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需要珍视,经典需要回归。作为享有盛誉、流传久远的古代中医圣典,《黄帝内经》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一直传承至今。两千多年来,它被认为是东方传统医学的源头,系统地总结了古代中医全方面的经验和智慧,阐明了人体生命和宇宙生命相应的规律,以阴阳调和、四时顺养等养生理论,对中国人的健康养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解黄帝内经全集》分为《素问》、《灵枢》两卷,共162篇,其中《素问》侧重于用理论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灵枢》则更侧重于实践与应用。全书采用通俗、流畅的白话全译形式,并配有详细的插图图解,让您在轻松阅读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并掌握中医养生理论的精髓。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62篇,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医书,已传承了两千多年,被历代医学家视为“医家之宗”。书中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古人对人体机能运行规律的认识,是我国传统中医与养生术的根本经典。至今已经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行销全球。
养生专家们无一例外地对《黄帝内经》推崇备至,因为这本书是一切中式养生方法的本源,书中首次提出健康靠“养”不靠“治”的思想,通过“保养”和“补养”的方法实现长寿的目的。即根据环境的变化,通过饮食、按摩、针灸、拔罐、刮痧等方法,激活人体内的天然药库,自发地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不吃药、不开刀,轻松治病、保持健康。
《图解黄帝内经全集》以通行的《黄帝内经》古本为基础,全文翻译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并配有详细的插图图解,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了这本中医养生的经典巨著,让并非医学专业的你也能够轻松读懂这本传世名著,从中了解到中医平衡调适的养生之道,懂得如何更加健康地生活。
序言:回归中国传统养生之道
图解黄帝内经全集·上部 素问
1.上古天真论篇一:长寿从养生开始
2.四气调神大论篇二:养生应因时而异
3.生气通天论篇三:阴阳平衡寿命长
4.金匮真言论篇四:疾病背后的真相
5.阴阳应象大论篇五:阴阳与人体健康
6.阴阳离合论篇六:中医养生的核心
7.阴阳别论篇七:脉象也有阴阳
8.灵兰秘典论篇八:脏腑的运行原理
9.六节脏象论篇九:气候也能致病
10.五脏生成篇十:五脏病症的诊断
11.五脏别论篇十一:不容忽视的五脏六腑
12.异法方宜论篇十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13.移精变气论篇十三:色脉诊察法
14.汤液醪醴论篇十四:病不同疗法亦不同
15.玉版论要篇十五:两本古书的诊察方法
16.诊要经终论篇十六:针刺治病法
17.脉要精微论篇十七:中医四诊法
18.平人气象论篇十八:健康人的身体状况
19.玉机真脏论篇十九:四季脉象引起的五脏疾病
20.三部九候论篇二十:三部九候断疾病
21.经脉别论篇二十一:疾病的形成及治疗
22.脏气法时论篇二十二:五脏的保务
23.宣明五气篇二十三: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24.血气形志篇二十四:郁闷的根源所在
25.宝命全形论篇二十五:顺应四时规律是养生的根本原则
26.八正神明论篇二十六:针刺也要有规律
27.离合真邪论篇二十七:环境也影响经脉气血
28.通评虚实论篇二十八:要分清疾病的虚实
29.太阴阳明论篇二十九:太阴经和阳明经的关系
30.阳明脉解篇三十:阳明经的病变
31.热论篇三十一:热性疾病的传变与治疗
32.刺热篇三十二:针刺可以治热病
33.评热病论篇三十三:热病的变症与治疗
34.逆调论篇三十四:注意调理保养不生病
35.疟论篇三十五:疟疾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36.刺疟篇三十六:用针刺法治疟疾
37.气厥论篇三十七:如何治疗五脏的寒邪和热邪
38.咳论篇三十八:咳嗽的中医原理
39.举痛论篇三十九:各种疼痛的病因
40.腹中论篇四十:腹内的多种疾病
41.刺腰痛论篇四十一:各种腰痛的针刺方法
42.风论篇四十二:风邪侵入人体引发的疾病
43.痹论篇四十三:剖析痹证
44.痿论篇四十四:剖析痿证
45.厥论篇四十五:剖析厥证
46.病能论篇四十六: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47.奇病论篇四十七:奇病怪病的治疗
48.大奇论篇四十八:特别少见的奇病怪病的治疗
49.脉解篇四十九:不同经脉的病变情况
50.刺要论篇五十:针刺的规律和法则
51.刺齐论篇五十一:针刺的讲究
52.刺禁论篇五十二:不是所有部位都适合针刺
53.刺志论篇五十三:针刺的补泻手法
54.针解论篇五十四:针刺的补与泻
55.长刺节论篇五十五:各种疾病的针刺准则
56.皮部论篇五十六:皮肤内的经脉分布
57.经络论篇五十七:看经胳的颜色断病.
58.气穴论篇五十八:三百六十五穴在人体分布情况
59.气府论篇五十九:个别经络的个别穴位
60.骨空论篇六十:骨骼部位孔窍的论治
61.水热穴论篇六十一:治水肿病和热性病的穴位
62.调经论篇六十二:经脉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63.缪刺论篇六十三:经络病变的缪刺方法
64.四时刺逆从论篇六十四:六经病证与四时针法
65.标本病传论篇六十五:疾病的标本与针刺
66.天元纪大论篇六十六:五运六气话养生
67.五运行大论篇六十七:五运六气对人的影响
68.六微旨大论篇六十八:天地之气与身体健康
69.气交变大论篇六十九:五运适中才健康
70.五常政大论篇七十:引发疾病的多方面原因
71.六元正纪大论篇七十一:六十年,是道坎
72.刺法论篇七十二(亡佚)
73.本病论篇七十三(亡佚)
74.至真要大论篇七十四:人体与天地变化
75.著至教论篇七十五:学医之道
76.示从容论篇七十六:从容治病是良医
77.疏五过论篇七十七:面面俱到治病最合理
78.征四失论篇七十八:医生诊治最易犯四种错误
79.阴阳类论篇七十九:阴阳与医病的关系
80.方盛衰论篇八十:梦境所反映的盏衰
81.解精微论篇八十一:为什么会迎风流泪
图解黄帝内经全集·下部 灵柩
1.九针十二原篇一:针刺的一般规律
2.本输篇二:人体的重要腧穴
3.小针解篇三:针刺的艺术
4.邪气脏腑病形篇四:邪气对脏腑的侵袭
5.根结篇五:经脉的根结部位
6.寿天刚柔篇六:人体素质与寿命长短
7.官针篇七:九种重要的剌法
8.本神篇八:“神”是针灸与中医诊断的基础
9.终始篇九:两处脉象的诊察
10.经脉篇十:人体的主要经脉
11.经别篇十一:十二支脉的循行
12.经水篇十二:经脉与河流
13.经筋篇十三:经筋的路线
14.骨度篇十四:骨骼的长度
15.五十营篇十五:营气的概况
16.营气篇十六:营气的运行规律
17.脉度篇十七:经脉的长度
18.营卫生会篇十八:营卫与气血
19.四时气篇十九:四季与针灸
20.五邪篇二十:邪气对五脏的侵犯
21.寒热病篇二十一:寒热病的治疗
22.癫狂篇二十二:癫狂病的治疗
23.热病篇二十三:热病的治疗
24.厥病篇二十四:逆乱引发的疼痛
25.病本篇二十五:标与本的选择
26.杂病篇二十六:杂病的治疗
27.周痹篇二十七:气滞血淤导致的疾病
28.口问篇二十八:生活小病的治疗
29.师传篇二十九:问诊的技巧
30.决气篇三十:六气的功能
31.肠胃篇三十一:消化道的介绍
32.平人绝谷篇三十二:肠胃的功能
33.海论篇三十三:人体中的四海
34.五乱篇三十四:五乱的治疗
35.胀论篇三十五:胀病的治疗
36.五癃津液别篇三十六:津液的病理变化
37.五阅五使篇三十七:五官与五脏的关系
38.逆顺肥瘦篇三十八:胖瘦对针刺的影响
39.血络篇三十九:血络的变化
40.阴阳清浊篇四十:清浊之气的介绍
41.阴阳系日月篇四十一:人体的阴阳之分
42.病传篇四十二:疾病的传变
43.淫邪发梦篇四十三:梦境的原因
4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四十四:治疗要顺应四时
45.外揣篇四十五:通过声色判断病变
46.五变篇四十六:五种特殊的病变
47.本脏篇四十七:脏腑的重要性
48.禁服篇四十八:诊脉的技巧
49.五色篇四十九:五官的气色
50.论勇篇五十:勇怯的分别
51.背腧篇五十一:背部的腧穴
52.卫气篇五十二:营气和卫气的运行
53.论痛篇五十三:人对疼痛的忍受力
54.天年篇五十四:影响寿命的因素
55.逆顺篇五十五:经气运行的顺逆
56.五味篇五十六:食物的五味
57.水胀篇五十七:胀病的治疗
58.贼风篇五十八:虚邪贼风的侵袭
59.卫气失常篇五十九:卫气失常的治疗
60.玉版篇六十:痈疽等疾病的治疗
61.五禁篇六十一:针刺的禁忌
62.动输篇六十二:脉搏的介绍
63.五味论篇六十三:五味对人体的影响
64.阴阳二十五人篇六十四:二十五种类型的人
65.五音五味篇六十五:五音与气血的关系
66.百病始生篇六十六:疾病产生的原因
67.行针篇六十七:针刺后的不同反应
68.上膈篇六十八:膈症的治疗
69.失音证篇六十九:失音症的治疗
70.寒热篇七十:淋巴结核的治疗
71.失眠症篇七十一:失眠症的治疗
72.通天阴阳篇七十二:五种类型的人
73.官能篇七十三:针刺之前的准备
74.论疾诊尺篇七十四:尺肤的论断方法
75.刺节真邪篇七十五:五节刺法的介绍
76.卫气行篇七十六:卫气运行的周期
77.九宫八风篇七十七:虚风对人体的影响
78.九针论篇七十八:九针的功能
79.岁露论篇七十九:疟疾的治疗
80.惑论篇八十:眩晕等症的治疗
81.痈疽篇八十一:疮症的病理
上古天真论篇一
长寿从养生开始
本篇通过分析寿命短的主观原因,论述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以及介绍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养生之道,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简介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衷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译文】
古时候的轩辕黄帝,天生就很聪慧。婴孩时开口说话早,少年时对事物的理解比较透彻;长大以后,既敦厚仁德,又懂礼节约束自己;成年之时,由于功德深厚,所以登上了帝王宝座。
长寿者的养生之道
【原文】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译文】
黄帝请教天师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够超过百岁,而他们的行动不显衰老。而现在的人,五十岁左右,动作就迟缓了,呈现衰老的迹象。这是因为时代环境的差异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关系呢?
岐伯回答:上古时期的人,一般都懂得养生之道,能根据天地昼夜阴阳四时的变化来调整、平衡自身的阴阳,并利用静坐、武术和导引等道术来维护身体健康。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累,所以能做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活到人类应该有的寿数,超过百岁才死去。
【原文】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译文】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做水甘露琼浆那样贪饮,以不该做的事当做正常的事,酒醉了还常常肆行房事,纵情色欲,因而耗尽了精气,散失了真元。如今的人不知道保持精力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他们不合时宜地宣泄其精气,贪图一时的快乐,背离了养生真正的乐趣,作息起居也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不到五十岁便衰老了。
上古时期的圣人,教诲人们时常常这样说:“对于四季一切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邪气风寒等反常气候,要注意适时回避;同时保持心神安定清静,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让体内的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而不耗散,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疾病又怎么能够侵袭人体呢?
【原文】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译文】 所以那时的人们精神闲适,无欲求之心,心境安定,没有恐惧,也不为外物所动。虽然劳作,却也没有觉得疲惫,假若人体内真气平和调顺了,人人就都能随其所欲满足自己的愿望了。
无论什么食物都感到好吃,随便穿什么衣服都感到满意。人人随遇而安,互相之间对地位的高下不介意,因而这样的人就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爱好兴趣不能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志;不论是愚笨的人、聪明的人、贤能的人或地位低下的人,都不害怕外部事物来破坏心灵的安定平和,因此符合养生之道。简而言之,上古时代的人们年过百岁而依然年轻,原因在于他们的养生之道比较完备。
女人的生长周期与生育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蛊,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译文】
黄帝接着问:我听说人老了,就不能够再生育子女,这是因为精力耗尽了呢,还是由人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
岐伯回答:按照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以七年为一个发育阶段,女子七岁时,肾脏的精气就开始旺盛,牙齿更换,毛发渐盛。
到了十四岁左右,能促进生殖功能的天癸开始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强盛,月经按时而来,所以能够生育子女。
二十一岁左右,肾气平和,智齿长出,身体发育基本成熟。
到了二十八岁左右,筋骨强健,毛发浓密,身体非常强壮。
到了三十五岁左右,阳明经脉渐渐衰弱,面部开始出现皱纹,头发开始脱落。
到了四十二岁左右,三阳经脉衰老,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四十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再也不能产生雌性激素了,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身体衰老,就不能生育了。
男子的生长周期与生育
【原文】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衷,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译文】
男子以八年为一个发育阶段。男子八岁左右,肾气开始充实,头发长长,牙齿更换。
到了十六岁左右,性生理开始成熟,精气充满,已能排精,于是男女阴阳交合,就能够生育子女了。 到了二十四岁左右,肾气平和,筋骨强健,智齿生长,身体非常强壮。
到了三十二岁左右,筋骨粗壮,肌肉结实。到了四十岁左右,肾气开始衰退,头发脱落了,牙齿松动了。
到了四十八岁左右,身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面色憔悴,头发鬓角斑白。
到了五十六岁左右,肝气衰微,筋脉僵化,导致手脚运动不如以前灵便了,天癸枯竭,精气很少,肾脏衰败,身体精神都感到疲惫。
到了六十四岁左右,牙齿和头发大部分脱落。就人体五行而言,肾脏主水,它承接五脏六腑的精华而贮存起来,只有五脏旺盛,肾脏的精气才能够充满外泄。
后来年老,五脏也衰老了,筋骨没有力量,天癸竭尽,所以头发鬓角都白了,身体沉重,走路也有点失衡,无法生育子女了。
P20-22
很多人都知道中医学又叫“岐黄之术”,不过可能却不知道岐黄二字的来历,其实岐黄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岐伯和黄帝。《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部托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的医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吸收《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在古代天文学、地理学、历算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基础上,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家之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
近来,包括曲黎敏、武国忠、萧言生、中里巴人等多位学者教授极力向读者推荐重读《黄帝内经》,掀起一次又一次阅读《黄帝内经》的热潮。这并不是因为其中记载的医疗技术有多么先进,而是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中国传统养生的唯一根本经典的时候,能够真正体悟到健康长寿靠“养”不靠“治”的本质。
中医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有一天,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敷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这个故事所说的正是《黄帝内经》中“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观点,现在西医所使用的吃药、打针、手术其实是最末等的治疗手段,一时的病虽然治好了,却会留下对身体永久的伤害;而《黄帝内经》中所讲述的是最高明的医道。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调养将大病化小、小病化了,传授的是真正不生病的智慧。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养生方法其核心都在于“保养”和“补养”。保养就是要根据地域、四季、时辰的变化调理自己的行为、饮食、作息,将“精气”贮藏在体内,让这些正气自发地调节身体中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气血通畅自然百病不生。补养则是当外界邪气侵入体内后,通过穴位经络的按摩、针灸、拔罐、刮痧、拉筋拍打等方法,把邪气疾病逼出体外。通过启动人体这个自然的大药库,激活身体强大的自愈力,不吃药、不开刀,轻松治疗好各种疾病。
当我们在翻阅《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把健康彻底说清楚》这些书时,时常被书中独特、精辟的养生智慧所叹服,其实,这些智慧全部出自我们眼前的这本《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81篇。其中《素问》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五行说为主线,《素问》则是以针灸与脏腑学说为核心内容,两者都兼容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决;再现了古人对人体与四季、气候等方面的独特见解。整本书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方面综合描述,从而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阐释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病变及疗法,传授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常识,帮助人们及早发现身体病变的征兆,并及时医治。
作为中国养生的根本源头,这本书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经络、穴位、食疗、保健操这样具体的方法,更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去聆听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如何去与自己的身体进行交流。当你翻开它时,就已经开始了一段对自我身体与心灵的全新认知和呵护之旅。 为了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不仅能够读到原汁原味《黄帝内经》,更能够轻松读懂其中的内容,我们特地编辑了这本《图解黄帝内经全集》。书中收录了《黄帝内经》的全本原文,并请中医专家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校订和翻译,内文一段一译,并加注大量标题注释,方便读者阅读。同时,对照相应内容,我们加入了大量的插图、图解,帮助读者真正读懂、轻松使用。
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祖国中医的博大精深,真正掌握一种实用有效的健康养生方法,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而担心,卸下怕生病的包袱,轻松、健康地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
编者谨识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