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欧洲学大家陈乐民的遗著。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日记、随笔、信札,是些零星的往事和思想的火花;第二部分收入的文章,是他生前最后两年撰写的关于其他一些历史问题和中西文化比较的文章,比如分析封建在中西两种不同的历史进程中的不同的概念;提出欧洲思想的三种性质:批评性、辐射性、传承性;评介雷海宗、陈衡哲、冯友兰等一代“融通中西,博古通今”的名师的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陈乐民文存)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陈丰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欧洲学大家陈乐民的遗著。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日记、随笔、信札,是些零星的往事和思想的火花;第二部分收入的文章,是他生前最后两年撰写的关于其他一些历史问题和中西文化比较的文章,比如分析封建在中西两种不同的历史进程中的不同的概念;提出欧洲思想的三种性质:批评性、辐射性、传承性;评介雷海宗、陈衡哲、冯友兰等一代“融通中西,博古通今”的名师的贡献…… 内容推荐 本书是欧洲学大家陈乐民的遗著。收录了作者晚年病中随笔、日记及生前文章,披露作者病中所思:疼痛的感受、对时事的忧思、对启蒙的思索及对个人心路历程的总结,淋漓展示一位知识分子的拳拳之心。是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发声。 目录 信札手迹 | 1 编者的话 | 5 辑一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病亦有乐 | 11 一九九八年病榻随记 | 14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 23 忆张芝联先生 | 45 三联印象 | 49 忆仲德 | 53 重读氓公《论程砚秋》 | 56 育英中学杂忆 | 61 给复三兄的信 | 65 随 想 | 69 日 记 | 80 也谈“谁说得对就听谁的” | 107 辑二 碎石集 感情与理性的矛盾 | 111 此“封建”非彼“封建” | 123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冯友兰和清华文学院 | 127 历史的遗产 | 129 书画的悲哀 | 146 唐明皇与杨贵妃 | 147 《史记》不可复作 | 150 朱元璋“求直言” | 152 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革命的可比性? | 153 青年恩格斯的剧作《科拉·第·黎恩济》 | 157 陈衡哲和她的《西洋史》 | 160 读汪熙老近著《英国东印度公司》 | 168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 172 全球化的悖论 | 180 “国学”热,所热何来? | 188 西方文化传统与世界历史 | 191 一项有久远意义的大事 | 205 《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序 | 210 从中国文化的“自主性”谈起 | 212 中西文化比较纲要 | 227 远距离看欧洲 | 276 辑三 徐光启述评 超前而寂寞的徐光启 | 287 徐光启、利玛窦及十七世纪中西文化会通与冲突 | 304 《从华夷到万国的先声》序言 | 346 徐光启,世界之人也 | 349 徐光启“练兵” | 352 试读章节 病亦有乐 绪源、周毅: 寄上一篇游戏文字,请酌。我们仍如往年,将于十月底赴沪,躲开北京冬季供暖之前的寒冷;且可看看沪上诸君。 陈乐民 二00七年十月 病亦有乐。前者,虽然体渐衰,气时喘,胸渐闷,吾亦不改其乐。后来,突被送“急救”,立即装上心脏起搏器,又在背上狠割一个口子,做了“引流”,把胸中积液一股脑儿引出。体乃衰而不喘,通体轻松。因此,自信尚有维持之道,离“弥留”之称尚遥远得很也。 然则,所乐者何? 可读不讨厌和看得懂之书文,慢性病宜看书。可听古典CD。最使人心潮涌动者为贝多芬,当与较舒缓的巴赫、莫扎特轮流听。有时候换上余叔岩的“十八张半”:“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同号”,那是唐太宗为唐僧西游饯行唱的大段“慢三眼”,悠悠然韵味清醇……边写东西边听,有点儿声音可以助兴。我的生命一半交给医院了,另一半主要还是读点什么和写点什么。朋友好心劝我别写了,休息休息吧。我想怎样“休息”呢?愣在那儿么?所以还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最近“盘点”文稿,发现大部分文字就都是这样弄出来的。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可与老伴儿散步(在“walking distance”之内),左顾右盼。小外孙女丫丫如不在身边,便看别人家的小孩儿嬉笑追逐。 可与老伴儿或朋友聊有兴趣的“天”,山南海北、上下左右,大至国运民瘼,小至身边琐事。惟我常因重听“打岔”,或根本没听清。 午后红茶不可废,佐以柠檬一小片、蛋糕一小块。英国人所谓“afternoon tea”,和老伴儿一起享用,“交流意见”。如有朋友适来,则共享之。 好美食。不好美食者必然没有情趣和幽默感。虽然胃越来越小,却容易满足口腹之欲。每有“饭局”(不是大吃大喝,而是朋友“雅集”),只要身体顶得住,辄欣然前往。某次,假座翠明庄,席散时,沈公(昌文)叫:“下次去‘小南国’!”我说:“去上海?”他说:“最近北京也开了一家。”沈公美食资讯中又添了新条目。 犹记十多年前,我病确诊,医云无可“逆转”。李慎之先生不懂是何怪疾(尿毒症也),只问:“你的病是如某某的类型而将猝死,还是如某某的慢性病?”他说的两个人都是大名人。我答日:当系后者。他说:“明白了。”相与大笑。当时他说这些话时,声音如常的洪亮,不料几年后竞先我成了另个世界的人。噫唏! 上个世纪还有二、三个月就要到头时,一天,董乐山跟我说:“咱俩当‘跨世纪人才’,大概不成问题。”我然之。过些时候,他竞去了,没有当成“跨世纪人才”。他被“抢救”时,我正在医院做“血液透析”,闻讯后要去看他一眼。忙着照应的小钟急忙阻拦:“行了,您就别去添乱啦。”我想:也是,医护一定忙得团团转,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旋转。罢了呵,罢了!长叹一声:永别了。第二天去董家看望披了黑纱的依旧笑容可掬的遗照。 今年七月,是吾二老“金婚”纪念日。遂携女儿和女儿的女儿前往香山,虽不能健步,但可漫步。何以选去香山?盖五十年前,即度“蜜月”(只三天“婚假”)于香山。彼时也,只远山近树,旧平房三间而已,游人亦少。这次去,则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内外,熙攘人群,前呼后叫,络绎不绝……旧平房早已了无痕迹可寻矣。 我固云:病亦有乐,病亦需乐。说不定哪一刻,“病”与“乐”将一起烟消云散了。故享受生活,是所至要。 二00七年十月 京中芳古园陋室 P11-13 序言 这是我父亲陈乐民先生最后一本文集。 父亲走后,我发现了他的《给没有收信人的信》。之后开始着手整理他最后两年的文章、手迹。他说:“我现在做不了太多的事情,只想把我脑子里边还没有跑掉的东西写出一点来。” 这些“还没跑掉的东西”,或者说是他没带走的东西他自己收在了一个文档里,起名“碎石集”。现在我又与编辑把这些“碎石” 分类整理。 第一部分是回忆、日记、随笔、信札,是些零星的往事和思想的火花。 他曾与外国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董乐山先生笑谈要做“跨世纪人才”。他有幸成了“跨世纪人才”,但是想活过八十岁,却未能如愿。他坦然面对疾病和随时要降临的死神,同时又十分珍惜生命,如他所言:“病亦有乐,病亦需乐。说不定哪一刻,病与乐将一起烟消云散了。故享受生活,是所至要。”他享受生活其实就是抓紧余生每一刻有效的时光了却更多的心愿,完成他自己认为才起步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与研究。博古通今、兼善中西是他笔下朋友、学者的特点,也是把他们聚在一起的契合点。如今他可以与其中许多已经作古的老友在另一个世界无忧无虑、毫无禁忌地畅谈。 有一些书信体文字,没有发表,这些文字虽然没有经过斧凿、编辑,不知作何用,却经常更让人感慨。比如有一篇他信笔写下的《随笔》,一段一段,没头没尾,也没说明日后准备写成什么: 生活中越熟悉的东西越难捕捉。鼻子尖下的东西往往是最后看到的。人,是每日每时都见到的,但最难了解。古今哲学家都越研究越糊涂。 自由总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对别人不负责任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自然科学越研究越明白,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则是越研究越糊涂。哲学是永远不会有结论的“打破沙锅问到底”之学。 …… 我想这类碎石或者碎玉,也该与大家分享,因此收入本集。 父亲生命的最后这两年里最关注的是民族的启蒙,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在《万象》上,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一个民族如果不启蒙,上上下下一盆浆糊,就是一个混日子的民族。我想,我这些东西总会有人看到吧,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到,甚至没有人看到,写了,放在那里了,对余年也是一种充实。” 这些文章已经由三联书店结集出版, 收入《启蒙札记》。 本集第二部分收入的文章,是他生前最后两年撰写的关于其他一些历史问题和中西文化比较的文章。比如分析封建在中西两种不同的历史进程中的不同的概念;提出欧洲思想的三种性质:批评性、辐射性、传承性;评介雷海宗、陈衡哲、冯友兰等一代“融通中西,博古通今”的名师的贡献……有些论点可以是一本书的主题。 先父一向对那些得风气之先,在思想文化领域承上启下,在中西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历史人物情有独钟 :“从徐光启、黄遵宪、阮元、魏源等等一系列开新人物,可以说都是属于这个‘全球化’悄然来临时期的人物;他们本人当然并不自觉,是时代无声地推着他们走的,迫使他们开眼看世界。” 他晚年对徐光启尤为关注,虽然他自知没有精力和时间完成一部专著。他在为青年学者初晓波研究徐光启的著作所作的序言中坦言:“我自‘邂逅’徐光启以来已三十年矣,其间对他的理解越来越深,对其为人、其才华、其识见、其影响,常有挖掘不尽之感,期待着出现一部较为全面的评介。我曾有意于此,今已老朽,力不能胜。” 因此第三部分收入了他散见各处的论徐光启的几篇文章,其中有些文章是早些年写的,曾收入其他文集。 这本文集中成文或未成文、已经发表或者未曾发表的文字,是一位自嘲为“跨世纪人才”而实则跨两种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最后的心迹与关怀。父亲去世一周年时母亲作诗,其中一首该是对父亲为人、为文最好的概括: 思接千载视万里,丘壑在胸笔底流。 泼墨惟求抒怀抱,著书不为稻粱谋。 身虽多病犹寻乐,心系斯民难解忧。 老死春蚕丝未尽,文心一脉思悠悠。 二○一○年五月四日 陈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