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抱怨,似乎没有了别的话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负面的情绪占据了很多人曾经充满希望和快乐的心,而他们每日的话题也从豪言壮语、生活中琐碎的快乐趣事,变成了无尽的抱怨。
从早上睁开眼睛,便忍不住叹口气:“真不想起床。”在办公室坐下,刚和同事问了声好,就忙不迭地抱怨起来:“今天的交通太糟糕了!”午休时间,来到食堂便抱怨饭菜不好,和同事下饭馆又抱怨太好吃会让自己变胖。下午回家,和伴侣抱怨工作、抱怨老板、抱怨孩子不够懂事听话。一直到晚上睡觉,抱怨的话语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些习惯于抱怨的人有这样一种心态: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不好,其实是一种谦虚。但事实上,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总在抱怨的人,从你的抱怨中,别人感受到的不是谦逊,而是自大。正是因为你自大地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更好的生活,才会对现实有这么多的抱怨。
而更多的人抱怨是真的因为心太累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工作的繁重、家事的琐碎、孩子的需求盘剥了他们生活中所有的时间,让他们除了疲于奔命外找不到一丝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就像绕着生活之磨一圈圈走的驴子,除了抱怨这盘磨,再没有别的话题。
可是这样的抱怨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通过这些抱怨我们能获得一些释放吗?恐怕不能。越抱怨,心中怨气越重,结果不快的还是自己。
剧场里,观众们正在看一出话剧。
演出开始,舞台上出现了四个穿着体面、表情严肃的绅士,他们一面聊天,一面品味着红酒。还没有进入正题,他们便开始用类似“抱怨”的方式互相较劲。
“几年前,我要是能买得起一杯红茶,那就很幸运了。”第一位绅士感慨道。他的话音未落,紧接着又有人说话了:“一杯红茶?我那时候要是能够喝一口别人的剩茶就不错了。”然后,又有人说道:“我住的房子太破了,你们根本想象不出。”立刻,又有人毫不示弱地说:“好歹你还有个房子,我们家一直都住在走廊里……”
抱怨声越来越高了。“我做梦都想住在走廊里。过去,我们每到晚上都趁人不注意,钻进垃圾箱里。”“哎呀,我们家是在地上挖一个洞,上面盖一块布来挡雨,这就是我们的房子……”
就这样,抱怨没有休止地进行着,而且越发显得没有逻辑,荒唐可笑,观众们哄堂大笑。
尽管这是一场表演,却也取材于现实。在生活中,这样的“抱怨比赛”每天都在上演,与剧中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从这样的抱怨中,他们能获得某种满足。
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抱怨将他们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看什么都不顺眼,成了这些人最大的特征。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一件小事,一句无关紧要的话,甚至是天气不好、堵车都能够让他们陷入长时间的烦恼和抱怨中。
做什么都没有积极性,是他们的通病。早上起来,他们抱怨早餐,晚上睡觉,他们抱怨棉被。在他们心中,没什么事值得高兴,自然也不会有积极性,他们的心情越来越糟,脚步越来越慢,效率越来越差,最后一事无成。
人缘不好,这是他们付出的一大代价。当抱怨者需要一个倾听对象,他身边的人就遭了殃。人们喜欢向他人诉苦,但没有一个人喜欢整天与那些唉声叹气、消极的人在一起,更没有人愿意长期忍受他们的牢骚和坏脾气。更可怕的是,坏情绪会相互传染,一个抱怨者可能拖累整个团队的人被抱怨和相互抱怨。
活得不开心,是他们的典型形象,八字眉,苦瓜脸,说话先叹气,没事就喝酒,因为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不满的事也不会自行消失,他们只能终日愁眉不展,而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麻烦会越拖越大。于是,他们有了更多的理由不开心,有了更多的借口抱怨,形成恶性循环。
人们有时候总渴望通过这些抱怨得到些什么,譬如同情、帮助、认可,等等。可实际上,抱怨真的有这么大的本事帮人实现心愿吗?一切都是妄想,结果只会越来越糟糕。
说到以抱怨换取同情,很多人一定会想到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祥林嫂。
祥林嫂是个苦命的女人,她的一生十分坎坷,结了两次婚,两任丈夫都因病去世了,唯一的儿子也惨死狼口。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她心中满是痛苦,为了排解这种苦闷,她逢人就念叨自己的悲惨命运。起初,人们的确给予了她一些同情,但是后来乡里人开始厌恶她,甚至远远地看到她就躲开。再后来,东家鲁四老爷也开始厌恶她,先是不让她插手祭祀,后来一怒之下将她赶出了鲁家。祥林嫂流落街头,很快便结束了自己贫苦而悲惨的一生。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但从她的身上我们也该看到一点:抱怨换不来他人的同情,只能够让自己惹人厌烦,让人想要远离她。况且,祥林嫂在没有抱怨以前,还是颇受人喜欢的。没有人愿意整天听一个人念叨生活的悲苦、自己的不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抱怨自己身体不舒服的经历,他们并不是真的生病了,只是在内心里有这样一种想法,“病人总会得到他人的同情与关爱”。这一点不假,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遭受病痛的折磨,显然会给予一点关心。但是,如果一味地抱怨,不掌握好“度”,那就只会让人招人反感。想要通过抱怨一直得到他人同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人们之所以抱怨,还是在于一点:希望抱怨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可事实上呢?越是抱怨,就越是困窘,因为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怨天怨地怨别人的身上了,从不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处境,想办法解决。到最后,自己就成了抱怨的最大受害者。
归根结底,抱怨无用,它不能证明你自己,也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你丧失理智,将事情恶化。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记住一点,我们的目的不是发泄情绪,而是要解决问题。
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