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徵是现代儒学宗师。作为史学家,由史学昌明儒学。他认为,儒家经典“《诗》、《书》、《礼》、《乐》,皆史也,皆载前人之经验而表示其得失以为未经验者之先导也;另一面,中国史学通贯儒学,儒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核心。柳诒徵发表论著,对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学之干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在现代科学昌明的物质状态下”,以孔教拯救现代社会,“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侪对于全人类之一大责任也”。以柳诒徵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柳诒征(1880-1956),字翼谋,晚号劬堂,江苏镇江人,史学家、图书馆学家、杰出学者。
本书以流畅的文笔,较为全面的叙述了柳诒征的生平事迹,展示了柳诒征通过刻苦自学、勤奋努力成长为著名国学大师的人生道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的评价了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揭示了柳诒征的学术思想、学术特色和治学精神。
本书立论充分,分析中肯,观点新颖。作为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人物评传,填补了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柳诒征的家庭是镇江城内的贫弱户。柳氏家庭如同所寄居的城市一样,是逐渐衰落的。柳诒征的祖辈本是诗礼之族,书香世家,到了他的父辈,家道已经衰败不堪,他的父亲柳泉仅靠文墨资本,以教授学生维持全家生计,每月收入只有五千铜钱。
公元1885年,柳诒征父亲突然病故,本已贫弱的家庭,雪上加霜,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旧社会的妇女是不能抛头露面,打工谋生的,柳诒征的母亲只得带着他和他的姐姐,投靠离城不远的外祖父。众亲戚和慈善机关同情他母子的处境,每月接济给他们母子银元二元,铜钱二千,以作生活费用。他的母亲则每月送二元钱与外祖父,以算作房饭钱,及添补衣衫、各项零用。为了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他的母亲还做针线活售钱。这时的生活十分艰苦,长大以后,他每每回忆起这段生活,说:“小时候谈不到营养,餐时经常只有一块红酱豆腐,母亲姐弟三人赖以下饭。”这种以一块红酱豆腐佐餐的艰苦生活,一直过了十多年,直到柳诒征考取了生员,教授学生,每月有了四十银元的收入,及多寡不等的书院膏火,才得以改善。
与母相依为命,依靠亲属、慈善机构周济的艰苦生活,不但使柳诒征从小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培养了他孝敬母亲、仁爱乡里的道德风范,培养了他奋发向上、刻苦勤劳的毅力品格。他长大后,自号“劬堂”,就是取不忘幼孤家贫、母教成才、终身勤苦自砺之意。“青灯有味是儿时”,儿时是人生旅途的始发站,正是儿时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他学术体系中重孝道、讲仁爱的思想内核。
中国有句老话,“子不教,父之过”,似乎教子只应是父亲的职责。然而,事情往往不会顺着常规发展,当一个家庭的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就必须挑起教子的重任。几千年来,禀着母性的博爱、坚韧、自尊、自强、聪慧、贤德教导出忠臣义士、饱学大儒来的大有人在。远的不说,近代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人物胡适,就是由寡母教导成长的。柳诒征的母亲正是这种可自立于天地之间的教子有方的贤能良母。
柳诒征外祖父家姓鲍,是殷实富有的仕宦大族,有晓读诗书的家学传统。他的母亲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读经书,会做诗文。柳诒征父亲病逝后,他的母亲毅然承担起教子读书的责任,每天教柳诒征读四书五经,以及古文、唐诗等。
P4-5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还是在大一时,我知道了中国近代有过一场疑古之争,也知道了柳诒征先生。只不过,当时的印象,他是一个思想保守的复古主义史学家。
时隔数年,柳诒征先生最有代表性的学术名著《中国文化史》再版,我得以通读全文,对他的印象有了改观。去年,我接受了撰写柳诒征评传的任务,开始对他的生平行事、学术著作进行全面的研讨,由此,更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正是本着这些全新的认识,我写就了这部不尽成熟的书稿。
柳诒征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学者,他的学术成果丰富多彩,他的学术体系博大精深,要准确地把握他的思想脉络,恰当地评判他的学术得失,全面地总结他的学术贡献并非易事。我深知自己的学识、功力,所以,当我接受撰写其评传任务时,颇费了一番踌躇。然而,当我想到这位卓有建树的国学大师在当代备受误解的历史命运,想到至今尚未有人全面、客观、公正的对他进行评判,便下了决心,不揣浅陋,去完成这个任务。
当我全力投入撰写这部评传时,我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这就是资料的匮乏。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开介绍柳诒征先生的文章极少,而他的一些重要论著,解放后一直未予再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多方努力:走访亲朋,四处查寻,最后总算将其资料大体搜罗完备。
为了能清晰地反映出柳诒征先生生平、学术的原貌,我也就如何规划这部评传的结构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一般人物传记,通常以年代为线索,以行事为纲目。然而,柳诒征先生并非传奇式的人物,他一辈子埋首书斋,以著书立说见长,如按一般人物传记结构来写,非但很难生动地表现出他的人物特点,而且,可能难以反映出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其学术特色。因此,我决定先集中介绍他的生平,然后以其不同阶段的主要学术成果为线索,逐一加以评述。这样一种结构,可能有不够圆浑之感,但它却比较切合柳诒征这位国学大师的人物特征,能够系统地反映出其学术发展的脉络,及其主要学术成果的短长。
有人说,学术研究也是“遗憾”的艺术,我同意这种观点,但我决不把“遗憾”作为对研究缺失的自我解脱。我公开申言:我追求完美。只是自己的学识、功力一时难以达到完美,因此,我希望这部评传问世以后,能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教,以帮助我克服缺失,逐步接近完美的目标。
在搁笔之际,我要对业师卞孝萱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如果没有他的大力举荐,没有他的热情鼓励,没有他的热心指导,没有他所提供的宝贵资料,我既不可能走进《国学大师丛书》编写者的行列,也更不可能完成这部书稿。
孙永如
1992.11于南京大学学生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