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上医治未病之论,现代医学也强调治未病更胜于治已病,只要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治疗,就一定能够远离疾病的烦扰。
这是一本送给心脑血管病患者和家属的实用著作,书中汇集了著名中医连汝安教授从医几十年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调理及养生方面的心得和经验,给读者提供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多种解决方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好心好脑活百年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内科学 |
作者 | 连汝安//徐永声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自古就有上医治未病之论,现代医学也强调治未病更胜于治已病,只要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治疗,就一定能够远离疾病的烦扰。 这是一本送给心脑血管病患者和家属的实用著作,书中汇集了著名中医连汝安教授从医几十年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调理及养生方面的心得和经验,给读者提供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多种解决方案。 内容推荐 好心好脑活百年,是我们对生命最美好的愿望。 但是,心脑血管疾病却像挥之不去的恶魔,总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的幸福列车嘎然而止。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四高一多”(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我们的周围就有着很多人正在忍受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老年痴呆等多种病痛的折磨 本书是著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连汝安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介绍了心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应注意的早期预警信号,重点介绍了心脑血管病的各种预防措施,如经络保养、运动锻炼、饮食密码、心理保健、自我护养、急症急救等等,倡导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及时主动的保健意识,来达到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心脑血管病昨这么可怕 脑心相连,心脑同病 “心脑血管病”你关注了吗 悄然而来,生活方式惹的祸 第二章 危害最大的9类心脑血管病 脑血栓,日积月累酿恶果 高血脂不知不觉害人 冠心病令人揪心 心性猝死,无声死神 心悸,让人惶惶不安 脑卒中,一定要当心 心肌梗死,如晴天霹雳 心绞痛,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心律失常,千万要当心 第三章 心脑血管病也有“天气预报” 哈欠频频,可能是中风征兆 频繁咬舌快查大脑 急性心梗症状多数不典型 脑血管疾病的红色警报 血压急剧升高是高血压脑病的前兆 下肢肿胀可能是静脉栓塞 贫血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耳朵聋了查查血脂 心慌可能是心脏病的信号 冠心病危险腿上可发现 腿老抽筋儿要当心 走路没劲儿查查血管 倾听“心声”,发现病症 第四章 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病重点在防不在治 调脂,消除无形杀手 降糖,驾好“五套车” 戒烟,预防心脑血管病 少酒,酗酒就是喝毒药 减肥,降低“三高”有良方 体检,不可忽视的健康守护 睡眠,睡好了身体棒 休息,“过劳”是猝死的导火线 宽心,别让坏情绪紧张“伤心” 降压,缉拿“心脑”病头号杀手 步行锻炼——中等强度才有效 慢跑适合心健康主义者 游泳改善心血管功能 坚持强心保健操 三个小动作能起大作用 心脏病人跳跳华尔兹 要健脑,把绳跳 被运动护心脑 第五章 饮食秘诀——小小食物,护心护脑又静血 养心长寿多吃谷 养生保健常吃豆 别小瞧坚果、种子 大可不必谈肉色变 洋葱——保护心血管的食品 海带护心脑,生活少不了 被遗忘的膳食纤维 三餐不当小心成“三高” 不可长期饱食 劝君常饮葡萄酒 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饮食 常见心脑血管病的食疗 少吃盐,盐多是祸害 大蒜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衰的饮食选择 燕麦,心脑血管的好朋友 多吃鱼,防治动脉硬化 三高一低的保健食品 牛奶降低血胆固醇 谷物油、橄榄油预防动脉硬化 荞麦辅助降血脂 花生功能多 降脂别光靠少食多餐 适量喝水可治心绞痛 第六章 经络密码——心脑要健康,重在经络养 “312”经络养生法 梳头帮你疏经通络 提神清脑的手保健法 偏头痛的自我按摩 拍打全身疏通经络 拉耳健身养生法 常打太极拳,益寿延年 简单的脑部保健按摩 用好“三水”保经络 久坐人群的活络方案 第七章 医药密码——吃错了药就是吃“毒” 对降压药要“忠贞不渝” 心血管病患者用药切莫自选 治帕金森应早用药 肾不好的高血压病人咋用药 高血压:一个“早”字解决大问题 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8大原则 降压药的副作用不可小觑 调脂药与降压药怎样联用 冠心病伴血压低怎样用药 服降压药别担心耐药性 8种药物让心律不再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把双刃剑 冠心病的中药治疗需辨证 中西合璧治疗冠心病 用药不当能诱发冠心病 心脏病患者针对病情,合理选药 降脂药副作用没那么可怕 阿司匹林肠胃副作用可防 停服阿司匹林要慢慢来 发现中风患者别着急喂药 第八章 急症急救——关键时刻要冷静莫慌张 眩晕袭来快卧倒 早搏——看病及时,用药莫急 血压猛高别慌张 心脏骤停分秒必争 急性心肌梗死,时间就是生命 脑血管病患者出院后自我治疗六注意 脑血管病患者生活护理常识 脑血管病的家庭急救方法 脑卒中报警症状及正确抢救要素 要警惕脑血管病5个细节 发现家人发生脑血管病意外如何处理 怎样护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去医院 心血管疾病急救锦囊 几种常用的急救方法 第九章 心理探秘——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怒气冲冲损健康 情绪焦虑坏处多 嫉妒之心不可有 多疑伤心又伤身 焦虑引发心理生理疾病 紧张之情损身体 抑郁:使人无法过正常的日子 摆脱郁闷来乐活 别做完美主义者 压力过大未必好 走出孤独的危害 乐观——幸福的源泉 第十章 强心健脑——只做对心对脑有益的事 读书启智又养心 常听轻音乐 心灵手巧,动指健脑 书法、绘画皆通心 垂钓养性又护心 旅游陶冶心性 认知乐观益处多 麻将娱乐别较劲 试读章节 心绞痛,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症状,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其为心肌缺血、缺氧发出的求救信号。心绞痛常常发生在劳累、受寒和情绪激动时,有时症状不稳定,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加注意。掌握心绞痛症状,心绞痛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绞痛。症状的严重性随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部位及血管数多少而不同,个体差异很大。心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范围不局限,边界不清晰,如手掌大小,且每次发作时疼痛部位相对固定。有时疼痛还会放射到左肩或左上肢内臂,或扩散至颈部。疼痛多表现为压迫、紧缩或闷胀疼痛。每次疼痛可轻可重,但性质基本一致。一般开始时症状较轻,随后即变得难以忍受,严重者伴着大汗淋漓,喘不上气,甚至有窒息濒死感。在心绞痛结束后,症状通常会慢慢缓解。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15分钟。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多为1~5分钟,不稳定型心绞痛持续时间可以较长,若发作程度较重,持续半个小时以上不缓解,就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心绞痛是一种个人主观感觉,个体差异很大,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多数情况具有比较典型的症状表现,但不典型表现也不罕见,并且非常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通常而言,老年人发生心绞痛时症状常常是不典型的,甚至症状不明显,因此对于不典型的症状表现,我们必须密切观察,仔细辨认。有些心绞痛无明确的发作诱因,甚至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作。有些心绞痛表现为上腹不适或疼痛,而被误认为是胃病;有时疼痛表现在下颌部或牙齿而被误认为是牙病;有时症状表现在咽喉部不适或者发热,误认为是上呼吸道疾病;有时表现为头部疼痛而被误认为一般性头痛;还有一些心绞痛表现为左肩、左臂或整个左上肢疼痛,而不一定伴有心前区疼痛。此外,有些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没有明确的胸痛,只是感到有难以描述的不适感觉。 有一位著名的医学教授,每次上楼就感到头痛,自己一直认为可能是高血压。后来,从血压和心电监测中发现,在他上楼时血压并不升高,但心肌缺血却明显加重。这说明他的头痛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而不是高血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后来做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他上楼时头痛的症状就明显减轻了。这就是一个不典型心绞痛的例子。 及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所谓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患者病情处于不稳定阶段,处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这时病人处于非常复杂和危险的阶段,若能及时正确治疗,可使病情好转,趋于稳定;若不能及时发现,认真治疗,将有20%~60%的患者发展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为什么不稳定型心绞痛会具有这样大的危险性呢?这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状硬化斑块处于不稳定阶段,斑块表面可能出现破碎、断裂现象,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并很快增大,加快冠状动脉狭窄速度,甚至使血管闭塞。同时由于伴有病变处的冠状动脉痉挛,更增加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复杂性与危险性。 并非心绞痛的胸痛症状: 胸痛时间很短,只持续几秒钟,或者胸痛时间很长,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一般不是心绞痛; 疼痛部位为一个点,患者能用指尖指出疼痛部位的,多不是心绞痛; 胸痛位置不固定,部位呈迁移性的,一般不是心绞痛; 胸痛受体位改变或受呼吸影响的,一般不是心绞痛; 胸痛可被其他因素所转移的,一般不是心绞痛; 胸痛在活动或劳动后有明显减轻的,可能不是心绞痛; 胸痛须按压才能感觉得到,或者用手轻揉后就能减轻的,一般不是心绞痛; 含服硝酸甘油1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才能缓解疼痛的,可能不是心绞痛。 主要有以下几种疾病可引起胸痛。 一是心包炎。由于心包渗出物引起心包脏层和壁层之间的摩擦可能导致胸痛心包炎引起的胸痛通常是急性发作并伴有发热。心包积液消失之后,这种疼痛也随之出现。 二是肺炎。肺部炎症也可引起胸部疼痛,多数有呼吸道感染,突然发热,伴有咳嗽、咳痰,胸痛多持续时间很长,并随着肺炎的好转而减轻或消失。 三是胸膜炎。一般在胸膜炎、胸腔积液吸收后引起胸膜摩擦而出现疼痛,多数随呼吸而出现疼痛。 四是肺梗塞。由于肺动脉的梗塞而引起胸闷、胸痛甚至咳血的发生,这种痛为持续性疼痛,并且中间大多不会出现缓解减弱的阶段。 五是心肌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炎症,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之后出现,表现为心脏钝痛、心音减弱、心律不齐。 六是带状疱疹。沿着肋间神经分布,局部皮肤可见水疱出现,出现局部刀割样剧痛,是有持续性的特征。 七是肋间神经痛。肋间神经疼痛,局部有压痛,疼痛症状与肋间肌活动和摩擦有关。 心绞痛关键在于预防和急救。一定要注意预防,关注常见的几种诱发因素。心绞痛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体力劳动、运动、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饱餐是诱发心绞痛的另一因素。同时,寒冷季节、高热季节、大量吸烟或夜间平卧(使回血量增加)均可导致心绞痛。另外,自发性心绞痛多在无任何情况下发生,可于清晨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洗澡、大小便时发作,特别是老年人由于便秘,大便时过度用力,可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同时,病发时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当出现胸痛或不适时,要考虑是否心绞痛发作。这时首先要停止活动,安静休息。有条件的可立即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也非常明显,常在含服药物后1-2分钟就能得到缓解。硝酸甘油气雾剂喷服,也同样有效。当疼痛和不适减轻后,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如果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疼痛程度持续加重,患者有冷汗和濒死感出现,这时可能是心肌梗死发生。应该立刻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避免让患者自己活动,并追加硝酸甘油1片(0.6毫克),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有一位男性患者,在飞机上发生胸骨后疼痛,并大汗淋漓,他立即含服硝酸甘油,1片不缓解就追加,直到含服6片后疼痛才得到缓解。他一下飞机就到医院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95%狭窄,经皮气囊扩展及支架植入后,并未发生心肌梗死,心脏功能仍然良好,手术后生活质量很高。由于这位患者懂得自我急救常识,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到医院治疗,因此避免了更为严重后果的发生。 P23-26 序言 一项全国调查数据显示,1990年至1995年的5年间,在30岁至40岁的全国人群中,有200万人发生过心肌梗死;到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至250万人;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30岁至40岁心梗病人可达900万人。如果再加上现有的其他年龄段的心肌梗死病人,将可能达到4000万人。上海华山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李勇教授说,一般而言,男性心肌梗死的首发年龄往往在40多岁,而女性则为55岁。目前,心肌梗死的首次发病年龄在明显提前。根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1/3在60岁以下。 根据卫生部新近公布的“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全国有近2亿高血压患者,4000万糖尿病患者,1.6亿血脂异常人群。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也就是说,大约每十来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 人体的心脏犹如一台水泵,不停地将血液输送到顶端的大脑及全身,大脑从血液得到养分并调动机体各器官;血管则如同水管,既要保持畅通,又不能出现老化和硬化;血液则要携带足够多的养分。只有这三者长年默契配合,才能保护心脑系统的良好运行。因此,一旦心脏、血液和血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只有从源头出发,通过增强心肌动力、提高血液携氧、促进血管扩张“三管齐下”,才能“擒住”心脑血管发病元凶,全面阻击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保证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指心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民间也常说:“耳不听,心不烦”、“心神不安”等等,都是把心作为思维、意识器官来看待的。古代医学家曾用社会结构来比喻人体,视心为最高统治者。言下之意,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居于显赫地位,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必须在心的统率和指挥下,才能处于相互协调状态,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中医还认为“心主血”,血“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就是说,心能化生血液,推动血行。血,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的作用。心血既然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然是精神思维的根本。由此可见,心、血、神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心能生血,血液充足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不乱;反之,心乏生血,血气不足,则精神委靡,昏眩健忘,心神不宁。 所以,养心护脑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态。心理平衡是所有的保健措施中最关键的因素,避免精神紧张,祛除心理障碍和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其次,饮食要清淡。夏季天气炎热,饮食宜清淡,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多补充水分,尤其在运动及出汗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水。应少食咸、甜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忌食肥腻、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减少动物蛋白的摄入。戒烟,限制浓茶、咖啡、饮料等的摄入,不宜多饮酒。 此外,还要进行有规律的适当运动。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减肥、降低血糖和血压的作用。步行是一种很好的有氧活动形式,最好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中老年人可进行太极拳、体操等运动。同时,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在烈日下做剧烈运动。 这是一本送给心脑血管病患者和家属的实用著作,书中汇集了著名中医连汝安教授从医几十年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调理及养生方面的心得和经验,给读者提供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多种解决方案。中国自古就有上医治未病之论,现代医学也强调治未病更胜于治已病,只要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治疗,就一定能够远离疾病的烦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