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联大师生原汁原味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西南联大这所空前绝后的高等学府的精神面貌及时代氛围。具体内容包括《八年来的回忆与感想》《疏散——教授生活之一章》《我的教书生活——助教生涯》《我是联大一年级生》《记冬青社》《高声唱歌咏队》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联大八年 |
分类 | |
作者 | 西南联大除夕副刊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系联大师生原汁原味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西南联大这所空前绝后的高等学府的精神面貌及时代氛围。具体内容包括《八年来的回忆与感想》《疏散——教授生活之一章》《我的教书生活——助教生涯》《我是联大一年级生》《记冬青社》《高声唱歌咏队》等。 内容推荐 本书由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初版于一九四六年七月,是不可多得的联大文献。本书文字朴实,内容丰富,主要由“历史回顾”、“联大生活”、“联大教授”三部分组成。 “历史回顾”介绍了联大校史上一系列比较重大的事件,如倒孔运动、五四纪念活动、壁报活动、文艺活动、“一二·一”运动及民主运动等;“联大生活”包罗甚广,既有跑警报这样别致的“教授生活之一章”,也有衣食住行之类“片断的回忆”,还有助教、兼差、从军、译训、社团等各种生活实录;“联大教授”前三篇文章讲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教授介绍》一文由学生写老师,刻画出联大教授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形象,读来别有风味。 目录 我们的道路(代序) 历史回顾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史/冯友兰 八年来的回忆与感想/闻一多谈话际戡笔记 长征日记——由长沙到昆明/吴徵镒 倒孔运动/公唐 三十三年五四在联大/资料室 三十四年五四在联大/资料室 “一二·一”运动始末记/闻一多 普选在联大/胡卢 八年来的民主运动/资料室 八年来的生活与学习/资料室 八年来的壁报活动/资料室 八年来的文艺活动/资料室 胜利以后联大的民主运动/资料室 联大生活 疏散——教授生活之一章/费孝通 我的教书生活——助教生涯/鲁溪 一个职员的话/培之 蒙自生活点滴/资料室 片断的回忆/光远 我住在新校舍——衣食住行及其他/走辛田 盐行琐碎记——工院生活/韦人 南院,我们的家/马英 师院生活/永年 我是联大一年级生 (一)/冷眉 (二)/心田 先修班/先声 兼差在联大 (一)我的兼差生活/刘离 (二)不必要的忙碌/木水公 (三)卖报,卖报瑚益 从军生活 (一)从军行/王宗周 (二)从军苦/刘离 “翻译官” (一)/张祖 (二)/华人 联大的团体生活 群社/残年 记冬青社/公唐 学生自治会沿革/中道 由同学看“党”“团”/行型 关于“联大文艺社”/文艺社 我们的级会/生活壁报 “现实”两年/“现实”壁报 “报联”/何达 新诗社/新诗社 剧艺社/鬼斗 阳光美术社/阳光 高声唱歌咏队/高声社 联大的两个体育团体/联大通讯 除夕社/除夕社 民主与学习社/民习 联大教授 闻一多先生死难经过/资料室 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资料室 闻一多先生事略/资料室 教授介绍(共一零二位)/资料室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十三年五四在联大 资料室 那天真可以说是联大学生精神复兴的一天,每一个人都那样精神勃勃的,仿佛他们在当时已经看出:在今后两年之内,他们要负责担起重大的责任。他们觉得从今天起,他们不必再沉溺于苦闷和消沉了,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但在回忆中,印象还是非常新鲜。 五月三日傍晚,天是阴暗暗的——三十三年的雨季来得特别早,五四的印象似乎与雨不可分离,记得五三晚会正下雨,五四下午听完曾昭抡先生讲演,站在昆北操场上看足球时也下过雨。——可是还不到开会的时间,南区十号教室里已经挤得满满的了。对面墙上贴着大幅布告:联大历史学会举办五四座谈会,请有周炳琳,张奚若,闻一多……诸先生讲演。 每一个到过联大的人都会这样想:南区十号在联大新舍,虽然是最大的一个教室,但是它终究至多只能容纳三四百人,用那样的教室来开这样盛大的会真是……可是在当时历史学会的主持人还只怕来听的人不多呢。现在我们已经看惯几千人的集会了,不过在两年之前,在联大开什么会,不但没有校外的人参加,就是校内同学也很少参加的。两三年消沉之后,我只记得一次,刘文典先生在联大师范学院讲《红楼梦》,人是挤得满满的。——不过那晚上历史学会主持人的担心却全是白费了,事实上到会的同学把教室早挤满了,被拥在后面的同学没法子只好站在凳子桌子上听讲,桌子还踏断了好多呢!到后来窗台上站满了人,窗外也挤满了人。会开到一半时,天公不作美,还下了很大一阵雨。窗外的同学虽然淋湿了,却还是照样的站在那里听,还惟恐这“位置”被人抢去呢。这真是一次热烈的晚会。 记得那天出席的教授有张奚若,周炳琳,闻一多,吴晗,雷海宗,沈有鼎等。第一位讲话的好像就是五四当时的领袖之一周炳琳先生,周先生有声有色的为我们报告当时的史实,他说明当时北大学生怎样开起会来,怎样出去请愿,又怎样去打了人,自己却被捕。学生被捕之后,蔡元培先生怎样处置,当时陈独秀先生又怎样说,他说五四运动有三个代表人物:第一是陈独秀,他办《新青年》鼓吹不遗余力。第二是蔡元培,他办北京大学,开中国近代大学自由风气之始,并竭力保护新文化的发展。第三是胡适,他提倡白话文学,主张重新估价中国文化。这三个人对于中国新文化的启蒙,厥功甚伟。接着周先生的是闻一多先生,他起来讲他参加五四运动的经过,说他当时在清华念书,五四运动起来的时候曾经抄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去贴在饭厅墙上。他是清华代表之一,不过担任的是文书工作,只留在校内,没有出去参加过。接着起来的是张奚若教授,张先生说他很抱歉没有参加到五四,因为那时他在国外。不过张先生却随即很精辟的为我们分析了五四运动的价值,张先生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说:辛亥革命所完成的工作只是表面的,如推翻皇帝,改换官吏制度名称,但实际上社会中许多思想习惯都未曾能加以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是一个不彻底的未完成的革命。但是五四运动就不同了,这是一个社会的革命。五四之后,我们的文化思想习惯才革新起来。所以张先生结论指出,五四运动的价值远在辛亥革命之上。吴晗先生继之起来分析比较五四时代与今天的情形,他指出五四运动是为的要打破一个牢笼,打破一重束缚,那重束缚是打破了。然而在今天我们又面对着一重新的牢笼与束缚。随即吴先生具体说明了我们在今天所受的思想与文化上的束缚,社会经济制度上的束缚,他认为今天的青年有责任要破这种束缚。闻一多先生再站起来补充说,他现在是在中文系教书,是以弄老古董的为目的,乃是为了要内应外合做“打倒孔家店”的工作,他以内行人的资格来指出:孔家店里的货色都是骗人的,都是要你做奴隶而又要你不知道反抗的。 各位先生的讲话时时博得听众热烈的掌声,说者与听者的情绪完全是共鸣的。所以在教授说话之后,许多同学纷纷发言,除了继续说明五四的价值之外,又都以为当前青年学生太消沉,太颓唐了,而一致要求行动起来。当时还有人提议要把我们的意思通电全国学生;要求以行动来担负起青年学生的任务来纪念五四;要求政府恢复五四为青年节……历史学会的负责人起来声明这是学术性的晚会,不便作这些举动,只能将这意思转给学生自治会。……那晚散会时候,已经十二点多了。 第二天是五四,联大照例放一天假。一早墙上就挂满了壁报,许多在以后的民主运动中起相当作用的都是在那一天出刊的。例如《联大半月刊》,《热风》,《文艺》,《耕耘》,《潮汐》,《生活》,《新生代》,《文摘》,《社会》,《民主》等。那一天真可以说是联大学生精神复兴的一天,每一个都那样精神勃勃的,仿佛他们在那时已经看出:在今后两年之内,他们要负担起重大的责任;也仿佛他们已经看到:从今天起,他们不必再沉溺于苦闷与消沉之中了。 在五四纪念会上,周炳琳教授除了再度报告五四经过外,还特别提出昨天晚会的事情来讲,他说青年人在这个时候要求行动担负起救国的责任是很好的现象,但是作为中年人,周先生认为是自己这辈人没有能好好的做,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所以他要求青年人暂时不要行动,让中年人来担当起他们的责任。 晚间,悠悠体育会在昆北举行营火会,文艺壁报社在南区十号教室开文艺晚会,讲演总题为“五四运动与新文艺运动”。分七小题: 一,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影响(李广田先生) 二,五四前后新旧文学的辩争(罗常培先生) 三,新文艺中诗歌的收获(冯至先生) 四,新文艺中散文的收获(朱自清先生) 五,新文艺中小说的收获(沈从文先生) 六,新文艺与文学遗产(闻一多先生) 七,新文艺的前途(杨振声先生) 后来因为听众特多,南十容不下,临时宣布改在图书馆举行,但没有把前面的座位留给在南十等了很久的同学,因此南十的人不愿过去,僵持了很久,后经闻一多先生调解总算解决了。但是南十的人跑到图书馆,正值门口拥挤着几十个人在叫嚣捣乱,还有人夹杂在内向里投掷石子泥块,显然是有组织的破坏。又利用了群众的盲目冲动,结果使演讲流产。但是文艺社的人决心重开。终于在五月八日晚上,在罗常培,闻一多两先生主持下,终由中文学会主办,在图书馆前草坪举行,除保有原来的题目外,另请孙毓棠先生讲“戏剧的收获”,卞之琳先生讲“新文学与西洋文学”,闻家驷先生讲“新文学与法国文学”。到会的人特别多,这多半是因为这会虽然受了挫折,但主事者仍坚持下去的缘故。 P26-30 序言 抗战几年来,联大在学术工作上,在民主运动中,总算尽了它的一部份力量。 联大能有今天的表现,也并不是偶然的事。 首先,我们得承认:青年总应该算是社会各阶层中最富于正义感,最热情,最纯洁,生活力最充沛的一部份中坚。只要他们看清了事实,他们总是“见义勇为”,见不义敢于反抗。 抗战初起,全民族都感到兴奋。全国的学生,尤其是大学同学,紧接着“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高潮,大部份参加了抗日的阵营。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时,已有一部份同学留在北方游击区与敌人周旋。 联大的前身——长沙临大时代,正是抗战中最热烈的武汉时期。那时学校里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同学们要求学校实施战时教育,他们觉得这种平时的教育已经不太适合战时的需要,学生应该随时准备以身报国,一旦国家危急,总不能还抱着庄子楚辞或是莎士比亚上前线。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他们爱自己的国家,他们要保卫自己的国家。他们并不像某些人专门让别人多“反省”,他们不仅仅求诸政府,求诸社会,而且实实在在的“求诸己”。然而因为政府没有坚定的抗战政策,同时缺乏灵活的机构,同学们的要求落空了。这件事不成功,后来又有一次“从军运动”。有一部分同学知道实施战时教育决无可能,而自己又决不甘心“隔岸观火”,仅止于呐喊而已,于是只有忍痛抛开了经典,毅然加入实际的斗争。在临大结束的时候,同学还有两千多人,然而到了昆明,联大正式开学,就只有六百多同学了。这大部分同学到那里去了?有的上了前线,有的到了陕北,有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推动救亡工作。 留在学校里的,对于自己的本位工作并没有半点松懈。第一,大家看见国内各党派有了空前的合作,上下一心,合力抗战,穷乡僻壤,都知道要打日本。大家对于抗战是没有什么可以焦虑的。第二,那时通货膨胀还没有影响到物价,囤积居奇买空卖空这一套把戏,都还没有猖獗到后来的地步。所以同学们在心理上生活上都没有受到威胁,学习的情绪当然可以维持。 到昆明以后,一部份同学经过了三千五百里的徒步集体旅行,同时,“一二·九”给予青年们各方面的解放,也带到了昆明。所以那时同学们的生活是热烈,痛快而鲜明的。讲演会,讨论会,戏剧,歌咏,壁报,集体旅行,集体学习都蓬勃一时,就是男女同学两性间的关系,也是正常而明朗,大家都是朋友,开诚布公,用不着鬼鬼祟祟。 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二十九年春天。 皖南事变在抗战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大事。这时,政府封闭了除开重庆以外所有各地的新华报馆和生活书店,公开大批逮捕所谓“奸党份子”以及他们认为有嫌疑的人士。看一本大众哲学之类的书籍就可能受到盘查,学校里稍稍前进的活动都被认为“危险”而遭受监视。于是从这时起,联大沉默了,壁报没有了,讨论会没有了,一切团体活动都没有了。同学们见面不敢说一句真话,大家敷敷衍衍,彼此都存着戒心。学校像死一般的沉寂。 在沉默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的活力曾一时转到书本里面,图书馆抢书抢座位的风气盛行一时。排队预约常常到四五十米之长。然而情绪上的沉郁,和已经压在同学们肩头上的生活负担,不是死读书所能解决的。而当时,能认清当前大局不甘心沉沦于现实环境的同学,大部均已离去。留在学校里的一小部份自然无能为力。大家似乎还摸不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大东西把自己死死的压住,想来想去,基本问题总得不到解答。于是生活力找不到正当的出路:赌博、不正当的恋爱当然跟踪而来。生活上的负担,不能不寻求投机危险以牟利的途径来解决,跑仰光当然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当时,也有人看出这现象确是问题,首先,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黄子坚先生指出这种现象不应当存在,应该改正,然而不知道是他不能指出,抑或是不敢指出发生这现象的原因,他只贡献了一个解决方案:钻到书本里去。找不出问题的症结,当然就不能解决问题。黄先生的建议,在同学们就只好“不予受理”了。社会上似乎也因此引起了一些小论战,记得那时王芸生先生就有一篇颇为有名的“为青年人忧,为国家惧”。文中还叙述了青年们“一肚皮公仇私仇,满腔儿国忧家忧”。他何尝没有看出问题,然而他不敢正面地提出,仅仅是一方面让青年们“反求诸己”,一方面轻轻带出:这是国民党争取领导空前的好时机。可惜的是国民党政府诸公对于王先生的话竟充耳不闻。要青年们“求诸己”当然还是求不出底细来。 同学们也未始不注意这问题。有心人知道环境局势的恶劣,只敢在现实的边缘下一点尝试的功夫。在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学校里就有过交友与恋爱,婚姻问题,青年的苦闷等等座谈会。大家已经接触到现实问题,讨论到政治经济对于生活的影响,然而不敢走得更深,问题只有让它搁置在那里。 问题没有解决,心上的疙瘩没有去掉。同学们的生活自然不会明朗,依然是踌躇,游移,傍徨和窒息。钻在书堆里还能支持那股劲的越来越少,整天在茶馆里闲聊玩桥牌的已经算是比较“高级”;更可怕的是文林街,文化巷一带竟有联大同学聚赌:“雀戏”还嫌不大刺激,Show hand倒更新颖而刺激——这是党老爷们的赐予。 这时国家由专制独裁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的危机,一天天的严重。说政治,则因人设事,无官不贪,机构重叠,丝毫无效率可言。说经济,则通货膨胀,物价跳涨,官僚资本泛滥横行,工商业凋敝,因而人民生活日渐低落,社会道德无法维持。说教育,则因党化教育所引起的后果,内容逐渐枯窳;物价跳涨的结果,师生生活异常不安,教授教员终日忙于兼差和烧柴煮饭,学生也都四出钻营,总希望能有一个糊口的工作,这样,谁还能有心于学术?社会上因为言论,出版等等自由的剥夺,民气表现异常消沉。受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更形成“一面是荒淫与无耻,一面是严肃的工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合理现象。其他更如军事,兵役,暴政等等腐败的情形,都呈现在青年们的眼前。他们之间谁能不感觉愤恨,谁又忍心让这种情形再继续下去。 看见了不合理的现象,年青人是忍不住不喊的。就两次倒孔事件来说,只是一个前奏。同学批评政府,并不如当政诸公所想像的完全是“恶意攻击”,他们只是想说出病根,让政府自己来改善,是对政府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同时,只要有机会,他们总是希望能为国家尽点力;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总还对自己的政府寄予一份信心。关于前者,从三十三年春天联大征调译员和是年底同学从军的情形来看,两次的人数与全校人数的比率在全国各学校中都是最高的,而从同学平时的布告言论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爱国的热情,溢于言表。谁又能说联大同学的行动是“过于偏激”;谁又能说联大同学的行动都是受了“表面的宣传”的影响;谁又敢说我们老是和政府作对,“别有居心”?他们没有听见联大从军同学回到学校时声泪俱下的控诉,他们不想想“党团”诸公是用了如何样的手段在对付他们友善的主人——全国的民众,是用了如何样的手段在对付有血性的青年,也从不想想这些手段产生了如何样的后果,这些后果对于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又起了如何样的作用。关于后者,当联大同学在昆明听到美国兵源源到中国来同我们并肩作战,史迪威将军将要整编中国的军队,缅甸打了胜战,中印公路通车,政府局部改组——等等消息的时候,他们是一次又一次的兴奋,然而接着而来的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们知道炮弹壳里可以带口红,“卡滨”枪可以用来做武装“走私”运毒的工具。中原,湘桂一退可以几省,每次政府改组又总是那样换汤不换药的姿态,……这些事又是谁干出来的?这又是谁在给他们失望?这又是谁在损毁自己的信誉? 于是联大同学不再沉默,不再傍徨,他们站起来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喊出了自己的声音,他们要自由,他们要生活,他们更要全国的人民都走上和平,安定,繁荣的大道。看看三十三年和三十四年的五四,同学们悲壮热烈的情绪:他们游行,他们歌唱,他们怒吼。全国各地谁又不为这种英勇的行动所震动,谁又不向他们寄予同情的热情。 同时,他们也没有放弃本位的工作,上课和其他的习作还是在学校严格的规律下照常的进行着。他们知道这些东西在一个和平安定繁荣的社会里还是需要的。 然而无论如何喊,你听不见有半声回响。敌人终于在别人的原子弹和进攻下屈服了。我们呢,跟着胜利而来的却是内战和劫搜。这是同学们绝对忍受不住的,他们绝不肯让胜利的果实,如此的就被反动派污损掉。伟大的“一二·一”运动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在“一二·一”运动中,不仅是同学中很多觉醒了,昆明的一部份军民,也因此而认清了我们国家的处境。 “一二·一”在同学生活上起了变化,热烈,活泼的气氛又重复渗进昆明每一个学校。大家为了工作,不再分彼此,小圈子打开了。男女之间的隔膜打开了,其他各种隔膜也都打开了。 “一二·一”丰富的内容,我们在此地无法介绍。简略地说,经过了“一二·一”,同学们变得更坚强。一方面他们知道如何团结自己,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更体验出民主作风的重要,和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包打天下一切要不得的习气,对于工作阻碍的严重性。一方面他们更看清了反动派狰狞的面目,和他们不可轻估的反动势力,然而他们知道这是反动派维护自己利益垂死的挣扎,只要人民的队伍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增强了。胜利终于是我们的。 今天,“一二·一”虽然已经过去,联大已经结束。然而联大同学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在目的未达到之前,我们争民主的工作是不会有结束的。 后记 本年五四,联大举行结业典礼,《除夕副刊》为了总结几年来联大各方面的活动,在学校里出刊了几版“联大生活特刊”。当时,这壁报曾拥有最多数的读者。随后,我们又接到北方同学的来信说:亟欲知道我们这边几年来的情形,于是,我们就决定扩大征稿,预备到北方时,把我们的详细情形介绍给他们。后来很多同学都以为:这一部份材料,或者可以稍稍表现一下抗战以来的大学教育,不仅北方的同学渴望知道,就是整个收复区以及其他后方都市的同学和社会人士也想知道。于是我们就决定把它编印成册。 现在,《联大八年》终于付印就绪。我们挥一挥汗珠,喘出一口气,心里感觉到无限的轻松,虽然两个月来备尝辛苦,但有了它的印出,我们的辛苦总算没有落空。 《联大八年》的编辑与学校无关,因此经费全靠我们四方挪借集凑。同情我们的,往往只能止于同情,颇有“莫能助”的苦衷。不同情我们的,更对本书的出版,不感兴趣,我们也不愿“麻烦”他们。七月八月,联大的校友同学一批又一批的走了,我们的活动范围也就跟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缩减,到t+天,最后一批联大同学早已离昆,我们的天地也就小得可怜。这中间还经过两次暗杀事件,对于我们的工作也不无影响。每次走进印刷厂,上至经理,下至工友,都异口同声地向我们催工资,甚至还等着我们的钱买米买柴;走进机器房,一点声响都没有,原因是我们的纸还不曾抬去,但是我们仍得面对现实,天天往那里跑,至少你得鼓励他们,给他们希望。 当初我们根本没有考虑分册印出,以后情形越来越窘,就不得不分全书为三册。这样,就可以拿一本卖得的钱,作第二本的印刷费;第二本卖出后,再印第三本。结果还是未能如愿。终不得已,乃删掉第三册的后一部份《联大精神》,而拼其前一部份《联大教授》入第二册,这样我们可以省去全部费用的三分之一。 因为在五四以后才筹备,以致我们的编辑工作也遭遇到很多困难。首先稿件不能任意选择,因为有些材料已经不容易找到。其次,即便是因简就陋,有些还是只能付之阙如,如像联大大事纪,我们询问过好些地方,都不能找到,加以印刷条件的限制,如像联大校歌及地图则根本无法印入。这些都成为不可弥补的缺陷了。 本书编辑和印刷的丑陋及纸张的恶劣,使我们觉得深深的对不起读者及为本书写稿的朋友们。 最后,我们谨在此衷心感谢友人们给予我们各方面的援助。 书评(媒体评论) 你想知道联大精神吗?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的大学,一进去有一个月的新生训练,灌输你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 ——心田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冯友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