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官海瑞/大明名臣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郦波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作者在《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讲述了一代清官海瑞的不朽人生。

阎崇年、王立群、钱文忠、鲍鹏山联袂推荐,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倾情题字。

内容推荐

海瑞,一个生前和死后都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是大明王朝的官场上独一无二的特例,他极端廉洁,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但也被认为是极端乖僻,不合时宜。他几次为官,几次罢官,他在老百姓的眼里是清官,他在同僚的眼里是怪人。那么,还原历史真相,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瑞一生,做过小官,也做过大官,在刚刚做官的时候,他虽然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但一样有惊人之举,上级官员来视察,一群人都跪拜迎接,只有海瑞一人站立迎接,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举动,给他带来的是福是祸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清官海瑞》。

目录

序——论“清官”

第一章 海笔架/1

第二章 贵人/21

第三章 名侦探海瑞/35

第四章 强项令/51

第五章 抬棺骂嘉靖/71

第六章 海瑞与徐阶/89

第七章 海瑞下江南/107

第八章 一条鞭法/123

第九章 海瑞罢官/141

第十章 反腐风暴/157

第十一章 千古海青天/173

后记/185

海瑞年表大事记

(公元1514年—1587年)/187

试读章节

海瑞是海南琼山人,作为一个读书人,海瑞也免不了要像明清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自古华山一条道,只从科举博功名。

但海瑞毕竟是个牛人,所以海瑞中举远比《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要强得多。说“海瑞中举”比“范进中举”强得多的地方是,范进熬到五十多岁才中了举人,而且发榜时得知中举后,范进居然高兴得发了疯,幸得杀猪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上来,才醒了过来。海瑞比范进强,熬到三十八岁,终于考中了举人。考中举人后也不发疯,也不发痴,依然清醒得很,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他逐渐开始了对科举考试的批判与反思。

明清的科举考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低一级叫乡试,就像是现在的高考,考上的叫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所以乡试又被称为解试;第二级叫会试,就像现在考硕士,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最高一级是殿试,就是皇上亲自在金銮宝殿上御考,这就像现在的考博士,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考试,过关的人就叫做进士,而第一名就是状元。那从解元考到会元再考中状元的人,就叫“连中三元”,就是全国最有名的大才子了。

整个明代,据说曾经“连中三元”的人,只有两个。但每一个考生都曾做过“连中三元”这样的梦。

就算不能“连中三元”,“连考三场”、“连过三级”也还是要争取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分子,即读书人,就讲究一个“学而优则仕”。而“学而优”的证明就是一级一级考上去,考不上去就是“不优”,就不能“仕”。只有越“优”,也就是考过的级别越高,“仕”的起点也才能越高,当的官也才能越大。这在当时,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以身在局中的读书人,大多都会惯性一样地考下去,“活到老,考到老”,直至“烤焦”了整个惨淡无聊的人生。

海瑞考完乡试中举之后,即获得了举人的身份,虽然也可以出仕了,也就是可以踏入官场了,但因为举人的级别太低,他也只能做八九品的芝麻官。于是,跟所有“活到老,考到老”的读书人一样,海瑞还是努力地准备考下去。

乡试之后的考试是会试,虽然海瑞很努力,但他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因为科举考试每三年一轮,这一下就又耗去了六年。这时候,海瑞已经四十多岁了,实在是老大不小了,所以海瑞痛定思痛,对科举制度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然后毅然决然地说了一句在当时看来绝对是不合时宜的话。

王国宪的《海忠介公年谱》里记载:“(海瑞)再上春官不第,遂毅然自决日:‘士君子由科目奋迹,皆得行志,奚必制科’。闰三月谒选,授福建南平县教谕。”

海瑞这话是说:“难道不通过科举、不考个进士就不能为天下人做事了?难道我堂堂男子汉,不考试就不能一展鸿鹄之志了?我还不信了,我就不考了,随便你给我个什么官儿吧,只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之心,什么官儿我都能做好!这个折磨人的科举我还就不考了!”

虽然我们把科举比作高考、考研与考博,但古代的科举与现在的考试相比毕竟不完全一样,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现在的高考、考研和考博选拔的是优秀的学生,而古代的科举选拔的就是官员。考上举人是可以当官了,但因举人而派下来的官,实在大不到哪里去。从个人仕途考虑,当然越往上考会越好,当官的起点也就会越高。所以把“学而优则仕”变成“考而优则仕”,这才是读书人的铁律。

但海瑞居然可以藐视这样的铁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了解过海瑞的一生,我们就会知道,海瑞这样的人,他跟绝大多数“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并不一样,他在意的并不是个人的仕途。因为他不在乎当什么样的官,所以自然可以超越“考而优则仕”的铁律。

所以,因为他只是个举人,他又不愿在科举考试里继续耗费青春与生命,吏部就派了他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儿,让他去做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的儒学教谕。

这个儒学教谕就相当于官办学校中的教授兼校长,当然古代官学里的校长和教授那都算是公务员,虽然级别不高,但也算是个官儿。只是实在太小了点儿,像这个儒学教谕,常在九品与从八品之间,正是名副其实的芝麻官儿。

但海瑞并不在乎官儿有多小,他一看这还是让他当老师,这可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他心中立刻升起了一种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感,于是他就壮怀激烈地上任去了。

P4-6

序言

论“清官”

中国百姓千百年来一直有一种“清官”情结——遇得到清官便极力赞颂,遇不到清官便极力呼唤——这使得“清官”一词,生生地成了中国“官文化”中的珍品。

其实可以理解,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是一个盛产“清官”而又“清官”稀缺的国度。

既“盛产”,又“稀缺”,岂非矛盾?

不错,就是这么矛盾!历史就是在矛盾里迤逦前行的。

先说“盛产”。

“清官”一词,原本与清官无关。《晋书·何遵传》曾云何遵之子何嵩“博观坟籍,尤善《史》、《汉》,少历清官,领著作郎。”这里的“清官”,其实是“清要的官职”的意思,这也是唐五代以前,“清官”一词的普遍含义。

此前,与后来的清官意思最为接近的词叫做“循吏”。司马迁创作《史记》,专列一篇“循吏列传”,要为那些能办事、且不贪的官员列传,以盛扬其名。这种名声当然是令名,是好名声,而这些人则是官员的表率,是值得称颂与呼唤的。所以这样的“循吏”后来又被称为“廉吏”、“能吏”、“良吏”,其实也就是后来的“清官”。

因为司马迁开了一个头,所以后来官修正史,大多都有“循吏传”、“良吏传”、“能吏传”之类的专篇。

像立有“循吏列传”的有《史记》、《汉书》、《后汉书》、《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明史》和《清史稿》。像立有“良吏列传”的有《晋书》、《宋书》、《梁书》、《魏书》、《旧唐书》和《元史》。另外,像《辽史》中立有“良吏列传”,而《南齐书》中更有“良政列传”。

于是,洋洋洒洒的史书卷帙浩繁,也就有了大量的清官问世。既然正史里有这么多清官的传记,那么说封建王朝的中国是一个“盛产”清官的国度,应该其言不虚。

想来也觉得有趣,按说清官应该是与贪官污吏相对应的,但像开了正史源头的《史记》、《汉书》等,有“循吏列传”,但却并没有什么“污吏列传”或“贪官列传”。虽说有“酷吏列传”,但像位列“酷吏列传”中被权贵侧目的“苍鹰”郅都和“强项令”董宣这样的人,其实反倒是标准的清官。后来,一直到欧阳修的《新唐书》方有了“奸臣传”,算是为后代史书中写贪官污吏的“奸臣传”与“佞臣传”们开了个头。

这样,就不难看出,至少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正史记载里,清官的人数是要大大超过贪官污吏的数量的。这倒是一个实在令人惊讶的推断,由此证明古代的中国“盛产”清官,看来也倒是可以成立的。

但清官数超过贪官数,这怎么可能呢?实在有悖小民们的常识啊!

那就再说“稀缺”。

虽说循吏、良吏、能吏可以说就是清官,但细究起来,循吏、良吏、能吏与清官之间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的。

最早提到现代标准意义上的“清官”一词的,是金代元好问所作的《薛明府去思口号诗》。诗云: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这里说“能吏寻常见”,仿佛清官倒是很多的。但又说“人信有清官”,仿佛又见出清官的难得一见。那么,到底是可以“寻常见”,还是难得一见呢?

这就要说到“寻常见”与“难得一见”的区别。

说“能吏”可以“寻常见”,到底是谁见到的呢?当然是官府,是衙门,是朝廷,是修史书的统治者们。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盛产循吏、能吏的国度,所以当然可以“寻常见”,所以才会那么多的“循吏列传”、“良吏列传”和“能吏列传”问世。

说“清官”难得一见,到底是谁见到的呢?那句“人信有清官”的“人”,当然不是官府的大老爷们,当然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们,当然只能是小民,只能是百姓。所以在小民眼里,在百姓眼里,真正的清官实在是难得一见。

这就是清官与循吏的本质区别——清官是小民眼里的清官,是百姓眼里的清官,而循吏则是官府眼里的循吏,是朝廷眼里的循吏。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既“盛产”清官,又清官“稀缺”了。

“盛产”的“清官”,不过是种自上而下的评价;“稀缺”的“清官”却是种自下而上的呼唤,是小民们、百姓们对那些正直、廉洁、善良并能给国家与百姓的生活真正带来福祉的官员的称赞。

这样的清官多吗?

把满眼的官员作为分母,当然不够多!

这,不过只是一个基于常识的判断!

中国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是“私”天下。皇权,或者说皇帝,才是封建社会最大的“贪”者。所以这也注定了既“盛产清官”又“清官稀缺”是古代中国不可避免的一种历史悲剧。

幸好,“稀缺”不等于“没有”。只要有,就还有希望,就还有让小民们渴望的眼神点燃光芒的可能。海瑞,就代表着这种可能!因为,他是一个典型——不是“盛产”出的典型,而是“稀缺”中的典型。作为小民们眼中、百姓们眼中真正的清官,海瑞用自己简单的人生谱写了历史中最为“稀缺”的“清官”的篇章。

那么,这样一个普通的生命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呢?

还是请诸君看书吧!

代为序。

郦波

庚寅仲夏夜于金陵水云居

后记

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

有些,只是擦肩而过;有些,深入生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是在三四年前碰到他们,或者,我们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可如今,隔些时日不见,我就会想念他们,感觉便如亲人。

他们便是与我长期合作的《百家讲坛》的编导们,还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编辑们。

我很荣幸,能在短暂的生命中结识这样一群人。

他们敬业、努力,把赖以谋生的工作当成为之奋斗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我备受感染,自觉受到深刻的影响,仿佛因而也有升华。

他们细致、严谨,聚精会神地对待点滴,一丝不苟地勘误甄别,不论是我讲课中援引的史料,还是讲稿中的遣词用句,都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我实在是因为有他们的帮助,才能完成在《百家讲坛》所作的“大明名臣”的系列,并将之出版成书。

他们善良、温情,大到生活的难处,小到行宿的琐事,甚至讲课时的一杯水,讲课后的一粒咽炎药,他们都会为你想到。我因此而感受到的不只是友情,而是更甚于友情的亲情。和他们在一起,就像温暖、幸福的一家人。

他们坚持、笃定,不会因小小的坎坷而放弃,也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他们坚信自己为之努力、为之拼搏的事业,即使平凡但必将为文明、为历史奉献出属于自己的光和热。这种信念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坚信和他们一起努力下去,我这样一个普通教书匠的生命也因此可以获得某种新生与永恒。

正是在这样一群人的帮助下,我在《百家讲坛》的三年里,用一点一滴的汗水与努力“浇灌”出了“大明名臣”的系列,这包括已经与观众、读者见面的“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等系列。我相信,还会有更多、更美好的未来属于我和他们——我们这群人!

感谢命运,让我遇见他们,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也感谢一直以来默默支持我的家人!

郦波

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夜晚

书评(媒体评论)

《清官海瑞》一书,贵在一个“清”字。清廉、清明、清正和清静,是人们对“清官”的文化企盼。

阎崇年

——著名历史学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继“包青天”之后又一位清官,他是天下苍生渴望公平正义的希望,他是不畏强权敢于讲真话的官员,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立群

——河南大学教授

我坚定相信,清官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海瑞正是中国清官的代表,他已经成为一种意义,一种象征。今天的我们,难道不是特别应该聆听海瑞的故事吗?

钱文忠

——复旦大学教授

郦波是感情细腻的人,这样的人才写得出感性的历史,感性的历史才有趣、有味、有料、有益。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