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丛书》全面展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研究力量与研究成果,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回报社会对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支持与厚爱。许建辉的《翰墨书香中的追寻》是其中一本,讲述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收藏文物文献鲜为人知的背景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翰墨书香中的追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许建辉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丛书》全面展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研究力量与研究成果,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回报社会对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支持与厚爱。许建辉的《翰墨书香中的追寻》是其中一本,讲述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收藏文物文献鲜为人知的背景故事。 内容推荐 许建辉的《翰墨书香中的追寻》以散文化的写作方式、轻松的文笔,分门别类讲述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收藏文物文献鲜为人知的背景故事:周立波诸君的信函讲述萧三一部没有完成的《毛泽东传》的前前后后;《矛盾全集》遗漏的九通信重温茅盾与萧三的多年真挚友情;郑振铎于1949年2月26日写给巴金等人的信是郑振铎在香港收到中共中央邀请民主文化人士参加中华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邀请函后写的,信里洋溢着昂扬振奋的气息,充分表露对祖国新的面貌的由衷的欣喜,诸如此类,书中每篇文章都在讲述信函、手稿、期刊、版本等文物文献的来历、背景及其意义。作者文笔轻松流畅,擅于抓住文物文献中点睛之笔,对厚重的文物文献的历史背景讲述得举重若轻,轻松的氛围中将文物背后深厚的历史意义展现出来,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文献性于一身的研究读物。 目录 信函篇 一部没有完成的《毛泽东传》之真诚诉说 ——周立波诸君信函联读/3 读萧三致鲁迅的一封信 茅盾佚信再拾 郑振铎在1949之春 高长虹在延安种种 ——读“长虹”致萧三的两封信 “苦信”盈溢赤子情 也谈“孙立人给冰心的信” 彩缣尺素写真情 诗谊绵绵无绝期 诗界双星的友谊 ——贺敬之致郭小川的一封信 从刘白羽致巴金的一封信谈起 渴望超越的苦闷 ——读孙犁致田间的一封信 郭小川佚信一通 长天一雁众星稀 ——姚雪垠致茅公书简 施光南与“《革命烈士诗抄》套曲” 路遥致谢望新的一封信 “一份今日不多见的友谊” 手稿篇 “国宝”档案 ——《四世同堂》手稿 明信片上的历史 《何为》译稿:友谊见证 《家》的首次修改底本抄 《红岩》内外 《平原烈火》中走出的《小兵张嘎》 张静淑手稿记忆中的吉隆坡华侨华文教育 朱自清先生的《你我》及其8张购书单 一路樱花一路诗 ——日本友人以姚雪垠诗书作品回赠中国现代文学馆 期刊篇 文学研究会的“别动队” ——孙伏园与报纸副刊 冯雪峰与“左联”初期的几份刊物 姚雪垠主编的几个“短命”期刊 版本篇 从《新青年》到《小学识字教本》 俞平伯与李治华信谈《红楼梦》版本 《新文学(创作)初版本图典》中的钱锺书 《七月文丛》之著作初版本数种及其他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幕后 《谈艺书简》中的大师风范 社团篇 文献文物中的文学研究会 ——从“文学研究会成立会摄影”说起 叶圣陶信谈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与《创造》 “湖畔”拾遗 “浅草”、“沉钟”人的最后一次“集合” 《语丝》杂谈 “未名”鸿印 “新月”留痕掇拾 “左联”人谈“左联”事之信函简介 “七月”之情 ——彭柏山致胡风信简一束 从未知何之的“‘文协’‘全家福’”谈起 综合篇 从文学研究会会员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陈毅元帅的文学情结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中的沈从文 闻一多文物遗存小记 汪曾祺的一幅字与三封信 “柏杨文库”管见 唐弢文库与《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 编余篇 翰墨丹青外尺幅千里间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书画卷》后记 天涯咫尺见字如面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手稿卷》后记 魂兮归来吧,巴老!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书目卷·巴金文库书目》、后记 一道云蒸霞蔚的文学风景线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百年中文文学期刊图典》后记 此物最性情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信函卷》后记 回眸激情燃烧的岁月 ——《萧三佚事逸品》后记 永远的书城巍峨的丰碑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唐锼藏书·书辑》后记 五四新文学大创造大开发之大成就巡礼 ——《新文学(创作)初版本图典》后记 一个诗人的心灵自白 ——《永远结不成的果实》后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推动力探源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初版本图典》后记 附录:本书存目 职场生涯的结束语(后记) 附录:本书存目 职场生涯的结束语(后记) 试读章节 读萧三致鲁迅的一封信 为担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执行主编,曾通读过高陶著《萧三佚事逸品》书稿,同时也匆匆翻阅了馆藏目录所能显示与萧三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受益匪浅是“必须的”,而最大收获则是见识了萧三的几封亲笔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封(影印件)是写给鲁迅的: 豫翁: 关于我公西来疗养事,我们曾从各方面去信促驾,迄未得复,至以为念!兹与同人商,以为我公出境各种手续,如北上比较困难,则最好南去,然后西来。现已得友人讯,称可由南部派专人前来趋赴左右.面谈一切。我已另写一信给翁,由来人面交,恐犹唐突,特此先容。信至请即准备携宝眷启程。如路费不够时,来人可代为设法筹措,是勿为念。 □此 敬祝健康并颂沿途平安! E.S.议启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廿六日 再:决定行期及路程时请即示知,以便托人在各埠站欢迎,照料一 切。三又及 萧三与鲁迅建立联系始于1930年。据《萧三佚事逸品》记载:“1930年11月,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在苏联哈尔科夫召开。苏联朋友希望萧三并通过他邀请几位中国作家与会。那时候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已于是年3月在上海成立。萧三立即与鲁迅联系,告知这一好消息。无奈当时客观环境恶劣,国民党封锁极严,鲁迅无法出席。鲁迅给萧三回信说:‘由中国现代在派作家出国去苏联,碍难实现。即请你作为我们的代表出席’……” 此等结果应为萧三所始料不及。他原本是一位职业革命家——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发起的新民学会成立,与会者签到簿中有他的名字;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街头的游行队伍中有他的身影;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1924年毕业回国,长期在共青团系统担任中、高级领导职务;从1926年秋天到1927年春天,他刚刚撤离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战场,又立刻赶赴武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长年累月的奔波劳碌中,一次失足摔倒致颅脑损伤,严重的后遗症让他无法再工作,不得不离开岗位去苏联疗养。谁知此一去就是十年。为个人生存计,他凭借娴熟的俄语功夫走上莫斯科的讲台,当起了主讲中国文学的副教授。其间结识了不少文化、文学界的苏联朋友——正是这些朋友的友好与热情,以“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名义邀请中国作家与会的工作,才成为一项“任务”落在了他肩上。 挺重要的一件事情,一来一往两封信就轻松搞定,说来似乎很简单,但支撑于其中的那种相互问的理解、尊重、帮扶、信任之人性人情,却以其至纯至美的品格给人光明,催人上进。鲁迅的无条件全权委托,让萧三不仅作为代表正式出席了会议,会后还让他参加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并应《世界革命文学》(此刊后来易名为《国际文学》)编辑部之邀,为这份用英、法、德、俄、西五种文字出版的刊物编辑了两期中国专版。当时没有条件向国内作家约稿,萧三只好自己动手亦诗亦文且写且编。凭着天资灵智与深厚才学,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后的萧三犹如一匹黑马横空出世,一跃而人世界文坛,在苏联及东欧名声大噪。这是萧三的文学生命之始,多年后,他在致郭沫若的信中写道:“我是你的成千成千(万)的最早的读者之一。说最早,因为我们都是五四运动初起时代开始自己活动的人(我的年纪比你只少五岁)——但是直到国外——苏联,我才决定拿文学作为终身的事业。” 此后数年中,萧三始终坚守在“‘左联’代表”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所能。他不断地写诗作文,宣传“左联”,宣传鲁迅,宣传中国土地革命和工农红军……一面接二连三地在《国际文学》等革命报刊上发表著作,一面又把外国作家支持中国作家的诗文、书信寄回国内发表;他推举鲁迅与郭沫若“作为《国际文学》的名誉编辑”,他以他的真诚与热情为“左联”广交天下作家朋友;1935年9月间的《真理报》上,他用俄语“为文介绍我公(指鲁迅)于苏联读者”;1934年8月,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他代表“左联”到会祝贺并担任了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他用斐然卓著的工作实绩,回报了鲁迅的慷慨重托——他无愧于“左联代表”的身份,他不辱使命。只可惜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对“左联”——特别是对1935年初上海左翼文化界遭受大破坏前后的“左联”,实在是知之甚少。所以他能够无视中共驻共产国际首席代表王明的强权,连续两次“抗命”拒不写信“主张解散‘左联”’,却无法抵御康生一次“很长的谈话”中提供的“解散‘左联’的理论根据”,终于不得不以“共产党员必须要听党的话”为由,说服自己替王、康捉刀代笔。 1935年11月8日,萧三永难释怀的日子——那一天,他的荒唐长信出笼。1935年11月26日,萧三大概也会永记不忘——那一天,他写下了给鲁迅的最后一封信,即本文开头所录文本。两封信一前一后相差半月,是否别有深意的刻意安排?莫不是萧三以为解散了“左联”就“解放”了鲁迅,这位以毕生心血疗救社会的文化巨匠就能得“闲”来疗救自身病痛,因而不失时机地向鲁迅发出了“西来疗养”的最后敦请?历史之谜,无从破解,只知道萧三此信写得言辞恳切语气中肯,所谈之事思虑缜密计划周详,出境手续、行动路线、路费筹措、沿途接待,可以说方方面面都想到了而且都安排妥当。其殷殷之情,读之如见写信人正跤足而望翘首以待,似乎鲁迅成行已是定局,只须“托人在各埠站欢迎照料一切”了。岂料天玄地黄风云突变,满腹无奈情一纸荒唐话,终结了一段历史也终结了一条邮路,萧三致鲁迅的最后一信竟一去便如石沉大海。虽然后来得知1936年4月20日鲁迅还曾有一信回复,但不知为何始终没有收到,所以留给萧三的,就只有不无痛楚地喟叹了:“自从我1935年去了解散‘左联’的信后,他(鲁迅)不再与我往来了……” …… 18-P20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丛书】总序 陈建功口夭义勤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在巴金先生倡议和一大批著名作家的响应下,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于1985年正式成立的国家级文学馆,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学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书籍、期刊以及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作、手稿、译本、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文物等文学档案资料,为文化的薪传和文学史的建构与研究提供服务。建馆20多年以来,经过一代代文学馆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集文学展览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以及文学理论研究、文学交流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学博物馆,并正朝着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料中心、展览中心、交流中心和研究中心的目标迈进。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文学博物馆功能的定位和认识的误区以及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的不足,对这些宝贵资料的发掘、整理、研究与出版工作还做得很不够,对这些资料背后潜藏的人文价值与精神价值还缺乏有效的总结与提炼,如何让这些宝贵的资料在当代社会人文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缺乏深刻的思考与认识。其实,这些年来关于博物馆的功能学术界有过很多有益的探讨,文物如果只是保管在库房里,“藏在深闺人未识”,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只有对它进行不断的研究、推广、介绍,文物才会不断地得到“增值”,文物的生命力才会延续下去。 正是出于强化文学馆研究功能与研究能力的考虑,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大量引进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硕士等高级专门研究人才的同时,还先后成立了研究部、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心等学术机构,并面向海内外聘请客座研究员进行合作研究,力求不断拓展和提升文学馆的学术内涵,不断推出有影响的学术成果。2010年,中国现代文学馆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出版”,正组织全馆的研究力量并联合相关高校和研究专构的专家学者对馆藏文物进行专门的研究。在继续推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丛书”的基础上,我们此次又正式推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丛书”。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全面展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研究力量与研究成果,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回报社会对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支持与厚爱。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