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会生长的》是散文、随笔作品集。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把作者李林栋数十年在写作路上的阶段性成品一一展示出来,力求通过作品本身的不断进步与精彩,提供给读者一个“探求成长”的视角,吸取教训,获知经验,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象“散文是会生长的”的一样,自己也能不断地长大成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散文是会生长的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林栋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是会生长的》是散文、随笔作品集。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把作者李林栋数十年在写作路上的阶段性成品一一展示出来,力求通过作品本身的不断进步与精彩,提供给读者一个“探求成长”的视角,吸取教训,获知经验,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象“散文是会生长的”的一样,自己也能不断地长大成人。 内容推荐 李林栋最大的体会就是散文是会生长的,像人一样。如果作个比喻,《散文是会生长的》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叶子——当然有好看的也有不好看的,或不那么好看的——那么,目录页上从前往后的时间之干自然就是散文生长的记录了。我是这么想的,这本书也是这么编的。这是不能不首先有所告白的。 而对于更广泛的成人读者来说,《散文是会生长的》则提供了一个“逆视角”,重在总结既有人生的种种感悟,以更智慧更勇敢地面向未来。这是一部特色明确,内涵丰富的佳作! 目录 第一辑 青记录 渤海的印象 第二辑 热回首 西双版纳,我的乳娘 湖的启蒙 弩的情思 寻藤纪事 木射奇观 炸鱼进行曲 奖章上的木戛河 飞在相册里的鹰 远山之恋 听我讲澜沧江 米干店情思 悠悠草房情 第三辑 采缤纷 怀恋“热挑子” 写给老师的日记 钥匙坠情思 客车上的不眠之夜 心头,流过一条小溪 看车人 看《中国青年》的青年 诗缘 广播未了情 我记忆中的记者节 寻找北京人 与170岁的老师相聚 第四辑 学无涯 开年谈三性 说买书 说剪报 说日记之空白 说笔记之妖娆 说“侧目” 妙在不隔_ “忆”的手法谈片 读《爱的期待》 《矮子》告诉我 《过客》浅识 读是一支春消息 试一试,自己编一本诗集 鲁迅上学时的课外生活 《九三年》绝对是雨果写的 当蜡烛燃亮的时候 第五辑 走四方 不亦快哉上天台 淮南山水赋 奇异之水盘阳河 青青峡谷未了情 惊殊玉华洞 在长汀:秋白之韵最悠长 赏心悦目“雁南飞” 穿越在佗城古镇 风水这边独好 惊喜刘基庙 第六辑 爱无休 带女儿去“寻根” 第七辑 浪淘沙 诗开始的地方 试读章节 寻藤纪事 是梦,还是真?悠长的记忆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绳子——不,那是拔河之绳,那是我肩负着曼青寨全体同胞的殷殷目光,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去寻藤…… 那时,我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这个山寨已经生活了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固然有其值得歌咏的古朴一面,但每当夜阑人静之时,学生岁月中那一个又一个的运动女神,便会来轻叩我辗转反侧的青春之心。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沉重的篮球在黑暗中落地无声;墨绿色的乒乓球像神奇的魔毯一样,飘然而至,却又调皮地一下飞去了…… 我终于想到了“拔河”。那是一天下工回来,我看到阿歇老爹屋檐下捆桩子的一根粗藤而忽发奇想。那不是普通常见的白藤或紫藤,而是一种直径足有二三厘米的……“那是鸡血藤。”阿歇老爹看我冲着粗藤发愣,便热情相告。“这藤子结实吗?”“结实,这是林子里的常年老藤,用刀都难以砍断哪!”“那,两个人能拉断吗?”“不要说两个人,就是两头牛也拉不断呀!”阿歇老爹说完,呵呵笑了。 我决定去砍藤。当寨子里的哈尼族同胞知道我是为了组织大家“拔河”只身闯老林时,纷纷跑出来要伴我前往。可当时正是大忙季节,我只好谢绝了父老兄弟们的深厚情意,一个人出发了。 我在崎岖的小路上默然而前行。早晨的露水好大呀!我折了路边的一根树枝,把左右的茅草不时地打开,否则裤腿就要湿透了。走出一片茅草地,我抬头看了看天,天有些阴。但东方的旭日呈玫瑰红色,在一片灰蒙蒙的远天中已经露出了一个弧形,眼前的道路开始浮现了亮色。忽然有一只小鸟近在咫尺地飞掠而过,落在了前面不远的一棵玉兰树上。我使劲儿嗅了嗅扑面而来的一阵馨香,定睛一看,原来已开始在玉兰树上唱歌的小鸟是一只“阿头帕”!这种鸟黑头、红屁股,最爱叫,曼青寨附近也时有所见。阿歇老爹的孙子小阿东曾经用“竹弓”捕到过一只,反复地教我说过“阿头帕”。阿东才8岁,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拔河”,但他捕鸟的手段却是高超的。他所用的“竹弓”,并不是汉人观念中的“绷弓子”,而是绷紧绳儿的一根细竹竿。不知他怎样设下机关,鸟一啄竹竿上的虫便被套住了脑袋,甭想跑。他才捉住过一次“阿头帕”,多次捉到的是漂亮的“芒夜”。最令人回味不已的是,他经常捉,也经常放…… 我从“阿头帕”的身边悄悄走过,没有打断它婉转动听的歌声。我仿佛看到善良的小阿东正在什么地方冲我满意地微笑,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这些山寨里的孩子多么可爱呵,他们教了我“阿头帕”,我也应该教他们“拔河”…… 又往前走,祖国的边陲竟然馈赠我一幅无比奇特的壮丽画卷:早已升起的太阳,把它磅礴的光辉投照在一个云雾笼罩的山谷里。眼下的山谷中有一个白色的虹圈虚无缥缈。而在这个虹圈的正中间,分明可见一个圆圆的光点—— 啊,“峨眉宝光”!这不是《十万个为什么》中讲过的那种世所罕见的奇景吗?! 我急忙挥舞自己的手臂,果然,山谷的虹圈中也有一只手臂在向我起劲儿挥舞! 我忘情地喊了起来,山谷里隐隐传来了回声。我又想起了“拔河”,试着向美丽的虹圈大声一喊。“拔河”的回声,立刻在西双版纳的崇山峻岭间弥散开来…… 这真是一个好兆头!我对自己益发艰难的前路充满了信心。又翻过了一座静静发亮的绿色大山,有一条河横在眼前,好在不远处有一座古老的竹桥,正在静静地迎候我的光临。我坐在河边的一块岩石上小憩,碎石般的骤雨突然倾泻而下!我急忙躲到一丛密的野芭蕉叶下,用手拉严了头上的绿“伞”。这时苏东坡的名句悠然浮上耳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走!尽管苏公际遇的小雨不是我遭逢的眼前大雨,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钻出了“大芭蕉伞”,高唱着《运动员进行曲》,向大河上的竹桥奔去…… 到了,到了。树更高了,林更密了,一切显得更加幽暗了。空气中已经可以嗅到一种积存已久的潮乎乎的热气。我急忙掏出身上带的一块红布来,迅疾地用孟连刀砍下身旁的一根长树枝,并且把红布系在了长树枝的一端。这是因为阿歇老爹曾经告诉我,进入老林子以后,最可能遇到的就是大青猴。这种大青猴凶得很,有时候能跑出林子来,把正在采鸡枞的小娃娃“抢”走。若遇到它们时,只要用系红布的长树枝一瞄,它们以为是枪,就会立刻逃跑…… 密林蔽天,我渐渐适应了眼前的幽暗。我睁大自己的眼睛,四处寻找着可以“拔河”的鸡血藤。但是,富有的森林宝库慷慨地开启了它所有的门扉,我感到眼花缭乱,兴奋得驻足未前。忽然传来一声凄厉的猿啼,我急忙举“枪”,却又不知道瞄向何方。出于自卫的本能,我警惕地四周巡视——啊,鸡血藤!我发现左面各自戴着帽子的一片蘑菇地里有一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在它的主干上分明地缠绕着一圈又一圈的紫红色大粗藤!我奔过去抡起早已磨得锋利无比的孟连刀,一连砍了七八下!然后一看,在藤皮与藤心之间的部位,流出了许多暗红色的黏汁。没错,正是阿歇老爹所说的那种鸡血藤!我再一看手中的宝刀,刀刃上竟然也沾满了暗红色的“眼泪”。 正在这时,只听“嗖”的一声,我发现顺藤爬至眼前的一条毒蛇的三角脑袋已经开花!啊,好险!我一下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是一条眼镜蛇,头扁,眼大,被弩箭射中的面孔还显得凶恶至极!惊魂稍定,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危险的一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一股感激的热流涌遍全身。我回首找人,悄然不见其踪。千钧一发之际,向我的性命之敌放射了这准确的一箭,难道是传说中的森林之神? 忽然,我看到射中蛇头的弩箭尾部捆扎着—羽漂亮的山鸡毛,啊,莫非是…… 当我肩缠着足有二三十米长的鸡血藤回到曼青寨的时候,满天的繁星已经珍珠般地洒在了古老山寨的上空。一直挂念着我的哈尼族同胞们,有的高举着火把,有的弹起了三弦,有的吹起了巴乌……热烈的欢迎中又响起了一种庄重低沉的调子,我听出这是哈尼族的“哈巴惹”,不由得惊喜万分!要知道,这种哈尼族的酒歌,只在最隆重的场合,他们才会唱啊! 我当时最急切的心情,还是要找到阿歇老爹。但大家都说,不知道他一天到哪儿去了。正说着,阿歇老爹却从寨子里颔首微笑地踱了出来。只见他下身还是那条自家染织的藏青色小土布裤,上身却换了一件对襟的黑布衣服,沿襟新镶的两行大银片,在火光的闪动中熠熠发亮。我正要借那支救命之弩奉上自己的感激之情,阿歇老爹却向聚拢来的人们有力地把手一扬:“来,我们拔河……” 于是,就在那永远闪光的西双版纳土地上,就在那并非节日的节日之夜,一场真正的拔河运动,拉开了历史性的序幕……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一个真梦呵! P25-28 序言 散文是会生长的 散文是能者最多的一种写作体裁。可以说,谁都会写散文;又可以说,能写好散文的人不多。我自认为就是“谁”与“不多”之间的那个人。我不敢说是“那种人”,因为我就是我,我不能代表别人。实际上,散文之惑,常存一心,谁又能没有“独此一家”的体会呢?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散文是会生长的,像人一样。如果作个比喻,本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叶子——当然有好看的也有不好看的,或不那么好看的——那么,目录页上从前往后的时间之干自然就是散文生长的记录了。我是这么想的,这本书也是这么编的。这是不能不首先有所告白的。 的确如此,散文是会生长的。在“青记录”中,青涩之痕虽无形却显见,但它不仅是我用“文笔”观察世界特别是大自然之始,更是一个中学生在“文革”中审美取向的“另类”记录,因此,我并不“为少作悔”或愧。至于“热回首”,自然重在一个“热”字了。那是一个热血青年离开《西双版纳,我的乳娘》之后,在北京,用一篇又一篇更成型也更刻意的散文向那片遥远的热土致敬。至于是热土孕育热血,抑或是热血孕育热土,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青春无敌,谁能没有一个“热”字可资纪念?“采缤纷”中,不仅有种种京都情缘,更有些闲情偶遇或偶寄,当然,也开始有了些民事或文事思缕,因为我毕竟已经受邀为《中国新闻出版报》专门写一篇《我记忆中的记者节》了。至此,散文这棵大树在我心中更加开疆拓土,原来世上散文不仅有作家一脉,还有记者一脉。实际上,世上三百六十行,人人可以写散文。什么叫散文?最宽泛说,凡不受格律拘束之文,即是散文。具体说,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或三者兼有。散文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回忆录等。 至此,散文是会生长的,其“学”也“无涯”自是“学无涯”的题中之义了。既日“学”,则不仅有“说”之心得,亦有“读”之叹赏;至若“无涯”,则不仅有关于少年鲁迅的“演讲”,而且有《(九三年)绝对是雨果写的》恁般武断——若谓不信,可以“探幽烛微”那其中的艺术语言是否能有第二位任何人可为? “走四方”算是心门大开又机缘巧合的近年旅痕。真像韩磊所唱的那样:“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只不过这里的“一村又一庄”似可改为“一篇又一章”;“迷迷茫茫”倒是真的,因为我写的每一篇散文发表后,几乎总是有一种遗珠之“茫”挥之不去。这也许就是“谁”与“不多”之间的那个人的一种毛病吧。 但愿在“散文是会生长”中,我这个毛病和其他一些毛病都能够日渐消弭。为此,我曾《带女儿去“寻根”》,那是对蓬勃之青春的“爱无休”;我也曾到《诗开始的地方》去“浪淘沙”,那是对少年之“母校”的返璞归真。我相信,散文是会生长的,就像人总是在成长一样。我还相信,散文不仅会生长于未来,也会像人一样成长于过去—— 只要我们善于从过去的“毛病”中吸取教训—— 不是“我们”,而是我:期待着您的指教。谢谢您阅读此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