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的教育(原版插图)(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意大利)埃·德·阿米琪斯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从一个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小学生视角,写他在一学年里的故事。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同学、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读者读完每则日记,激荡于胸怀的感情波澜必定久久难以平息。

内容推荐

有一个小男孩,他叫恩利科。在他的身边,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小故事,他把它们都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个日记本里,还有父母写给他的劝诫启发性的文字、老师在课堂上读到的精彩的“每月故事”……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他的日记本,一起去体验热爱学习、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敬师长、体贴父母等美好的精神吧!

本书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和鲜明、精美的插画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没有空洞的说教,然而那真诚、友爱、坚强、善良、高尚的真情却肯定会像一股股清泉流进孩子们的心田里,净化着孩子们的灵魂,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目录

十月

开学的第一天/17

我们的老师/19

不幸事件/20

卡拉布里亚的孩子/22

我的同窗好友/24

宽宏大量的品德/26

我的二年级女老师/28

在阁楼上/30

学校/32

帕多瓦的爱国少年(每月故事)/33

十一月

清扫烟筒的孩子/38

万灵节/40

我的朋友卡罗纳/41

烧炭工和绅士/43

我弟弟的女老师/45

我的母亲/47

我的同学科列帝/49

校长/53

士兵/55

纳利的保护人/57

班级第一名/59

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60

穷人/66

十二月

小商人/69

虚荣心/71

头场雪/73

小泥瓦匠/75

雪球/77

女老师/79

受伤者的家/80

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每月故事)/82

意志/90

感恩/92

一月

代课老师/94

斯达尔迪的藏书室/96

铁匠的儿子/97

欢聚一堂/100

维托利奥·埃马努埃勒国王的葬礼/102

弗朗蒂被赶出校门/104

撒丁岛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106

爱国/115

嫉妒/116

弗朗蒂的母亲/118

希望/120

二月

隆重的颁奖仪式/122

决心/124

玩具火车/126

盛气凌人/128

工伤/130

囚犯/132

爸爸的看护人(每月故事)/136

工场/146

小丑角/148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152

盲童/154

生病的老师/161

马路文明/163

三月

夜校/165

打架/167

孩子们的家长/169

七十八号犯人/171

夭折的孩子/173

三月十四日前一天/175

发奖/177

吵架/182

我的姐姐/184

血洒罗马涅(每月故事)/186

重病中的小泥瓦匠/194

加沃尔伯爵/197

四月

春天/200

温伯尔托国王/202

幼儿园/207

体操课/211

我父亲的老师/214

大病初愈/224

爱工人朋友/225

卡罗纳的母亲/227

朱塞佩·玛志尼/229

公民英勇行为(每月故事)/231

五月

患佝偻病的孩子/237

牺牲/239

火灾/241

寻母记: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每月故事)/245

夏天/278

诗/280

聋哑女/282

六月

加里波第/292

军队/294

意大利/296

三十二度/297

我的父亲/299

到乡下远足/301

夜校毕业生的授奖式/304

女教师之死/307

感谢/309

客船失事(每月故事)/311

七月

母亲的最后嘱咐/319

考试/320

口试/322

告别/325

试读章节

开学的第一天

十七日,星期一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三个月的乡下假期梦幻般地过去了。今天早晨,当我母亲送我到巴列迪学校去注册上四年级时,我很不情愿去,总是想着乡间的事情。每条街上都是来来往往的学生。父母们都拥挤在两个文具店里给孩子买书包和作业本。学校门前,早就挤满了人。工友和民警拼命疏导着围得水泄不通的人群。到了校门口,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哟,原来是我三年级时的老师。这位满头红色鬈发、性情一向爽快的老师对我说:

“恩利科,我们以后永远分别了,是吗?”

这本是我早知道的事,然而,他的话还是使我难过了一会儿。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学校。贵夫人、先生、普通女人、工人、军官、祖母、女佣都一手领着孩子,一手拿着升级通知书在传达室和楼道里等着,喧哗声此起彼伏,像戏院里一样热闹。今天我重新见到那间连接着七个班级的一楼大接待厅,心里充满着喜悦。三年以来,我几乎每天都经过这里。

大厅里早已人山人海,女教师来来往往,忙个不停。我的二年级女老师在教室门口见到我,跟我打招呼说:

“恩利科,今年你要到楼上去上课,今后我再也见不到你从这里经过了。”说完,她很难过地望着我。

女人们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找到座位而焦急不安,围着校长问个不停。我觉得校长比去年多了些白发,同学们的个子比以前高了,身体更健壮了。一楼的教室早已分好了班,一年级的学生倔犟得像一头头驴子,怎么也不肯进教室,家长们必须把他们强拉进去,但转眼之间,一些学生又跑了出来;有的看到家长走了,便忍不住哇哇地哭起来,家长们又得返回来哄他们,或者干脆把他们领回家,弄得老师们也毫无办法。

我弟弟分在女教师德尔卡迪的班里,我分在二楼帕尔博尼老师的班里。十点钟,大家都进入教室。我们班一共有五十四个人,其中十五六个是我三年级的同学,一直得头等奖的德罗西也在我们班。我觉得学校是一块狭窄的天地,憋得难以忍受。因此,我十分向往度假时在山林自由自在玩耍的情景。我还时时想起三年级的老师。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跟我们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他身材瘦小,如同我们的同窗好友。从此以后,我再也看不到他和他的红色鬈发了。想到这里,我感到实在惋惜。我现在的老师个子高高的,没有胡子,长长的黑发上添了丝丝灰白,额头上有一道笔直的皱纹,他说话的声音很大很大,一直目不转睛地、一个个地上下打量着我们,好像非得要摸透我们心中所有的秘密才罢休似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心里想:“今天才是第一天,还有九个月呢。多少作业呀,多少考试呀,多少劳累呀。”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去找正在校门口等我的母亲,跑过去吻她的双手。她对我说:

“恩利科,好好用功啊,我们将一起学习。”我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但从此以后,我再也见不到我的那位平易近人、笑容满面的三年级老师了,想到这里,我感到“学校”这个词不像以前那样美好了。

我们的老师

十八日,星期二

今天上午上完课,我开始喜欢我们的新老师了。我们走进教室时,新老师已坐在讲台的座位上。他去年教过的一些学生不时地来向他问好。他们来来往往,从教室门口伸进脑袋来,跟他打招呼:

“您好,老师先生!”“您好,帕尔博尼先生!”有的同学走进教室,先是摸摸他的手,然后又匆忙地走出去。可见,大家都爱戴他,都愿意跟他在一起。他回答学生们:“大家好!”他跟学生握手时。眼睛并不看他们。学生们跟他打招呼,他表情严肃认真,额头那一道笔直的皱纹显而易见。他的脸转向窗户,眼睛直望着对面的屋顶,好像跟学生打招呼是件不愉快的事情。他一个个打量了我们一番,就叫我们做听写练习。他边念边从讲台上走下来,在课桌之间踱来踱去。老师看到一个学生的脸上长着红疱疹,就停止默写,两手托着他的脑袋细心查看,然后问他怎么不舒服,是什么病,还用手摸摸他的前额看有没有发烧。这时候,老师身后的一个学生突如其来地跳到课桌上,扮起鬼脸来,老师突然转过身去,他便赶紧跳下课桌,一屁股重新坐到座位上,害怕得不言不语,低头等候老师的处罚。老师抚摸着他的脑袋说:“以后再不能这样了!”别的话什么也没说。老师回到讲台上,继续给我们做听写练习。做完听写,他默默地扫视了我们片刻,用他那高大而洪亮的声音,慢条斯理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我们将在一起生活一年。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一年。你们要好好用功,做到品学兼优,我已没有家庭了,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我母亲去年去世,只有我一个人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们,我再没有别的亲人。再也没有别人对我钟爱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思念的了。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真心实意地爱你们,也希望得到你们的爱。我不想处罚任何人,请你们向我表明你们的颗颗真心。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大家庭,你们就是我的慰藉和骄傲。我不要你们做口头上的许诺,事实上,在你们的灵魂深处,我深信你们已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我要谢谢你们了。”这时候,工友来通知说放学的时间到了,我们都一声不响地离开座位。那个站到课桌上的孩子走到老师跟前,用颤抖的声音说:

“老师先生,请原谅我吧。”

老师亲吻了一下他的前额说:

“回去吧,我的孩子。”

P17-20

序言

这部书是特地奉献给九岁到十三岁的小学生的。该书的题目可以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是由意大利某市立小学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写的。我说是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写的并不意味着是直接出于他的手笔,依此而出版成书的。他日积月累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呀写呀,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想。到了年底,他爸爸在他的本子上加了批注,但力图保持原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孩子的语言风格。四年以后,他已升人高中。这时候,他重温自己的手稿,回忆起人和事更有了新鲜感,于是,又在手稿中加进了新的内容。亲爱的孩子们,请你们今天读一读这部书,希望能喜欢它,并从中获得教益。

书评(媒体评论)

意大利有史以来图书销量排行第一的青少年读物,当年出版两个月内便再版40余次。

作者埃·德·阿米琪斯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

意大利政府文化奖获得者——王于卿教授,历时十二年,经八次修订,直接由意大利古文翻译而成。

朱光潜、丰子恺、茅盾、复衍等知名学者曾将此书作为当时立达学园学生们的重点读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