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愿作如是观/三十年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陈家琪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三十年集之愿作如是观收录的是陈家琪的哲学研究文集,这里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内容推荐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目录

自序: 在思想中把握自己的时代

一九七八

一封信

一九七九—一九八〇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与斯宾诺莎的不同观念

一九八一

 斯宾诺莎论人的理智与情感

一九八二

 论萨特伦理学的方法论特征

一九八三

 论卢梭的政治哲学

一九八四

 对话: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

一九八五

 知的执著与思的迷惘——关于哲学如何达到可理解性的自白

一九八六

 悲剧、怜悯、生存否定——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及其美学、伦理学批判

一九八七

 文化与对文化的超越

一九八八

 俗文化中的边缘意识

一九八九

 宗教指向人性的弱点——《基督教真义》译后记

一九九〇

 人的沉沦与良知呼唤——海德格尔与马丁·布伯的一个比较

一九九一

 人道主义与非人道主义问题

一九九二

 利他主义教育与工具理性

一九九三

 哲学与现代人处境

一九九四

 主流文化与卑俗世界——《水浒传》中的一种边缘景观

一九九五

 坚持一种微弱而又消极的声音

一九九六

 越来越轻省的回忆

一九九七

 文化与文明的冲突

一九九八

 《浪漫与幽默——反省中的哲学心态》再版后记

一九九九

 《1999独白》卷一“序”

二〇〇〇

 现象学对我们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

二〇〇一

 “活着的人们需要再生”

二〇〇二

 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

二〇〇三

 也谈“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二〇〇四

 敢问“家”在何方?

二〇〇五

 必须保卫社会

二〇〇六

 道德重建与普世价值论纲

二〇〇七

 寻找政治

二〇〇八

 阿伦特论革命与反革命——对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比较研究中的另一视角

二〇〇九

 “将事件糅进思想,将历史哲学融入历史本身”——读托克维尔的《回忆录: 1848年革命》

附录一: 三十年间大事记

附录二: 陈家琪著述年表

试读章节

世忠:你好1

12月5日来信收悉。我与你的感觉基本是一样的。给我们教英语的是一个小姑娘,大约是工农兵学员毕业后留校的。每次教我们念abcd,窗外都围着许多人在看,看一群老头在呆头呆脑地学着外语。对我来说,英语不学好是绝对不行的,导师说了,这一年就只学外语。单词就是记不住,没办法。我都忘了小时候是怎么学汉字的了。也有人在农村插队时就开始偷偷学外语了,所以他们那时比我们聪明,今天也比我们轻松。我们那时只知改天换地,今天又生活在另一种沉重之中。

这几天的大事有二:一是中美建交。我一直觉得日苏就是“亡我之心不死”的敌人,“反帝反修”应该是“反日反苏”,要对付他们,加上现在的越南,没有美国是不行的。这才叫“远交近攻”。抗战胜利后就应该与美国好,而不是苏联。也许是当时没有办法的事。现在好了,大家都很高兴,至少在心中欢呼。第二件事就是郭罗基前天来校做了一个报告:《关于思想再解放一点》。大体的意思是在否定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和“阶级斗争为纲”后,思想应该更解放一点。朝哪个方向解放?哪里是边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大家讨论时争论很激烈,与对三中全会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我无形中站在了一派一边,就与“文化大革命”时自己也站在造反派一边一样,这很不幸。到底支持什么?这也与“文化大革命”时到底要造什么的反一样,并说不大清楚。也许事情本来就是这样,谁也说不清楚,在说不清楚中前进。我想应该克制自己。我有我自己应该去想的问题。大学绝非我们原来所想的那样,其实很压抑,也很黑暗,许多勾心斗角都是新形式,我们适应不了,也对付不了。一位来自新疆的同学几次都想回去,我拼命劝住了他。其实我也有这样的冲动。我甚至觉得我不是在为我自己学习,而是为少华,为陈述,为了他们,我也应该咬住牙在这里坚持下去。我几乎不出校门,所以不知这里是否也给毛贴了大字报。也许全国都差不多。只是不知这种局面如何发展,如何收拾。过去我们以为自己是身在事中,所以全身心投入,真心实意,现在反而感到自己身在事外(但一不小心就会又陷了进去,心中的烈焰其实捂着,藏着,这烈焰就是心怀天下的情怀,你我都一样,这是“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也许这样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吧,谁知道呢,反正“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忧伤之感”。

再有一个多月就要放假了,心中很急。

祝好,很怀念过去的日子,那种清贫的生活和纯真的友谊。

P1-2

序言

我这人有一个习惯:凡刚刚变成了铅字的自己的东西一概不看,主要是不满意,觉得那一页已经揭了过去,脑子里全是刚刚涌现的新念头;想不到当要编出一本书时,又把过去发表了的文章挑来挑去,觉得哪一篇都舍不得割弃,恐怕主要是因为它又重新唤醒了某种久远的记忆。这种“唤醒”也许与文章中的文字无关,有关的反倒是一些很次要的因素,比如当时写作的环境、动因,甚至编辑们约稿时的语气,等等。总之,看来越久远的东西就越使人怀念,或者说,只有拉开了相当的距离,无论是时间的还是空间的,人才意识到一些原本并不在意的东西所具有的价值。

别人是不是也这样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作品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呢?不知道。

过去了的四十多年,我一直过的就是读书写字的营生;前十年在所工作的监狱里编写各种教材、讲稿,整理各种文件,包括奖惩材料、敌情汇报等等,也间或写过一些剧本、小说之类的东西,想通过写字来改变命运。

写字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恐怕是一项专属于人类社会,而且是以语言、文字为交往媒介的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当然,它背后就已设定了权力的存在)。

有的人因文字而飞黄腾达,鸡犬升天;有的人则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代人会如我们这代人这样对文字充满敬畏与恐惧的了;因为文字的威力与对命运的改变已经不再专属于那些会咬文嚼字的文化人,而是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哪怕你完全不识字。符号化了的权力系统与意识形态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与支配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情况几乎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这种对文字的敬畏与恐惧被一个自天而降的网络世界彻底搅乱为止。

这种搅乱主要是以一种“不与你正经谈问题”或搞笑的方式展开的,它与主流媒体保持格调上的一致,就是不争论、不讨论,娱乐无极限,理论有禁区。

所以这是一个看起来欢天喜地,人人每天都生活在参与各种晚会活动之中的时代。

我们这些文化人也就有了一个从无可奈何到心安理得的过程。

从骨子里说,我们既想维护这种对文字的敬畏(当然与其连带的也就免不了要有的恐惧),又打心眼里为这种恐惧(当然与其连带的也就免不了要有的敬畏)的被颠覆而庆幸——尽管一切都还远远谈不上消除。

在一味的低俗与搞笑中,有时会感到仅仅是为了回避严肃问题的讨论,就需要花费与时代同归于尽的代价。

由此想到应该认识我们这个独特的时代。我甚至认为,既然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去认识一个过去了的时代,那么在这一意义上,文字的命运也就是时代的命运,文字的下场也就是时代的下场,我们也只能通过文字表达的特征去判断一个时代的特征。一百年后,当那时的人看到我们今天的“主流媒体”上全是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到底会怎么想?会真以为我们整日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吗?会真以为我们对一些最关紧要的概念获得了某种与幸福,与对个人的丰富、发展有着切身关联的理解吗?我们今天之所以说“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不好”,恐怕主要不是因为当时举国上下都没有认真搞建设,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多么贫穷,而是因为在那个“大鸣大放”的时代里,在天天都会翻新花样的政治运动中,有多少人仅仅因为说了一句什么话,写了一篇什么文章就断送了性命或被发配到遥远的边疆劳动改造一辈子。在我所工作的那个监狱里,所谓的“政治犯”,几乎全都与他们说了什么话、写了什么文章有关。

这样,我对文字也就被训练得具有了一种特有的敏感——尽管也常常在心中想着如何颠覆这种敏感,至少也要走出对它的恐惧。但始终成效甚微。应该承认,这一切都是“有意而为之”的。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想讨论一下“有意而为之”中的“意”与“为”的关系(参见《话语的真相》),现在这本书里没有选取这篇文章,并不等于说这个问题就不重要或已经解决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3: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