时落叶归根返台定居,故居为台湾“政府”所赠,地点选在貌似福建故乡山景的阳明山上,每天可以听到邻居亲切的闽南话。房子由林语堂亲自设计:白墙蓝瓦,石径花窗,种着几竿翠竹,结合了中国四合院的幽深与西班牙建筑的典雅。我细看着他的遗物:手稿、书信、他发明的中文打字机,深感他多才多艺,不但是位与纪晓岚、马克·吐温齐名的幽默大师,也是位与袁枚、李渔、梁实秋一脉相承的生活艺术家。
林语堂常说:“生活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因此无论环境如何困苦,总能苦中作乐,并将经验心得形诸于文字,与世人分享。他的小品文幽默精辟,发人深省;他也热爱美食、旅游,善于享受人生。他因翻译“幽默”(Humor)一词,以及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提倡幽默文学,因而被称为“幽默大师”。此外,他还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赖柏英》等经典名著。《生活的艺术》畅销全球,《京华烟云》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长篇小说《赖柏英》,就是以初恋情人赖柏英为主角的半自传性作品。他与赖柏英青梅竹马,但成年后因求学而离乡,只好忍痛分手。之后他追求过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好友之妹——厦门鼓浪屿一位医生的千金陈锦端。陈锦端貌美善画,也对他有情,但陈父却因他非虔诚基督徒而加以干涉,使他饱受失恋之苦。陈父心生不忍,便将邻居廖悦发(豫丰钱庄老板)的二千金廖翠凤介绍给他,成就了他们的美好姻缘,但他终身对陈锦端难以忘情。
廖翠凤贤惠能干,是位烹饪高手,大大满足了他对美食的需求。两人琴瑟和鸣,白头偕老,共同养育了三位千金。次女林太乙是位享誉华人文坛的名作家,曾任香港英文版《读者文摘》主编,最近刚过世。三女林相如是哈佛大学的生化博士,也是位优秀的烹调家,曾与其母廖翠凤合著《中国烹饪大全》,在1960年获法兰克福的“德国烹调协会”颁赠奖状。我觉得这张奖状其实应颁给林语堂,因他对食谱极有研究,因此影响了妻女,产生“夫唱妇随”和“父唱女随”的效应。
林语堂自命为伊壁鸠鲁的信徒,是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他觉得:“吃好味道的东西最能给我无上的快乐”,但他的美梦其实到跟廖翠凤结婚后才实现。他出身清寒的牧师之家,一碗素面已是无上的美食。廖翠凤则是钱庄老板的千金,鲍参燕翅对她是家常便饭。她又富烹饪天才,一手美味的厦门菜令人叫绝,最后林语堂竟因此迷上了廖翠凤,对她亦步亦趋,唯命是从。
廖翠凤的拿手好菜有清蒸鳗鱼、清蒸螃蟹、厦门卤面、厦门薄饼等。林语堂住在台湾的那几年,据说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之一。因为台菜源自闽菜,很合他的口味。他喜欢用早晨刚从山上砍下来的笋尖煮汤,也喜欢喝新鲜的蛤蜊汤。目前他的故居设了一个餐厅,供应几道他爱吃的菜。我尝了厦门蒸鱼,那片鱼排只加了姜、酒清蒸,浇上薄薄的勾芡,撒着绿葱丝与红椒丝。虽非鳗鱼所制,但炎炎夏日中能在宁静氛围中品尝那清淡鲜嫩的滋味,俯瞰山下喧嚣的大台北,真为浮生一大享受。
厦门卤面,我最早在泉州吃到过,原以为出自泉州,没想到竟出于漳州芗城,迄今已有千年历史。那是种由各种配料做成卤汤,再和面条混起来的小吃。香甜、滑润、浓郁,像是四川担担面与台式炒面的混合。面码有香菇、虾肉、猪肉、鱿鱼、牡蛎、笋丝、黄花菜,作料则为鳊鱼、沙虫、芫荽、韭菜、豆芽、胡椒粉、沙茶酱、蒜香、蛋丝,卤汤是骨汤或肉汤。食用时先放些韭菜、豆芽垫底,上放烫好的面条,再与卤汤调匀,随意撒下芫荽、蛋丝、胡椒粉或沙茶酱,风味独特。
厦门薄饼是林家人最爱吃的点心,但廖翠凤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有贵宾上门时才制作。薄饼又名“春饼”,由福建同安(清朝属厦门府)人氏蔡复一所创。据说蔡在外为官主管云、贵、湖、广军务时,整天批阅公文,无暇进食。蔡夫人怕他饿坏了身子,便发明了这种用面皮包着菜肴进食的餐点,让他可以边吃饭边工作,像是一种“中式三明治”。因简洁美味,广为流传,变成了厦门名点。
后来厦门薄饼又渡海来台,成为台湾人清明节的点心。我就是福建同安人,幼时每逢清明祭祖,便跟家人一起吃厦门薄饼。薄饼皮是用面粉加水烙成的,薄韧而有弹性,家里没有那种制饼皮的平底铁锅,妈妈便派我去菜市场购买。那五花八门的薄饼馅料,一律是自制的。先将各式食材洗净,切丝切粒,再加油盐略炒,或加酱油调味,厨房里火光冲天,飘满了炒芹菜、炒韭菜、磨花生粉的香气。其他菜式,还有炒猪肉丝、炒荷兰豆、炒冬笋、炒香菇丝、蛋皮丝、鲜黄瓜丝、炒绿豆芽、炒油豆腐等,不下十几样。炒好后每人将饼皮摊开,随意放入自己喜欢的馅料卷起来吃。食前方丈,任取所需,颇有点吃自助餐的豪奢之乐。
我喜欢包炒芹菜、炒猪肉丝,最后再包大量的花生粉、白糖、芫荽调味,吃来又香又甜。据说林家人的调味料除了这三样外,还有鳊鱼酥、辣椒、甜酱、虎苔、葱段等,滋味更加繁复。我有时也喜欢吃得简单些,只包炒油豆腐皮、炒绿豆芽,取其清爽脆嫩;或只包炒韭菜、炒蛋皮丝,像在吃韭菜合子似的。据说林家人在制作这些馅料时,将它们各自炒熟后还放在一起大锅煮,再包饼食用。但这些馅料大多是蔬菜,熬过后会出水,把饼皮撑破,口感也不爽脆了。但或许这才是厦门薄饼地道的做法,却被我娘家给改良简化了。
据说林语堂住阳明山时,还喜欢下山去圆环吃蚵仔煎,那也是源于漳州的一道名点。漳州芗城的蚝仔煎素具特色,由牡蛎、鲜蒜苗、番薯粉浆、鸭蛋搅拌后,再进锅煎油至两面酥脆。进食时佐以甜辣酱、萝卜酸菜。起锅时,厨师必用锅铲在铁锅上敲打数下,跑堂伙计再吆喝几声,气氛非常热烈。然而台北圆环的蚵仔煎,早将漳州蚝仔煎中的鲜蒜苗,改成茼蒿或小白菜了。蘸料虽还是甜辣酱,萝卜酸菜却早已不见了。至于出锅时那清脆的敲锅声,和跑堂伙计的吆喝,当然也都成为广陵绝响了。不知他当时是否一边吃,一边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P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