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宣传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直接关心下,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了报告文学《人民村官沈浩》。
本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民村官沈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温跃渊//潘小平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大力宣传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直接关心下,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了报告文学《人民村官沈浩》。 本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内容推荐 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本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目录 引言 上篇 初到小岗 一、上任 二、口碑 三、修路 四、官司 五、挨打 六、让地 中篇 奉献小岗 七、学习 八、扶助 九、大棚 十、规划 十一、办厂 十二、留任 十三、招商 十四、奔波 十五、至孝 十六、至爱 十七、至仁 十八、娘家 十九、过年 二十、动力 下篇 长留小岗 二十一、遗愿 二十二、怀念 附录 附录一: 沈浩日记摘编 附录二: 纪念沈浩,就要把女儿培养成才 爸爸,我想对你说 给爸爸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信 附录三: 追寻沈浩 编后记 试读章节 2004年2月16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三十九岁的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从省财政厅前往凤阳小岗村,担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当时,安徽有两万六千五百四十五个行政村,省委希望通过村干部的选派,以点带面,改变基层的政治生态和落后面貌。 车子在起伏跌宕的丘陵间穿行,风一点一点硬起来了。一丝久违的情愫,在沈浩的心中复苏。沈浩的家乡萧县,地处安徽省北部的黄河故道之上,风沙粗粝,平畴万里,赋予他开阔的内心和坚强的性格。这时的沈浩,对于下去以后该怎么干,还没有明确的想法,只能是先干起来再说。 他是主动要求下派到村的,对此,他爱人王晓勤十分不解。他们刚刚买了一套二百平方米的大房子,装修得不说多豪华,但至少舒适、精致。“你沈浩农村生、农村长,好不容易从农村逃了出来,躲还躲不及呢,为什么又自己找上门去?这不是傻,是什么?!” 沈浩知道,这样的责问还将继续,不过他已经做好了长期应战的思想准备。正因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才对农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牵挂,希望通过到农村任职,了解农民的生活,改变农村的面貌。传说中的凤阳鼓楼渐渐临近了,门楼上朱元璋亲笔书写的“万世根本”几个石绿大字,触动了沈浩。什么是中国的“万世根本”呢?他想,自己这三年,又能为小岗做些什么? 凤阳地处淮河南岸,江淮丘陵地带。寻常年景,非旱即涝,十日不雨,禾田焦黄;三日大雨,又洪水肆虐。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虽然在明一代,凤阳沐浴着皇恩,享受着种种特殊的优惠,但仍然逃脱不了十年九涝的自然灾害的侵扰。仅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间,黄河就向南溃决了十一次,而在明中叶至晚清的几百年间,淮河更是多次泛滥,帝乡凤阳田地荒芜,人烟断绝。“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随着花鼓女的足迹,“说风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花鼓小调传遍四方,凤阳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全国最贫穷的地方。 而沈浩要去的小岗村,更是计划经济时代全县有名的“三靠村”和“要饭村”。1981年2月18日,在小岗采访的温跃渊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以前小岗队有三十四户,一百七十五人。1960年只剩下十户三十九人,饿死六十人,死绝六户,七十六人背井离乡,寻找活路。 “文革”十年中,二十户人家,家家当过干部,“算盘响,换队长”,台上捣台下的,台下捣台上的。捣来斗去,人心斗散了,集体斗空了,除去一户未出门外,家家外流,户户讨饭。社员严金昌,全家七口人,1975年在家前屋后种了二三分生姜,一二分辣椒、大葱,祖父传下的一二十棵柿子树看管得好,未让小孩子乱摘,秋后烘一烘到集上卖了并喂了两口肥猪,收入八九百元到小市场买点黑市粮养家糊口,免得寒冬腊月拖儿带女到江浙一带去讨饭。结果,被当做资产阶级“暴发户”批判了三四场,连当时的报纸都登了。小岗终于成了一个“生产靠贷款,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三靠”队。 因为连续三年大旱,1978年的小岗村,又是一年颗粒无收。当时的生产队队长严俊昌被逼无奈,和他的堂弟、副队长严宏昌私下里商量,干脆把地分了,包产到户。这在当时,不是杀头也是坐牢的罪,所以头脑灵活的严宏昌,就提出立一张生死状,参加秘密聚会的每一个人,都按下自己的红手印,以保证永不反悔,永不泄露。 这是1978年11月24日的深夜,地点选在严立华家的小屋。严立华的爷爷严凤伦,当年在粮行里当过“斗把子”,白花花的大米,曾经从他的手中流水一般地流过。在1960年的大饥荒中,他把孩娃们从食堂里打来的“浪打浪”的米汤推开,一口都不喝。他是要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孙,但严立华的父亲严国恩,还是饿死了。接着,严立华的母亲和两个弟弟也相继死去,所以侥幸活过来的严立华,对饥饿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因为严立华会打土墙的手艺,全村只有他家有前后两进草屋,所以秘密会议选在他家前屋召开。 屋外北风呼啸,屋内烟雾缭绕,在令人窒息的沉寂中,昏黄如豆的灯火下面,汉子们一个一个,郑重地伸出手来,按下自己的手印。 那一刻,引起中国大地强烈的震动。P008-010 序言 2009年11月5日上午,远在福州机场的温跃渊,接到了沈浩从凤阳小岗打来的电话。温跃渊是安徽省报告文学作家,三十年来,一直在写小岗。打从六年前,沈浩以省财政厅选派干部的身份,担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以来,温跃渊就一直关注着他。后来,应《农民日报》记者夏树之约,温跃渊写了一篇《小岗的新“村官”》,在沈浩的小屋里住了一周,两人成了忘年之交,此后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很快就要登机了,温跃渊不想多说,而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不想接这个漫游电话。但很难打断沈浩的话头,好几次打断了,又让他接上了。沈浩那天一上午接待了三批客商,因此很累很兴奋,絮絮叨叨讲了很多,仍然不肯放下电话。温跃渊急了,他说:“这是漫游,漫游哎兄弟!晚上再打好不好?晚上往我家里打!” 放下电话,温跃渊看了看时间,是上午10点39分。 一切都一如既往,没有任何不祥的预兆。 温跃渊经常接到沈浩的电话,有时是清晨,有时是深夜,有时在本地,有时在外地,俩人一聊起来,总有说不完的话。 两个多小时后,温跃渊回到了合肥,心里却一直记挂着沈浩的电话。晚饭后,沈浩的电话没有打过来,这有些反常。温跃渊开始着急,又等了一会儿,实在等不下去,就主动打过去了。没有人接,响了很久很久,还是没有人接。温跃渊一边放下电话一边想:这都晚上8点多了,干什么去了,也不接我电话?! 整个晚上,温跃渊都在看有关小岗的资料。半夜里,他突然醒了,想着那个没有接通的电话,有一种心神不宁的感觉。 此时的沈浩,或许还在弥留之际,或许已经走了。 没有人知道沈浩死亡的确切时间。 2009年11月6日一大早,“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学的妻子杜永兰,径直推开沈浩的房门,想找他借点钱给老伴看病,这才发现他已经不知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了。 在那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没有人知道,沈浩曾有过怎样痛苦的挣扎。让温跃渊无比懊悔的是,他当时为什么不把电话打到任何一个熟人的家里,让他过去看一看沈浩为什么没接电话。 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接到沈浩去世的短信和电话,是11月6日的下午,这时的合肥,已经没有开往小岗的汽车了。 坐在渐渐暗下来的书房里,温跃渊泪如雨下。 这间小小的书房,沈浩来过多次。在这里,俩人脸对脸坐着,也沟通,也争论;有理解,有不解,好几次沈浩说着说着,竟然流泪了。他说,温老你别笑话我,我也只有在你这里,可以说说心里话。对温跃渊,他一直尊称“温老”,有时回到省城,连家都不回,就直接到他这里来了。作为中国农村改革最具标志性的符号,多年以来,小岗村的一举一动,都是媒体聚焦的热点,并被不断地放大。沈浩的压力很大,顾虑很大,也就是这一年多吧,心情才渐渐好起来了。就在十几天前,2009年10月19日,俩人还在这问小屋里,一起憧憬小岗的未来。当时沈浩俯下身子,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劝他道:“温老,你干脆也别在城里待了,到我们小岗去,我给你盖幢别墅,留你养老!” 温跃渊笑笑,没有说话。 沈浩认真了,脸红脖子粗地说:“真的,你别不信。温老,小岗上市指日可待,你怀疑什么?!” 一切都如在眼前,只是,沈浩不在了。 温跃渊是11月7日下午,由省文联派专车从小岗辗转赶到凤阳县城的,到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他一个人来到灵堂,看着放大了的沈浩遗像,感到揪心般的疼痛。灵堂很空阔,在缭绕的哀乐声中,温跃渊走上前去,轻声说:“兄弟,老哥哥看你来了……” 身后传来压抑的哭声,是不知从什么地方赶来的群众。 比温跃渊早一天来到灵堂的,是中国“十大名村”的当家人。2009年11月6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在安徽滁州盛大开幕,本来应该出席开幕式的沈浩,意外地没有出现在会场,随后就传来了他去世的消息。中国“十大名村”当家人强忍着悲痛,于当天夜里赶到凤阳,向沈浩作最后的告别。 沈浩的追悼会,于2009年11月8日上午举行。一大清早,高大的凤阳鼓楼下面就开始人潮涌动。很多干部群众,自发地从很远很远的乡镇赶来,为沈浩送行。那一天的凤阳县城,人山人海,遍地缟素,笼罩在巨大的悲伤与哀痛之中。温跃渊很震惊,他没想到沈浩的死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而沈浩的追悼会规格之高、场面之大、人数之多,在凤阳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县委书记马占文在致悼词时,数度哽咽。省内外上百家媒体云集,《农民日报》记者夏树当场发回了题为《凤阳万人送沈浩》的长篇报道。 这时候的马占文还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北京,胡锦涛总书记“沉痛悼念沈浩同志”的批示,正以电文的形式飞往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声势更加浩大的学习和悼念沈浩活动,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一整天,人们都恍惚如梦,大家不相信沈浩已经走了,他是那样地精力充沛,生龙活虎。天很快黑下来了,因为沈浩的离去,古老的凤阳县城,失去了往日的喧嚣。走出灵堂的人们,再一次受到震撼,只见沿街人家的门前,无一例外,都燃起了一堆火。火焰在寒风中摇摇曳曳,连成长长的一线,向着无边的暗夜蔓延。当地风俗,亲人死去之后,连续三天夜里,要给亡灵送明火,指引他回家的路。 此时,温跃渊站住了,热泪再次夺眶而出。 无数的记忆瞬间被点燃,无数的往事被泪水浸润,几年来与沈浩交往的点点滴滴,重新在他的眼前呈现,灿若天上的繁星。 后记 为大力宣传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直接关心下,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了报告文学《人民村官沈浩》。本书作为创作出版重点项目,由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文艺出版社共同组稿,党建读物出版社和安徽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本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安徽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审读了书稿。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徽省作家协会、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学院为该书悉心筹划、上下沟通,付出了大量心血。 感谢安徽省财政厅、滁州市、凤阳县以及小岗村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为本书的创作提供的真实素材和珍贵图片。 感谢沈浩爱人王晓勤和女儿沈王一提供的沈浩日记和相关信件。 感谢在本书创作、出版过程中给予我们无私帮助和热心支持的各界朋友。 编者 2010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