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基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思考的力作。作者检讨了历来流行的“西学东渐”提法的不妥,正名之为“西学中取”,以使主位在我,在此视域里,作者充分考察了四种主要的西学(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在中国近一百年来的流传重述与后果,由此向读者展示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独立互补的”,亟待国人凭借意志、能力和时间,认清与揭示出西方文化自名之“普世”的特殊性与诸神性。该书是中国学者以自身文明之本位梳理中国的西学研究与接受之传承的一次真诚尝试,见解新颖独特,语言极富魅力,并且在这些略显晦涩的文字背后,能够读到一些真正的哲学。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唯一的”、“最好的”,还是“独立互补的”?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未变?还是起了变化?起了怎样的变化?变到什么程度?今天是否到了有以明断的时候?
西学中的夜行,在西学中走向起点的夜行,夜行到头了……我们必须真正回到中国文化类型的源头处,即“儒法表里,道一贯之”的“道”,即“道法自然、出神入化”的“道”,才可能有真切的言辞。本书整个都是为它准备着的。
绪论 在西学中走向起点的夜行
上篇 西学中取的“四次重述”
第一章 “西学东渐”,还是“西学中取”?
1.正名
2.指谓
3.意图
第二章 第一次重述:马克思的“阶级存在”及其“目的论历史观”
1.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承担者”及其“目的”
2.“革命东移论”
3.“毛泽东思想”的“存在”路线
第三章 第二次重述:尼采的非启蒙“个人存在”的启蒙解读
1.“第一次启蒙”,主显——反叛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
2.“第二次启蒙”,主显——虚无主义之上的“超人”之舞
3.“第三次反启蒙”,主显~反启蒙的“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
第四章 第三次重述:海德格尔“存在遗忘”之“存在本源”的迷惘
1.如何进入被遗忘的“存在”?
2.重新勘定哲学史源头之“存在论差异”的“回归步伐”
3.从大地上建立的“世界”如何“图像化”、“座架化”以致不得不期待“只还有一个神能救渡我们”
第五章 第四次重述:施特劳斯“存在开端之两希精神绝对性”的持守幻象
1.施特劳斯悖论
2.“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
3.政治与哲学是对立,还是共契?
4.施特劳斯“解经观”对现代“解释学”的质疑
结语 四次重述之后:立此存照的观点
下篇 西学中取的“两个裂口”
一些说明
第六章 “光”与“死”
1.隐匿了的阴影之谷
2.《理想国》中的“光”与《创世记》中的“光”
3.“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
4.“光”对“黑”的主从伦理
附言
第七章 尼采的真相
引言
1.“敌基督”——对基督教“一神”的嘲笑
2.“虚无主义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3.尼采式“自然正当”的基本特征
4.尼采的“新神”——“狄奥尼索斯的献媚者”
第八章 海德格尔的意义
1.流俗的“真理观”——如何“显”的哲学?
2.“真理观”显现着的三大根源幻象
3.重提老问题
4.回顾康德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6.胡塞尔“意识现象学”
7.“存在论差异”——奠基中的裂隙
8.夜光——刻在墓碑上的那颗“星”
第九章 黑暗:“在”而不“是”的“指非指”
引子
1.第一种检讨方式:一种现成的主流的“意向性”“是什么”
2.第二种检讨方式:“意向性一是什么”的裂隙号障论式偶在
3.“知其是守其在”应“知其白守其黑”
小结 叙述方式的建筑术倒过来成为奠基之裂隙处的形式指引
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