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当代改革,有必要从纵向的角度,把当代改革与近代改革和古代改革联系起来,对中国几个不同历史时代的改革命运及其规律进行深度的思考。也有必要从横向的角度,把中国改革与世界上重要历史时期、重要国家的改革联系起来,从世界各国改革的比较的广度思考中来看中国改革的走向。以史为镜,为邻为镜,以世界为镜,在更深入、更宽广的反思中,相信会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启示。
本书带你透视千年传统,品鉴各国得失;走出故园观天下,立足寰宇看中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变法(中国改革的历史思考)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王福生//陈小丽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认识中国当代改革,有必要从纵向的角度,把当代改革与近代改革和古代改革联系起来,对中国几个不同历史时代的改革命运及其规律进行深度的思考。也有必要从横向的角度,把中国改革与世界上重要历史时期、重要国家的改革联系起来,从世界各国改革的比较的广度思考中来看中国改革的走向。以史为镜,为邻为镜,以世界为镜,在更深入、更宽广的反思中,相信会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启示。 本书带你透视千年传统,品鉴各国得失;走出故园观天下,立足寰宇看中国! 内容推荐 认识中国当代改革需要确立一种“大”改革观,把当代改革放在中国改革史和世界改革史的经纬坐标中整体反思。 改革可以大时间段全景式比较,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次社会转型式改革,商鞅变法是唯一成功的社会转型式改革,当代改革是戊戌变法以来未竟之社会转型的延续。 宏观渐进与微观激进相结合是理性选项,改革开放的未来取决于能否避免四种极端主义的忽悠。 走出中国改革历史上的两个宿命与两个循环。 目录 绪论 用更伸展的历史眼光和更宽广的世界眼光透视中国当代改革 第一节 整体性反思中国改革的必要/002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改革是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改革长河的延续/006 视为改革历史长河一部分的缘由——视为近代以来社会转型延续的原因 第三节 中国改革曾经并仍将受世界影响/009 洋务运动受西方列强侵略刺激——戊戌变法受俄国、日本影响——辛亥 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受西方影响——当代中国改革受国际社会影响 第四节 走出历史上的两个悲剧式宿命与两个循环式特点/016 两个悲剧式宿命——两个循环式特点 第一章 改革在中国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历史上只有两次社会转型式改革/024 第二节 商鞅变法是唯一成功的社会转型式改革/026 英雄与时势的双向选择——确立封建集权制的基本做法——成效影响深 远——历史遗弊——商鞅变法后走上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 第三节 中国封建时代的改革未脱“二千年之制秦制也”/038 “百代皆行秦政治”——王安石全面变法没有脱离封建篱笆——封建制度 下的改革措施千第一律——“百代皆行秦政治”的缘故 第四节 开眼看世界的戊戌变法与艰难的走向新文明之路/053 睁眼看世界的早期改革——戊戌变法拉开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序幕——清 末新政及其失败——失败的戊戌变法在朝向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第五节 当代改革是戊戌变法以来未竟之社会转型的延续/064 辛亥革命及其后短暂的改革——“新文化运动”与未完成的思想启蒙 ——当代改革再次启动了向现代化转型 第二章 改革的世界视野与比较 第一节 各国改革之间的相互影响/076 英国“光荣革命”影响了欧美与世界——俄罗斯彼得大帝改革影响了东 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了亚洲——土耳其凯末尔改革影响了亚非拉美 ——当代各国改革因信息化而交互影响 第二节 改革可以比较/098 目标和道路可以比较——方式方法可以比较——基本国情可以比较—— 教育基础可以比较——生活习俗的改革可以比较——改革可以大时间段全景 式比较 第三节 相互比较中的启示/113 俄罗斯走“独特道路”梦想不散——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绵延 不息——日本从“和魂洋才”到“脱亚入欧”并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土耳其“脱亚入欧”并致力挣脱传统宗教文化羁绊 第四节 改革中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差异/122 主动精神与彻底精神差别巨大——差异源自文化传统 第三章 历史土改革的起因与动因 第一节 外部威胁与国家民族危机/132 直面外部压力的主动改革——外部威胁降临时的改革迎战——陷入危机 后的被动改革 第二节 外来文化影响与新思想兴起/139 全面拥抱外来文化——被动接受外来文化——思想启蒙力度的影响 第三节 内部社会矛盾激化/146 财政崩溃引发改革——社会危机促成改革——专制制度腐朽迫使改革 第四节 政权生存与发展的需要/153 第四章 历史上改革的成败原因 第一节 社会政治条件/158 民族独立和自由是改革的前提——新政治因素的发育制约改革成败——传 统社会政治结构导致中国的改革难上加难 第二节 经济基础/163 转型式改革依赖新经济因素的充分发育——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济转型需要配套的政治改革 第三节 主导力量/172 要有最高领导者的强势主导——建立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凝聚起强大 的主体力量 第四节 民心向背/179 既要顺应历史也要符合民意——成效应当明显——逆大多数人利益而行 必然失败 第五节 战略策略/185 操作得当者成功——思想舆论的准备极为必要——正确的突破口十分关 键——方法失当者失败 第六节 传导机制/重94 路线之外,干部是第一位的——传统官僚队伍无法承担改革任务——打 造政令畅通的改革机器 第七节 文化传统/200 开放型的文化历史背景促成改革——传统文化愈厚重改革愈艰难——中 国传统文化令社会窒息的缘由 第八节 外部环境/206 善于利用外部环境者成功——拙于应对外部环境者失败——环境制约不 是绝对的 第五章 个人在变革风云中的作用 第一节 改革家的个人素质影响改革命运/218 最高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是决定性的——富有远见、谋略和胸怀方能成就 改革大业——理想主义难以成事 第二节 中国封建盛世后再无雄才大略的明君改革家/227 第三节 中国改革家个人悲剧式宿命/229 历史英名大多是个人悲剧所换来——“改革家没有好下场”有其必然性 ——不以成败论英雄 第六章 改革与革命的不同抉择及代价 第一节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236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改革与革命的联系——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证道路 的合理性 第二节 改革与“副产品”社会波动/242 社会波动是必然的——激进改革与深刻改革不能等同——操作不当走向 革命 第三节 革命与“副产品”社会破坏/247 通常的“革命”等同于激进和暴力——当代革命发生了巨大变化——选 择革命不等于赢得了进步 第四节 革命比社会转型式改革更为常见的规律/253 能改革时不想改革,被迫改革时机已迟——发生革命常常不是因人们的 生活由好变坏——革命以后能否以改革除旧布新更为重要——中国近现代激 进革命取代温和改革的原因 第七章 历史上的改革给当代中国改革的三大启示 第一节 正视国情并挣脱传统束缚/264 能否摆脱传统束缚决定社会转型的命运——封建传统浸入民族骨髓之中 ——中国未经历全社会彻底的启蒙运动——面向现代世界重新进行思想启蒙 第二节 选择正确的战略策略/276 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争论是常青话题——激进改革不适宜于传统社会 ——成功改革源自在激进与渐进之间进退有度 第三节 与世界改革大潮接轨/281 不存在脱离世界影响的“内源型”现代化改革——改革有操作策略的选 项,现代化则没有选项——政治现代化是通向长治久安的最终途径 第八章 当代中国改革的走向和前景 第一节 进一步探索的必要/292 第二节 改革本身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96 由修补式改革朝向新体制转型——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 第三节 改革走向的路径选择/300 东方国家走新威权主义道路作为过渡是必然的——宏观渐进与微观激进 相结合是理性选项——坚定地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而又不泯灭特色 第四节 预测前景的不确定性/307 试读章节 悲剧还表现在早期学习西方的改革者身上,他们被称为“卖国贼”。多次同洋人打交道的丁日昌,在1878年55岁时被迫辞去福建巡抚职位而隐退;曾大胆实行现代化计划的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1891年被罢官,将他免职后不久就是割让台湾。 曾深受慈禧信任的洋务先驱李鸿章,是最早给中国引入现代化种子的开路人之一,在当时及后来一直背上了“卖国贼”的恶名。缘由是,在“弱国无外交”国际环境中,从《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李鸿章奉命代表清朝政府签字的。李鸿章既得完成签约又得尽量减轻国家损失,在万难之境耗尽心力,签了《辛丑条约》后口中吐血。在日本下关遇刺时血染外袍,但他坚决不让随从洗去血迹,李鸿章要留着血袍,想以血迹向国人洗刷自己的耻辱,证明自己的良心,证明自己是爱国的。他在戊戌政变后仍为变法辩护,被人视为“康党”。他在回答慈禧太后问话时坦然说:“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这一切,不单纯是李鸿章的个人悲剧。 二.两个循环式特点 同两个悲剧式宿命相关的,中国改革还有不断重复的两个循环式特点:封建时代的改革是不断强化集权;近代以来的改革是不断地自囿“独特”。 强化集权是中国封建时代改革的共同特点及失败的原因。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著名的改革,本意和初衷都是为强国富民,但其后,改革往往不可抑制地走向推动集权,走向剥夺民财、剥夺民权之路。汉代盐铁专营、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界定田亩和廓清赋税的努力,最后无一不走向与民争利、剥夺民权的宿命式悲剧。 自从秦汉之后,在各地封王封侯的分封制消亡,开始由中央王朝直接向地方委派官员,统一军政,逐步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因此产生中央财政问题。而所有改革,不管打着什么旗号,其直接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历代改革家在改革之前,朝廷往往面临一个共同的财政困境:进的少,出的多。隋文帝改革“府兵制”,是因为免税的“府兵”(职业军人)包庇本家、外人,帮助其隐匿户口不纳税,严重影响朝廷税收。张居正改革背景也大同小异,冗官充斥官府,拥有大量田产的王公、大官僚及豪强有各种免税之法,一大批中小地主也把田产记名在他们之下以逃税。如1393年,明朝纳税田亩有850万顷,到1502年,反而只有420万顷了。 由于中国封建时代改革的根本动因和目的就是摆脱财政困境,不断强化集权也就成了必然的改革道路。从桑弘羊到王安石,他们的经济改革,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以超经济的力量即国家政治力量,强制推行工商业乃至农业的国家化,实行官工、官商、官营禁榷。尤其是以王安石变法为典型,把“管桑之术”那种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官营禁榷等方式来拯救财政困窘的论点和做法,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以王安石变法内容之一“市易法”为例,名称是新的,但“市易法”的操作方式久已有之。战国时称为“平籴法”,桑弘羊又创造“平准均输”,这些政策的操作方式是利用市场的供求规律,当市场上的物价低贱时,国家便出钱收购、存储;当市场上物价升高时,国家便向外抛售。通过这一买一卖,政府的最初本意是调节供求,平衡物价,抑制不法商人,保持社会稳定,但后来无不成为政府与民争利的工具。发展到后来,许多商品都强买强卖,造成了物价上升、商业萧条的局面。这对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倡导者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王安石变法后,朝廷由整天为钱粮发愁,一下子变成“京师有七年之储”。张居正改革实施10年,朝廷太仓(国家储备粮库)储存达1300万石,可供朝廷食用10年,还另在国库存银近700万两,到最后银子都腐蚀变黑而不能使用。朝廷的危机暂时解除了。只是,将财富集中于朝廷,对社会其他阶层来说,结果就是国富而民穷。P018-019 序言 反思中国的当代改革需要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1978年12月开始的,给中国社会带来前所未有巨变的改革开放,不是历史上的孤立的政治进程,思考这30多年来的中国改革,不能不看影响当代改革的历史沿革和历史承继,也不能不看影响中国改革的世界环境和世界大势。要清楚地认识这30多年来走过的改革开放道路,有必要树立起一种“大改革观”,把当代改革问题放在中国改革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放在世界改革历史的进程中去进行审视, 自上而下的改革之于中国,若从1978年算起,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若从晚清戊戌变法时算起,中国的变法改革已有110多年历史。若上溯至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国的变法改革有近1000年历史;若再上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则中国的变法改革已有近2400年的历史。分阶段、分时期研究反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必不可少,做改革通史的研究也很重要,都是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的必需工作。但历史并非如一些历史学家所喜欢看成的竹子似的一节接着一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更不是一节一节不相干的连在一起的历史事件,同时,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改革,也并非与外部世界相隔绝。认识中国当代改革,有必要从纵向的角度,把当代改革与近代改革和古代改革联系起来,对中国几个不同历史时代的改革命运及其规律进行深度的思考。也有必要从横向的角度,把中国改革与世界上重要历史时期、重要国家的改革联系起来,从世界各国改革的比较的广度思考中来看中国改革的走向。以史为镜,为邻为镜,以世界为镜,在更深入、更宽广的反思中,相信会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启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