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朱良志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曲院风荷,为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以湖景和荷韵著称,曲曲景致,引人入胜。本书以其为名,用其意也。

中国传统艺术在世界上有其独具的特点,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也是如此。中国艺术理论本身就是供你玩味的,如同你在大自然中,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尽享性情之乐,这样的理论也要求你体味,将你的经验融于其中的体会。本书重点不在对具体的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是意在打通艺术理论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寻找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智慧。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数次关于艺术理论讲演的汇集,也是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艺术理论的一个简约报告。共十讲,涉及到中国艺术理论中比较重要的十个问题。第一讲听香,讲形神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讲含蓄,以“曲径”名之;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小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扁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目录

引子

第一讲 听香

第二讲 看舞

第三讲 曲径

第四讲 微花

第五讲 桔树

第六讲 空山

第七讲 冷月

第八讲 和风

第九讲 慧剑

第十讲 扁舟

初版后记

三版后记

试读章节

他在“荷花香里下鱼钩”,显然意不在鱼,而在他的深心。笼罩在香的世界中,延续着香梦,烟翠的熏染、花意的氤氲,使他心荡神驰。他在此嗅到了自己生命的香味。

我们为什么常常嗅不到自己生命的香味,那是因为熏染的结果。依佛教的观念,人的熏染有两种,一是污染,一是净染。也可以戏称为,前者是“臭染”,后者是“香染”。这两种染力好像在拔河,就看你生命的内力了。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无法避免这种熏染,关键是你内心中盼“信心”。在佛教讲对佛性的信心,一个世俗的人,我想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生命力量的“信心”,对自己清洁本性的肯认。

古人有云:“自从去年一握手,至今犹觉两袖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王维有诗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看来这满山的空翠,所打湿的并不止人的衣服,还有他的心灵。

李商隐《偶题二首》之二云:“清月依微香露轻,曲房小院多逢迎。春丛定见饶栖鸟,饮罢莫持红烛行。”清月下淡淡的幽香氤氲,伴着朦胧的醉意,穿行在曲房小院的夜色中,心为这天地所“打湿”。真是夜来一片名香,与月熏魄。“饮罢莫持红烛行”,这一句最具胜义,不要以光打扰这清幽阒寂,不要吓走这轻轻浮动的香影。醉意中这香影,在诗人的心目中,是天地问最美的景致、最动人心魄的力量。王安石有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暗香浸润着人的心灵。艺术家喜爱这样的境界,并非处于对香的喜爱,而是推崇一种清香四溢的精神境界、一种人格风标。李日华题画云:“竹光浮砚春云活,花气熏衣午梦轻。”以及我上引的李日华所谓“烟霭湿我衣”、“山翠落幽襟”云云,包含的意韵是:我在这生命的清净悠远的境界中融化了,提升了,我的心灵随着这屡屡不绝的馨香起伏,盘旋。衣香人影太匆匆,我在这暗香中浮动,浮动。道德至上主义者说:好香用以熏德;而艺术家说:佳艺用来熏心。禅门有语道:“野花香满路,幽鸟不知春。”此之谓也。

不要误认为,中国艺术家都如宝玉一样,乃是浪荡的花痴,艺术家可能并不是什么鸳鸯蝴蝶派,并没沾染上什么花问的柔腻,也没有香奁的脂粉气。他们笔下的花草美人,只是其内在心念的表征,他们要在美人香草中寻找自己原有的活泼、原有的天真、原有的生命香味。

欧阳修有《踏莎行》词,其云:“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词的大意是:旅馆前的梅花已经凋零,溪桥旁的柳树已抽出嫩细的柔条。春草散发出清香,春风送来暖意,我正趁此时骑马远行。路越远,离愁越浓,绵绵无绝,就像那潺潺不断的春江水。柔肠寸断,粉泪盈盈,且不要登楼望远倚危栏。莽莽平原的尽头就是春山,而相思人更在那春山之外。这首词的上片写一男子远行,下片写闺中的思念,全词扣住一个“远”字展开思考,游子感到离开他的所爱越来越远,他想象中的佳人的思念也会给拉扯得越来越长。这首词可以说在距离的不断延展中展开的。这首词的妙处并不在思妇的粉泪,欧阳修在这里对心理的距离作了出神入化的把握,他的用思可以说别在香粉外,如《诗经》中的“蒹葭之致”,正是理想欲把捉而无从把捉,才握时有,一松手无,其中蕴涵着迢迢不断如春水般的心灵期许。我说这样的作品有心灵的香味。我们若不留心,以为这位诗人是老夫聊发风流狂,就错了。他们推崇生命中的香花、香山、香路、香光、香界、香影,其意并不在香味,而在心灵之追求。

我们再来看五代温庭筠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首词散发浓浓的脂粉气息,一个慵懒的女主人公,午后起来,梳妆打扮,香气扑鼻,但却只有表面的香,缺少内在的蕴涵,和欧阳修的词截然不同。

我国有楚辞的香草美人的传统,这个传统影响深远,从艺术方法上说,它是一个以物比德的传统;从内在精神上说,它强调树立内在人格的风标,撇开其政治斗争的内涵,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人格精神珍视的传统,王国维说,楚辞的传统在“要妙宜修”,这是很有见地的;从美学观念的发展看,楚辞确立了内美和外美相融的美好世界,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灵心融合的传统。

请看《九歌·湘夫人》的一段描写。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妈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蔟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乌何萃兮蒴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苣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檫,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薜蕙榜兮既张……

湘夫人似乎降临在江北洲,望着渺渺天际,我心中充满了哀伤。瑟瑟的秋风又起,萧萧落叶飞下洞庭湖的轻浪。踏着白殖我引颈眺望,相约在那夕阳西下的时光。但所思的人儿不至,耕像那山鸟落水草、渔网挂树上。沅水有芷草啊澧水有兰,思念情人啊又不敢言……为迎我的妙人就在水中筑堂,将那亭亭的荷叶当盖,将那青青的荪草当墙,还用那香椒的芬芳熏染厅堂。桂木为栋啊木兰为梁,用辛夷花作门楣,用白芷装点她的闺房,再拉下薜荔作帘幕,就以那芳香的蕙草作绣帐……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装点一个芬芳世界,迎接他的新娘。这芳香的世界就是他的理想。《离骚》中有所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就传达了这一精神。诗人是一位以香为生命滋养的人,你不见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爱香如命,“吾既滋兰以九畹兮,又树蕙以百亩”。香是他的天国,是他的乐土,是他的众香界。

……

P17-19

序言

北宋书法家米芾爱石如命,他曾对自己所收集来的奇石行跪拜礼,呼石为“石兄”。太湖石是中国园林叠山中的最爱,米芾用四字评太湖石,叫瘦、漏、透、皱。这四个字真是说得好。一拳知天地,顽石有乾坤,这四个字可以说打开了一条通向中国艺术奥府的通道。

瘦,如留园冠云峰,孤迥特立,独立高标,有野鹤闲云之情,无萎弱柔腻之态,如一清癯的老者,拈须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尘。瘦与肥相对,肥即落色相,落甜腻,所以肥腴在中国艺术中意味着俗气,什么病都可以医,一落俗病,就无可救药了。中国艺术强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朴茂沉雄的生命,并不是从艳丽中求得,而是从瘦淡中撷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色即空,淡去色相而得色之灿烂,停留色相之上,而失世界真意。“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据说是五代荆浩所写的这联诗,正反映了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漏,太湖石多孔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通透而活络。漏和窒塞是相对的,艺道贵通,通则有灵气,通则有往来回旋。计成说:“瘦漏生奇,玲珑生巧。”漏能生奇,奇之何在?在灵气往来也。中国人视天地大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荡欢快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相因,相互激荡,油然而成盎然之生命空间。生生精神周流贯彻,浑然一体。所以,石之漏,是睁开观世界的眼,打开灵气的门。

透,与漏不同,漏与塞相对,透则与暗相对。透是通透的、玲珑剔透的、细腻的、温润的。好的太湖石,如玉一样温润。透就光而言,光影穿过,影影绰绰,微妙而玲珑。

皱,前人认为,此字最得石之风骨。皱在于体现出内在节奏感。风乍起,吹皱一湖春水。天机动,抚皱千年顽石。石皱和水是分不开的。园林是水和石的艺术,叠石理水造园林,水与石各得其妙,然而水与石最宜相通,瀑布由假山泻下,清泉于孔穴渗出,这都是石与水的交响,但最奇妙的,还要看假山中所含有的水的魂魄。山石是硬的,有皱即有水的柔骨。如冠云峰峰顶之处的纹理就是皱,一峰突起,立于泽畔,其皱纹似乎是波光水影长期折射而成,其淡影映照水中,和水中波纹糅成一体,更添风韵。皱能体现出奇崛之态,如为园林家称为皱石极品的杭州皱云峰,就文理交错,耿耿叠出,极尽嶙峋之妙。苏轼曾经说:“石文而丑”,丑在奇崛,文在细腻温软。一皱字,可得文而丑之妙。

瘦在淡,漏在通,透在微妙玲珑,皱在生生节奏。四字口诀,俨然一篇艺术的大文章。

再好的石头毕竟是石头,它是僵硬的、冰冷的,甚至可以说是死寂的。同样,假山像山,毕竟不是山,纵然模仿得再像。但米芾以至很多中国艺术家,却将石头看通了,看活了,从石头中看出了生命,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看出了宇宙山水的广阔,石头被看成和自己心灵密切相关的朋友。

玩味中国艺术理论,真像品赏一段太湖石。

后记

在安徽教育出版社朱智润社长、鲍康健总编的帮助下,拙撰《曲院风荷》再次获得重新出版的机会,趁这次重版之际,对本书作了小规模的修改,改写了部分内容,删除了一些冗赘的表述,并改正了原书中的一些错讹。责任编辑王竞芬女士又为我仔细校改了全书的文字,美术编辑朱锦女士再次为斟酌本书的插图而辛劳,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渴望读者诸君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记于己丑年初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