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中外经典的工具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国经典名著”,下篇为“外国经典名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等方面,设置了“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名著概要”、“阅读指导”、“作品评价”、“作品影响”、“作品特色”、“名家点评”等栏目。这些栏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剖析作品,浓缩原著精华,提炼作品主旨,讲述名著背后的故事,捕捉作品中的点睛之笔,给读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跨越鸿篇巨制的障碍,领略名著的风采,同时也为读者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奠定了基础。
经典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本书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中外经典的工具书,能够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把握名著精髓,领略名著风采,并为其深入阅读提供指导。
本书精选400多部中外历史上名气最大、影响最深、流传最广、价值最高的经典名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等诸多方面,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析,为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中外经典提供了权威、科学、全面的指导。
本书设置了“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名著概要”、“阅读指导”、“作品特色”、“作品评价”、“名家点评”等多个栏目,全方位阐释中外经典名著的内涵,能够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把握经典名著精髓,领略名著风采。
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注重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氛围,是方便快捷地了解中外经典名著、获得广阔文化视野的理想读本。
黄帝内经/春秋至战国/“医学之宗”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所作。《淮南子》曾指出:“世俗之贱今,必托之于神农、黄帝。”《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何人之手?对此,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综观历代学者,《内经》现存本的汉代原本是由谁编订一无所知。仅有的争论在于第9篇的部分内容,第66~71篇的全部及第74篇有关“五运”的部分,这些都不见于全元起的校注本,而一般认为是后人所伪造的。由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版的注释中推测这些部分是由唐人王冰补入的,这种看法已被后来的学者所认可。而只有范适是一个显著的例外,他极其繁复地论辩哪些部分是由五代或宋初的无名氏补入的。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说成书于春秋战国说,说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说,说成书于西汉说,或谓更为晚出说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在这个争论上,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名著概要
《黄帝内经》这一名称常常分别冠于《素问》、《灵枢》、《太素》、《明堂》四本书标题前。自北宋以后它常作为前两部分的总称,在这种用法上,它常缩写为《内经》。《黄帝内经》由黄帝与同样具有传说色彩的六大臣之间的对话组成。尽管最著名的部分是黄帝提问,由岐伯作答,但在其他部分这些大臣也参加谈话。全书中他们对宇宙、人们生活的直接的环境与人体、情绪之间的关系、对生活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体内各脏器之间的关系、对生命过程与病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对于病症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如何通过对所有这些的分析而作出诊断与医疗决定都提供了见解。《黄帝内经》流传甚广,现就《素问》、《灵枢》分述之: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对《素问》做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762年,王冰补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经王氏补入了“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本有数十种之多。
《灵枢》:在《汉书·艺文志》名为《九卷》,公元6世纪前后,其名有《针经》、《九虚》、《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之传本。南北朝、隋唐间,《针经》注本多种曾有流传,并见于隋唐及日、朝之医事法令,甚至将其列为医学教材,但未能流传后世。如前所述,宋代刻刊《灵枢》(1135年)后,即成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传于世,虽有12卷本与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内容次第等并无差异。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
《内经》认为: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的作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
作品评价
《内经》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平,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同时,《内经》也早已为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家图书馆所广泛收藏和流传,而且有被部分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在当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内经》也更为医学界所重视。
《内经》中涉及许多高明的医疗技术。例如该书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的外科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技术,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能创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内经》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的思想,追其源则始于《内经》。
阅读指导
《黄帝内经》以对话的形式写成,由黄帝提问,六大臣作答,在阅读上,要把重点放在黄帝的提问、岐伯作答的部分上,这是全书最著名的地方所在,要注意把握书中关于宇宙、直接的环境与人们情绪之间的关系、生活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病症与病症之间的关系等的见解。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黄帝内经》的专业性还是很强的,因而可以先通过阅读一些介绍性的读物做初步了解,然后再进行阅读。在版本上最好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
山海经/春秋晚期/“古今语怪之祖”
作者简介
《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众说纷纭。传统上《山海经》被认为是大禹及其助手益所作,如《论衡》、《吴越春秋》及刘歆的《上山海经表》所说。另外一些人表示怀疑,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已发现:《山海经》编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辑缀,后人又加以假合,与原意相差甚远。北齐的颜之推注意到了书中出现的汉代地名,认为是在秦代焚书之后或董卓所加,此后随着考古学与辨伪学的发展,禹、益之说日趋被否定。当代学者较一致认为《山海经》是由几个部分汇集而成,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但具体看法又不同,有学者认为《山海经》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以《山经》成书年代最早,为战国时作;《海经》为西汉所作;《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为东汉至魏晋所作。有的学者对《山海经》中的《山经》与《禹贡》作比较研究,结论是《山经》所载山川于周秦汉间最详最合。至于时代当在《禹贡》之后,战国后期。
名著概要
《山海经》记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囊括了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矿物、地质、水利、考古、人类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诸多内容。同时也保留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分《五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其中《五藏山经》5卷,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共21000字,占全书的2/3。《海内经》、《海外经》8卷,4200字。《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5卷,5300字。
《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可贵。
卷1~5分为26节,描写了447座中央陆地上的山脉。每座山的描写至少包括它的名字,它距前面提到的山脉的距离,以及关于其植物、动物和矿物的信息。还包括对居住于一座山或者一群山脉上的守护神和怪物以及某些神话传说的评说。当一条河与一座山相连时,原文详细说明了河流的起源和出口、流向以及其中所见的物品。在24个小部分的末尾,还提供了一些有关山精崇拜的规定,这些记载对研究中国早期宗教是十分重要的。
P6-7
自从文字出现以后,至今已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从诗、词、歌、赋,到戏曲、小说、散文、学术典籍,无不凝结了人类的睿智和哲思。经典名著是文明的奠基,是创新的先导,是历史的沉淀。读经典名著,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增长我们的智慧,还能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正如巴金先生所言:“读书是在别人的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不仅如此,读经典名著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正所谓:“品读名著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读经典,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需的,而且是永远必需的。有的古典名著里面包含了计谋、军事的运用、成功的秘诀、社会的规律,这些在任何年代都适用;有的名著文采斐然,可以提高我们的文笔和阅读水平;有些名著有励志作用,看后使我们倍感振奋;有些名著是弘扬人类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读经典名著还可以了解文学常识与各方面的知识,增长见识与眼光;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读名著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不去步那失败者的后尘。从小读经典名著,并加以思考,对孩童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益处。可以使他们通过这些不朽作品去认识、感悟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大人们的说教更有影响和教益。
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我们面对着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任务,无法做到对每一部经典名著都细致阅读,因此高效阅读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中外经典的神韵,汲取经典名著的丰厚精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取经典名著最大限度的滋养,我们精心打造了这本《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
本书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中外经典的工具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国经典名著”,下篇为“外国经典名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等方面,设置了“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名著概要”、“阅读指导”、“作品评价”、“作品影响”、“作品特色”、“名家点评”等栏目。这些栏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剖析作品,浓缩原著精华,提炼作品主旨,讲述名著背后的故事,捕捉作品中的点睛之笔,给读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跨越鸿篇巨制的障碍,领略名著的风采,同时也为读者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奠定了基础。这些栏目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讲述名著的创作时代、社会背景或者著作中的逸事等;对作品的主要内容、情节、人物等进行提纲挈领的勾画;对名著提出指导性的阅读建议;收集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对名著的独到见解,给读者提供阅读名著的不同视角;摘录名著中历经时间考验沉淀下来的不朽词句,引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介绍与名著相关的内容,当做引申阅读。所有这些内容,由点及面,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伸,全方位阐释名著的内涵,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博览群书,领略经典名著的博大精深,并产生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和探求新知的浓烈兴趣。
本书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力图为读者打造轻松愉悦的阅读空间,300余幅精美插图,包括作者肖像、精版书影、文物照片、遗址风貌、传世名画等,全方位、立体的展现中外名著的内涵,让信息的传递更直观、明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趣味,使广大读者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