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学术的习惯,一种思想力的凝聚……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室里,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名师讲座在每周五的下午总是准时而热烈地进行着,热烈于每每现场里的学术氛围,热烈于人人脑海中的思考延伸……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近期讲座的汇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高晓虹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种学术的习惯,一种思想力的凝聚……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室里,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名师讲座在每周五的下午总是准时而热烈地进行着,热烈于每每现场里的学术氛围,热烈于人人脑海中的思考延伸……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近期讲座的汇编。 内容推荐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近期讲座的汇编。 这本以电视传播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讲座文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应景而设的,而是一种学术的习惯,一种思想力的凝聚——试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室里,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名师讲座在每周五的下午总是准时而热烈地进行着,热烈于每每现场里的学术氛围,热烈于人人脑海中的思考延伸…… 而今天,这本精选的讲座合集的诞生,可以说就是这种学术氛围的广泛拓展,以及这种思想光芒的再度传播——所谓“一学校有一学校之学风,一学者有一学者之个性”,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讲座能够体现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术特色,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讲座的专家学者们也各有独到的思想脉络。 目录 电视媒介运作与发展前沿 美国电视游戏节目创新案例解读 跨文化纪录片的传播与经营:Discovery频道的全球化视角与模式 电视频道专业化与品牌战略化 刺激-反应:电视节目创制的主动手法 电视业界践行与思索 电视采访内外的思考 海峡两岸的电视时事评论 我的王作故事:如何做一名好的记者和主持人 从电视到新媒介:一种实证参与的视角 国际传播视阈 大众传播理论和新闻媒体的基本情况:关于议程设置理论和“两极化”的研究 对媒体内容的影响(Influenccs on Media Content) 格伯纳的培养理论研究 传媒、知识分子与政治 多元文化观察 激情四溢的音乐之旅:摇滚乐、Pop、黑人音乐、西部乡村音乐种种 试读章节 首先我想讲讲《谁想成为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这个节目应该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节目,因为它首先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由英国人创建的这么一个模板。在1999年,当时的ABC(美国广播公司)可以说是在被NBC和CBS前后夹击——大家知道,那个时候NBC的电视剧非常火,而CBS一方面有非常厉害的电视剧,另一方面它的新闻杂志《六十分钟》(60 Minutes)、《四十八小时》(48 Hours)等在黄金时段都有相当高的收视率。那么在这种夹击下,ABc可以说是“狗急跳墙”。为什么说是“狗急跳墙”呢?因为按照当时美国电视从业者的观念,恐怕怎么也不能想到你会用一个相当老气的旧样式——游戏节目——来和两大对手对抗。总而言之,ABC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想到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购买了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版权。 美国人一般习惯一周做一期节目,包括游戏节目、真人秀节目,多数情况下也是用这样一个形式来播的。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小时》这样一个连续性这么强的节目在美国也是安安稳稳地一周播一集,有的时候中间有特殊情况,时间段被占领,就干脆不播,隔一周再播。24集整整播了9个月,如果我们同学们在那儿看节目,估计都急死了,恨不得Down下来以后连着看才过瘾——可是美国人就这样。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ABC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一出来,它就安排每周播放四集,这是很不同寻常的一个做法。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样一个样式相当老的节目居然在ABC大获全胜。在1999年末至2000年初这段时间,我们看一看AC尼尔森的收视率排行榜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周榜上的前四名都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无非就是第一名《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周五版,第二名《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周四版……无非是这样的排列略有不同。可以说,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占领了美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排行榜的前四位,并始终保持延续。 这种情况不单使美国电视行业人士大跌眼镜,就连很多文化学者也搞不清楚,觉得太奇怪了——不过这也反过来证明了一个我们一直在讲的道理,就是电视观众的收视倾向永远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东西,谁想研究这个东西,你就准备不断地接受迎头痛击吧。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节目的成功还是值得我们分析的。 这是一个老式的、标准的闯关型的游戏。什么叫闯关型的游戏呢?一般的电视游戏节目就这么几种,一个人玩的就是所谓闯关,这种闯关其实是一种相当古老的主题,几乎所有民族在自己的史诗啊、神话故事啊里都有这样的主题:一个英雄为了得到一件宝贝——这个宝贝可以是一笔财富、一个能够拯救国家的宝物、一个美女、一本武林秘籍……不管什么东西,反正这东西很重要——他为了得到这个宝贝呢,就必须经过一道一道的关口、一次一次的考验。这个考验对他的勇气、意志力、体力、智力等各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英雄当然是没有问题,一步一步地闯过关之后,最终得到宝物。这其实是传统的叙事中非常常见的主题,这种主题呢,在电视游戏节目中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上个世纪50年代在美国非常火暴,风行一时的《六万四千美元问答》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式。40年前这种方式就很盛行了。具体来说呢,这个节目经过层层选拔选出10名选手,一道题的快速抢答,谁答对了、速度最快,谁就可以进入这个节目了。它和我们中国直接Copy人家的那个《开心词典》有点不同,早期的《开心词典》是一个经典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模式,除了没有一百万美元,其他什么都有。这个节目不同的就是它的第一阶段的题是二选一,第二阶段三选一,第三阶段四选一,第四阶段五选一……而这个《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呢,各个阶段题目是由易到难,但是所有的选项都是四选一这么一种形式。当参赛者每答对一道题的时候,他就得到一定数量的奖金,这个奖金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最后第15道题答对了,就获得一百万。其中还有一些基本的规则,比如说当你遇到一道新题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不答了,就停在这里了,那么你以前所得的奖金就归你了。但是如果你答错了,在第一阶段就归零,什么也没有,在第二阶段你可以得到16000美元,第三阶段可能是32000美元。反正是你进入一个阶段,你所得的钱数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你会掉到一个台阶上,不至于掉到底。但是总而言之这样的一个节目呢,我们看一看比较老的五六十年代的节目,它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 那么这个节目有什么创新呢?最主要的就是在它的过程当中加了三条救命线,就是加了三个新的环节。这个也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模式能够卖出版权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不人家不买他这个模板。钱数不是一个创新概念,三条救命线却是这个节目的创新概念。选手可以有一次机会去掉一半选项,当你完全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回答,你也没有其他的拯救手段的时候,你可以在剩下的两个里蒙一次,蒙对的概率是50%。第二条救命线就是现场求救,当遇到一个属于流行文化的问题,而选手在这方面又不太在行或者不太确定的时候,他通常会选这条线。由现场的观众按那个表决器,如果它是属于一个流行文化的问题,多数情况下观众选的多的那个选项就是正确的,当然也有时候会出现各个选项支持率差不多的情况,那就比较痛苦了。最后一条救命线呢,就是给朋友打电话。会预先安排一个求助对象,你在30秒之内把你的问题问出来并且让他回答,你可以按照他的来回答也可以不按照他的来回答。 那么这三条救命线,一方面给了选手一个救助机会,在这样一个寻宝母题里加了一个救助母题,也是在这种传统历史叙事里经常遇到的。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戏剧性,这个戏剧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对任何一个选手来讲,答题相对来讲比较刻板,也就是说,一个选手自己选择的、独特的东西很难表现。当然了,上个世纪50年代也出现了一些答题高手,一方面他们什么都知道,另外一方面他们很善于表演,明明是很有把握的题他们也沉思半天,然后结结巴巴地说出来。但是毕竟是被动的。这三条救命线,因为是掌握在选手自己手里,有的选手很会用这三条线,有的就不是很会用。用得好不好,效果大不一样。这样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反映选手个性、塑造人物的这么一面。我们看到在利用这三条线的时候,选手确实是各有各的风采。 节目在美国开播了两三周以后,出现了第一个获得一百万美元的获奖者。那位是一个确实很了不起的选手,当他答第15道题的时候,他还有一次给朋友打电话求助的机会,然后他说,我要用这个机会。主持人问,“你跟谁通话?”他说,“我要跟我父亲通话。”于是打通了电话。现场观众就都等着他问,可是他没有问,他在电话里说,“老爸,我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现场,我拿到一百万美元了,你祝贺我吧!”他爸爸就祝贺了他一下,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方式他用得很奇怪,但是又用得很富戏剧性。这说明他非常胸有成竹,对答案很有底。这个时候主持人问,“你还没拿到呢,到底哪个是正确答案?”他回答了。主持人说,“你答对了”,然后纸花掉下来,一百万美元到手。所以其实这三条救命线的运用,是可以发挥选手的这种个性特点的。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样一个节目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就是环节的创新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其实跟很古老的40年前的老式电视游戏节目在样式上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奖金更高,场景更炫,加上了一些访谈性内容来塑造人物。这些都没有什么本质变化,但是新的环节就让节目面貌有所改变,而且有效地提升了节目吸引力。所以一些新环节,不是整体的变化而是局部的变化,也可以使节目产生很新的状态。P4-7 序言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近期讲座的汇编。 这本以电视传播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讲座文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应景而设的,而是一种学术的习惯,一种思想力的凝聚——试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室里,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名师讲座在每周五的下午总是准时而热烈地进行着,热烈于每每现场里的学术氛围,热烈于人人脑海中的思考延伸…… 而今天,这本精选的讲座合集的诞生,可以说就是这种学术氛围的广泛拓展,以及这种思想光芒的再度传播——所谓“一学校有一学校之学风,一学者有一学者之个性”,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讲座能够体现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术特色,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讲座的专家学者们也各有独到的思想脉络。 诚然,中国传媒大学是一所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为发展定位的高等学府。因此,虽然每一场讲座可能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质,但是在宏观层面它们都体现了一种“全媒体”、“大传播”的理念建构。这种建构的意识既缘起于我校长久以来的学科传承,又来源于我校今后发展的学术规划;这种建构更充分体现了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独到风采。 同时,由于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广电业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全面的产学研关联,我们的这些讲座在中观层面主要还是切合了电视媒体的内内外外、方方面面,从现象到本质、从问题到方法、从业务到理论、从产业到运营、从中国到西方……关于电视媒介的传播思想在我们的讲座中不断拓展、不断升华。 那么,具体到微观层面来看每一场被我们精选出来的讲座,您会发现:苗棣、张方、陆地、雷建军等来自媒介研究学界的专家、学者会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各种论述方式来描述电视媒介运作与发展的前沿、趋势;王志、李峰、李潘、梁东等诸多传媒最前线的知名电视人把他们在工作中最生动、最鲜活、最深入的收获与付出、经验与教训通过讲座传达出来;而且,在中国传媒大学听到的讲座也是国际化、多元化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韦恩·旺达、法国巴黎第二大学的雷米·里埃菲尔以及来自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林念生等诸位教授将他们对于媒介、传播、文化的深入而独到的认识与大家全面分享。 这本讲座文集已然成辑,但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的活动却并没有完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讲座的风景将会继续点缀核桃林与白杨树掩映的中国传媒大学校园,而其中的精彩内容也将继续化为纸上风景,使得无缘身临讲座现场的普通读者,也能借助阅读,感知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的核心思想力以及这些思想背后的传媒精神与学术坚持。 最后,我们期盼有更多的传媒研究学者与业界精英能够来中国传媒大学开设讲坛,期盼这些讲座文集能够继续出版到第二辑、第三辑乃至更多,也期盼您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讲座文集,有所感悟、有所思索、有所收获! 高晓虹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节目创新:第一,节目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工作;第二,创新可以是新环节的设置;第三,创新可以是多种元素的拼贴;第四,创新更应该是新思维方式的应用;第五,一切创新的核心在于,符合当前社会文化状态和受众状态的新理念的产生。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苗棣 质疑,不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形式,它是一种态度。 为什么要质疑?我能够做到,王志的性格就是这样,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A和B之间距离最短的就是直的线段,用一句话能够说清楚,我为什么要用两句话呢? ——原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制片人、主持人、记者 王志 作为一名新闻传播类院校的学生,你们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话,光有娴熟的新闻实践技能还是不够的。你不光需要会写作、会采访、会拍片、会剪辑,还需要对自己的新闻实践进行思考,能够自觉抵御来自政治、商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巴黎第二大学法国新闻学院教授 雷米·里埃菲尔(RemyRieffel)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