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化地位上和北京并驾齐驱,它们的故事可谓是近现代中国的“双城记”。上海是一座中外老少皆宜的城市:对于中国人,它很洋气;对于外国人,它很中国;对于老年人,它很怀旧;对于年轻人,它很时尚。
邹仲之编著的《感怀上海》涵盖了20世纪上海城市面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代表了百年上海的种种变迁与风貌,为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历史理出一行文学的脚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感怀上海/闲趣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邹仲之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化地位上和北京并驾齐驱,它们的故事可谓是近现代中国的“双城记”。上海是一座中外老少皆宜的城市:对于中国人,它很洋气;对于外国人,它很中国;对于老年人,它很怀旧;对于年轻人,它很时尚。 邹仲之编著的《感怀上海》涵盖了20世纪上海城市面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代表了百年上海的种种变迁与风貌,为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历史理出一行文学的脚印。 内容推荐 《感怀上海》收录了42位作家关于上海的47篇文字。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化地位上和北京并驾齐驱,它们的故事可谓是近现代中国的“双城记”。上海是一座中外老少皆宜的城市:对于中国人,它很洋气;对于外国人,它很中国;对于老年人,它很怀旧;对于年轻人,它很时尚。书中各篇文字大体涵盖了20世纪上海城市面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代表了百年上海的种种变迁与风貌,编者邹仲之尤其注重精神生活的面向,使得这本“感怀”之书兼具感动与怀旧的气质,希望它能为热爱上海、试图了解上海的人们提供略有系统的、写实的文学读物,也为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历史理出一行文学的脚印。 目录 上海之歌 一瞥中的上海 街血洗去后 上海之夜 住一楼—底房者的悲哀 南京路10月里的一天下午3点钟 太戈尔在我家 深夜的霞飞路 河 城隍庙的书市 上海的茶楼 弄堂生意古今谈 杨树浦的声音 交易所速写 外滩公园之夜 凄怆的南市 上海见闻别记 罪恶之花 公寓生活记趣 6月23那天 风尘中卖唱女子 上海童年 侯家路—城隍庙—人民广场 童年的河 回眸南京路 搬家 傅雷、顾圣婴及“张迷”瞻仰的285弄 赵丹同志 回看血泪相和流 大革命时代的邻人们 疯癫的喜剧 “娘希匹”和“省军级” 石库门弄堂里的欧洲艺术 70年代:末代回忆 底层 我当市人大代表 家住龙华 重游朱家角 20世纪80年代秋天的一个周末 穿过棚户区 手艺三人 巨鹿路,略带弧度的记忆 在悬铃木的浓荫下 上海女子的相克相生之地 上海音乐厅 昨天、今天和明天 上海1998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深夜的霞飞路 郑伯奇 霞飞路是摩登的,摩登小姐和摩登少爷高兴地说。 霞飞路是神秘的,肉感的,异国趣味的,自命为摩登派的诗人文士也这样附和着说。 是的,霞飞路有“佳妃座”,有吃茶店,有酒场,有电影院,有跳舞场,有按摩室,有德法俄各式的大菜馆,还有“非摩登”人们所万万梦想不到的秘戏窟。每到晚间,平直的铺道上,度过一队队的摩登女士;街道树底,笼罩着脂粉的香气。强色彩的霓虹灯下,跳出了爵士的舞曲。这“不夜城”,这音乐世界,这异国情调,这一切,都是摩登小姐和摩登少爷乃至摩登派的诗人文士所赏赞不置的。因此,霞飞路就成了诗的材料,小说的材料,乃至散文随笔的材料。据说,为他们,霞飞路是特别有艺术的氛围气。 这也很好,横竖这些人都感觉到时间过剩,金钱过剩乃至生命过剩的痛苦。享乐,让他们享乐去吧。 不过,当心呀,摩登小姐少爷乃至摩登文士:当你们从逸园倦舞兴酣或者从回力球场豪赌归来的时候,当心霞飞路头的凄凉可怕的光景。 那时候,漫步的情侣早已回到各自的爱巢去了,街上的行人寥寥。酒香肉香早已被夜半的寒风吹散。只有霓虹灯光很孤单地在明灭着。电车是早已停了,汽车开足了马力从已力竭气嘶的黄包车夫身旁驶过。 你们也许就是那些汽车中的人。你们也许很“写意”地观赏这冷清的夜景。 不过,假使你们还有余兴的时候,你们也许会在湾静的铺道上挽着手儿步行。那,你们所发现的将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你们将要发见一群一群衣服褴褛的白俄,三三五五靠着大洋房的灰色的墙壁伫立着,用狰猛可怕的目光向你们张望。他们也许是吃醉了酒正想寻人挑衅以泄海外流浪的郁愤;他们也许是还饿着肚皮像饥狼一般想择人而噬;他们也许是今夜还没有安息的家望着轻裘暖裳的你们发恨。因此,他们的眼光自然是凶恶可怕。而这可怕的眼光一定会使你们感觉到不安。 或者,你们将要遇见别样的情形。在僻静的弄堂口的暗淡的电灯下,一个或者两三个白俄妇人用洋泾浜式的英国话来欢迎你们招待你们。她们会给你们送来一个娇笑,飞来一个眼波。假使她或她们是俏丽而年青,你们或将感觉到又麻又痒的味儿,心摇摇而不自持。也许你们便不自持地跟了她们去,而得到一夜的狂欢。假使她或她们是老丑或者粗胖,你们将要打一个寒噤便兴味索然地逃去。 这不安,扫兴乃至狂欢,便是深夜的霞飞路所给你们的赐物。 不过,你们所得的还不止这些。你们若肯花费一点你们过剩的时间,那些褴褛的粗男子或脂粉妆成的俏妇人一定会对你们诉说自己的痛苦,并且咒骂一番自己所痛恨的“穷党”。 是的,“穷党”,是他们和她们至死也不能忘记的敌人。因为“穷党”,他们和她们失却了千百年来享受惯了的骄奢淫逸的生活。千百年来,像驯羊一样,像笨牛一样,受惯了侮辱欺骗掠夺榨取的老百姓和小工人,竟然在“穷党”的影响之下,推翻了神圣的“沙尔”的统治,打破了他们和她们的特殊地位。那些“穷党”,和那些畜生一般的苦工和穷百姓是多么可恨呀!不然,现在隆冬的时候,他们和她们也可以和你们一样,穿着轻裘,饮着醇酒,听着音乐,拥抱着,回舞着,正在追寻一夜的狂欢呢! 然而,历史是无情地进展。社会上的优越者,终不免因自己所造成的矛盾而没落。到头来,他们和她们只落得流落异乡空做着复辟之梦。咬断了牙齿在咒骂“穷党”,望穿了醉眼在等待列强反苏联战争的胜利,然而在和平主义的旗帜之下,第二次五年计划又走上成功的道路了。 他们和她们唯一的出路,只有肉的零卖和酒精的燃烧。说起来,这也是一群可怜的人们。对于这样没落的人,你们抱什么感想呢? 摩登的小姐少爷,你们一定会感觉到难过;摩登派的诗人文士,你们也许要表示点同情。同情是高尚的道德,难过是你们必有的感情,当然没有什么话可说。不过,历史是依然无情地进展,这社会老早已经发生了地震。当心你们自己的脚下罢! (原载1933年2月15日《申报·自由谈》) P29-32 后记 上海是一座中外老少皆宜的城市:对于中国人,她很洋气;对于外国人,她很中国;对于老年人,她很怀旧;对于年轻人,她很时尚。 不记得在哪里读到了这样的话。我去过上海,感觉这话很贴切。后来,凡碰到要去上海工作或学习或旅游的人,我就搬出这话,提醒他们不要辜负了那座城市的五光十色。 而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在北京产生的。1960至1966年,我家住在西四砖塔胡同。胡同东口马路对面的街道拐角上是一座红色砖楼,我有时去那里的红楼电影院。红楼的拐角是弧形的,和北京大部分坐落在街道拐角的房子都不一样,它们是直角。在拐角上开着一家服装店的门脸,上面写着“上海迁京造寸”。“造寸”两个字用的是在哪里都没见过的艺术字体。我总琢磨不出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以及这个词的确切意思,但又觉得这个词作为一个服装店的名字真挺合适。它的橱窗里不断更换着在街面上很少有人穿的高档服装。于是,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心目中,上海就意味着新颖、别致、精美和优雅。 2005年,《抚摸北京——当代作家笔下的北京》出版后,我想,还值得为之编一本这样的书的城市当属上海了。作家们描绘上海的文章总是吸引我的目光。不过我以为最好由居住在那里的人去编。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其间放映的介绍上海的纪录片《海上传奇》,是上海有关方面特邀山西导演贾樟柯拍的。于是我也就不再自认为没有资格编这本书了。 和《抚摸北京》不同,本书收进的文章发表始自1919年“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后,本书内容也就大体涵盖了20世纪上海城市面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希望本书能为热爱上海、试图了解上海的人们提供略有系统的写实性的文学读物,也为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历史理出一行文学的脚印。 需要说明,几篇写上海的较长的经典文章,因被收入中学教科书或诸多文集,广为读者熟悉,也因本书篇幅限制,故未纳入。它们是夏衍的《包身工》、木心的《上海赋》、余秋雨的《上海人》、王安忆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本书发稿时仍有少数文章的作者或版权归属人未能联系上,诚请他们谅解编者的不忍割爱之心,希望他们看到本书后与出版社联系,以便寄上样书和稿酬。 邹仲之 2013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