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火车在田野上飞驰,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从车窗口闪过,引人遐想,令人陶醉。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闲情逸致,这不,车窗内的这位女士就在埋头看书,可能她对这类景致已司空见惯,也可能书中的内容更吸引她,总之,她的注意力全在书上。
这是头等车厢的一间包厢,包厢内只有这一位女士,静谧的环境确实适于读书。
“噢,对不起,碰到你的脚了!”
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一位衣着考究的男子,他看起来既潇洒又有些大大咧咧,在往行李架上放手提箱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同包厢里唯一一位女乘客的脚,他忙随口道歉,但语气上并不太认真。女乘客没有应声,仍然专注地看着书。
“我以为这个车厢空着呢,对不起啊,我那个车厢太可怕了,有个家伙抽雪茄,呛得要命。”原来这个男人是从别的车厢过来的,他坐在女士对面,又问了一句:“你抽烟吗?”
“不。”女士把头从书上抬起来,看了他一眼。
“谢天谢地,在火车上我最受不了烟味儿了,你明白吗?”
女士对这个男人的唠叨并不愿搭腔,冷漠地看着窗外。由于他喋喋不休,她的书读不下去了。
男人自觉没趣,安静下来,从脚下开始,仔细打量起这位旅伴。
这位女士一看就是个很有教养的人,服装讲究得体,虽然不太乐于交谈,但也并非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她长得很漂亮,深色头发,皓齿明眸,鹅蛋脸,难得的是她神清气爽的气质,配合着柔和的面部线条,让人觉得她是个温和柔顺的女人。她手里拿着一本已经读了快一半的厚书。他仔细看了看,书名是《儿童心理学》。
“请把火车票拿出来。”列车员是个微胖的老头儿,他来检票了。
女士把自己的车票递给列车员。
“谢谢!”列车员看后还给了她,然后转向那个后来的男人。
他拿过男人的票一看,说:“您坐错车厢了。”
“坐错车厢了?”男人装糊涂,狡辩着,“你没看错吧?”
“这是三等车厢的票。”
“这火车可真奇怪,花头等车厢的票钱,给我三等车厢的票。”男人一副被冤枉的样子。 “对不起,请您补票1 5英镑46便士。”列车员可能是见多识广,这种事遇见得多了,并不为对方无辜的样子所打动,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
“有零钱找吗?”
“有的。”列车员准备找零钱。
“噢,不必了,我找找看。”男人又改变了主意,在兜里翻找着。
女士听着他们的对话,不时抬眼打量一下这位油嘴滑舌的人,想看他怎么对付过去,但又不好意思总盯着他,生怕这个男人在自己面前觉得尴尬。但是,她已感到这个人挺有趣的。
男人掏了半天口袋,才找出几枚硬币,他把硬币举到列车员面前:“我就只有这些零钱了,差几个便士可以吗?”
列车员用不容商量的表情看着他,既不搭腔也不接钱。男人自觉无法过关,无奈地收回手臂,翻起眼睛看看对面的女士,忽然探身过去对她说:“喂,小姐,对不起,真是不巧,您有没有零钱呀?”
女士连忙放下手里的书,她本来就没有真的在看,男人的请求是女士没有想到的,她不禁有些慌乱,“啊……我可能……我怕……”,她打开小皮包,开始在包里翻找。女士虽然心里有些吃惊,但很乐意为他解围。
男人看着她有些手忙脚乱的样子,不禁笑了,忽然他指着她的包说:“啊!这个就可以了,这张邮票就可以了,非常感谢你啊!”他自己伸手从女士包中捏出一张邮票放在手心里,再次把手伸向列车员,“这就行了,这就付清了,邮票上的数够了。没问题吧?”他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令列车员颇为惊讶,他还真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旅客,一时找不出拒绝的理由,只得接过钱和邮票,撕下一张车票,用眼睛翻翻这个厚脸皮的人,走出去了。这个男人倒无所谓,冲着列车员的背影说:“谢谢列车员大人啦!”列车员不等他说完,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P1-2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金庸,他的武侠小说让亿万华人沉醉其间。在全世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4),他的悬念和惊悚故事像海啸一样席卷人类的心灵。
这是一位来自阴暗世界的传奇天才。在希区柯克四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交给他一张字条,让他送给警察。警察打开纸条,上面写着,把他儿子关上五分钟,以示惩戒。警察照办。惊悚和悬念就这样戏剧性地在希区柯克的心灵上打上了沉重的烙印。他总是一个人关在黑暗的小屋中,缩作一团,瑟瑟发抖。对他来,恐惧并非一个突然飞过的蛾子,或阴暗角落里爬行的蜘蛛,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来自内心的战栗。任何物体的摆放和存在,对于他来说,都可构成威胁,让他的心灵备受刺激。他喜欢猎奇,对谋杀、下毒之类的事深感兴趣,被无所不在的邪恶现实深深吸引。正是这种来自童年的阴影和经历,让希区柯克理解了黑暗的力量。这种力量伴随他一生,渗透在他的影片中并释放出来。如《惊魂记》(Psycho,1960)中著名的浴室暗杀镜头,希区柯克始终用镜头来烘托和渲染恐怖的感觉,却并不表现任何直接的打斗冲突。危机和恐惧就在后面,让人惊悚。这部影片放映之后,成千上万的女性对浴室莫名恐惧,不敢洗澡。而希区柯克却说:“对我而言,《惊魂记》是个大喜剧。”
这位登峰造极的悬念和惊悚大师189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蔬菜批发商家庭,从未受过正规的电影和戏剧专业教育。1920年进入电影圈做字幕设计。1926年拍摄《房客》,一举奠定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这部电影当时被誉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影片”。1939年,应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之邀,希区柯克到好莱坞执导他的《蝴蝶梦》一鸣惊人,捧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此后,希区柯克一发不可收拾,佳作迭出,拍摄了《爱德华大夫》《美人计》《后窗》等杰作。
希区柯克的故事有自己一贯的模式,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根据他的理论,悬疑必须设计成这种紧张气氛:以观众为主线,通过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造成的,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但是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我们看到了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而他们却毫不知情;我们了解了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这种故事叙述手法,让人们回味无穷;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为经典,其中充满了希区柯克元素:足智多谋的拍摄手法、不可思议的男女角色关系、戏剧性的真相、明亮鲜明的色彩、内敛的玩笑戏弄、机智风趣的象征符号以及支配人心的悬疑配乐。这些元素成就了“希区柯克”这个与悬疑、紧张画上等号的代名词——让人感觉无助、惊吓,祈祷着接下来要(或不要)发生什么——而这就是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非常害怕跟警察打交道,以至于到了美国后,几乎不敢开车出门。有一次,他驱车去北加利福尼亚,仅仅因为从车中扔出一个可能尚未完全熄灭的烟头而终日惶惶不安。
他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人。他的知名度极高,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却离群索居,怕见生人,整天在家里跟书籍、照片、夫人、小狗、女儿为伍,还同很少几位密友往来。他很少参加各种社交聚会,不跟妖艳的女影星厮混。他除了拍片之外,的确是一心不二用的。有人问他,要是让他自由选择职业的话,那他愿意做什么,或者在他一生中想做什么。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我爱画,但我不会画。我爱读书,但我不是作家。我只懂得制片。我绝不会退出影界,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希区柯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准备制片上,他事先筹划一切,直到最后一个细节,并且全神贯注、兢兢业业地去实现他的计划。
对于希区柯克来说,电影只是这么一种手段,它能使惊恐不安、经常被莫名其妙的内疚和焦虑所折磨的人们,通过导演对剧中人物的巧妙安排来排除内心的痛苦。他说:“戏剧就是将生活中的枯燥遗忘。”
也许正是由于希区柯克复杂的个性,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其丰富的意蕴,使得阅读他的作品成为一种巨大的享受。
《天才的阴暗面——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一生》一书中说:“他对人类的心理世界和异常精神状态有着深刻的体悟,这使他的作品有力、深刻而迷人,并使他成为一位与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爱伦·坡比肩而立的艺术大师。”
1979年,希区柯克80岁生日,坐在轮椅上,向前来道贺的人们致意:“此刻,我最想要的礼物是一个包装精美的恐怖。”一年后,他在洛杉矶去世。
希区柯克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连续剧。曾在1968年获特殊奥斯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
这套书所汇总的故事,均根据希区柯克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编者竭尽所能,希望将这位大师的故事收集齐全,出版全集,但考虑到难免挂一漏万,故不敢称作“全集”。不过我们相信,这套书肯定是国内收集希区柯克惊悚悬念故事最多的。
在中国,希区柯克的电影、电视和图书一直备受欢迎,畅销不衰。我们相信,这些经典作品,必将像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代代相传,流芳百年。
编者
喜欢悬念故事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希区柯克。这个对电影执着一生的胖老头,已经成为“悬念”和“惊悚”的代名词。王强和王帆和史玉哲和向宏和孟冬冬编著的《后窗》里所包含的《爱德华大夫》、《迷魂记》、《精神病患者》、《电话谋杀案》均是希区柯克最著名的悬念电影经典作品。通过希区柯克的演绎,它们悬念迭出,扑朔迷离,引人入胜。希区柯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大众熟悉的素材当中找出不落俗套的东西。如果你未读完作品,任凭你如何猜测,你也猜不出真相!
★世界惊悚悬疑大师、恐怖大师的扛鼎之作。
★人类精神世界悬疑惊悚的代名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的精品作品荟萃。
★恐怖片及悬念片的启蒙教科书,深刻洞察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
★本套丛书一共八本,真金印制精装典藏,当你一口气读到最后,只让人想放声尖叫。王强和王帆和史玉哲和向宏和孟冬冬编著的《后窗》是该套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