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提及的是,明清时期,才子佳人类小说泛滥,充斥市井,历来饱受社会各方面的诟病。由于这类小说充斥着大量的情艳淫滥的描写,再加上为迎合市井文化的需要胡编乱造的情节,因此遭到不少学士文人的鄙视和不屑,连曹雪芹这样的大家也对此大加揶揄和抨击。《玉娇梨》却没有随波逐流。这部小说虽以爱情为主,却绝不涉及淫辞秽行,语言纯熟规范,是明末清初流传甚广、影响颇大、各方面大加好评的古典小说名著。
以当代的视角来欣赏,《好逑传》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突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人物形象;二是宣传和讴歌了合乎道德、合乎人们理想的爱情婚姻观念;三是从书中可以看到下层人民勇敢正义、相互救助的优良品质;四是书中赞扬自由恋爱、反对多妻制等封建礼教的伦理观念。鲁迅曾这样评价《好逑传》:比之其他才子佳人小说,该书“文辞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虽然该书的人物塑造有过于完美之嫌,但鲜明的人物性格、情节曲折的故事,较好地烘托了全书的主题,这是《好逑传》在中国文化史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与欣赏这部清代小说的意义所在。黄荻散人和名教中人编著的《玉娇梨好逑传》集合了《玉娇梨》和《好逑传》两部经典小说。
《玉娇梨》是清代荻散人所著的一部爱情小说。关于这本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始终是个谜,至今未解。现存藏书原题作者是“荑荻散人编次”,又作“荑荻山人”、“荻岸散人”等,有人根据清乾隆年问刻本《(新刻天花藏批评)玉娇梨》认定作者是清代秀水人张匀,即天花藏主人等,但都因证据不足而无从确证。小说的成书年代,多数人认为是清初。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玉娇梨》成书于明朝,而具体年代也是无从确证。
《好逑传》是一部清代长篇小说,又名《侠义风月传》,坊本亦名《第二才子好逑传》。该书成书于康熙初年,全书四卷十八回,作者不详,署名为“名教中人”。据《野叟曝言》中载:《好述传》在康乾年间刊行时,“版清纸白,前首绣像十分工致”,可见此时当时的印刷发行都极为精致,只可惜,这一版本久已失传,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几种古版《好逑传》,由于历史上曾多遭禁毁的缘故,已模样全非。黄荻散人和名教中人编著的《玉娇梨好逑传》集合了《玉娇梨》和《好逑传》两部经典小说。
三人说着话,走到堂上,相见过,更了衣,待茶过,遂邀入书房中看菊。果然黄深紫浅,排列两隅,不异两行红粉。吴翰林与苏御史俱夸奖“好花”不绝。三人赏玩了一会,白公即令家人排上酒来同饮。
饮了数杯,吴翰林因说道:“此花秀而不艳,美而不妖,虽红、黄、紫、白,颜色种种鲜妍,却终带几分疏野潇洒气味,使人爱而敬之。就如二兄与小弟一般:虽然在此做官,而日日陶情诗酒,与林下无异。终不似老杨这班俗吏,每日趋迎权贵,只望进身做官,未免为花所笑。”白公笑道:“虽然如此说,只怕他们又笑你我不会做官,终日只好在此冷曹,与草木为伍。”苏御史道:“他们笑我,殊觉有理;我们笑他,便笑差了。”吴翰林道:“怎么我们笑差?”苏御史道:“这京师原是名利场,他们争名夺利,正其宜也。你我既不贫富,又不图贵,况白年兄与小弟又无子嗣,何必混迹于此,以博旁人之笑?”白公叹一口气道:“年兄之言最是。小弟岂不晓得?只是各有所图,故苟恋于此,断非舍不得这一顶乌纱帽耳。”苏御史又道:“吴兄玉堂,白兄清卿,官闲政简,尚可以官为家,寄情诗酒。只是小弟做了这一个言路,当此时务,要开口又开不得,要闭口又闭不得,实是难为。只等圣上册封过,小弟必要讨个外差离此,方遂弟怀。”吴翰林道:“唐人有两句诗道得好,说:‘若为篱边菊,山中有此花②。恰似为苏兄今日之论而作。你我既乐看花饮酒,自当归隐山中。”二人道:“最是。”
三人一边谈笑,一边饮酒,渐渐说得情投意合,便不觉诗兴发作。白公便叫左右取过笔砚来,与吴翰林、苏御史即席分韵,作赏菊诗。三人才待挥毫,忽长班来报:“杨御史老爷来了。”三人听了,都不欢喜。白公便骂长班道:“蠢才!晓得我与吴爷、苏爷饮酒,就该回不在家了。”长班禀道:“小的已回‘出门拜客’,杨爷的长班说道:‘杨爷在苏爷衙里问来,说苏爷在此饮酒,故此寻来。’又看见二位爷轿马在门前,因此回不得了。”白公犹沉吟不动身,只见又一长班慌忙进来禀道:“杨爷已到门进厅来了!”白公只得起身,也不换冠带,就是便衣迎出来。
原来这杨御史,叫做杨廷诏,字子献,是江西建昌府人,与白公也是同年。为人言语粗鄙,外好滥交,内多贪忌,又要强作解事,往往取人憎恶。这日走进厅来,望着白公便叫道:“年兄好人!一般都是朋友,为何就分厚薄?既有好花在家,邀老吴、老苏来赏,怎就不呼唤小弟一声?难道小弟就不是同年?”白公道:“本该邀年兄来赏,但恐年兄贵衙门事冗,不得工夫干此寂寞之事。就是苏年兄与吴舍亲,俱偶然小集,也非小弟邀来。且请宽了尊袍。”杨御史一面宽了公服,作过揖,也不等吃茶,就往书房里来。
吴翰林与苏御史看见,只得起身相迎,同揖道:“杨老先,今日为何有此高兴?”杨御史先与苏御史作揖道:“你一发不是人!这样快活所在,为何瞒了我,独自来受用?不通,不通!”又与吴翰林作礼,因致谢道:“昨赖老先生大才润色,可谓点铁成金。今早送与石都督,十分欢喜,比往日倍加敬重。”吴翰林笑道:“石都督欢喜,乃感老先生高情厚礼,未必为这几句文章耳。”杨御史道:“敝衙门规矩,只是寿文,倒也没有什么厚礼。”苏御史笑道:“小弟偏年兄看花,年兄便怪小弟;像年兄登贵人之堂,拜夫人之寿,抛撇小弟,就不说了?”说罢,众人都大笑起来。白公叫左右添了杯箸,让三人坐下饮酒。
杨御史吃了两杯,因与苏御史道:“今日与石都督夫人上寿,虽是小弟背兄,也是情面上却不过,未必便有十分升赏。还有一件事,特来寻年兄商议,若是年兄肯助一臂之力,管取有些好处。”苏御史笑道:“什么事?有何好处?请年兄见教。”杨御史道:“汪贵妃册封皇后,已有成命,都督汪全眼见得便擅戚畹之尊。近日闻知,离城二十里有一所民田,十分膏腴,彼其欲之,竟叫家人夺了。今日衙门中纷纷扬扬,都要论他。第一是老朱出头。汪都督晓得风声,也有几分着忙,今日央人来求小弟,要小弟与他周旋。小弟想,衙门内里众人都好说话,只是老朱有些任性,敢作敢为,再不思前虑后。小弟每每与他说好话,他再不肯听。我晓得他与年兄甚好,极信服年兄。年兄若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汪都督自然深感,不独有谢。你我既在这里做官,这样人终须恶识他不得;况又不折甚本。不知年兄以为何如?”苏御史听了,心下有几分不快。因正色道:“若论汪全,倚恃戚畹,白占民问田土,就是老朱不论,小弟与年兄亦该论他。年兄为何还要替他周旋?未免太势利了些!”
杨御史见苏御史词色不顺,便默默不语。白公因笑道:“小弟只道杨年兄特来赏菊,原来却是为汪全说人情,这等便怪不得小弟不来邀兄赏菊了。”吴翰林也笑道:“良辰美景,只该饮酒赋诗,若是花下谈朝政,颇觉不宜。杨老先生该罚一巨觞,以谢唐突花神之罪。”杨御史被苏御史抢白了儿句,已觉抱愧,又见吴翰林与白公带笑带戏讥刺他,甚是没意思,只得勉强说道:“小弟因苏年兄说起,偶然谈及,原非有心,为何就要罚酒?”白公道:“这个定要罚!”随叫左右斟上一大犀杯,送与杨御史。杨御史拿着酒说道:“小弟便受罚了。倘后有谈及朝政者,小弟却也不饶他!”吴翰林道:“这个不消说了。”
杨御史吃干酒,因看见席上有笔砚,便说道:“原来三兄在此高兴做诗,何不见教?”吴翰林道:“才有此意,尚未下笔。”杨御史道:“既未下笔,三兄不可因小弟打断了兴头。请倾珠玉,待小弟饮酒奉陪,何如?”白公道:“杨年兄既有此兴,何不同做一首,以记一时之事?”杨御史道:“这是白年兄明明奈何小弟了!小弟于这些七言八句,实是来不得。”白公笑道:“年兄长篇寿文,称功颂德,与权贵上寿,偏来得;为何这七言八句不过数十个字儿,就来不得?想是知道此菊花没有升赏了!”杨御史听了,便嚷道:“白年兄该罚十杯!小弟谈朝政,便该罚酒,像年兄这等,难道就罢了?”随叫左右也筛①一大犀杯,递与白公。吴翰林道:“若论说寿文,也还算不得朝政。”苏御史笑道:“寿文虽是寿文,却与朝政相关。若不关朝政,杨年兄连寿文也不做了。白年兄该罚,该罚!”白公笑了笑,将酒一饮而干。因说道:“酒便罚了,若要做诗,必须分韵同做。如不做,并诗不成者,俱罚十大杯。”吴翰林道:“说得有理。”P9-11
《玉娇梨》是清代荻散人所著的一部爱情小说。关于这本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始终是个谜,至今未解。现存藏书原题作者是“荑荻散人编次”,又作“荑荻山人”、“荻岸散人”等,有人根据清乾隆年问刻本《(新刻天花藏批评)玉娇梨》认定作者是清代秀水人张匀,即天花藏主人等,但都因证据不足而无从确证。小说的成书年代,多数人认为是清初。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玉娇梨》成书于明朝,而具体年代也是无从确证。
《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共20回。书中主要描写清代正统年间,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又名无娇)、卢梦梨三人之间历尽磨难、几经周折而最终大团圆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苏友白为求佳人,舍生忘死,不惜一切,显示出独特的胆识和纯真的性格。两位女主人公白红玉、卢梦梨更是性格鲜明,敢爱敢恨,梅李争艳,各具特色。他俩本是一对嫡亲表姐妹,在得知对方也爱上了自己的意中人之后,欣然成全,平分爱情。这两位奇女子的聪慧、执着、痴情跃然纸上,令人感动。《玉娇梨》彰显了婚姻自主、敢于追求理想爱情的主题。这不仅对当时的封建礼法有所冲击,而且对后来的同类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1821年(清道光元年),《玉娇梨》已出现法文、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译本,在欧洲产生过较广泛的影响。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就提到了这部被译为《两个表姊妹》的小说。
这里要提及的是,明清时期,才子佳人类小说泛滥,充斥市井,历来饱受社会各方面的诟病。由于这类小说充斥着大量的情艳淫滥的描写,再加上为迎合市井文化的需要胡编乱造的情节,因此遭到不少学士文人的鄙视和不屑,连曹雪芹这样的大家也对此大加揶揄和抨击。《玉娇梨》却没有随波逐流。这部小说虽以爱情为主,却绝不涉及淫辞秽行,语言纯熟规范,是明末清初流传甚广、影响颇大、各方面大加好评的古典小说名著。
《好逑传》是一部清代长篇小说,又名《侠义风月传》,坊本亦名《第二才子好逑传》。该书成书于康熙初年,全书四卷十八回,作者不详,署名为“名教中人”。据《野叟曝言》中载:《好述传》在康乾年间刊行时,“版清纸白,前首绣像十分工致”,可见此时当时的印刷发行都极为精致,只可惜,这一版本久已失传,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几种古版《好逑传》,由于历史上曾多遭禁毁的缘故,已模样全非。
《好逑传》的书名,取自《诗经》中的《国风·关雎》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全书讲的是御史铁英之子铁中玉与兵部侍部郎水居一之女水冰心的爱情故事。才子铁中玉“美而又侠”,急功好勇,为援救他人妻女曾只身打入官宦豪门府内。美女水冰心性格泼辣,智慧过人,为抗拒恶霸逼婚,与铁中玉路遇邂逅,铁中玉为救水冰心而被害致病。心存感恩的水冰心不避嫌疑将铁中玉迎至家中护理。二人彼此心生爱意,互吐衷肠。在经过几番磨难之后,铁中玉最终高中翰林,与意中人水冰心结成婚配,终成神仙眷属。
《好逑传》是一部优美动人、带有喜剧色彩的爱情小说,在清初时期的才子佳人类小说中属于上乘之作。小说以侠义风月的“好逑”为引,以纲常教化、传播道义为实,旨在宣扬“守经从权”之说,把教化风俗与男女爱情结合起来,借一段传奇的风月故事,传播宗教道义,因此书中夹有大段说教。然而到了清中期,不知何故,朝廷竞将《好逑传》列入淫书的行列,使该书遭到了禁毁的命运。到了十八世纪,不经意间《好逑传》被传至欧洲,有幸展示在外国人眼前,译为多国文字,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社会与东方文化的经典著作,受到包括歌德在内的许多西方名流的赏识和高度评价。《好逑传》成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欧洲学者最为称道、最为熟悉的中国优秀小说。
以当代的视角来欣赏,《好逑传》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突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人物形象;二是宣传和讴歌了合乎道德、合乎人们理想的爱情婚姻观念;三是从书中可以看到下层人民勇敢正义、相互救助的优良品质;四是书中赞扬自由恋爱、反对多妻制等封建礼教的伦理观念。鲁迅曾这样评价《好逑传》:比之其他才子佳人小说,该书“文辞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虽然该书的人物塑造有过于完美之嫌,但鲜明的人物性格、情节曲折的故事,较好地烘托了全书的主题,这是《好逑传》在中国文化史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与欣赏这部清代小说的意义所在。
在这次再版中,我们对全书的遗漏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对作品中的疑难语句作了释义,对原书原来缺字的地方用口表示了出来,以便于现代读者在阅读欣赏中理解。希望专家和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使我们更好地传承与光大中华传统文化。
编者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