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命案
“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托尼?萨莫斯问,今天发现了第四个被勒死的人。他的右手不停地拍着游戏机的投球按钮,背几乎都扭曲了——只见屏幕上银色的小球击中了闪亮点,“我觉得从一开始,咱们的思路就错了。”说话时他连看都没看我。
我正在看弹球游戏机里计算托尼的得分,托尼是一号选手。这机器不时发出刺耳的嗡嗡声。我一言不发,只等着托尼自己开口。托尼就是这样,只要有重要的事情要讲,他总要花些时间来个开场白。与他合作八个月,我早就熟悉了他这套做法。托尼喜欢别人按照他的思路行事,按照他的步骤进行,有时候真让人受不了。但是,这才是托尼。大多数时候都会是好事儿,这时可不能缺了他,他可是吹牛、搞笑的一等好手。但当事情不妙时,你最好什么都别听他的躲得远远的。
“我们只是猜测到底是谁杀了这么多人,这有什么意义?”他说,“我只想知道他的动机是什么?”
游戏机突然停了下来,屏幕显示他可以再玩一局。
“怎么办,托尼,”我说,“你又赢了。”
我们离开游戏机,走进一个小房间。这房间对着昏暗的沙龙入口,现在已近傍晚,这沙龙和那些不管白天黑夜都黑着灯的地方一样,非常暗昏暗。而我们就像两只吸血蝙蝠,在山洞里躲避阳光。
我们俩面前各摆一杯啤酒。不到半小时,托尼已经喝了第五杯,而我的第二杯还剩一半。
看他的样子便知道又有什么事情让他烦心了。对此,不要觉得奇怪,看看我俩这几周都在干些什么——我们一直拼死拼活地抓一个幽灵般的杀手,也就是前天被媒体称作“街头杀手”的那个杀人犯。
第一个被害者是一位年轻女子,一家商业区储蓄信贷行的出纳。她在离她上班地方不远处的一条小巷里遇害;第二个被杀的是一个管道工,年龄稍长些。在他自己店门口的一辆卡车的轮子后,发现了他的尸体;第三位则是个加油站工人,他的老板在工人宿舍的一个小隔间里发现了他的尸体。
今天早晨又有一人被杀,就死在家里。她是个电脑操作员,在警局工作。她的室友在她的房间里发现了尸体。室友是个空姐,刚执行完外飞任务回来。迄今为止,四人遇害,两个男人两个女人,三个白人一个黑人,年龄最小的十九,最大的四十五。在这座城市里,他们住的可谓是天各一方,素昧平生,连碰面的机会都没有。他们之间毫无关系,没有任何破案的线索。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
唯一的线索只有一个作案用的黑色毛线围脖。
别人可不管这个,所有的压力都在托尼和我身上。
下午,四点来钟的样子,我们刚从验尸室分析完第四个死者的死因回来,就被我们的头儿莱密斯上尉叫去他的办公室,痛骂了我们一顿。我们也不想事情变得这么糟糕,也难怪头儿气急败坏了,从第一桩命案至今已有三周,来的电话说的全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没什么线索,更别提什么结案了。这案子让我们束手无策,像钻进了死胡同,莱密斯其实也了解其复杂程度,可他还是劈头盖脸地训了我们一通。
托尼倒是没把挨训的事儿放在心上。一从上尉办公室出来,就抓住我的胳膊,拉着我冲出专案组,对我低语:“我们得离开。”尽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知道此刻说什么都没用,得听他的。托尼已没有兴致在局里待下去了。
我低头看看表,过六点了。
托尼向侍者示意,又要了杯啤酒,然后看着我。我喝光我杯里的酒,他又叫来侍者:“分成两杯!”侍者照做。
托尼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雪茄,从中抽出一支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又吐出一口浓烟,望着我。这时,他的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微笑。
“我总能调整自己,”他说,“你了解我的。”
侍者又端来两杯酒,拿走了我们的空杯子。等那家伙走远了,托尼才端起杯子喝了一大口酒。
我等他说话。P12-13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金庸,他的武侠小说让亿万华人沉醉其间。在全世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4),他的悬念和惊悚故事像海啸一样席卷人类的心灵。
这是一位来自阴暗世界的传奇天才。在希区柯克四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交给他一张字条,让他送给警察。警察打开纸条,上面写着,把他儿子关上五分钟,以示惩戒。警察照办。惊悚和悬念就这样戏剧性地在希区柯克的心灵上打上了沉重的烙印。他总是一个人关在黑暗的小屋中,缩作一团,瑟瑟发抖。对他来,恐惧并非一个突然飞过的蛾子,或阴暗角落里爬行的蜘蛛,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来自内心的战栗。任何物体的摆放和存在,对于他来说,都可构成威胁,让他的心灵备受刺激。他喜欢猎奇,对谋杀、下毒之类的事深感兴趣,被无所不在的邪恶现实深深吸引。正是这种来自童年的阴影和经历,让希区柯克理解了黑暗的力量。这种力量伴随他一生,渗透在他的影片中并释放出来。如《惊魂记》(Psycho,1960)中著名的浴室暗杀镜头,希区柯克始终用镜头来烘托和渲染恐怖的感觉,却并不表现任何直接的打斗冲突。危机和恐惧就在后面,让人惊悚。这部影片放映之后,成千上万的女性对浴室莫名恐惧,不敢洗澡。而希区柯克却说:“对我而言,《惊魂记》是个大喜剧。”
这位登峰造极的悬念和惊悚大师189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蔬菜批发商家庭,从未受过正规的电影和戏剧专业教育。1920年进入电影圈做字幕设计。1926年拍摄《房客》,一举奠定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这部电影当时被誉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影片”。1939年,应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之邀,希区柯克到好莱坞执导他的《蝴蝶梦》一鸣惊人,捧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此后,希区柯克一发不可收拾,佳作迭出,拍摄了《爱德华大夫》《美人计》《后窗》等杰作。
希区柯克的故事有自己一贯的模式,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根据他的理论,悬疑必须设计成这种紧张气氛:以观众为主线,通过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造成的,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但是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我们看到了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而他们却毫不知情;我们了解了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这种故事叙述手法,让人们回味无穷;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为经典,其中充满了希区柯克元素:足智多谋的拍摄手法、不可思议的男女角色关系、戏剧性的真相、明亮鲜明的色彩、内敛的玩笑戏弄、机智风趣的象征符号以及支配人心的悬疑配乐。这些元素成就了“希区柯克”这个与悬疑、紧张画上等号的代名词——让人感觉无助、惊吓,祈祷着接下来要(或不要)发生什么——而这就是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非常害怕跟警察打交道,以至于到了美国后,几乎不敢开车出门。有一次,他驱车去北加利福尼亚,仅仅因为从车中扔出一个可能尚未完全熄灭的烟头而终日惶惶不安。
他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人。他的知名度极高,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却离群索居,怕见生人,整天在家里跟书籍、照片、夫人、小狗、女儿为伍,还同很少几位密友往来。他很少参加各种社交聚会,不跟妖艳的女影星厮混。他除了拍片之外,的确是一心不二用的。有人问他,要是让他自由选择职业的话,那他愿意做什么,或者在他一生中想做什么。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我爱画,但我不会画。我爱读书,但我不是作家。我只懂得制片。我绝不会退出影界,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希区柯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准备制片上,他事先筹划一切,直到最后一个细节,并且全神贯注、兢兢业业地去实现他的计划。
对于希区柯克来说,电影只是这么一种手段,它能使惊恐不安、经常被莫名其妙的内疚和焦虑所折磨的人们,通过导演对剧中人物的巧妙安排来排除内心的痛苦。他说:“戏剧就是将生活中的枯燥遗忘。”
也许正是由于希区柯克复杂的个性,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其丰富的意蕴,使得阅读他的作品成为一种巨大的享受。
《天才的阴暗面——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一生》一书中说:“他对人类的心理世界和异常精神状态有着深刻的体悟,这使他的作品有力、深刻而迷人,并使他成为一位与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爱伦·坡比肩而立的艺术大师。”
1979年,希区柯克80岁生日,坐在轮椅上,向前来道贺的人们致意:“此刻,我最想要的礼物是一个包装精美的恐怖。”一年后,他在洛杉矶去世。
希区柯克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连续剧。曾在1968年获特殊奥斯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
这套书所汇总的故事,均根据希区柯克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编者竭尽所能,希望将这位大师的故事收集齐全,出版全集,但考虑到难免挂一漏万,故不敢称作“全集”。不过我们相信,这套书肯定是国内收集希区柯克惊悚悬念故事最多的。
在中国,希区柯克的电影、电视和图书一直备受欢迎,畅销不衰。我们相信,这些经典作品,必将像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代代相传,流芳百年。
编者
喜欢悬念故事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希区柯克。这个对电影执着一生的胖老头,已经成为“悬念”和“惊悚”的代名词。
王强和王帆和史玉哲和向宏和孟冬冬编著的《被冤枉的好人》里所包含的绝大多数作品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如果你未读完作品,任凭你如何猜测,你也猜不出真相!
★世界惊悚悬疑大师、恐怖大师的扛鼎之作。
★人类精神世界悬疑惊悚的代名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的精品作品荟萃。
★恐怖片及悬念片的启蒙教科书,深刻洞察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
★本套丛书一共八本,真金印制精装典藏,当你一口气读到最后,只让人想放声尖叫。王强和王帆和史玉哲和向宏和孟冬冬编著的《被冤枉的好人》是该套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