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樱编著的《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内容介绍:青春是件奢侈品,在那时我们却没把它当回事。作者小樱就像一个和善又严厉的老友,勾起你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却又当头一棒告诉你现实的惨状。7080一代的我们,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我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如果终将有一天,岁月的鱼尾纹爬上你迷人的眼角,浓密的胡茬遮盖你骄傲的下巴,年少不在,未来迷惘,希望能有一首歌帮你找回曾经的踌躇满志,能有一个故事带你逃离迷惘,直面惨淡的人生,哪怕是最渺小的希冀,哪怕是最卑微的反抗,也不放弃追逐自由的力量,不失去跌倒后爬起的勇气。书中大量的插图真实丰富,成为一个大香港的小缩影。举办过无数场次顶级演唱会的“红馆”是无数人明星梦的终极舞台;开在街边巷尾的港式茶餐厅是各色人讨聊谈资的小天地。那承载了太多人羁绊的维多利亚湾告诉我们:无论身负何名,无论尊卑贵贱,有一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邹小樱编著的《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提及Beyond、陈百强、陈奕迅、林夕、王菲、太极、梅艳芳、张国荣、张学友、谢霆锋、彭羚、林忆莲、黄霑等33位歌坛顶级明星在星路人生路上的波折和蜕变。作者邹小樱以“港乐”为背景,深沉而真诚地讲述了那些人,那些故事,以及其背后的情感喧哗和沉淀。
2013年是特别的一年,Beyond乐队成立30周年,黄家驹逝世20周年,陈百强逝世20周年,张国荣逝世10周年,及新世纪以来最令港人刻骨铭心的“沙士事件”(SARS“非典”)10周年,关于它们的纪念,从年头一直排到年尾。这些人,这些歌,更让我们坚信,无论遭遇多大的风浪,维多利亚港依然能展开她宽广的臂弯,保护着里头的小渔船……
《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是一本纪实文学。
达明的第一张精选唱片名叫《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不管你对达明是一见倾心,还是像我一样,先在心底埋下了种子,再等它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反正我们就是这样听着达明一派长大的。
小学的时候,从《水浒传》开始,跌跌撞撞地栽进了文学的世界。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刚捧起这本中国最伟大的野性小说时,我只关心故事的情节发展,中间穿插的大段描写一律跳过不看,生吞活剥地把一百二十回看完,竟也津津有味地舔舔手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施耐庵也是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即使把《水浒传》当小人书看,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武二郎三碗不过冈,都是百读不厌的故事。往后的年岁里,大概每两三年就会翻出《水浒传》来看,每次都有新的斩获,尤其是配合着金圣叹见微知著的批注,效果更佳。
我对名著的盲目崇拜,便是在幼时种下的种子。
但进入《红楼梦》的世界,却苦费了一番周折。读完《水浒传》后,当然迫不及待地看完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四大名著就剩最后一块拼图了。虽说该书有宣扬早恋的嫌疑,但因为有名著的光环,父母是绝不会妨碍你的。赶在小学毕业前把《红楼梦》看完,并亲身体验了“囫囵吞枣”“味如嚼蜡”这两个成语的用意。没翻上几回就碰到隐晦如斯的太虚幻境,往后写的全是这么一大家子人每天都在大观园里面瞎逛、吃饭、看戏、喝酒、对诗,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让不识愁滋味、每天做着自日梦的少年从何下手?我连龄官一遍又一遍地在地上画蔷都不晓得是什么意思,更别说体会什么“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了。第一遍看完《红楼梦》,印象最深的反倒是尤二姐吞金自尽。金子是怎么咽下去的?为什么吞金会死人?《十万个为什么》不会收录这个问题,那时也没有科学松鼠会,这让我兜里揣着硬币的时候也有点提心吊胆的。什么,你说我关注的点很奇隆?
但我始终相信名著。它经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考验,洗尽铅华,无须任何广告和营销案,如同一个素颜的绝色女子站在你跟前。若我不懂欣赏,那一定是我的问题,我的社会阅历还太浅,还无法品味其中奥妙,因此我们产生了距离感,让我望而却步,退缩不前。这时候,小子,不用怀疑,勇敢地拥抱她。总有一天,你会鬼使神差地重新把她从书架顶层拿下来,从头开始打量她,为自己在过去的时间里将其束之高阁而懊悔不已。所以,到了20岁的时候,我知道重读《红楼梦》的时机成熟了。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我已经攒了五万多字,家里关于《红楼梦》的书塞满了整整一排,光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有庚辰本、甲戌本,通行的程甲本也有两套,还有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周汝昌的《定是红楼梦里人》《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毕业论文我也是以《红楼梦》为题,关于其的闲笔描写研究,答辩时拽得连原著都不带,回答导师提问,大段大段的原文张口就来。妻子也是红迷,在北京工作期间,我们为了去大观园朝圣,花了大半天时间从北四环到南二环,进了园区,沿路都在还原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拍摄现场。对于名著,从少不更事到年长后的推崇备至,你还真得说一句:古之人不余欺也。和曹雪芹一样不余欺也的还有其同名歌曲。歌曲的诞生地距离曹雪芹伏案十年之处相隔20HOO公里,且演绎者所使用的方言也和曹公写作时所用的南辕北辙,但这些都无法阻止达明一派的《石头记》成为超越地域、时空等一切界限的中文流行音乐圣品。
一心把思绪抛却似虚如真
深院内旧梦复浮沉
一,心把生关死结与酒同饮
焉知那笑靥藏泪印
丝丝点点计算
偏偏相差太远
兜兜转转化作段段尘缘
纷纷扰扰作嫁
春宵恋恋变挂
真真假假悉悲欢恩怨原是诈
——达明一派《石头记》
香港乐坛的流行歌有干干万万首,若要把历年歌曲放在一起,选出类似“世纪百强”的榜单,任谁来评,《石头记》一定都不会跌出三甲。哦,不对,《石头记》要在整个华文世界做比较才是。从第一下竖琴的琶音开始,刘以达用美丽的双音吉他奏出副歌部分的主旋律,这一吉他连复段一路前行,如梦似幻。黄耀明的嗓音华美至极,那时还留有一头长发的他,把这首歌演绎得超凡入圣。你甚至会觉得,他是在云端踩着舞步录制这首歌的。而迈克、陈少琪的词更不用多说,他们是全曲摆脱本土化标签的最重要的功臣。在《石头记》里,达明一派化身为“独醉病消瘦”的林妹妹,静看大观园里的林林总总。他们看到了什么?
鲁迅评曹雪芹《石头记》,曰:“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至于他自己,则是看到“很多很多的死亡”。幼时听达明一派的《石头记》,一是通过电台,尤其是深夜时分的情感节目;二是在镇上的大卖场,达明的《石头记》总是混杂在林子祥、谭咏麟、许冠杰、徐小凤、梅艳芳等人的代表作里,根本谈不上音质的大喇叭循环播放着“丝丝点点计算”。那时候,我当然不明白达明一派在唱着什么。我只知道,这首歌实在太好听了,或许循环播放个一百遍都没问题。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到某一天,我忽然明白了曹雪芹想要透过《石头记》表达什么的时候,同时也明白了达明一派想要在这首“同人歌曲”里表达的内容。P2-5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才觉察到世界原来如此之大呢?
在我出生的粤北小镇里,有一条缓缓经过的河,把农地和居民区一分为二。我的家就在河堤边上。飞跨两岸的还有一道铺有铁轨的桥,桥上不时有绿皮火车呼啸而过,那汽笛声在夜里更为嘹亮,响彻镇上的每家每户。小时候常在铁轨附近玩耍,或是在桥下摸鱼,或是抬起头,和小伙伴们打赌,下一辆驶过的列车其车厢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很快,我知道了这条铁路叫作“京广线”,顾名思义,一头通向北京,一头通向广州,它们都是中国的大城市。但具体北京的楼有多高,广州的夜市有多繁华,我却无从得知。你或许不会相信,那时候,关于外面的花花世界,我最熟悉的竟是——香港。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电视机几乎是获得外界资讯的唯一窗口。海湾战争自然不是孩子的关注点,动画才是。幸而毗邻香港,镇上能接收到无线电视翡翠台(TVB)和亚洲电视本港台(ATV)这两个频道,也感谢香港电视工作者对少儿观众的重视,引进了大量优秀的日本动画,并以亲切的粤语配音重新封装制作。《龙珠》《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多啦A梦》《达尔大冒险》《新世纪福音战士》《高达w》《魔卡少女樱》《魔剑美神》……它们让我贫瘠的童年充满了亮色。爱屋及乌,TVB和ATV也成了我最喜欢的电视台。即使是到了晚上的“大人时段”,电视里播着《原振侠》《义不容情》《真情》,我也拿着小板凳,坐在父母边上,似懂非懂地盯着屏幕。继而发展至“有杀错没放过”:中小学校际辩论赛,家庭主妇厨艺指导,周末城市论坛,深夜清谈节目,赛马日现场直播,六合彩开奖……从这些节目中,我渐渐发现,我们虽有着一样的外貌特征,使用同一种方言,但彼此的生活却有许许多多的不一样。譬如,我们的称重单位是“干克”,香港用的却是“磅”和“安士”;我们的货币是“大团结”,但港币上却印着一个外国女人的头像(伊莉莎白二世);在关于法治社会的问题上,香港人也可以自豪地说:“香港胜在有ICAC(廉政公署)。”以及香港居民进入内地所需要持有的“回乡证”,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到底哪里才是故乡?
伴随对香港的许多疑问一起,粤语流行歌悄然走入了我的生活。陈百强的《一生何求》,罗文的《小李飞刀》,许冠杰的《半斤八两》,它们最早依然是以影视主题曲的方式出现,其身上也不免带有附属标签;与此同时,电视上冒出了层出不穷的颁奖礼,“十大中文金曲”,“劲歌金曲”,“叱咤乐坛流行榜”,还有一年一度的“新秀歌唱大赛”,真是一片热闹的光景;紧接着,卡拉0K开始流行,陈慧娴的《红茶馆》和《千千阙歌》、张智霖与许秋怡对唱的《片片枫叶情》均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和《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等红透大江南北的国语歌曲分庭抗礼。我这才意识到,香港粤语流行曲是作为一种极具地域色彩的文化而存在的,它和以黑帮火拼、古装武侠及都市轻喜剧闻名于世的港产片一样自成一体。在“我”之所以成为“我”的90年代,许冠杰、张国荣、梅艳芳先后宣布退出歌坛,长袖善舞的造星工厂操盘手们又适时地把“四大天王”推至台前。在少不更事的简单逻辑里,他们都是脸谱化的存在,张学友代表着好嗓子,郭富城代表着劲舞,黎明代表着帅,刘德华代表着全能,他们就是浮华世界的投影,继续引领着时代前进。在此后的岁月里,王菲成了天后,Beyond成了神话,彭羚成了全职太太,陈奕迅成了新的歌王,且他们无一例外地成为了集体回忆。就连新世纪才开始涌现的青春偶像Twins和shine,十年之后亦摇身一变,成为一代人的青春纪念册。无论如何,置身于香港这一大时代背景之下,每一首时代流行曲都成为愉快的蹉跎,然后终于觉察到自己下巴的胡茬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这时才猛地发现,原来我已走过了曲曲折折、如此漫长的路。当青春成为乡愁的时候,幸而有歌,让我能够寻回那些散落在风中的青葱日子,寻回那些放学后骑着自行车到音像店用兜里皱巴巴的钱买郑伊健、杨千嬅唱片的飞驰时光。2013年对于香港流行乐坛来说是特别的一年。Beyond乐队成立三十周年,黄家驹逝世二十周年,陈百强逝世二十周年,张国荣逝世十周年,及新世纪以来最令港人刻骨铭心的“沙土事件”十周年,关于它们的纪念,从年头一直排到年尾。这些人,这些歌,更让我们坚信,无论遭遇多大的风浪,维多利亚港依然能展开她宽广的臂弯,保护着里头的小渔船。
邹小樱
2013年的春节前夕,“悦读纪”的陈海燕先生找到了我,问我能否写一本关于香港流行音乐的书。他告诉我说,他是梅艳芳、张国荣的粉丝,很希望能够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岁月如歌”的集子。在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交出了两篇样稿、一个图书策划、一份写作大纲,接下来敲定了截稿时间和出版合约细节,然后便投入到该书的工作中。在接下来的4个月里,白天我必须面对纷繁芜杂、不见天日的工作,回家处理完日常的专栏稿约,再沐浴更衣一番后才能安下心来,开始这本书的写作。
在许多人的眼中,我是一个以苛刻著称的乐评人,总是拿着放大镜寻找音乐里的小毛病。而我平日更多关注摇滚乐范畴,也让大家觉得我多少有点不近人情。即使是我自己在刚开始时也对这本书心存疑虑,但在写作的过程里,我不断地检索过去的回忆,寻找年少那些旋律时,屏幕上的文字竟自己长着腿跑出来了。然后我终于明白,即使我已经走出了很远很远,但最早听到的那些歌,就像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在课桌上刻下的字那样,即使人去楼空,也会静静地躺在那儿。这本书里的16万字,本该是封存在毕业纪念册里的,而现在我把它们又找了回。
一直以为写作是一个人的事儿,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成书的过程中,幸好有你们的帮助,排名不分前后左右忠奸:负责该书策划、出版的陈海燕,没有你不会有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给予意见的前夕、衣湿游淼、sean、iphen、老丁、爱地人、小娱;为此书友情担任硬知识校对、确保我的“印象流”不出错的墨墨;替我揽下所有家务活、让我每天吃完饭后能够把碗搁在饭桌上然后回到房间埋头写作的妈妈。最后还要感谢的是我的太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我们一起完成的。和她相识之日起,一直在嗟叹,和闪耀在天空中的星斗相比,我们此生能够在一起的岁月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如果有时光机,我一定要回到她的童年、少年,看看在那些模糊的老相册背后,那一个鲜活的女孩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和妻子恍若完成了一次关于成长的时光旅行,我们分享彼此关于这些音乐的成长点滴。而当我们发现在各自不同的时空里却有着一样的遭遇时,心里便感到一阵欣慰,似乎也弥补了我错过了她的童年之缺憾。就像Beyond《真的爱你》之国语版《你知道我的迷茫》中所唱的:“我们曾经一样地流浪,一样幻想美好时光,一样地感到流水年长。我们虽然不同一个地方,没有相同的主张,可是你知道我的迷惘。”
看到这一段,樱太不紧不慢地说:在你弥补这一项遗感的同时,你又错过了另一件事——和我肚子里的宝宝说话。
假如我是一首歌,我最希望遇见的,或许便是小樱这样的聆听者。我将十分乐于让他写我述我,毕竟他烧尽青春,只为了爱我、懂我──我将任他远观近看,任他把玩耙梳,任他絮絮倾诉,任他把我织进不只一代人记忆中最珍惜的那片风景。——马世芳(作家,广播人)
作者小樱有媒体人的洞察力,也有乐迷的热忱,适度感性地把香港流行乐坛进行了一次侧面探究。小樱让粤语歌的人和事都有血有肉地存活下来了。——林一峰(香港歌手,旅行家)
香港乐坛有过辉煌的时期,天王天后、四大天王、还有乐队组合潮,我恰好在那个年头开过自己的独立制作公司,当过经理人,见证过那个美好的时代。小樱这本书横跨香港乐坛最近的两个时代,以另一种角度、另一种眼光去给我们分析当年多姿多彩的香港乐坛。它有新意、有深度,除了见证了当时的音乐,还一同重温了那个年代的文化。——陈健添(华语乐坛王牌经理人,一手发掘Beyond、王菲等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