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行草编/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分类
作者 张德祺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了保护好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编者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这本《徐行草编》(作者张德祺)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这本《徐行草编》(作者张德祺)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中的一册。

《徐行草编》收录了千年草编的人文历史、流传民间的神工艺术、蒲鞋徐行的传说与对话、王鸣盛诸家的史学考证、草编文化的轶事与歌谣、见证文化名镇的蒲鞋村等内容。

目录

总序

前言

徐行草编千古绝唱

千年草编的人文历史

流传民间的神工艺术

蒲鞋徐行的传说与对话

王鸣盛诸家的史学考证

草编文化的轶事与歌谣

见证文化名镇的蒲鞋村

始于民生 归于艺术

封闭作坊,聊以糊口

联手合作,大师领衔

几度沉浮,复出生机

日夜劳作,闲来携草

范围扩增,集散致富

原料讲究,工艺创新

精巧编织,翻样迎合

组织改进,模式革新

草为经纬美为性灵

基本编法及编纹

艺术造型及分类

工艺平面图案分类

黄草编织设计例举

草编工艺比较

一叶黄草千般巧思

徐行草编原材料加工方法

徐行黄草代用料工艺品

徐行黄草的培育与收藏

徐行黄草副产品的加工与利用

推陈出新战略开发

能工巧匠的引领与辐射

徐行草编的保护与传承

草编产业发展战略模型

草编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草编产业发展战略矩阵

草编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徐行草编的憧憬与夙愿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记载着神话传说中的伏羲氏,伏羲氏从蜘蛛结网得到启示,发明了渔网。这也许是后人因受其启发而创造了编织,其中包括草编。另外,《易经‘系辞》记载,伏羲氏后,远古先民又从鸟巢得到启示,以草藤编结搭成草棚类的干栏式建筑。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可以证实,人类早期编织的出现甚至早于中国古代历史标榜的陶器先祖,只是编织的材料不容易保存,今人难以目睹原始社会遗留的编结实物。大量祖先文化可以证实,原始社会时期编织技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工艺水平。

到了殷商时期,如果说青铜冶炼技术在官方得到了蓬勃发展,那么,草编制品在民间仍是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商朝开始种植麻、桑,在历史上时有记载,其实也是草编技术逐步演变、发展的见证。战国时期竹编工艺的水平,印证了著名思想家孟子“柳条编织杯椿”的确切记载。“杯椿”是当时柳制器皿的总称。“当时的‘剪压式柳线混编法’编织工艺是以‘线经’代替‘柳经’,变纬编为经编,使麻线所具有的强拉力与柳条的韧性、弹性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种工艺长盛不衰,在现今的农村,仍可见到这种柳线混编制品。”(见谭红丽、战国栋编著《草编》)。这一时期,大量的席、篮、草帽、草鞋、草衣、草篓、草袋、筐等草藤制品的出现,满足了百姓生活的不同需求。

以后的封建社会早期,草编技术迅速发展,工艺更新,材料更广,织品更先进。汉代草编的种类十分丰富,《说文》中载:蔺革可以为席。《范子计然书》中载:“六尺蔺席出河东,上价七十;蒲出三铺,上价百。”这都是草编织品的确切记载。另据《礼记》记载,周代以莞(即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并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对“草工”的记载,影响着后人对于中国草编艺术的研究。汉代至盛唐,草编业亦较发达。

草编艺术,散播于全世界,但似乎中国的草编最有名,这并非夜郎自大,历史就是最好的见证。徐行草编始于唐,编者更愿意从追溯唐代草编开始,罗列从古到今的草编概况。参照谭红丽、战国栋的《草编》,其草编发展历史或许就是对徐行草编进程的有力佐证。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民间草编创造力越发强烈。《隋书》载:“时以谶故,改称胡床为交床。”《唐史》记载,唐代草席的生产已十分普遍,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草席产地。福建、广东的藤编,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今永济、河津等地)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品。其中广东藤编还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南方的宁波传说席草是由一位蔺姓艺人发现并培植和编织的,其后便称此草为“蔺草”。还有像北方蒲州的麦秆扇也是著名的产品。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初霜刈渚蒲,……织作玉床席”的诗句,也是描写蒲草编的。徐行的黄草其实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人发现的。

两宋时期,草编技艺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出现了专门的编织生产管理部门。闻名品种多而广,浙江东阳竹编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宋会要稿》记载着典型的产地和品种多达21种。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见,当时平民百姓常用的草编工艺品相互流通交往。元代农学家王祯的《王祯农书》中所记载的草编织品,无论是造型还是编织方法,大多仍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形成了较明确的分界。草编工艺大多在民间流传,并大致形成了近现代草编工艺的基本特色,草编的种类及风格也基本定型,种类相对齐全,风格质朴、自然。工艺也细致、丰富,产品趋于成熟。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一带萌生,各地纷纷成立资本主义性质的草编制作工场和传习所,特别兴办于光绪和宣统年间,许多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还设有分销处,徐行草编便是一例。当然,由于受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家庭模式的影响,一家一户以个体为单位的草编生产仍是最普遍的形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不仅充分满足了社会和家庭的需要,同时也形成了草编生产浓郁的地方特色。

解放初期,草编织品作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用工艺品,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国家制定一系列对个体手工业进行改造的政策,并相继建立了各级手工业合作事业的专门管理机构,编织生产遍布全国各地。草编艺人似雨后春笋,草编原料日有改进,草编品种名目繁多,草编创汇年年增长。河北、河南、山东的麦草编,上海嘉定(徐行)、广东高要、东莞的黄草编,浙江的金丝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及台湾地区、的草□等便是著名草编的典范。P16-18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带给中国人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令世界惊奇的各色瑰宝;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淀润泽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文学、歌舞、美术、技艺和习俗等,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女娲补天传说的五色神石,到端午节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从《牡丹亭》里一唱三叹的婉转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远的古琴雅韵;从七彩瓷器釉下的瑰丽纹饰,到顾绣、竹刻巧夺天工的奇丝妙缕;从中医针灸以外治内的灵动针法,到太极武学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这些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溶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着的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承续着中华文化之魂,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视、可以惊叹、可以赞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已经斑驳和脆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其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威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危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6至2008年间,国务院陆续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门类,计1028项。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海派文化历经城市七百多年的发源历史和一百六十余年的开埠岁月,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具有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特色。上海目前共有江南丝竹、昆曲、京剧、淮剧、沪剧、独脚戏、黄杨木雕、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通过这一形式,既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展普及和宣传。丛书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设卷,以人文学者的视角,面向普通读者,采用文字、图片、大事记、知识链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生动而全面的介绍,力求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了充分演绎,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套丛书也将努力传承世博精神,继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值此功成之际,衷心感谢为编著丛书付出辛劳的项目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保护工作管理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和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现有的成果都凝聚着他们的才智和心血。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面世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也正是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最佳回报。  朱咏雷

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编委会主任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2010年11月

后记

值《徐行草编》定稿付梓之时,我还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个中酸楚和忧郁自不待言。

准确地说,《徐行草编》的雏形只是文字的堆砌,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专家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是方方面面的组织和热心者给予资料提供和文史考证,才有了今天的文稿。嘉定区徐行镇党政班子高度重视并始终关注文稿的进展情况,镇党委书记、本卷主编张德祺先生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从编写计划到编撰大纲再到条目内容,一一商议指导。

本卷的编写绝不顺畅:徐行草编是草根的草编,农民的艺术,历史赐予我们的文史资料薄之又薄,许多文字都是经过对民间艺人的多次采访和重复考证写下来的;徐行草编是大众的工艺,非精英的艺术,现实馈赠与我们编写人员的资料少之又少,几个人的见识和智慧毕竟是捉襟见肘的。

徐行草编历史上鲜有记载,少有文稿,没有著作,这绝非仅用“史料单薄”可来形容的。要将徐行草编的历史全方位、多角度地整体呈现出来,不啻是一件难事。编写人员为了寻觅有价史料,绞尽脑汁,各显神通:海捞筛选,搜索文献,采访艺人,甚至亲自操刀实践。渐渐地,原始资料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项基础工程初露端倪。

在本卷编写过程中,徐行镇党委副书记王瑛瑾女士提供了第五篇翔实资料;徐行镇文化体育中心主任王燕女士以调查报告形式贡献了第三篇文字素材和印影资料;徐行小学副校长武卫清女士呈现了第四篇文稿及对应实影图片,这是一项技术活;徐行镇党委委员顾建业女士和陈菲女士、镇宣传干事王佳丽小姐、徐行草编传承人计学成老先生均以资料鼎力相助;镇文广中心赵军先生和武卫清女士拍摄并整理了部分照片;嘉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威尔先生对本卷作了润色。在此一并诚表谢意!

《徐行草编》系初次编写,史料单薄且文理不畅,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且不入行套,虽不遗余力,仍差强人意,敬请读者和专家不惜斧正!

吴建秋

2011年5月18日凌晨于新泾畔

书评(媒体评论)

徐行草编大框框儿好!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理 回良玉

徐徐翻过五千年的历史,每一行都记述着中国人的智慧。江南的春风吹生了丰盛的水草,灵巧的双手编成缤纷的花环。

——上海市文联文物鉴定中心专家 朱裕平

徐行草编产于秀美的嘉定水乡,出自灵巧的女性双手,从遥远的唐代出世,兴盛于明清,一直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它浓郁的乡土气息透出了独特的魅力,其丰富的生活情趣显示了能融入现代世界的生命力。望大众能珍爱这项不可多得的上海文化遗产。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郑祖安

人文嘉定之徐行草编历史悠久,乃典型的海上民间工艺和乡土草根文化,闻名遐迩、享誉世界,是我中华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奇葩。

——上海工艺奖术博物馆副馆长 方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