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往事(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增订本)》是中山大学导师黄天骥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作者在中大求学、执教超过半个世纪,与中大结下不解的缘分,本书为作者在中大校园所感怀的旧人往事记录,记录了中大校园的风俗风物,亲历的世事变迁等。
作者常年穿行于古代诗文的阆苑中,随手即可采摘串串仪态万千的意象和清辞佳句,用作抒情叙事之铺助,令文笔多有雅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大往事(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增订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天骥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大往事(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增订本)》是中山大学导师黄天骥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作者在中大求学、执教超过半个世纪,与中大结下不解的缘分,本书为作者在中大校园所感怀的旧人往事记录,记录了中大校园的风俗风物,亲历的世事变迁等。 作者常年穿行于古代诗文的阆苑中,随手即可采摘串串仪态万千的意象和清辞佳句,用作抒情叙事之铺助,令文笔多有雅趣。 内容推荐 《中大往事(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增订本)》是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所著的回忆性随笔结集。作者自1952年起进入中大中文系念书,毕业后留校教书育人,与中大结缘超过半个世纪。全书共收录36篇散文作品,以清新雅致又不失灵动性情的笔触,纪事、写景、怀人,将康乐园中的往事娓娓道来。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大家,作者视野开阔、识见独到的史家眼光使本书独具学者散文风格,通过对往事的精心爬梳,他笔下记叙的人物与事件,往往能仿若早年物事的回放与重现,因而历史在这里得以存真。此书与中大校史并读,更显其珍贵价值。 目录 春风·秋雨·芳草——康乐园纪事 话说“迎新” 名师掠影 “一边倒”种种 馒头风波 “李见贤尺”和“向科学进军” “课堂讨论”和“拔白旗” 扫舞盲 考试了 岭南木瓜 赤脚大仙 “放卫星” 《虎门颂》 想起了“瓜菜代” “四清”漫记 斗“牛” 高校“鸳鸯楼”纪事 旧梦记“趣” 芳草年年绿 翻身广场 情满惺亭 姻缘路 护身符 泳池记趣 我们的北校门 “碑记”后面的故事 好人一路平安 一粒莲子 一片冰心——怀念冼玉清教授? 小人物 月是故乡明——怀念江静波教授? 人淡如菊——记黄海章教授二三事 杏花零落香——忆董每戡教授 老圃秋容淡——实话实说的容庚教授 余霞尚满天——记王季思教授 往事未必如烟 人生有情泪沾臆——忆与吴宏聪教授相处的几个段 附录一:碑记 梁銶琚堂记 英东体育中心落成记 曾宪梓堂记 曾宪梓堂南院序 岭南堂记 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记 方润华楼记 马文辉堂记 外国语学院大楼记 丰盛堂记 中山大学重修乙丑牌坊记 中山楼记 中山大学北门广场记 善思堂记 贺丹青堂记 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馆记 岭南MBA中心大楼落成记 中山医学院科技楼记 安陵书院序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训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历史陈列馆记 附录二:康乐情结笔墨襟期——2004年编者与作者的对话 2004年版后记 增订本补记 试读章节 每到周末,电影广场放映的苏联电影故事片,更是使我们倒向一边的巨大动力。 解放初,国产片很少,西方电影不可能放映,苏联片自然垄断了市场。现在看来,诸如《幸福的生活》之类歌颂苏联集体农庄的影片,完全是粉饰现实的谎言。而在当时,通过观看许多为苏联涂脂抹粉的故事,同学们真以为“一边倒”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不过,除了一些浅薄的“无冲突论”之作外,不少苏联影片确也是很耐看的,像《乡村女教师》《列宁在1918》《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等,堪称是电影艺术的经典。有些影片,则是由俄罗斯古典名著改编,像《白夜》《安娜·卡列莲娜》,其拍摄水平之高,实在使人惊叹。俄罗斯本来是世界上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看了这些优秀影片,同学们的思想修养和鉴赏能力确也大大提高了。为什么现在六七十来岁的观众,看不起时下在舞台上扭着屁股胡蹦乱跳的劲歌,看不惯什么“格格”什么“戏说”之类“无厘头”电影,这和当年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有关。 看多了苏联电影,思想感情便产生“亲苏”倾向。至于后来和“苏修”闹翻,珍宝岛之战一开,人们把“美帝”“苏修”视为一丘之貉,连苏联歌曲、苏联电影也被视为毒草,那是我们这一代人当初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 20世纪50年代唱苏联歌,看苏联片,苏联青年的生活方式,随即在我们当中产生影响。从农村来的女同学,开始攒下助学金,买件“布拉吉”穿穿。“布拉吉”者,连衣裙之谓也。裙腰之间,往往有一条腰带,死命一勒,便显得“腰儿窄窄”。爱美是年轻人的天性,所以姑娘们多会制购一两袭,以备不时之需。凡有喜庆节日,周末舞会,五颜六色的“布拉吉”把大草坪和小礼堂点缀得美不胜收,让人眼花缭乱。 苏联的男青年穿西服打领带的似不多,多半是披上外套。较有特色者,是穿乌克兰装。那是长袖圆领的花布衬衫,开着像中国女性旗袍般的领口,没有纽扣,穿的时候要从头部套入。这些时尚的东西,也传进了康乐园,个别男士穿起来,也有点“阿辽莎”“卡西亚诺维奇”的味道。可惜它不太适宜于南方暑溽的天气,而且男孩子穿花衣,不伦不类,也不太符合当时的国情。所以,一些同学穿了一阵,便束之高阁了。看来,在一段时期,女生的衣着出现“一边倒”的倾向,男生的衣服却“倒”不起来。这似乎和当时我国的男性领导人爱穿中山装的风气有关,假如当时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穿件乌克兰装振臂一呼,或者亮一亮相,情况当会大不一样。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上头若不爱,下面不紧跟,这也是我国的国情。至于上课时间的安排,学校接过上头指令,也曾搞过“一边倒”。 我在一年级的时候,上午一般安排四节课。从8点钟开始,到12点便下课吃饭,饭后午睡。好端端地过了一年,大家都养成了习惯。等到1954年,学校里忽然要搞“五节一贯制”。上午上课从九点开始,每节课上1个钟头,课问休息20分钟,五节课结束,大概要上到下午1点多钟,这才下课吃饭。下午倒不必上课。这一来,我们就惨了,广州的夏天,中午天气特别炎热,那时大家还不知道“空调”为何物,一到中午时分,何止饥肠辘辘,兼且睡眼昏昏。这一刻,讲者听者,真是各有各的难处。据知,苏联“老大哥”上课的安排,就是这样的。既要“一边倒”,我们便照此办理。 “老大哥”的上课安排是否合理,我们不得而知。起码那边天气冷,大概也没有午睡习惯;上课时间虽一以贯之,如果课间肚子饿了,啃块黑面包便可解决问题。南方的广州,不是北极熊待的地方。在动物园里,人们还要用冰块去伺候它。生活条件不一样,要我们一边倒向北极熊惯于栖息的地方,不是要命之至吗!幸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毕竟深入人心。教育部门大概忽然有所省悟,没有来个“狠抓‘五节一贯制’不动摇”。上头不狠抓,下面便松垮,这也是我国的国情。又过了一段时期,校里便不实行“五节一贯制”,一切又归于正常了。 “一边倒”,有时却“倒”不下去。就像孩子们的不倒翁玩具,你硬要把它推向左,一放手,它又颤颤巍巍地归于正了。生活,往往就是这样。或许,这也是辩证法的真谛。 P26-28 序言 历史在这里回放——《中大往事》(增订本)序 金钦俊 孟浩然夫子吟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说的是世事变化、时光流逝乃属常律;西方的歌德则说“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说的是人生角色的定位有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者。我常想,岁月不居,彩云易散,时光不由分说自顾自从你身边匆匆走过,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毫无例外被卷入其中而成为某一生活形态的当事人。若干年过去,它又变成一页页的历史,供人回味,或者缅怀,或者沉思。这是我捧读《中大往事》(增订本)后油然升起的一点感想。 天骥学长早我三年入读中大,我们的人生轨迹相似,即20世纪50年代进入中大,后又都留校执教直至于今。五六十年代的中大绿树成荫,芳草遍地,好一派春光似海。而比校园更美的则是这里聚集着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如历史系以陈寅恪领衔的八大教授,理科有姜立夫、胡金昌、龙康侯、蒲蛰龙、高兆兰等大家,中文系有以容庚、商承祚、王起、董每戡、詹安泰等为代表的名师,其时中大教师阵营之鼎盛,在国内高校并未多见。我们得以就近仰望,亲承音旨,实是人生最大的幸事。然此时又属多事之秋,大学体制向苏联“一边倒”,政治运动不断且越来越加剧,从“反右”到“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知识分子往往是重点冲击对象,人们戏称的“运动健将”,中大一众教师难以幸免,导致康乐园一度黑云乱翻,木铎失声。幸而往事并未如烟,在一些聪敏的心灵中,这两种扦格的情景往往复又浮现,似是一道岁月无法磨灭的深痕。天骥学长2004年所作的《蝶恋花》中“草长花飞情未了,往事如丝,梦里常牵绕”的诗句,当是回首往事心海浪翻情状的真切表述,也牵动起我有点发黄的连串校园记忆。正因为共同见证过这段大风大雨、大喜大悲的历史,我才不避谫陋来为学长大著作序。 天骥学长是治中国戏曲史的大家,长年治学造就了他视界开阔、眼光独到、臧否公允的史家眼光。这种眼光与他的个人叙写相结合时,便使他记叙的人物与事件在历史的返照中获得高度的真实和真切,仿若早年物事的回放与重现,极富现场感与历史感。如写“反右”时斗“牛”人的汹汹气势与被斗者无端受罪冤不得诉的苦状,令我这个亲历者又重回了一次现场,心灵痛楚之余又跟作者一起沉入反思。写恩师王起、董每戡,从相知、共事到分野、重合的过程,当中有太多不易厘清的历史因由,但他逐一进行评析,客观而公允,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政治风云对学人学术与人生的播弄。此种对往事的精心爬梳,非常对史实深稽博考之士即不能为。《高校“鸳鸯楼”纪事》所记楼中小人物的种种悲欢离合,真切再现了当年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地位的低下与生活环境的严苛,家事中有史。作者谦称此书只是一己的“随忆”,但我却分明感到历史在这里存真,往事即是史实,随忆亦是信史,可与已有的中大校史并读,互为参照。如此,则此书价值大矣。 写出名师风范与人格魅力,是此书另一亮点。教师的为人处世是学校里最直观的师表,名师之所以是名师,因他们不仅潜心学术、勤于著述,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也因他们以自身的高洁人格影响了受业者,为他们树立高远人生理想和培养美好情操培下沃土。中大的名师宿儒多才高行洁,既是“经师”亦是“人师”。书中写到的吴宏聪先生育人育德的理念与爱生若子的高风,已成为中大中文人共同的集体记忆并汇入广博精深的“中大精神”之中。写容庚先生虽多次蒙受冤屈仍刚正不阿,绝不随风俯仰,其高风瑰行已成为中大佳话。写董每戡先生蒙难离校,家徒四壁,朝无夕粮,仍以惊人毅力用捡拾纸片、沾水钢笔写出几部学术大著。写王起先生政治运动过后恳挚自责并以实际行动补过的片段(课前对学生的劝诫与课中多次替授课者擦黑板等)尤其让我感动不已。试想想,一位享有盛誉的高龄学者能如此对待年龄比他小、职称比他低、造诣没他高的教师,该是多么难能可贵。毫无疑问,这些名师的高尚人格,尤其是再大的困厄也不能堕其心志的人格力量将是我们后辈学子永远的师表。 天骥学长用“甜酸苦辣”四字概括自己大半生的遭际与感受。“苦”指的是曾有的严苛环境与学人苦难,他不回避、不讳言,令后人真切感知历史如何一度出轨,学人如何屡次蒙难,以为前车之鉴。但他更看重也更为珍惜的是“甜”,是改革的春风,是学人的勤勉,是校园的新貌,是中大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坚定的步伐。我明白,他回首往事是为了让我们民族告别蒙昧,创建文明的新世纪。我也知道,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乐天派,即便在描述沉重的劫难时也难掩内心的旷达,是故“赤脚大仙”们也能苦中作乐,踏歌而归;面对愁人秋雨时总坚信康乐园定能“芳草年年绿”,无可违拗。刘禹锡曾发出“人世几回伤往事”的感慨,天骥兄却以超脱的眼光审视曾有的悲苦,发出“苦辣酸甜成一笑”的昂扬调子,实属难得。天骥兄一家三代都入中大门,而中大在建校之初艰苦备尝,战乱中又一再迁校,历经磨难,许多中大人也逐渐炼成了坚韧乐观之气质,即便身处乱世,困于陋室,仍俯仰天地,笑对人生,也许他身上正有这种基因吧。 作为一种学者散文,此书充盈着茉莉花香似的淡淡的、幽幽的书卷香气。作者常年穿行于古代诗文的阆苑中,随手即可采摘串串意态万千的意象和丽辞佳句,用作抒情叙事之辅助,令文笔多有雅趣。即便通常铺叙也清新雅致,自有格调,写泳池清水和游泳趣事即是适例。我尤其欣赏他写名师的几则标题:《人淡如菊》(写黄海章)、《杏花零落香》(写董每戡)、《老圃秋容淡》(写容庚),既切合文主之性情、遭际、其时物事,又透出淡雅可闻的东方神韵。你看黄海章老人清癯的身影,淡泊的襟怀,一年四季朴素的唐装,生活简朴,不忮不求,正所谓真味是淡,至人如常,譬之于花,不就是清雅绝俗有隐者之风的菊花吗?再如董每戡先生不是一度“零落”委地无人顾惜吗?但他却无暇抚伤,在难以想象的绝地中继续学术著作,这不又是“香”如故吗?杏花盛放时之“香”不足为奇,奇在“零落香”三字,它“零落”后仍香氛四溢,胜于初时。我觉得这不是通常的花香,而是士不夺志的人格清香。天骥学长善用名句到如此地步,其学养与才情令我折服。至于行文中令人会心粲笑的庄谐并出,别具心思的雅中带俗,更是作者活泼、诙谐、生猛、灵动性情的折光,语趣意远,耐人深味。 歌里唱道“没有岁月可回头”,所以谢谢作者精彩的回放! 人们期望,莫让往事空自流,所以谢谢书中深沉的反思1 2014年4月22日 (作者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记 这本书,是我在2D04年中山大学80周年校庆前写成的,如今,过了十年,中山大学又迎来90周年的校庆了,我便趁它再版的机会,重新修订,补充了几篇文章,还附录了我为学校撰写的碑记。 书成后,我请中山大学中文系金钦俊教授赐序,广州书法家协书副会长、著名书法家林雅杰校友题写书名,蒙他们慨然允诺,特此致谢。 还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山大学宣传部长丘国新鼎力支持,特别是在书中附录我所撰的碑文,乃出自他的创意。但有些碑文,当初我没有留下底稿,幸有他和宣传部诸位设法辑誊,得成全豹。此外,蒙出版社谭庭浩君、周山丹君和陈盈璐君,为本书的增订出版,精心策划;编辑部还多次到康乐园拍摄精美图片,光我篇幅。在此一并致谢。 2014年9月3日于中文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