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研究(第1辑)》(作者徐新建)主要内容:遗产是过去给未来的珍贵礼物。这份礼物的传递注定由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完成。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的遗产都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遗产研究与保护也日益成为一项紧迫的国际性事务。必须看到的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中,遗产保护,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定义并不仅仅是对遗产作为对象的保护,而更强调维系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的永续关系,强调保护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并倡导跨文化、跨族群的对话与责任。因此,深入推进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构建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与遗产话语,具有中国对话世界的重要意义。
那么该如何做呢?在本期的《文化遗产研究(第1辑)》编著徐新建将为您一一道来。
《文化遗产研究(第1辑)》(作者徐新建)主要内容是遗产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文化遗产研究(第1辑)》的创作意与督促,对刊物的面世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不仅写的论之有理、言之有据,而且还可以作为系列推出的学术集刊顺利刊行。
发刊词
历史的责任与担当
专论
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
--从“革命”到“守成”的世纪转变
遗产的崛起
遗产学与遗产运动:表述与制造
世界眼光
跨国族群意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中越边境京族文化边界的个案研究
亚裔文学的珍贵遗产
--天使岛诗歌与囚禁叙事
笔谈
重释古代中国的大小传统
民间信仰表述的历史路向
--从他人的传统到自我的文化
文化遗产的意义
活着的传统
非物质遗产的审美规范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的重述
田野实证
苗族山林农业的文化遗产
--关于木楼、米酒和草木灰等典型案例的调查讨论(一)
景观遗产与旅游应用
国酒茅台的区域案例
用牧人的眼睛看这世界
族群遗产的现代变迁:基于嘉绒跳锅庄的田野考察
区域与历史
大禹崇拜在川西北羌族地区
精致与繁缛:明清时期的民问造物艺术
三星堆残身鸟足人像考
访谈
遗产、旅游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弗朗西斯科·马达兰访谈录
作者、译者简介
后记
引言
本文所谓“遗产问题”是指中国自21世纪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时期以来,以“遗产”之名涌现的社会现象及其引发的诸多论争。其中既包括政府各级部门对各类遗产项目的申报、编目和开发利用,以及社会民众对遗产事务的主动和被动参与;亦涵盖学界有关遗产保护、遗产管理及遗产政治等的热烈讨论。联系此前的历史背景及宏观的社会结构来看,中国的“遗产问题”体现出一种价值取向上的内在调整,即从“革命”到“守成”的世纪转变。因此,本文所指的当代中国,既讲的是一个国家的当下处境,亦有百年周期的时代意涵。也就是说,“当代”的意思同时指涉一个转折点和一个过程;“革命”和“守成”则都包含了政治与文化两义。已能很容易地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和感知现实生活中遗产事像如潮水般的涌现。以四川为例,在一轮高过一轮的开发需求驱动下,本地的官方媒体立场鲜明地介入了对遗产事像的打造和宣传。如《四川日报》2007年9月的一篇报道说:
四川是中国“世界遗产”最多的省份,还有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4处,世界级地质公园1处;拥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3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座……众多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如此密集汇聚,在国内也为罕见。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于6月中旬在四川的省会成都拉开序幕。活动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有市民在自己的博客里做了描述:
今天是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以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法定的“中国文化遗产日”。CCTV10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特别制作了4小时的节目,我刚看完,很是振奋!很是过瘾!下午15:10,CCTV10还会重播,建议大家看看,有孩子的带孩子看……
节目以四川成都的金沙考古现场为主线,穿插介绍了八达岭长城、贵州的地坪风雨桥、昆曲、古琴、新疆的十二木卡姆、蒙古族的长调等。
该市民总结自己的感想后强调的话是:“愿我们更多地认识中国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培养我们对这些遗产的热爱、崇敬的情感和坚定的保护意识。”
此节日由中国政府的最高机构制定,自2006年起每年举办。而被选中的节日符号是在成都金沙出土的文物--“太阳神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