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情(成长中的亲密关系)》是一本让你读懂爱情,读懂浪漫,读懂情感本质的书,它在浪漫与科学之间找到了一个美妙的平衡点,犹如一位师长,帮你打开关于爱情的思维与眼界,也犹如一位亲密的朋友,细语陪伴你的爱情成长历程。在这里,你可以通过各种测量试卷,来考察自己爱情的状态,也可以通过科学家的指引,找回亲密关系中的理性。作者苏珊·亨德里克带着觉知的爱与读者、与这个世界分享理性与情感,浪漫与无情。全书每章节以小故事的方式开篇,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爱情情节,统领本章要解析的爱情观点,之后步步深入,将与此相关的经典爱情理论与前沿研究成果都一一呈现,让读者在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爱情观中,把握爱情的全貌,穿透爱情的迷雾,从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爱情顺利进行的方式方法。这些成果是数十位爱情心理学家数十年研究的智慧精华,是科学的礼物,更是愿意接受爱,付出爱,和为爱而生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爱的真谛的有力诠释。
《因为爱情(成长中的亲密关系)》结合了作者苏珊·亨德里克多年在爱情心理学领域探索与工作的智慧精华,对世界范围内的爱情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是一本全面解读爱情本质和现象的经典。它对整个亲密关系领域里数十个关键词都给予了新的解读,比如依恋、爱情满意度、性福、非主流爱情、性吸引力、自我曝光、爱情伦理、浪漫与亲情、约会施暴、性虐待、跨种族恋、性行为可塑性、男女性差异,等等。这种全然宽容度和科学态度,是作者数十年积累的智慧。
《因为爱情(成长中的亲密关系)》每一章都由一个亲切的故事开篇,带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和全新的思考空间,由此切入科学的分析。书中包含了全球多位专家所开发的爱情小测验,可以帮助读者在全面了解爱情的真滴的同时,找到自身爱情的位置和状况,更好地为自身的亲密关系发展开拓出一条浪漫与理性并存之路。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关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到底知道些什么呢?
归属感是一种基本需要
依恋是什么?
依恋丧失后会怎样呢?
孤独感,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现代人际关系,你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心理学家是用什么方法研究亲密关系的?
自我报告式方法
观察式方法
归档式方法
实验式方法
需要格外注意的几点
第二章 吸引力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我们对吸引力和感情发展之间的关系到底知道多少?
关于“吸引力”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吸引力从心理角度来看是一种“态度”
追求和谐的平衡理论
吸引力在奖励中不断被强化
你跟我有多相似,你就有多吸引人
提高性刺激会提高吸引力吗?
“致命吸引力”
什么样的环境更容易产生吸引力?
近水楼台先得月
肢体语言的魅力
什么样的个人特质会更富有吸引力呢?
外表吸引力到底有多重要?
“门当户对”真的有道理吗?
“美”真的就等于“好”?
还有哪些性格特质同样受欢迎?
听听进化论是怎么影响择偶标准的
调情
网恋
亲密关系到底是如何发展的?
“自我曝光”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不可不知
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感情发展?
心理学家怎么说“谈恋爱”这回事?
第三章 友情和社会支持
我们对友情和社会支持到底知道些什么?
关于友情我们需要知道些什么?
“交换论”在朋友关系中怎么讲?
“平衡论”意思是绝对平等吗?
交换关系对决共享关系
友情还有哪些其他模式?
友情是怎么开始并维持下去的?
环境因素对友情有多重要?
个人因素对友情有多重要?
“双方因素”指的是什么?
情境因素对友情有多重要?
人生在什么阶段就交什么样的朋友
孩童时期的玩伴
青少年时期的伙伴
青年时期的知己
老年人的新老朋友
友谊的另外一面:恶化和恢复
两性在友情上的差异有多大呢?
男性和女性的朋友关系有何不同?
男女之间真的可以只是朋友吗?
社会性支持——我们的支持体系
来自家人和朋友的社会性支持
伴侣之间怎么相互支持才最有效果呢?
第四章 浪漫的爱情
关于浪漫的爱情,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回味依恋
依恋在爱情中有多重要?
哪种依恋类型最好?
“爱”这个字,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心理学家研究“爱”的三个方向
激情之爱和友情之爱,你更倾向于哪一个?
谈到“爱”这个字,你最先想到什么?
爱之方式
爱情的幸福三角,你有几个?
爱之风格,你属于哪一种?
爱有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区别吗?
你知道到底什么是“亲密感”,又该如何维持吗?
到底什么是“亲密感”?
如何衡量亲密感?怎样才能达到“亲密无间”呢?
什么环境比较适合加深亲密感呢?
你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吗?
如何走出失恋的苦海?
第五章 你“性”福吗?
关于亲密关系中的性生活,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性行为一般是怎样的?
性态度是指什么?
你对性的态度是什么?
什么会影响我们的性态度和性行为呢?
什么是性吸引力?
你满意自己的性生活吗?
“性”在心里口难开,怎么开始又怎么拒绝呢?
如何跟另一半良“性”沟通呢?
在爱和性的天平上,你更倾向于哪一边?
性与爱,哪个更重要?
性与性别,到底有多大的差异?
男女为什么会对性有不同的理解?
为什么会发生“约会施暴”这种事?
非典型情侣关系中的性生活又是怎样的?
同性恋情侣会有多不同?
跨越国家和种族的性又是怎样的?
像他们那般年纪,还能享受性生活吗?
残障和疾病人士还能享受性生活吗?
要用安全套吗?要降低风险还是增强信任?
第六章 沟通和维护我们的感情关系
关于如何让感情日久弥新,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什么叫感情维护?
有哪些维护感情的技巧和策略?
情侣之间需要如何沟通和交流?
自我曝光到底有多重要?
自我曝光有哪些不同的方式?
自我曝光的好处有哪些?
自我曝光有哪两个相对面?
非言语类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有哪些实用的日常生活沟通技巧?
你对你们的感情有多满意?
第七章 亲密关系中的黑暗面:冲突和虐待
关于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和虐待,我们知道多少?
为什么会产生冲突?
冲突也有规律可言?
冲突因何而起?
了解整个发生冲突的过程会有帮助吗?
为什么心理学家一再强调“归因”的重要?
我就是想公平地与另一半进行交换,这也会产生冲突吗?
什么会刺激冲突,什么又会缓解冲突?
如何处理跟家人和朋友的冲突,也会影响亲密关系?
该如何处理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呢?
该如何处理跟朋友之间的冲突呢?
该如何处理跟另一半之间的冲突呢?
这些不快乐的情侣的特征,你有吗?
都有哪些处理冲突的方式?
感情关系中,谁的权力大?
如何处理冲突才比较好?
关系中的虐待,是你不堪提起的话题吗?
为什么会发生暴力事件?
虐待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关于性侵犯,我们知道多少?
第八章 感情的终点站:分手、离异或丧失
感情的终点站:分手、离异或丧失,我们知道多少?
什么会让我们选择分手或离异呢?
你的嫉妒心很强?
你曾出过轨吗?
当爱已成往事,你会怎么办?
为什么爱会成为往事?
爱又是怎样一点一点成为往事的呢?
当爱已成往事,会给我们留下什么?
你准备离婚吗?还是已经离异了?
心理学家会如何看待离婚?
离婚之后,会怎么样?
离婚之后,孩子就再也不会快乐了吗?
另一半驾鹤西去之后,你的世界也垮了吗?
第九章 非主流情感关系
关于非主流情感关系,我们知道多少?
你对情感关系的理解够开放吗?
要如何看待再婚家庭?
再婚也同样会幸福吗?
再婚的婚姻质量是否会打折扣?
父母再婚了,孩子会快乐吗?
你如何看待同性恋关系?
同性恋关系是怎样开始,又是怎样维护的?
同性恋关系是怎样结束的?
同性恋情侣也会有孩子,那孩子会快乐吗?
你如何看待多元化的情感关系?
不同肤色的家庭关系会有多大不同?
心理学家在不同人种间发现了哪些不同?
你如何看待异国恋或者异族恋?
你会选择同居吗?
第十章 性别
关于性别,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你知道 “性别”到底指的是什么吗?
性别会因为人类演变和社会架构而不同?
女士优先,是性别偏见还是绅士风度?
性别到底是什么?
女性在性行为上更有弹性和可塑性?
什么是性行为可塑性?
女性的性行为可塑性更高,这意味着什么?
关于女性的性行为可塑性,还有什么观点?
在两性关系中,到底是男女相似还是男女有别?
两性在感情观念上有区别吗?
两性在感情文化上有没有任何差异?
两性在权力的主控权上总有区别吧?
感情关系中的权利是什么?
男女会如何处理家庭和事业之间的矛盾?
男女性别角色在家务活上是如何体现的?
两性在收入上有什么差别?
性别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双方都意识到爱已逝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对于已有感情裂痕的情侣,矛盾心理和冲突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维护感情的努力也会越来越乏力,因此彼此的爱加速褪色(Sprecher&Felmlee,1993)。“感情的蜕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种爱已逝的感觉会在感情蜕变的过程中被觉察,至少在感情解体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可以被感觉到了。”Amato如是说。
分手当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就更难了。焦虑/不安的依恋类型的人跟其他类型的人相比,会更倾向于怪罪另一半导致了感情的破裂,而且他们的感觉会更消极更负面,因此往往更难接受分手这个事实(Barbara&I)ion,2000)。年轻人失恋之后会表现得相当悲伤,而婚姻破裂的当事人的悲伤程度会更甚一筹,当事人的家人也会加深这份悲伤(Robak&Weitzman,1998)。通常,人们会低估只是处于“约会”阶段的恋人分手的严重性,然而更多伴侣在约会分手后的反应显示,失恋的悲伤跟离婚的悲伤是同根的,并无太大差异。
Frazier和cook是最早开始研究感情破裂的两个不同时段:感情刚结束时和结束一段时问之后。采用回溯的方法,他们请在过去6个月内刚分手的参与者们回忆刚刚分手时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他们发现,影响当事人感受的可变因素包括:曾经的承诺和感情的投入度。对以前的感情越满意,跟另一半感觉越亲密,认为自己今后找到合适伴侣的机会越小,就越会在分手的时候感觉悲伤和压抑。但这些因素并不同样主导当事人从分手的阴影中走出来的康复过程,也不影响当事人的情绪调整和适应。然而缺乏自控能力会在分手之后给当事人带来更大的压力,由此康复过程会变得漫长。那些仍对旧情人念念不忘和想破镜重圆的人会感到更多的压力,情绪的调整和适应也比较差,康复的过程自然更长了。社会支持会非常有利于当事人康复,但如果当事人不够自信,就会倍感压力,对当下的情绪调整也倍感困难,也无疑延长了康复时间。这个研究打破了我们先前的固有观念,表明那些在刚刚分手时特别悲伤的人并不一定会花很长时间才能走出阴影,更不意味着他们无法重新开始享受美好的生活。
的确是有一些变量会让人在感情刚刚结束时到这之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倍感忧伤和悲哀,比如当事人最初花了很大心思才把另一半追到手的,或者曾经彼此海誓山盟并且感情跨越经年,再或者另一半移情别恋。当然这也与个人特质有关系,那些属于恐惧型(非安全型)依恋的人因为很害怕被抛弃,所以当感情真的结束时就会非常难过。因此,个人因素和感情因素,又再一次证明可以用来预测关系刚刚结束时的悲伤。但这些因素并不全是影响当事人日后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只有最初的承诺、感情关系的长度,外加依恋类型这三项才可以用来推测当事人会有多久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以及康复得会有多慢。对一些人来说会完全康复,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只能是部分康复。
感情结束后,双方对此的看法是一样的吗?Sprecher得到的研究结论是:是,又不是。怎么说呢,已经劳燕分飞的两人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是不同的,其中有三个负面情感是差异最大的,即内疚、怨恨和孤独。不过双方也有一致的地方,如谁是首先提出分手的一方,谁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分手的原因又是什么。双方在分手后都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情感,而且男性和女性的反应也没有太多不同。
总之,在分手的过程中,双方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但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一些情绪是双方共有的,一些则只有一方才有。无论怎么样,一段感情的终结对哪一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却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要经历的,只不过时期不同、经历不同而已。一种尤为特别的感情结束形式就是离婚,下面单独讲讲。
P287-289
虽然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各有不同,有一点确是相同的,就是人们都有可能恋爱和失恋。爱情是什么,爱情是怎么形成的,如何理解跨文化的爱情,以及什么导致爱情发生或什么损害爱情等问题,它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是由爱情及相关领域的名家提出的。
——罗伯特·斯腾伯格 爱情心理学领域的国际权威
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爱情心理学》作者
爱情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也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与其爱情历程有关。虽然爱情究竟是什么,需要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去体验,但是,科学爱情心理学的知识积累,无疑会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爱情的本质,并更好地珍惜和体验真爱。
——金盛华
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