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一切皆有佛法,就看我们能不能悟到。唯有摆正心态,先学做人,才有机会成佛;如人人成佛,俗世生活也便是极乐世界了。
在本书中,编者愿与读者共同倾听圣严法师的禅语,参悟其中的玄妙,在修行的路上共同前行,拾获宝贵的思想合利。也希望可以循着圣严法师的教诲与箴言,为建立人间净土贡献绵薄之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大师开释人生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李倩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间一切皆有佛法,就看我们能不能悟到。唯有摆正心态,先学做人,才有机会成佛;如人人成佛,俗世生活也便是极乐世界了。 在本书中,编者愿与读者共同倾听圣严法师的禅语,参悟其中的玄妙,在修行的路上共同前行,拾获宝贵的思想合利。也希望可以循着圣严法师的教诲与箴言,为建立人间净土贡献绵薄之力。 内容推荐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目录 第一篇 智慧禅 禅机:翠竹黄花皆般若 世间法即是佛法 禅不可说,一说就错 虚怀若谷薅能藏能用 佛门大开,只待有缘人 心诚且正,才得正信的佛教 智慧的心灯为信念点燃 布施:心存善念,是为菩萨 慈悲心灯,照亮混浊世界 佛本多情,普度众生 真正的财富是懂得付出 送一轮明月照亮心房 布施,爱与智慧的传递 给予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精进:如是行者得度世 没有天生的佛陀、自然的释迦 法鼓山并非一朝建成 越忙的人时间越多 将所学转化成修行 不作不食,步步踏着 大海本在最低处 禅定:山色无非清净身 禅定是开启自由心智的法门 磨砖不可成镜,打坐焉能成佛 于念念中见本性清净 心有明珠一颗,何愁天地污浊 平等对待有差别的众生 一心不乱,才是真正的专心 第二篇 修心禅 通达:人生失意无南北 尘世浮华如云烟过眼 淡看世间风光,枯荣皆有惊喜 人生如海,坐看潮起潮落 幸福的起点是知足 智慧的忍辱是有所不忍 以感恩之心看天蓝云淡 宽怀:一指弹风花落去 弹风花落,浮生若梦 最柔软的也是最坚硬的 遇谤不辩,谎言不攻自破 以坦荡化前嫌,以宽容对急躁 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一无所有便一无所失 常怀菩提心,结恩不结怨 持戒:无规矩不成方圆 和谐的自由如行云流水 修行之人不拘泥于形式 量力而行,才不会力不从心 以出世心做人世事 心平气和,慢慢修行 忏侮自省得安乐 莫为迎合他人扭曲自己 第三篇 烦恼禅 乐生:做个随缘的欢喜弥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生命当如不系舟 不偏不倚,无悲无喜 低头水中天,退步是向前 打开缠绕心灵的生死“结” 死在眼前,也可以活得快乐 禅意无私无我,智慧无相无住 放下:只放天地在心间 放合尘根,清闲自在天地间 提放自如,可得大自在 拿得起还要放得下 悬崖深谷处,撒手得重生 得到未必幸福,失去未必痛苦 心能大能小,亦可净可浊 不计功德乃是至高道德 去恶:诸善奉行,诸恶莫做 不慕物欲,不贪拥有 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 以无碍视野换澄明心境 自信是风采,信任是美德 放下嫉妒,才能虚怀若谷 去除抱怨,把天地装在心间 度己:人世苦海自己蹚 世间烦恼皆由“我”起 智者向内寻找自己 明心见性,天助自助 撑伞自度,才有晴空万里 顺境舒展身心,逆境安顿自己 敦伦尽分,人成即佛成 最好的知音就是自己 第四篇 当下禅 世道:于细微之处见真知 心海无风不起浪 人生本苦短,心系苦则长 可遇不可求的禅宗悟境 低头弯腰也是一种智慧 把绊脚石当做垫脚石 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 佛意:活在当下且珍惜 一切生活∥唯有当下而已 沉浮动静皆是人生乐趣 两手空空握妙谛 千年暗室,一灯可破 人生悲喜尽在一念间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实事实干,空话少说 生活禅:人间处处是道场 现代人的生活禅 做清贫者,而非悭吝人 父母就是家里的佛 夫妻间有伦理无需“论”理 人身可贵,不得自杀 以慈悲心做公益事 惜福,环保从心做起 职场观:持颗禅心去上班 恪守本分,职场即道场 在忙碌中不忘收获欢喜 欲速不达,工作宜赶不宜急 不能只把工作当饭碗 上了“贼船”,就跟“贼”走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 附录一 圣严法师箴言录 附录二 圣严法师的遗言 试读章节 世间法即是佛法 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佛祖西来意?” 赵州禅师回答:“庭前柏树子。” 当我们误认为赵州禅师将佛比做身外的“柏树子”时,圣严法师却教诲道:“佛就像那庭前柏树一样熟悉,我们每天晚上抱佛人睡,早上又跟佛起床,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所以,处处踏实处处是,处处自在处处活泼。 禅宗禅师有句名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在天地自然之间,处处都有禅机。成佛的智慧,不离世间一切。世间法就是佛法,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有一则禅宗公案这样说: 宋朝与苏东坡齐名的一位诗人,名叫黄山谷,跟晦堂禅师学禅。他的学问好,但是跟着师父学了三年还没有悟道。有一天他问晦堂禅师:“有什么方便法门告诉我一点好不好?” 晦堂禅师说:“你读过《论语》没有?” 黄山谷说:“当然读过啦!” 师父说:“《论语》上有两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我无隐乎尔!’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学生!不要以为我隐瞒你们,我没有保留什么秘密啊!早就传给你们了。” 黄山谷一下子脸红了,又变绿了,告诉师父实在不懂。 老和尚一拂袖就出去了。黄山谷哑口无言,心中闷得很苦,只好跟在师父后面走。这个晦堂禅师往前走,没有回头看他,晓得他会跟来的。走到山上,秋天桂花开,香得很,到了这个环境,师父就回头问黄山谷:“你闻到桂花香了吗?” 黄山谷像是被师父一棍子打蒙了没有回答。师父在前面大模大样地走,不理他,他跟在后面,就像小学生挨了老师处罚一样,心里又发闷,这一下,老师又问他闻没闻到桂花香味, 他当然把鼻子翘起,闻啊闻啊,然后说:“我闻到了。” 师父接着讲:“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我无隐乎尔!” 这一下他悟道了。 黄山谷为什么悟道了呢?是因为大千世界处处有佛,处处都显示佛的境界,一个人只有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才能真正体悟到佛的境界。 黄山谷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颗心和一双慧眼。真理往往为开放的心灵打开,大千世界,佛法充盈其间,禅意无处不在。翠竹黄花皆般若,世间法皆是佛法,一个无心的人只能看到平淡无奇的一切,而一个有心人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因此,多观察世间万物,多留意身边的一切,多体悟一切,只要你有心,就有可能从中体悟到佛法。 国学大师南怀瑾有一首禅诗:“世界微尘沤沫身,悬崖撒手漫传薪。黄花翠竹寻常事,般若由来触处津。”禅机禅韵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当我们用心去感悟的时候,佛祖就在身边,这时候,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修行。 就像圣严法师所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是禅修,也就是说,我们做的一切事情,没有一件不是修行。”既然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那么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执著于偶像,平常看待世间事却不乏虔诚。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离佛就更近了一步。 禅不可说,一说就错 禅是什么?所有关于禅宗的困惑最终仍然会回归这个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永恒答案则是“禅不可说”。 很多人指望从典籍中悟到禅的“本来面目”,圣严法师却说,他们往往会被多姿多彩争妍斗艳的指阵所迷,或者陷入文字障中不能自拔而又不自知。 摩诃迦叶面向佛祖,微微一笑,自此得悟禅机至理,继承了佛陀的衣钵,这相对无言中满含的禅机并非凡尘俗子所能领悟;以无言得来机缘的也并非摩诃迦叶一人,中国禅宗二祖慧可也是如此。 公元536年,达摩祖师觉得应该离去了,便召集弟子准备从中选出合适的人选继承自己的衣钵。 达摩祖师说:“你们谈谈自己的悟境吧!” 道副说:“依我的见解,不要执著于文字,但也不离于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 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皮毛了。” 总持比丘说:“依我现在的见解,犹如庆喜看见了佛国,一见便不需再见。” 达摩说:“你只得到我的肉了。” 道育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依我所见,并无一法可得。” 达摩说:“你得到我的骨了。” 最后轮到神光慧可,他只是作礼叩拜,然后仍回到原位,并未说话。 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 于是,神光慧可成为禅宗二祖,接续了达摩祖师广度众生的事业。 仿若拈花一笑刹那间的灵光,并非刻意故弄玄虚。此中道,只有道中人能懂。 圣严法师曾经说:“在禅的传统里,究竟真理,也就是第一义谛,有时候会被比喻为月亮,而人们所熟知的一般真理,则被喻为指向月亮的手指。有人看到月亮,于是用手指指给其他还没有看到月亮的人看。如果那些人看的是手指,而不是月亮,那么他们还是没有搞清楚‘手指不是月亮’。文字、语言、思想以及概念就像手指,只能表达第二层次的真理,但却能指向究竟真理。最究竟的真理叫做心、本性或是佛性,那是每个人必须去亲自体验、无法言说的。” 所以,历代禅师们都只能尽量突破语言的极限来向世人说明究竟何为“禅”,但就如人饮水一般,冷暖尚须自察。可是,还是有一些人,刻意追求禅的本义,以至于方向大大偏离。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 四个人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该修炼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 “不说话的修炼”开始后,四个和尚就盘腿打坐,围绕着那盏灯,进行修炼。几个小时过去了,四个人都默不作声。 油灯中的油越燃越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大为着急。此时,突然吹来一阵风,灯火被风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就要灭了。 管灯的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说:“糟糕!火快熄灭了。” 其他三个和尚,原来都闭目打坐,始终没说话,听到管灯和尚的喊叫声,道行在他上面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炼’,不能开口说话。” 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太不像样了。” 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扫视其他三个和尚说:“只有我没说话。” 这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炼”的和尚,为了一盏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好笑的是,在指责别人“说话”之时,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也犯下“说话”的错误了。他们只看到了禅宗大德们参禅的外在形式,却并未真正领悟其本义。 有人问鼎州大龙山智洪弘济禅师何谓“微妙的禅”,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一切都是自然中景,景中的禅机禅韵只待有缘人来参。禅如明镜一面,可以照明心境;禅是夜灯一盏,可以指引心路。 唐代僧人皎然曾作一首《闻钟》:“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馀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千年古刹居于寒山之上,万籁俱寂的月夜只有钟声萦绕,袅袅余音在布满秋霜的萧瑟与肃杀中回旋,此中孤寂却映衬着禅法的万古澄明,此间灵境更是契合了禅僧无边宁静至上空明的心境。 钟声月色,灵境慧心,此中的禅,你悟了吗? P2-7 序言 民国初期,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主张用佛教改造人世间,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与一般意义所认为的“属于僧侣的佛教”、“山林的佛教”不同,“人间佛教”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张佛教应积极地走向人群。太虚大师的亲授弟子恰是圣严法师的师父,因此圣严法师可算是人间佛教在中国台湾最正统的传承人。 在圣严法师的眼里,和乐无争、平安健康、富贵祥和、继往开来、善缘广结、人格满分是人间净土的主要特征。但这也只是根据芸芸众生的普遍心态而呈现的表面层次,真正的人间净土主要还是在人的内心。也就是说,只要心中是净土,就不会被世俗的尘埃沾染。 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人修行一生,只为早日脱离苦海,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去,人间又如何有净土昵?可实际上,佛并非只在西方。释迦牟尼在树下枯坐十载,顿悟的也并非佛法,而是人生。能够在人间修行,能够在生命中悟到圆融、澄明,佛自然在我们心里,在我们身边。 有一则关于佛陀的故事,与圣严法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理想有相似的深意。 一天黎明,佛陀在进城的路上,看见一名男子。这个男子正在向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顶礼膜拜。于是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呢?”那名男子说:“我这是在做善生,每天向各方膜拜,这也是我们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就会得到幸福。”佛陀说:“我也有六种敬礼的方法。”那个人奇怪地问:“你的方法是什么呢?” 佛陀慈祥地对他说:“获得幸福的六种敬礼方法是:第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顺,令父母高兴、欣慰;第二,尊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第三,爱护妻子:妻子是个好助手,夫妻之间要互相敬重;第四,善待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第五,尊敬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第六,友好地对待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容,不要让他们过度疲倦。如果能够按照这六种方法来对待生活,你的家庭就会和谐圆满,人生就会快乐无忧。否则,只是礼拜六方,又有什么用处?”那个人听了佛陀的教诲,心中十分高兴。从此,按照佛陀的教诲行事,心中的幸福感果然与日俱增。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佛陀告诉那人的“获得幸福”的方法有什么神奇玄妙可言吗?显然没有。佛陀所说的只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甚至毫无技巧可言。但恰恰是这些简单的生活琐事,却蕴涵着无限深刻的哲理与禅机。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如果不能把身边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又怎么能够幻想一朝得悟,修得正果呢?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与其满怀凌云壮志而侃侃空谈,还不如做一颗沉默却可洞穿磐石的水滴。所以圣严法师常说,学佛的过程,是透过认识自我、消融自我以达到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目标。世间一切皆有佛法,就看我们能不能悟到。 换句话说,唯有摆正心态,先学做人,才有机会成佛;如人人成佛,俗世生活也便是极乐世界了。而开悟之人常说世间处处是净土,处处存佛法,人人皆是佛,也便是这个道理。 在本书中,编者愿与读者共同倾听圣严法师的禅语,参悟其中的玄妙,在修行的路上共同前行,拾获宝贵的思想合利。也希望可以循着圣严法师的教诲与箴言,完成大师的心愿,为建立人间净土贡献绵薄之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