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中国实行军衔制纪实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徐平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首次全面完整介绍了新中国实行军衔制的历史,权威记录和解读有关新中国实行军衔制的历史背景和曲折经历,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新中国实行军衔制的历史。作者系国内著名军衔制专家,长期从事中外军衔制的研究工作,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本书的写作。书中附有大量历史图片、55式军衔和88式军衔的彩色图示以及新中国实行军衔制的大事年表。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可读性,适合专业人员和军事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了政治上和物质上的坚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准备,于1955年开始实行军衔制,有力地推动了军队正规化建设,在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但遗憾的是,这次军衔制仅实行了10年,于1965年6月1日正式取消。

1982年初,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式作出“恢复军衔制”的决定。1988年,在首次军衔制取消23年之后,人民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新军衔制无论与1955年军衔制相比,还是与当今世界各国军衔制相比,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军队建设的特点。

目录

第一章 战争年代我军的军衔

 一、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里许多中共党员都有军衔

 二、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部分人员曾有过军衔

 三、抗战初期我军酝酿实行军衔制度

 四、抗联教导旅佩戴过人称“大军杠”的苏联军衔

 五、抗战结束后我军参加“军调小组”人员都有军衔

 六、新疆民族军实行过苏联军衔制

 七、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再次准备实行军衔制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军衔制的准备

 一、1952年评定军队干部级别

 二、评定军衔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1955年全军干部评定军衔

 四、高风亮节——让衔的佳话

第三章 正式实行军衔制

 一、揭开首次授衔的序幕——中南海授衔授勋典礼

 二、1955年国庆阅兵

 三、相继举行授衔仪式

 四、授衔授勋典礼请柬的故事

 五、授衔之后

第四章 首次授衔的一些资料

 一、一些基本统计数字

 二、元帅、大将、上将、中将授衔时的军职

 三、首次授衔时各大单位主要领导人军衔

 四、授衔后和取消军衔前各大单位将官人数

 五、1955年9月授衔时军长和军政委的军衔

第五章 首次军衔制的主要内容

 一、我军军衔设六等十九级

 二、一职多衔的编制军衔形同虚设

 三、军衔的种类区分与称谓

 四、军衔的晋升与服役年限

 五、配合军衔制实施的55式军服

第六章 与授衔同时进行的大规模授勋

 一、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国家决定奖励革命战争有功之臣

 二、1955年首次授衔时,颁发第一批勋章

 三、时隔两年之后,1957年颁发第二批勋章

第七章 首次军衔制的取消

 一、对军衔制度认识上的偏差

 二、1965年取消军衔制

 三、“减薪定级”与改套地方行政级别

 四、为什么首次军衔制度只实行了十年?

第八章 恢复军衔制前后准备了八年

 一、人民解放军没有军衔的23年

 二、从提出“恢复军衔制”到“百万大裁军”

 三、确定“实行新的军衔制”

 四、“授衔不授勋”与“授勋不授衔”

 五、军衔评定工作

第九章 重新实行军衔制

 一、光荣时刻——三百万官兵大授衔

 二、崭新的军容——“87系列服装”

 三、1988年授衔后的一些统计数据

第十章 新军衔制不是对55年军衔制的简单恢复

 一、新军衔制军官衔设三等十一级

 二、编制军衔为一职两衔或一职三衔

 三、军官军衔的授予与晋级

 四、不戴军衔的军人——颇具中国特色的文职干部制度

 五、新出现的“士官”军衔

 六、武警部队的警衔制度

附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1955年2月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规定勋章奖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保卫祖国和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有功人员的决议(1955年2月12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功人员勋章奖章的决议(1955年2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时期

 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1955年2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55年8月1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

 军衔制度的决定(1965年5月22日)

 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帽徽、领章和部分军服样式的决定(1965年5月24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认1955年至1965年期间授予的军官军衔决定(1988年7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1988年7月1日)

 关于授予军队离休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荣誉章的规定(1988年7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1994年5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2000年12月28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条例(1999年6月3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1999年6月30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实行警官警衔制度的具体办法(1988年12月17日)

 1955—1965年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名录

 1988—200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名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大事记(1950—2009年)

试读章节

四、抗联教导旅佩戴过人称“大军杠"的

苏联军衔

1940年初,东北的抗日斗争到了最艰苦的时期,日寇对东北抗日联军发动了残酷的讨伐,东北抗联伤亡惨重,从建军时期的10万余人锐减到3千余人,为保存我党在东北唯一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战略转移,除留下少数部队在东北坚持战斗外,其余大部分部队陆续撤退到苏联远东境内。至1942年前后,在海参崴以北26公里处与伯力东北方向70公里处,分别建立了东北抗联的南、北野营两个训练基地。

1942年7月16日,苏联方面代表通知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苏方同意将在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南北野营以及在中国东北活动的抗联部队统一编为一个旅。7月22日,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巴纳申科大将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接见抗联领导人周保中(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李兆麟(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金日成(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一支队司令、第一路军代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将留在苏联远东境内的东北抗联部队加以扩充整理,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其目的在于,“培养东北的抗日救国的游击运动的军事政治干部,锻炼优秀游击战士,使之能在东北解放战争之际,能积极有力的配合友军作战。同时也起到苏联远东红军与中国东北红军之连锁。”并委任周保中为旅长,李兆麟为政治委员(后改任政治副旅长)。教导旅另授番号为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亦称中国旅),对外代号为8461步兵特别旅。全旅1500人。因为该旅由中国、朝鲜和远东苏联籍华人组成,所以又称为国际旅。其编制按旅、营、连三级,共编四个步兵教导营,两个直属连(一个无线连、一个迫击炮连)。每个营下辖两个连;每连下辖三个排。1944年后,增加一个自动枪营和一个八二迫击炮连。旅、营设司令部。旅、营、连军官正职由抗联干部担任,副职由苏军军官担任。教导旅名义上归苏联红军远东部队代管,装备由苏联方面供应,服装按苏军陆军服装配发,干部战士分别授予苏军军官、士兵军衔,凡正排长以上者按苏军军官标准发薪金。但在内部保持抗联的独立性和中共的单独组织系统,执行抗联独立的战斗任务。

8月1日,由东北抗联部队改编的中国教导旅正式组建完成。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李兆麟,副旅长兼参谋长萨马尔钦科(后为什林斯基)少校、巴达林少校,副旅长兼后勤部部长德勒少校,政治部主任西辽金少校,副参谋长崔庸健。第一营营长金日成、政治副营长安吉;第二营营长王效明、政治副营长姜健;第三营营长许亨植(因牺牲未到职,由王明贵继任)、政治副营长金策;第四营营长柴世荣、政委季青。

既然抗联教导旅纳入了苏军编制,也就很自然地按照苏军的规定给各级官兵授予军衔了。于是,抗联干部们的肩上便扛上了被东北人称为“大军杠”的军衔肩章。当然,他们戴的是苏军肩章。虽然周保中、李兆麟等人当初都是当过军长、总指挥的人,特别是周保中,早在1926年就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中任少将副师长。但苏联人可不管你这些,他们看的是你现在手上掌握着多少人马。不过苏军对中国旅的军衔也确实压得够狠的,尽管这个旅按实力有些名不符实,但1500人怎么说也将近一个团了,旅长不给个上校起码也是中校。但身为旅长的周保中和旅政委李兆麟只得到个少校军衔(一年后周保中晋升为中校),副参谋长崔庸健和金日成等各营营长、政治副营长被授予上尉军衔,各连连长等被授予中尉军衔。不过,周保中等人对此并不计较,重要的是保存下来了。

说起抗联教导旅的军衔,还有个“上尉副司令”的故事——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远东红军迅即出兵中国东北。抗联教导旅配合苏联红军,参加对日本关东军的作战。8月26日,远东苏军总司令部军事委员会希金中将召见了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下达了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示:八十八旅中现有的中国人员和苏联人员要分别行动;苏联人员暂时不动,中国人员要随苏军各方面军分别占领东北战略要点,并准备接受驻各城市苏军卫戍副司令的任命;规定29日前报送出军官提级授衔名单。为配合苏军抢占东北战略要地,抗联部队主力在周保中、李兆麟率领下,从9月初开始分批由苏联返回东北,到达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

当时,抗联教导旅政治部上尉科长冯仲云带领的沈阳组,于9月10日由长春奔赴沈阳。到沈阳后,冯仲云来到苏军沈阳卫戍区司令部报到就任副司令,苏军司令卡夫通看了一下冯仲云肩上的一杠三星后傲慢地说:“我是少将,你是上尉,怎么能当我的副司令呢?”

听了这句极不礼貌的话,冯仲云严正地说:“我是按命令来报到的。”说着把带去的苏联红军司令部的命令送上。命令是不可违抗的。就这样,上尉衔的冯仲云当上了沈阳卫戍区的副司令,职权是有关中国事务的联络。

抗战结束后,教导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各级官兵的军衔也随之取消。

顺带介绍一下抗联教导旅主要干部后来的军衔情况:

旅长周保中,曾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东北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转到地方工作,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未授军衔;

政治副旅长李兆麟,抗战胜利后任滨江省副省长,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副参谋长崔庸健,曾任朝鲜人民军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最高副司令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3年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次帅军衔,当时仅次于金日成;

第一营营长金日成,曾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1953年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1992年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第二营营长王效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二营政治副营长姜健,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吉东军分区司令员、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大将;

第三营营长王明贵,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三营政治副营长金策,曾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副首相兼产业相、朝鲜人民军前线司令部总司令官,大将。P13-16

序言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度。军衔制是世界各国军队为明确军中指挥关系、激励士气而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军队管理制度。军衔既可以明确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责任和相互关系,也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军衔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国家的武阶体制。近代军衔制度出现于15世纪的西欧。之后,经过二三百年的不断发展与传播,最终形成了现代国际上通行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

军衔制在中国的发展始自清末。1905年新军改革军制,效仿西方,实行新的军阶制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军衔制。1911年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其间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北京)政府、国民政府(南京国民党政府)三个时期。在这38年间,旧中国的军衔制度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诞生后,在革命战争时期没有实行军衔制。但是曾经在抗日战争初期和抗战结束后两次酝酿实行军衔制度,只是因为受当时战争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了政治上和物质上的坚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准备,于1955年开始实行军衔制、薪金制和义务兵役制,史称“三大制度”,作为我军建设的重要法规,有力地推动了军队正规化建设。军衔制的实行,增加了军人的荣誉感,严格了军人的等级关系,军衔服装改善了军容,极大地振奋了全军士气,在人民军队建军吏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但遗憾的是这次军衔制仅实行了10年,于1965年6月1日正式取消。关于这次军衔制取消的原因,以往的提法都是简单地归结为受“左”的思想的影响,这是不全面的。极左思想的影响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这只是外因;而这次军衔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则是取消军衔制的内因。

军衔制取消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才又逐渐认识到实行军衔制度的必要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军终于对军衔制有了统一的认识。1980年3月12日,军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恢复军衔制。1982年初,军委扩大会议正式作出“恢复军衔制”的决定。其后,经过数年细致缜密的准备,在首次军衔制取消时隔23年之后的1988年,人民解放军终于结束了没有军衔的历史。

我军新军衔制无论与1955年军衔制相比,还是与当今世界各国军衔制相比,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军队建设的特点。新军衔制自1988年实行以来,已经20余年了,在严格军队等级制度、调整军人利益关系、增强军人荣誉感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军衔制还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影响了军衔功能的发挥。1988年总政治部在实施新军衔制的《宣传教育提纲》中,明确指出:军衔“对于确定军官的职责、地位、荣誉和待遇,对于完善军官服役制度、组织管理制度,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客观地讲,从现在来看军衔作用不是很大,至少是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可喜的是,新军衔制度存在的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对一些细节有所考虑。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军衔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必将强化军衔的基本功能,把军人物质待遇和军人的劳绩总和有机统一起来,使精神报偿与物质报偿挂钩,充分调动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军队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5年10月,在我军首次军衔制实行五十周年之际,拙作《新中国首次军衔制实录》出版,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以后多次加印和再版。应部分读者的要求,我在《新中国首次军衔制实录》的基础上,对原书内容作了补充完善,调整了部分章节,新增了新军衔制的内容,成为一部完整的我军军衔发展史。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战争年代我军的军衔;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军衔制的准备;第三章,正式实施军衔制;第四章,首次授衔的一些资料;第五章,首次军衔制的主要内容;第六章,与授衔同时进行的大规模授勋(因内容丰富,故单独列为一章);第七章,首次军衔制的取消;第八章,恢复军衔制前后准备了八年;第九章,重新实行军衔制;第十章,新军衔制不是对55年军衔制的简单恢复。在附录部分收入了有关军衔制的若干重要法规文件,1955~1965年将帅名录,1988年以来上将名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军衔制大事记;并配有36页军衔肩章、领章、兵种和勤务符号以及勋章奖章彩图。

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刘岩将军的悉心指教和帮助下,致力于军衔制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本书出版之际,向刘岩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再次感谢为本书撰写提供过帮助的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总政干部部编研室、总政组织部编研室、总后政治部编研室、总后档案馆、总后军事后勤馆、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总后军需生产技术研究所、空军档案馆、海军档案馆、原总后军需生产部档案室、后勤指挥学院图书馆、后勤指挥学院学术研究部档案资料室等单位及个人。

许多开国将军的子女,提供了宝贵的照片资料,使本书增色不少。特别感谢邓华上将之女邓英、朱良才上将之女朱筱秋、万毅中将之子王亚中、王铮中将之子王志民、王近山中将之女王媛媛、王宗槐中将之子王亚中、李雪三中将之子李永平、杨秀山中将之女杨莉、罗舜初中将之子罗小明、赵镕中将之子赵沱洲、袁子钦中将之子袁晋、黄新廷中将之子黄毅民、5卫华少将之女马小惠、王屏少将之子王东胜、任昌辉少将之子任秋海、杜文达少将之女杜新民、谷景生少将之女谷政协、赵杰少将之子赵领军、赵一萍少将之子赵会生、高体乾少将之子高小平、唐健如少将之子唐武文、解方少将之子解海南、熊伯涛少将之子熊湘江等开国将军子女和开国元勋滕代远之子滕久明、陈漫远之女陈南竹等对本书的热情支持!

感谢广大读者多年来的鼓励和支持!对于本书的错误和遗漏,竭诚希望读者朋友和有关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补充完善。

陆军大校徐平

2010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