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弹丸之地的日本却能打造出索尼、松下、丰田等全球行业的翘楚?
为何地大物博的中国却一直停留在“MADE IN CHINA”?
日本企业的“保姆”——商社,才是日本经济的幕后推手!
在被欧美圣经,哈佛经典撞了一下腰后,中国企业家及管理者们从西方式管理中走出来,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才是世界的”,他们转而求助于老祖宗,从儒释道中挖掘成功圭臬。殊不知,他们从头孜孜以求的时候,同属中国文化体的日本已经遥遥领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道无形(日本商业の运作模式)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博君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何弹丸之地的日本却能打造出索尼、松下、丰田等全球行业的翘楚? 为何地大物博的中国却一直停留在“MADE IN CHINA”? 日本企业的“保姆”——商社,才是日本经济的幕后推手! 在被欧美圣经,哈佛经典撞了一下腰后,中国企业家及管理者们从西方式管理中走出来,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才是世界的”,他们转而求助于老祖宗,从儒释道中挖掘成功圭臬。殊不知,他们从头孜孜以求的时候,同属中国文化体的日本已经遥遥领先。 内容推荐 以大局观描述日本商社组织的方方面面! 以详实的数据及案例剖析综合商社的经济运作模式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本书系统全面地解构了日本商社的运作模式,揭秘了日本经济崛起背后的推手力量。对于苦苦追寻西方管理思想、借鉴欧美经营经验却又屡屡受伤的中国企业家及管理者,日本的成功经验无疑是一股清泉,让读者将视线拉回到“近邻”身上,重新审视企业更适合的发展之道。 作者文笔犀利,着眼于本土经济大环境的全面分析,以及日本、中国甚至韩国成功企业的运作手段及案例解读,作者营造出的故事论述氛围,会使读者产生书中必有一些内幕消息的窥探心理。让本书稿可读性大大提高。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企业为什么总是集体性很受伤 都是资源有恃无恐惹的祸? 过度依赖外资,外强实则中干 苟活于全球产业链的最底层 走不出去,形成不了国际气场 互不团结,无法一致对外 第二章 日本真正的“教父”——商社皆是“潜伏大佬” 决定月本经济的六大财团 影响世界经济的九大商社 财团和商社左右日本政治 以贸易为主体,以金融为后盾 实力隐藏,大象无形 资源优势互补,经营相互扶持 经济危机时刻,抱团取暖求生 第三章 不断变化着的“软体动物” “综合”是商社的金字招牌 从拉面到火箭从卫星到鸡蛋“无所不做” 进口贸易、国内贸易和转口贸易活动广泛 独立而强悍的现代物流体系l 依据庞大的信息网络相时而动 商社成功的最大资本是人 第四章 世界级品牌的幕后推手 以培育世界级企业为目标,人股不控股 利润是第二位的,长远合作最重要 帮助品牌企业度过寒冬 从上游到终端渗透整条产业链 做品牌企业最理想的供应商 帮助品牌企业“走出去” 第五章 “利益共同体”的非常扩展术 情报开路,无往不利 “三人四脚型”联合投资 “反客为主”四部曲 用“吸收风险”来创造未来 抢夺资源,掌握话语权 第六章 猛于虎的新“以华制华” 表面处处着想,实则请君人瓮 借船为出海,登岸就翻脸 不断投以诱惑,就是不传真经 安插“耳目”,里应外合 幕后坐庄,联合诈骗 第七章 文化寻根——日本商社隐形的翅膀 日本文化共生共荣思想的极大影响 综合产业链下的家文化 以商兴国的传统和贸易立国的国策 商魂、国宝级杰出商人的榜样力量 中国儒家、道家的“和”文化 中国徽商晋商浙商的影子 第八章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综合性财团? 从中粮发展看中国国企与日本商社的形似神离 从温州财团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劣势 从德隆成败看产业运作的风险隐患 从招商局发展看中国商社模式的短板 中国亟待培育适合综合商社生存的土壤 试读章节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高耗能、高消耗资源性产品转移到中国,相应加大了我国的资源消耗总量。随着大量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 出口以资源为依托的低附加值产品,这种方式其实是在变相贱卖我国宝贵的资源,另外搭售了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每天向世界输送天文数量的产品。这些产品全面消耗着中国的各种资源,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物能源。这些初级产品以接近资源的价格被卖到国外,他们将这些初级产品精加工后加价几倍再卖给我们,我们靠卖资源和苦力赚的一点血汗钱,转一圈后就又回到外国人手里了,我们一无所获,还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牺牲了健康。因此,资源被贱卖乃是中国最大的痛。 如今,中国制造已成为资源消耗类、环境污染类产品和廉价产品的代名词,因为我们并没有调控好中国制造的出路,也没有有效地形成监督体制,现在看似繁荣的中国制造实质上是把中国变为了资源、环境、劳力的奴隶! 这些年国际上有一个定律:中国进口什么,什么涨价,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跌价。世界加工厂的显著特点是拥有大规模的出口制造业。制造业需要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作为基础条件,需要大量的煤炭、电力、石油和便利的交通作为基本保障,特别是产品的原材料,许多都是国内缺乏或必须依赖进口的,如特种钢铁和有色金属。长期以来国际石油市场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在已经被瓜分的石油市场上艰难地寻找立足之地。由于受到西方政治和经济的挤压,寻求合作开发或购买中东石油、俄罗斯石油、东南亚石油、拉美石油的种种努力收效甚微。近年来国际上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就是托中国需求急增之福,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趋向非常敏感,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材料,一般会引发价格抬高。国外学者曾撰文夸张地比喻中国经济为“中国打个喷嚏,世界就会感冒”。撇开正常的供需关系,国际上还有一股势力亦在兴风作浪,污蔑中国浪费了世界的资源,带来了全球的环境问题。反思我们自己,高价购人原材料、低价推销产品,外商拿走92%利润,中国赚极少加工费,大量消耗能源,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差甚远。 我们凭什么去轻视自己的资源呢?资源不是货币,但是未来人们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资源的购买力将远远大于目前以纸币为核心的货币体系所代表的购买力。资源不仅具有货币所具有的功能,还具有货币没有的功能。资源大于货币,支配胜于占有。一个国家拥有的资源越多,这个国家就越主动。 与中国制造大手笔贱卖资源截然相反的是日本一直在极度保护着本国资源。日本通过法律和政策、金融支持,鼓励民众到海外购买资源。为了保障矿产资源稳定供应,日本组织各种团体以经济援助为前导,以各种名义向世界各地派遣事业调查团,收集包括资源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以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的形式,主要通过金属矿业事业团和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等机构,对日本公司开展海外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矿山基本建设提供资助或贷款担保。 2005年,当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优尼科公司拥有美国稀土的第一大矿业——芒廷帕斯稀土矿山)时,美方提出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中海油必须把优尼科公司下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山卖给美国公司。美国何以对稀土矿如此重视?原来,稀土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当今世界最尖端的高技术武器、高科技电子、激光等几乎都离不开稀土。美国芒廷帕斯矿山是美国最重要的稀土资源地,但美国在2001年停止了芒廷帕斯稀土矿的开采(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拥有稀土矿的发达国家也纷纷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的稀土矿,转而从中国进口),一方面保护自己的稀土资源,另一方面,和日本、韩国等国联手压低中国稀土的价格。美国从中国购人的稀土价格竟然低于其在国内开采稀土的成本! 中国的稀缺资源被以令人吃惊的价格贱卖!从1990—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信、超导等材料呈几何级需求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一些稀土企业的代表说,按照目前的价格,稀土企业的利润一般在1%~5%之间。就算最高达到5%左右的利润,卖的也是土的价钱。 外国人拿着印着代表货币的符号换走了我们珍贵的资源,一旦将来我们资源短缺,想再重新买回,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假如人家根本就不卖呢?这已经从经济问题变成国家安全问题了。P3-5 序言 感谢白益民先生对日本商社企业文化的研究,感谢各界专家、学者对企业运营模式的探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才能看的更远。 博君 中国大学经济系使用的教科书几乎清一色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撰写的,中国企业家也多热衷于美式的MBA,极少关注日本和韩国被称为“综合商社”的企业组织。实际上,日本财团注重的团队合作、共度危机、结成命运共同体,这些模式更多地传承了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 最近十年,中国基本上是按照关国的模式,把金融和产业剥离。这样的话很难形成商社。在日本财团体制下,财团里面既有制造业,也有商社和专门做物流的组织,还有金融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商帮”的形态。 按照美国的经济理论,企业都是要向专业化发展,而不能到处投资多元化。实际上,日本的财团是形成多元化的体制,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做不成多元化?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体制目前没有理顺,并不是一个企业什么都做就是多元化。多元化的概念实际上是形成一个商帮,大家在产业链上做不同的事,联系在一起,这是多元化。这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任务,而是一群企业作用的结果。这个启示或许就是亚洲新兴国家是否该用一种不同于美国的模式来创造利润,这种模式有强大的财力支撑,有信息通畅的商社作为先锋,有优秀的制造企业攻城略地。 日本财团注重建立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命运共同体,也就是日本企业文化中“和”的观念,它强调互助、团结、合作、忍让。但中国企业往往“打价格战”,互相拆台,独占山头,恶性竞争。“和”文化基础是源自中国的,像儒家、道家的“和思想”保持了汉家王朝400年的基业。这种文化基础中国一直都有,包括现在的和谐思想也是。做小企业做的是产品,做中型企业做的是市场,做大企业做的是人才,而做超级企业就是大财团,做的是文化和哲学,这是不可否认的。如果一个财团到了海外,你可以有很多情报资源、人脉关系来共享,而现在中国的企业是一家一家杀向海外,成本很高,风险很大。 日本三井财团下的丰田、东芝、索尼、NEc、松下0马自达等通过经验、资源、情报、人力资源共享等都杀进了世界500强,而中国企业间最常见的就是相互挖墙脚,打价格战最后搞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反正一山容不得二虎。 丰田、本田、佳能、松下、东芝、索尼、NEC……这一连串的日本企业,在中国可谓耳熟能详。大部分国人不晓得的是,这些闪亮的名牌背后都有神秘的“大佬”在支持,就像演艺圈里,很多光鲜亮丽的大明星背后都有经纪公司的力挺。日本“星企业”的追捧者就是综合商社。 综合商社不仅是日本大牌企业的幕后推手,而且是日本政治的决定力量。很多人都以为日本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实际上,日本政治由几大财阀操纵着,就连日本首相都对财团低声下气。日本媒体一度很少敢公开写“财阀”这两个字。作为日本财阀核心成员的综合商社其实是日本经济的总参谋部,是日本国家经济战略的制定者,同时也在日本政治、外交和军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政策影响力。日本财团几乎都加入经团联,经团联主席又被日本民间誉为“财界总理”。日本政府对世界经济事务的认识和研究几乎完全依赖于财团的研究机构。日本人都自嘲日本社会本身就是一家超大型综合商社。 那么,究竞什么是综合商社呢?从字面意义上简单来说,商社就是贸易公司,而综合商社就是多元化的贸易公司。综合商社是日本特有的,以从事贸易批发为主,兼具多种经营,在产品、地区和功能方面均进行了充分多元化的跨国公司。一般而言,综合商社具有流通、金融与情报三大职能。在流通领域,综合商社涉足贸易、销售、物流、保险、营销与广告;在金融领域,综合商社涉足贸易融资、贷款与第三方贷款、股权投资;在情报领域,综合商社的海外分支机构负责搜集各方面的相关咨讯,而综合商社总部负责搜集、分析、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信息。 日本经济学家、边际产业扩张论的提出者小岛清说:“综合商社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场所中起中介作用的类市场合作体系,即综合商社作为一个开放的综合体,始终能够凭借集中与灵活权变的行为方式所发挥的多功能、综合有序的运作,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供给与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小岛清的这句话简单地说,即综合商社是个神通广大的中介机构,其活动围绕“中介作用”这一本质特征和市场定位展开的。通过这个非常中介,日本企业之间建立起来一种内在的交互关系,在竞争的同时避免了过度互掐所造成的悲剧;通过这个非常中介,日本企业与政府联系了起来,建立起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政商”关系;通过这个非常中介,日本企业与海外市场链接起来,踩着综合商社预先搭建的跳板,日本企业顺顺当当地走出去了。 在日本人看来,经济竞争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经济战争”是全体国民的“对外战争”,要“内和而外战”,竞争与合作一直是日本财团企业之间的主旋律。综合商社的存在正是日本大和精神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壮大但远没有成熟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怀揣着基业长青的憧憬,饱尝单打独斗的无力感,永远战战兢兢。这么多年来,我们不自觉地重复洋务运动的西学东渐,一味沉迷于对欧关企业制度上的模仿和技术上的引进,虽有部分企业成功地实现了个体的大写化,但遗憾的是,整体看来,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个脱离全球产业链最低端的民族品牌。我们孜孜不倦地向世界500强等优秀企业学习经验没有错,关键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是不够的,个体修炼内功,永远不能强大到足以对付猛于虎的外资联合剿杀。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一致对外,才能真正的强硬起来。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也许,中国企业是时候放下集体性短视,学习一下日本企业的“大和”精神,早日完成产业整合,改变完全仰赖政府扶持的习惯,学会企业联合,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组织,自己给自己一个可靠的“后台”。 很多人会说,日本资源贫乏,企业联合完全出于生计,不足以仿,我们地大物博,完全没有必要。事实上,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以资源换技术的挥霍之后,我们的资源禀赋已所剩不多。我们都知道达尔文先生的那句名言:适者生存。殊不知,他所言的“适应”包括着个体适应和联合适应两种。中国企业在强化个体适应的同时,必须补上联合适应这一课。本书系统分析了日本综合商社的秘密,介绍了综合商社在幕后如何将关联企业做大做强以及其在全球精心布局的惯用计谋,希望对意欲团体化发展和有志于走向联合的中国企业有所裨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