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社会诸多方面介绍了不同西方国家在不同美术领域所进行的后现代主义的美术尝试,从波普艺术到女性主义艺术、观念艺术、超级写实主义、新会话、大地艺术……在流派中抽取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让读者领略当代社会最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该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书中大量插图为手绘效果,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是中央美术学院学者写给读者的外国美术史,是一本生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入门读物,普及了美术知识,是艺术爱好者的理想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后现代主义美术(传统与摩登的混血)/震撼的美术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王其钧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社会诸多方面介绍了不同西方国家在不同美术领域所进行的后现代主义的美术尝试,从波普艺术到女性主义艺术、观念艺术、超级写实主义、新会话、大地艺术……在流派中抽取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让读者领略当代社会最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该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书中大量插图为手绘效果,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是中央美术学院学者写给读者的外国美术史,是一本生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入门读物,普及了美术知识,是艺术爱好者的理想读本。 内容推荐 美术史不仅是对历代艺术家及作品的欣赏,而且是对其承载的思想内容的认知与解读。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坚持和执行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方针自然对艺术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社会大众看得“懂”美术史。这套世界美术史的普及类图书书,以明白晓畅的艺术语言,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诸多方面进行了阐释,旨在拓展社会大众对美术史的思维与视野,真正做到艺术属于人民。 本书是“震撼的美术”丛书之《后现代主义美术(传统与摩登的混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分界与无界 第一节 初入后工业化社会 第二节 后现代艺术的成长环境 第二章 美国波普艺术 第一节 重新定义绘画 第二节 流行的艺术与生活 第三章 欧洲的摇摆不定 第一节 波普风格的追随者 第二节 具象的复苏 第三节 激浪派艺术 第四章 新兴观念艺术 第一节 个人行为与社会效应 第二节 叛逆与先知 第五章 艺术的消融与新生 第一节 风格的消融与建筑的新生 第二节 概念与形式间的挣扎 后记 参考书目 选图索引 试读章节 变革时代。生长在战后的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人,已经坠入了丰裕物质的陷阱。他们充分享受来自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虽然基础教育水平提高,但他们的破坏力更强,吸食毒品的人更多,四处流浪不回家的人更多,年轻人甚至将露宿街头作为一种时尚。 高度发达的商业化为这种社会状态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迎合占社会一多半的年轻人的口味,从酒吧、商店到报刊、电影、广告,再到戏剧、歌曲等各个方面以骇人听闻的色情形象作为吸引年轻人注意和招揽生意的法宝。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人们迎来了后现代时期,而在这个人类历史上被称为后现代的时期里所产生的多种艺术和文化现象,也如同那个躁动不安的时代一样,似乎时刻充满了各种令人惊奇的变数。 “后现代”一词最早在1870年时就已经被发明出来,那时是一位英国画家在看完继印象派之后更前卫的一次绘画展览后,对这种新绘画风格的命名。而作为一种对时代风格的准确概括,“后现代”一词被作为对频繁出现新奇艺术现象的总结,并获得艺术和社会的认可,则是20世纪中后期即二战之后的事。而后现代的“后”,是相对20世纪早期,以俄国构成派、德国表现主义等新兴艺术形式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运动而言的。 在对艺术理论的感知和反应最敏感的绘画艺术中,可以看到从凡·高到毕加索,再从毕加索到蒙德里安,这三位现代史上的绘画大师所表现出来的,不断简化和抽象的现代主义风格逐渐形成的过程。而后现代主义则几乎是在现代主义转变为国际主义,并由此成为引领世界的统一风潮的鼎盛期产生的。它出现的理论基础即是对现代主义高度规则和统一风格的批判,追求具体的、象征的、个性的风格,追求多样化和独特性,而不是现代主义提倡的统一化和共通性。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后现代可以是一种界定时间的名词,它特指现代主义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各种艺术风格的发生和发展总是交织在一起,很难绝对地界定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风格在某一历史时间上的交接点,但按照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方法来界定的话,所谓后现代,从时间上说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几乎涉及人类文化各个方面的大范围思想变革。 这场变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萌芽并小幅发展。按照以往的惯例,新艺术的变革仍旧发生在美术界,以绘画和雕塑这两种艺术形式为萌芽。这其中尤其以美国和美国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画风为代表。 美国出现较为明确的此类艺术活动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战争结束之后不久,美国就举办了以抽象表现主义为题的画展。这次画展的参展画家几乎全都是年轻人,而且他们不是美国本土的画家,就是很早已经来到美国,或对抽象主义绘画抱有浓厚的兴趣。在这个年轻的艺术团体中,虽然各个成员的艺术风格不同,作画的手法等方面也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对欧洲传统具象绘画持反叛的共同态度。 同美国一样,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欧洲各国也逐渐出现了不同于战后抽象现代主义艺术的新艺术的萌芽。艺术界的这种反对抽象主义风格垄断性发展的活动,正好与当时西方社会日渐兴起的各种社会运动相同步。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国内民众活动最频繁的时代,反战、反集权、女权、人权、生态环境等各种主题的民众运动一波又一波的发起,因此艺术界反对抽象主义风格垄断状态的发展,也带有了很强的“民主”意味。 此外,从社会发展状态来看。此时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在战后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而年轻人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由绝对理性的科学态度建立起来的后工业化社会。在这个机器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人类似乎对各种事物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但同时,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技术,也通过从汉堡包到摩天大楼、从生产流水线到航天飞机,从大型购物中心、学校到汽车,再到政治等,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类团体内部的关系、改变着人类与孕育他们的自然界的关系,人类似乎已经陷入了自己所营造的这个理性社会之中而不能自拔。 在这种种社会发展状态下,在理性社会所提供的看似优越的环境氛围内,一种反理性的、反规则的感性意识也逐渐在社会大众中产生并日渐强化起来。实际上,西方社会中这种文化上的批判者社会批判意识一直存在,只是受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大多都存在于少数精英阶层之中,而战后随着西方社会普遍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使更多的大众得以加入到对社会的反思运动中来。 与此相对的是,西方社会日趋理性化的社会发展模式,美苏两大极权集团对世界的操纵以及战后美国文化的垄断地位。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当社会以年轻人为主导的自由力量和统治阶层的极权主义都发展到了高潮,国外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的背景下,现代主义的理性与后现代主义感性思想正式交锋了。一直以来统一的、得到大多数社会公众认可的文化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开始受到普遍质疑。而此前的边缘文化和艺术理念,却作为一种个人化的象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文艺界。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受到广泛质疑,而更深层次则是长久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精英文化观与日渐兴起的大众文化观之间的矛盾。更广泛民众对文化和艺术的全面参与,给长久以来总是基于有限阶层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发展的西方文化传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以往的所谓主流文化观、主流艺术观、主流风格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全面的攻击。 这种来自文化上的革命精神很快渗透到各个领域。在生活中,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音乐上出现了摇滚乐大流行和朋克音乐;艺术上出现了偶发艺术、激浪派、波普运动、观念艺术、录像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建筑上出现了蓬皮杜艺术中心。 P7-12 序言 从事与美术有关的职业,在当代社会,尤其在中国,是被许多人看不上眼的。当孩子考大学时,数理化或者文科的功课都不行了,有些家长就想到让孩子去学美术。其实,美术水平的高低在人类社会中始终是一个文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且,美术也是人类文明中较为难以掌握的一种学科。没有一定的美术天赋,再加上后天不具备吃苦好学的精神,是肯定不能成为优秀艺术家的。 从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来看,哪一样东西离得开美术?我们开的汽车,需要优美的造型;我们住的房子,要有舒适的空间;我们吃的食物,要有好的包装;我们穿的衣服,更是要有好的形式。不仅是衣食住行,就连我们天天用的钞票,也需要有人进行图案设计。总之一句话,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美术。 可能也有人会争辩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不过,当你去博物馆的时候,当你去翻阅人类文明史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发现,如果将贸易、金融、语言等人们认为热门、重要的专业和美术相比较,它们在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上都大大落到了美术之后。即便是将来,人们从各种更加丰富的媒体资讯中所看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仍然会是美术。 将美术与其他社会专业这样比较,并不是说社会上的其他行业都不重要,我要强调的只是美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平常人的想象!尽管在每天的新闻联播或主流的媒体中并没有对美术予以特殊推崇,但是回头去看历史,即使是看距现在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视觉资料,对你最为刺激的就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只穿灰色的衣服?这就是美术!美术的表现最直接地反映了整个社会。 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我们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方面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这其中就包括美术专业的整体水平。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经济处于三十年连续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都涌现出过一些本国的著名建筑师以及一些被世界同行所推崇的优秀建筑作品。翻开外国人编写的世界建筑史,除了中国的长城、故宫等古代作品外,当代建筑还是零。不过在今后编写的世界建筑史中,肯定有两个中国建筑作品会被收入。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新楼(设计者为瑞梅·库哈斯Rem Koolhaas)和鸟巢(设计者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m)。但可惜的是这两栋建筑的设计者也都是西方人,尽管媒体在宣传时都尽量回避提及设计者是谁,但是历史是清晰的。 中国的美术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但是现在,我们还是有些落后。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就是我主持编写这套《震撼的美术》的原因。简言之,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的读者普及一般性的美术知识,增强美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运动的介绍与评论应该是中立的、不带有极强的个人观点的。但是历史是由后人来写的,因此要写一本完全忠实于美术史发展过程、不带有任何个人主观偏见的书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我只能说是尽量让自己做到客观公正。 美术发展史又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彼此相依的。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美术史书籍基本都是与社会史脱节的所谓纯美术史图书,即使有的美术史图书涉及到一些社会史的内容,也只是只言片语的提及。但是社会史是美术发展的重要背景,有时还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在编写这套书时,我坚持将美术的发展放到社会政治、经济、商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介绍、分析。这种横向的历史关联互述,也会使读者易于产生阅读兴趣。 此套丛书共十三册,分别介绍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洲、印度、哥特、文艺复兴、法兰西、俄罗斯、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潮流。这些分册所包含的内容,基本概述了外国美术史的最主要发展历程。 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美术水准,包括艺术设计、建筑设计,都会相应地有所提高。而只有美术水平提高了,国民的创新意识才会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附加值。 谭平 于中央美术学院 后记 后现代美术,是由20世纪初出现的所谓现代主义向'-3代成熟的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美术流行趋势。 简言之,如果说现代主义是工业化在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兴起过程中应运而产生的一种美术潮流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工业化在西方主要国家进入高度发达阶段以后而产生的一种美术潮流。现代主义美术在相'-3多的概念与评判标准方面与古典美术背道而驰,而后现代主义美术则在一种戏谑的情况下对现代主义美术的概念与评判标准进行了批判。 现代主义美术基本放弃了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而后现代美术则强调要从传统中去吸收养分。现代主义美术是以大宗的、花费相对较低的、较为单一的艺术产品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小批量的、注重装饰与华丽的、更为丰富的艺术产品来适应不同人们的需求。因此说,后现代主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来说是美术史上的一次进步。 由于后现代主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来说有一种明显的矫枉过正的倾向,在艺术风格的严肃性上受到人们的质疑。其流行时间要短于现代主义美术。 这本书从社会的许多方面来介绍了不同西方国家在不同美术领域所进行的后现代主义的美术尝试。尽管后现代主义现在已经不再流行了,但是我们现在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纯美术作品,甚至于画廊的重新振兴,都受益于后现代主义美术运动。因此了解后现代美术的发展脉络是十分必要的。 王其钧 2009年10月26日 于中央美术学院 书评(媒体评论) 从蒙昧走向文明之后,人类的思维精神总是对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与求答,执着地探究着生存的本义与灵魂的归附,艺术就是在这个求证过程中,以审美方式留下的文明记忆。这里纪录着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信念与意志,抗争与进取,憧憬与渴求,历经岁月的淘洗,超越时空而播布至今。这部美术史以学者的识见,艺术家的禀赋对其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与阐发,史论两重,图文并茂,读者自会从中得到切实的警醒、启迪与激励,以及丛书所标举的心灵上的震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与评论家原《美术研究》主编 杜哲森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是人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史与人类文明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存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作品中,建筑作品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一部建筑史,尤其是以翔实的史料分析和丰富的图片细节来加以呈现的建筑史,是艺术爱好者与文化爱好者不可夺得的收藏。这套《震撼的美术》书籍中有关建筑史的论述部分,结合了历史、文化、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元素,对各个时期及经典类型的建筑案例进行了解析,同时旁征博引,扼要地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建筑师的设计理论与创作观点。窥一斑而知全豹,摆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套书不失为是一套可以涵盖建筑艺术及其理论的优秀读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贵祥 震撼的美术诞生于天才之手,而天才是父母生育的,更是社会养成的。他们在挥洒艺术才华的时候也是在诉说着自己时代的故事——这些呈现故事的画面联缀起来,就是历史的画卷。因此,我们通过鉴赏这套书,走进艺术之林,也能够实在地感到走在它们所属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在感觉愉悦之外也感受着人类历史的厚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高丙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