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关键帮助》是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坚持23年创办中国式巴学园,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于东方儿童教育的全面总结,是帮助父母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把握系统爱育方法的通俗读物。
本书收录了芭学园的孩子在关键敏感期的真实案例。这是第一次系统深入地揭示0-7岁孩子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了解了关键期,你就了解了你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儿童心理世界的奥秘之门,为成人打捞失去的童年,想起曾经渴望的自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关键期关键帮助 |
分类 | |
作者 | 李跃儿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键期关键帮助》是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坚持23年创办中国式巴学园,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于东方儿童教育的全面总结,是帮助父母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把握系统爱育方法的通俗读物。 本书收录了芭学园的孩子在关键敏感期的真实案例。这是第一次系统深入地揭示0-7岁孩子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了解了关键期,你就了解了你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儿童心理世界的奥秘之门,为成人打捞失去的童年,想起曾经渴望的自己。 内容推荐 《关键期关键帮助》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李跃儿,这位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到有心将自己的常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老师和母亲,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后,终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蓝天乐土;终于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终于开始享受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 目录 写在前面 序言 李跃儿,一个把画布变成立体乐园的人尹建莉 家长的心声 第1章 认识孩子 1.孩子从哪里来 2.人群中的儿童观 孩子不是空罐子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孩子不是玩具 孩子不是麻烦 孩子不是上帝 孩子是一颗种子 第2章 关键时期关键帮助 1.(0~1岁)帮助孩子安全起航 每个人都需要安全起航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2.(0~2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的关键期 孩子为什么见到什么啃什么 孩子为什么见了什么抓什么 孩子为什么哪里不平往哪走 找到真爱的感觉 探索物质是对孩子精神的保护 3.(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从哪里开始 孩子从探索物质开始探索环境 孩子从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 孩子探索世界的同时发展语言 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环境和材料 1~2岁给孩子的自由范围 4.(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对孩子有什么用 孩子为什么那么固执 怎样面对孩子的执拗 怎样引领孩子的工作 怎样面对2~3岁孩子的想象力 2~3岁孩子的情绪帮助 3~4岁孩子的情绪帮助 5.(3~4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在发展什么 孩子是如何工作的 为了生存而寻找友谊 按家庭的模式建立关系 为友谊不屈不挠 为友谊使用智慧 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怎样帮助孩子进入群体 怎样帮助孩子发展情感生活 6.(4~5岁)孩子需要探索他人心智 探索他人心智 怎样面对4岁孩子的魔幻现实 被夸张的思想冲突 孩子为什么挑战强者和权威 4~5岁孩子的情绪帮助 7.(5~7岁)孩子由探索精神到探索文化 孩子会自然对文化产生兴趣 上学前班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孩子开始探索群体 为孩子选择一个好幼儿园 第3章 选择幼儿园要考虑什么 1.根据孩子的个体特征选园 根据家庭的情况选园 根据家庭成员的意向选园 2.好幼儿园的8项指标 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轨迹 有一个能创造性地使用教育理念的领头人 教育目标建立在帮助孩子发展上 人员的素养提升朝向所定的教育目标 教师必须对自我提升感兴趣 有适合儿童工作发展的硬件设施 非常注重营养卫生 有很好的安全保障 第4章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 1.入园前的准备 父母的心理准备 帮助祖辈做好心理准备 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2.孩子入园期可能出现的状况 因介绍不当引发孩子对幼儿园失望 因分离引发安全感丧失 由同化到顺应引发心理失衡 3.孩子入园后家长可以做哪些事 平静耐心 配合老师工作 理解孩子的每一个行为 学会倾听 引发孩子的工作乐趣 引导孩子发现朋友 引导孩子发现老师 在将孩子送到门口时家长可以这样做 第5章 教育的误区 1.对自由理解的误解 当孩子失去内心的自由会是什么样 当孩子失去身体的自由会是什么样 当孩子获得放纵的自由会是什么样 为什么要给孩子自由的边界 2.如何为孩子建构原则 帮助孩子遵守群体原则 安全原则与巧妙坚持 3.什么时候给孩子自由 当不妨碍孩子自己的发展时 当孩子探索的时候 当孩子工作的时候 4.不能给孩子自由的12个方面 5.爱的误区 公式化的爱 求助型的爱 焦虑型的爱 仆人型的爱 偏执袒护型的爱 过度保护型的爱 第6章 给孩子建构哪些人格 1.使孩子成为他自己 2.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 3.使孩子具有对人类有利的审美观 4.使孩子具有探索精神和尝试欲望 5.使孩子具有对工作和学习的热爱 6.使孩子具有质疑和解决疑惑的精神 7.使孩子具有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8.使孩子对文化和自然具有浓厚的兴趣 9.使孩子头脑清楚 10.使孩子站在自我的立场选择和判断 11.使孩子有参与群体的兴趣 12.使孩子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13.使孩子具有易于适应环境的能力 14.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素质 15.使孩子具有抗冲突能力 后记 试读章节 孩子从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 我们发现,在2岁之前,孩子大都先探索对物质表面的感觉,将物体翻过来倒过去地触摸,注意物体表面是圆弧的,还是有棱角的,是大块的,还是细小的,并且用他们的手去感受物体的这些特质。9个月后,他们开始探索物体是否能够滚动,是否能够旋转,把整齐的物品弄乱,使物品移动发出声响。1岁半到2岁这个阶段,他们就开始探索物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比如说,哪些可以摞在一起,哪些可以装在里面,哪些可以排成一串……这些都是关于物体的空间关系、体积、质量、因果这些特质的探索。几乎所有的孩子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民族,哪个性别,在这个年龄段所探索的物质的特质都相同。 孩子在探索物质的这些特性时,全身每个细胞都处于感知和思考的状态,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为他们的大脑收集了有关事物的信息,于是他们的感觉器官被高度地统合起来,大脑开始非常恰当地工作,肢体与大脑产生了非常和谐的配合状态。大脑的工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并创造出适合个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为日后几十年纯大脑工作和文化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我们知道当孩子在探索这些物质表面特征时,孩子的感官会受到丰富的刺激,在感官被刺激后,大脑的树突就开始连接,环境的元素造成大脑连接成为带有环境特征的样子,发展心理学中管这种模式叫作心智模式。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每个人内在的神经元模式就不同,神经元所形成的模式决定着一个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环境元素丰富,心智结构就丰富,环境元素单一,心智结构就单一,两个心智结构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无法沟通,当人类不适应某一环境时,其实是因为人的心智结构中没有与此环境共鸣的内容,所以无法处理来自这一环境的讯息。 这正如我们要培养一个能够打井取水保证自己生存的人,那我们首先要让他的心智结构中有关于打井的信息,并想法使他热爱打井,我们要使他对打井这件事有热切渴望。然后我们会给他关于打井所需要的条件和成长机会,如能够持续去打井的意识和将来能够成长起打井力量的体魄和心力。有了这些,将来这个人就会为了打井去弥补自己所有的缺陷,需要力量的时候,他会去练习自己的体魄让自己有体力;需要知识的时候,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打井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并从中获得快乐。对于人生来说,打井有如生存,水则有如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最能够考试的人,那么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就无须放上很多打井的玩具。一般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好公民。 那么孩子在现实环境中是怎样探索环境的呢?我们来用一个案例说明: 坤坤来到幼儿园时,刚1岁9个月,妈妈认为家里的环境不适合孩子的发展,自己又无法辞职在家里陪伴他,于是把他提前送到了幼儿园。那时,他只长了四颗牙,只会说一个字,就是物体从高处掉到地上所发出的声音——梆。不知为什么,他不叫妈妈,也不叫爸爸,由于长期被人抱着,他的腿没有力量,经常走几步路就会一屁股坐在地上。 老师对他进行了工作的刺激,坤坤很快就开始发疯地工作,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很快地将口、手、腿的敏感期都过完了。 突然有一天,所有的小朋友从屋里出来进行户外活动时,都找不到自己的室外鞋了,教室门口乱作一团。老师到处找,也没找到那些鞋子,大家非常纳闷,几十双鞋子放在哪里都会是一大堆,怎么会无影无踪了? 这时,坤坤慢悠悠地从教室里出来,捡起最后剩下的几个单只鞋,一颠一颠地跑到垃圾筒旁,费劲地用脚踩着垃圾筒盖的开关,把手中的鞋子扔进了垃圾筒。老师们看到这个动作,兴奋极了,他们终于知道鞋子在哪里了,跑过去一看,垃圾筒里几乎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鞋子。坤坤的老师这时才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早晨跑步的时候他溜了出去,怎么劝他也不进来。把这些鞋子从门口搬到垃圾筒需要无数趟,虽然不足20米的距离,对坤坤来说也不算太近了。”从此老师注意到他每天都会做这件事情,老师没有提示他注意,也没什么表示,知道他正在探索空间,于是每天在他工作完后,端一个筐子到垃圾筒边去把他扔进去的鞋子一只只地再捡回来。就这样每天要捡好多次。从此坤坤的身体一天天地强壮起来,腿也更加有力量。 扔了一段时间鞋子后,老师们发现,坤坤开始每天偷偷地摸出去,非常兴奋地把别人的鞋子拿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去套在自己脚上。这表明坤坤对鞋子的探索已经从纯粹探索一般物体变成了探索可使用的物体,鞋子的功能被他发现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坤坤将教室门口所有的鞋子挨着穿了一遍,最后试的是老师的鞋子,坤坤会穿着各种各样老师的鞋子兴奋地来回走动,以感受鞋子的大小与他脚的关系。冬天到来的时候,室外已经很冷了,坤坤开始探索室内的物品,他不断地把阅览区的书拿着丢到暖气罩的后面,老师每次都要把暖气罩卸下来才能把他丢进去的书拿出来。他还把自己卷进窗帘里,把钢琴上的遮布拉下来,把地毯掀起来,这一切都没有离开对事物关系和空间的探索。 P54-56 序言 李跃儿,一个把画布变成立体乐园的人 尹建莉 我和李跃儿没见过面,也没联系过。但她对于我来说不是陌生人。 早在几年前,我在一家书店看到一本书,是一位画家谈她如何教孩子们画画,如何和孩子们相处的。那本书图文并茂,很独特的开本,更独特的内容,充满教育智慧。于是李跃儿这个名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我对她的理解是“一位对教育有兴趣的画家”。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对那所叫巴学园的小学心仪不已。它作为一个教育样板,给我示范和鼓舞,让我怀揣理想;但是,我也和很多人一样,从未有勇气在现实中去实现它。因为我知道,把一个理想从蓝图上搬到现实中,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决心,需要力量,需要智慧,需要魄力……后来,我知道,居然有人就去干这个大活儿了,真的在北京办了一所巴学园,这个人就是李跃儿。 其实,办个仅在大门口挂块“巴学园”牌子的幼儿园,这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把牌子后面整个学园的气氛一并做成巴学园的味道。 名称有时是个唬人的东西,它经常会让人产生幻觉,以为挂了羊头的地方卖的应该就是羊肉:但事实证明,现在教育上的“狗肉摊”实在是不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办学者的动机,二是办学者的素质。胡萝卜穿上锦盒也变不成人参,教育说到底不是牌子的事,不是围墙的事,也不是教室的事;教育是理念的事,也是信仰的事,没有虔诚之态和感悟之心不可能做好。 巴学园,让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李跃儿。 从媒体对她的幼儿园的报道中,从她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我看到了她的一片赤子之心,她是个真正懂教育和爱教育的人。她的巴学园表里如一,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独树一帜,自信地坚持着自己的教育风格。 李跃儿作为一名画家,从教孩子绘画开始,发现教育中的问题,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于是开始去做——当她的画布已放不下她的教育理想时,她把画布变成了一座立体乐园,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来,和她一起去实现一种理想教育。她从绘画转行去做幼儿教育,这一转身可谓“华丽”,现在的李跃儿,已变成了一位“懂绘画的教育家”。 李跃儿在办幼儿园的同时还在写书,她用这样的方式把“李跃儿教育”这个品牌做出影响,这不知会让多少孩子受益。我相信,作为一个良好的范例,她的影响将会更大。 我们年龄相差不远,且对教育有共同的爱好,在教育价值观上有共同的取向。尽管我对她的了解都是从各种媒体上来的,但隔着纸张和电脑屏幕,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份熟悉和知心。 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向李跃儿及其所做的事业表达敬意,同时也用这些文字对她的新书出版送上我的祝贺和祝福。 (注: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著有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后记 这是一本经过多重磨励的书,现在要出第二版了,这次我对这本书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删掉了五万多字,使它变得精炼一些,在准备修改再版的期间各种杂事一直不断,几次下决心要回到电脑前都无法回来,几次订下来的计划都不得不延期,如果不是出版社已签好的协议在这里逼着,可能书就无法写完了。 之前,已经再版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是一本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醒人们应该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和方式的书,意在和读者一起探讨给了孩子幸福的生活,孩子是否就不再成长和发展了?我们的教育有没有一种既让孩子幸福又能获得同样目的的方式?第二本书是受一个家教公司委托为家长写的教材,名字叫《牵手两代》,一共四册,书赶得很急,写完了回头看一看,感觉写得很粗糙,难为读者们还在使用它。第三本书《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也将再版,这本书收集网友提出的大量问题,向读者解答什么是孩子。其实在人的一生中,会不断地出现问题,人需要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生存下去,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帮助别人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也不是真正在帮助别人。只有帮助别人成长起使用自己的能力,使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使用基本规则的能力,这才叫帮助。所以,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这本书其实不是在替读者解答疑难,而是想通过解答疑难使读者了解孩子,了解好的教育观点,以及正确的帮助方式。 有的出版社来找我,告诉我不要给读者讲什么理论,无须讲为什么,只在孩子每个年龄段设计好每个年龄段要执行的教育方式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式,供家长像查字典一样,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就去查哪个年龄段的教育方式即可。读者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读者更欢迎,书更好卖。我想象了一下,那就是说我们人类要编那种像菜谱一样的教育书,如果我们准备把孩子养育到21岁,就写2l本,家长怀孕的时候就把21本书买来放在家里,每天查阅,这样就把孩子教育好了。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怎么都感觉不到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在养羊或者在养牛。 一位教育工作者,怎么可能坐在自己的家里,写出人类所有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给不同环境、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写出他们不同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方案呢? 其实,我更加相信如果家长掌握了孩子在6岁之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点,也就掌握了能够养育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因为懂得6岁以前的孩子,也就懂得了人,懂得了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生存的关系,家长愿意搞懂孩子,也就有了对孩子巨大的、无限的爱。有了这份爱,又有了对人的基本成长规律的了解,家长面对孩子,就能够自己解答疑难,并且为了自己的孩子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帮助孩子到幼儿园毕业,家长就等于在教育上读完了研究生,一辈子都够用了。 写这本书,是我一直想要做的。现在书终于写完了,虽然有很多的遗憾,如很多地方说得不细,很多需要读者认真对待的理论还无法找到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去阐述,满篇密密匝匝的文字怎么让读者读得下去?这是我对读者有些愧疚的地方。但留下些遗憾,可以让我认识自己的不足。所以,大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就把它作为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不是决定人们身高的,它只是让人们了解自己比尺子高还是比尺子低。在教育方面,这本书可以用来使读者比较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教育能力,希望所有读者的水平都比这本书高,千万不要把书中写的内容作为金科玉律,只作为参考就可以了。 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先生大胡子老爹徐晓平,其实我能写这些书能搞这个教育都是因我的先生多年帮助的结果,写第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时,我只对着录音机说了一周,而我的先生整理加工了整整一年才完成出版。自从修改这本书开始,他一直千方百计地腾时间给我,有时都让自己变成了老保姆,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 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立着的话,那是由许多双别人的手在后面支撑着他。如果一个人能躺着的话,那是因为有许多人替他承担了他应该立着的时候做的事情。在此,感激那些用双手托着我的网友、读者和我们的家长,以及孩子们。 书评(媒体评论) 我赞成李跃儿朴素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也赞成“李跃儿教育感悟丛书”所提倡的爱育法则。建议父母都来学一点儿童教育学知识,懂一点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快乐成长!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 卢勤 李跃儿是个真正懂教育和爱教育的人。她的芭学园表里如一,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独树一帜,自信地坚持着自己的教育风格。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家庭教育专家 尹建莉 李跃儿正以她的理念和行动改写着中国儿童的教育版图,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护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时,她又耐心帮助孩子们建构原则,绝不漫无边际地放纵。 ——著名央视特约编导纪录片《小人国》导演 张同道 芭学园的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像是美国孩子的状态。 ——Fritz von Klei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亚洲区社长) 我很喜欢芭学园,我觉得它和我在瑞典的幼儿园差不多。 ——艾迪特·弗雷(瑞典幼儿教育专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