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的俄国文化地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汪之成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一定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上海的俄国文化,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内容推荐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记录从上海开埠到今,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精彩场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魅力。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主要面向来沪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全书通过轻松的笔触,以讲故事的生动方式,将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这个东方国际化都市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经线,人物、故事、社会生活、地标景观等是纬线,经纬交织,明珠璀璨,立体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

目录

出版说明

一套连接上海与世界的书 何承伟

总序

中国文化在交融和激荡中升华 熊月之

壹 旅沪外侨中的特殊一族——俄国人

 1、来沪较晚

 2、增速最快

 3、无根之人

 4、从“穷困潦倒”到“衣冠楚楚”

 5、上海国际都市文化的台柱

 6、俄侨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7、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8、入籍俄侨,回归苏联

 9、白俄难民,撤离上海

贰 北方来客——“罗宋人”在上海

 1、俄国驻沪总领事馆及格罗谢其人其事

 2、开创与主营中国电信事业半个世纪——大北电报公司

 3、开中外合资银行之先河一华俄道胜银行

 4、联结远东与欧洲的纽带——义勇舰队公司

 5、集邮珍品_一俄国客邮局发行的纪念邮票

 6、轰动中城的不速之客——斯塔尔克白俄难民船队抵沪始末

 7、顽强的格列博夫及其远东哥萨克军团余部

 8、租界的“守护者”——上海万国商团俄国联队

 9、“一·二八”事变与法租界俄国义勇队

 10、同舟共济——上海俄侨的社会团体及慈善机构

 11、圣母大堂与圣尼古拉斯教堂

 12、面向旁人,拯救难民——俄国正教会医院

 13、上海的“涅瓦大街”——俄商与霞飞路的崛起

叁 难忘的记忆——俄国人的生活习俗

 1、高雅端庄的衣着服饰

 2、三六九等的居所

 3、“绅士风度”与“女士优先”

 4、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的婚礼习俗

 5、恪守教规的生育丧葬习俗

 6、难民生涯使俄罗斯人更迷信

 7、因地而异的俄人圣诞——新年习俗

 8、最隆重的宗教节日——“帕斯哈”(复活节)

 9、“罗宋大菜”风靡上海

 10、霞飞路上的“山东帮”,入乡随俗的“罗宋汤”

 11、罗宋面包——闻香寻踪

 12、“伏特加”与俄人的饮酒习俗

 13、“萨莫瓦尔”与俄人的“茶道”

 14、红红火火30年——俄罗斯的咖啡文化在上海

肆 上海国际舞台的瑰宝——俄罗斯艺术

 1、南京大戏院与以俄籍乐师为主体的工部局音乐队

 2、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拓荒者——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中的俄籍教授

 3、“空中云雀”——苏石林

 4、礼查饭店与叶尔莫尔爵士乐队

 5、华懋饭店中的沙俄宫廷演奏冢

 6、汇中饭店与别尔沙茨基五重奏组

 7、伦斯特列姆爵士乐队在百乐门

 8、浪漫曲演唱大师——韦尔京斯基

 9、大光明和世界男低音歌王夏里亚宾

 10、“夜莺”的美妙歌喉,“雄鹰”的矫健舞步一普拉托夫哥萨克合唱团

 11、白雪皑皑高加索,春潮澎湃伏尔加——扎罗夫顿河哥萨克合唱团

 12、合唱指挥大师马申及捷列克哥萨克合唱团

 13、“雷雨”中的繁漪——普里贝特科娃及其上海俄国话剧团

 14、兰心大戏院与缤纷璀璨的俄罗斯歌剧演出

 15、蜚声上海艺坛的俄罗斯古典芭蕾舞

 16、国际饭店的“舞后”——俄罗斯通俗舞蹈家

 17、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国际舞台——上海俄侨乐圣阿甫夏洛穆夫

 18、俄国文化的载体,侨民生活的写照——上海俄侨报刊一瞥

伍 当代上海与俄罗斯文化

 1、精湛技艺诠释经典剧目,视觉与听觉的完美享受——俄罗斯古典芭蕾舞重返上海舞台

 2、老歌陈酿,怀念流金岁月;多彩艳丽,舞艺热烈剽悍——令人如痴如醉的俄罗斯民族风情歌舞

 3、惊心动魄,激情刺激——世界顶级的俄罗斯大马戏

陆 附录

 1、大事年表

 2、标志性建筑

 3、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843年上海辟为通商口岸后,先后在沪定居的有来自58个国家的外侨,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外侨总数已逾6万,其中约四分之一为俄侨。然与其他各国外侨相比,俄人显为一特殊的群体。

1 来沪较晚

在上海租界形成之初的20年内,没有一个俄国人在沪定居。最早在上海居留的俄人,是那些原先住在汉口的俄国茶商。19世纪60年代起,俄商开始在汉口收购红茶,并设厂制成砖茶,由水路沿江而下,运至上海,再经海道转运出口至俄国。汉口俄商为处理繁忙的贸易业务,常到作为主要中转站的上海,并在上海逗留一段时间;而一些著名的俄国茶行,如百昌洋行、顺丰洋行和新泰洋行等,还在上海设立分行或代理号,其所雇之行员便成为在沪居住的俄国侨民。然自1865年至1890年代初,上海每年平均仅有4名俄侨。19世纪末起,俄侨人数开始缓慢增加,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公共租界的俄侨大体在360人左右。与其他各国外侨相比,俄侨人数仍较少,且大多互不往来,既无社团组织,亦罕见共同参与之社会活动,更无艺人旅居沪埠。

2 增速最快

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批旧俄贵族、资本家、文武官员和知识分子,仓皇逃离俄国。自1918年初起,俄难民蜂拥抵沪。据沙俄驻沪总领事格罗谢统计:自1900至1917年间,来沪俄侨仅有248人,平均每年不足15人;而自1918至1931的14年间,抵沪俄侨为14836人,即平均每年多达1060人。其中出现过几次高潮,即俄国革命后的1918年、1922年远东滨海地区白俄抵抗运动结束、1925年上海工人大罢工及1929年中国和苏联在东北地区发生武装冲突之后。十月革命前,上海俄侨人数约有400余名,仅占上海外侨总数的2%。而至1936年,公共租界共有外侨38915人,其中俄侨3017人;法租界外侨总数为23398人,其中俄侨11828人;两界合计,俄侨总数为14845人,占外侨总数(62313人)的24%。可见,在18年的时间内,俄人在上海外侨总数中的比例增加了12倍,成为上海人数最多的西方侨民。

3 无根之人

旅沪俄侨在十月革命前人数虽少,却均系帝俄臣民,由驻沪俄国总领事馆管辖,受俄国政府保护。十月革命后,由于苏维埃政权尚未被列强各国所承认,故上海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当局仍继续承认旧俄驻沪总领事馆,并视俄总领事格罗谢为上海俄人之当然代表;旅沪俄侨亦与其他各国外侨一样,继续享有领事裁判权。然十月革命后驻华俄使领馆的微妙地位及其种种侵犯中国主权的活动,日益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1920年明23日,北洋政府要求关闭俄国驻华外交使领机构,停止旧俄驻华公使、领事等外交官待遇。西方各国虽在事实上默认中国政府之决定,但坚持要求保护俄侨,并设立一些管理俄侨的机构。1921年,北洋政府决定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管理俄侨通商事务局,旧俄外交官以不支薪的中国官员身份供职。

1921年3月7日,管理上海俄侨通商事务局正式开办,由外交部特派江苏交涉员许沅兼任总办,格罗谢任主持局务的会办。该局按中国法律对旅沪俄侨进行管理。1924年5月31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了《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又称《中苏协定》。同日,两国政府宣布恢复正常外交关系。同年7月1日起,管理上海俄侨通商事务局撤消,旧俄领馆移交后成为苏联驻沪总领事馆。自此,不承认苏维埃政权的绝大部分俄侨,皆成为没有国籍、没有护照、不受使领馆保护、没有法律意义上的身份之无国籍难民。他们虽有民族,却无国可归,成为“无根之人”。这一切使他们在上海的流亡生活尤为艰难,并具有了异于其他各国外侨的诸多特点。正如德国著名小说家艾利希·雷马克在其长篇小说《流亡曲》的卷首语中所说:“没有根的生活,是需要勇气的。”

4 从“穷困潦倒”到“衣冠楚楚”  经过十月革命与国内战争的风暴而流亡至沪的白俄难民,原先大多衣不蔽体,疲惫不堪,分文不名。

P4-7

序言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

—套连接上海与世界的书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总编辑何 承伟

凡搞图书出版的人都知道法兰克福书展,那是了解图书世界的窗口;但参与期刊出版的人,就不太清楚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世界期刊联盟大会,其实,那是讨论世界期刊产业走势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会议。上世纪90年代的中期,中国还不是会员,自然就无法参加。有幸的是,自那时起,我代表中国期刊界,跟着有关同仁,奔波世界各地,盼望着有矗一天能以正式的身份坐在世界期刊联盟大会的会议厅里。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加,影响力的扩大,2002年的春天,在南美阿根廷的首都,中国期刊人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

交流,总是有来有去的。在整个申请加入的过程中,世界的明友自然也会应邀回访我们的祖国。其间,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当我尽力把参观的项目安排得丰富多彩,有文化的,自然的,历史的,更有现代的,面对这些,国外友人虽然赞叹不已,好话连连,但总感到有点不满足。朋友熟了,我就直截了当地问:“你们到底想看什么?”

没想到他们竟然说:“我们最想看我们的祖国与你们这里有关联的地方!”

一句话提醒了我,于是英国朋友走进外滩12号——汇丰银行旧址,韩国朋友来到了位于马当路的一幢石库门房屋——当年韩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以色列朋友不仅要看大名鼎鼎的上海音乐学院,说该院的建筑与他们有关,还穿街走巷,来到不知名的舟山路59号,一间很小的屋子里。说美国总统卡特的得力助手——前美国财政部长犹太人麦可·布卢门撒尔在上海避难的8年时间里,就住在这里……

我没有想到,若干年前的往事竟然还有这么大的穿透力,难怪我后来到了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也点着名要去看看那里的上海村。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同行问我:“面对有7000万人来参观的世博会,你最想出的是什么书?”

我脱口而出:“我最想出的是《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

这就是出版这套连接上海这座城市,与世界各国朋友心灵的大交流书系的真实的原因。

提出这个选题设想,立即得到了上海社科院、上海市档案馆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的首肯和大力支持。在各方的通力协作下,《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这套丛书以独特崭新的面貌、以中文版和外文版两个版本,呈现在海内外广大读者面前。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记录从上海开埠到今,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精彩场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魅力。作为一部面向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文化普及作品,在编辑过程中,始终追求要体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

首先它是—本享受“悦读”的书。《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主要面向来沪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全书通过轻松的笔触,以讲故事的生动方式,将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这个东方国际化都市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经线,人物、故事、社会生活、地标景观等是纬线,经纬交织,明珠璀璨,立体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一些读过这部书的专家也由衷感叹:“上海的国际文化包容性,能够以这样新颖独到、通俗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想到,实在是耳目为之一新!”

其次它是—本好看的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图片对于初来乍到的海内外游客,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让书中的图片更出彩,各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丛书合作方上海市档案馆专门组织人手开发“珍档”,整理出了从未公开过的珍贵档案资料照片'供本书独家使用;学者教授也“倾囊而出”,熊月之、陈祖恩、汪之成等著名专家,都把自己数十年研究积累的“全部家当”奉献了出来;著名摄影家尔冬强先生,为此书献出了杰作;还有社会上的—大批热心人士,如蔡建忠先生等,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此外,本书的地图也是精心创意的产物,既实用又值得观赏、收藏。

另外它还是—本可查可读的工具书。本书作为文化和旅游兼备图书,在做文化的同时’凸现其实用性和知识性,具备查考功能。全书的百科知识、表格、指示图星罗棋布,向海内外人士详细介绍各国文化在上海的标志性特点,以及提供实际的旅游参观信息、休闲服务信息等。

为了让来上海的朋友真正觉得,上海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不仅有介绍有关国家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还有近30年,这些国家参与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所创建的新的标志性的工程和活动项目。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是当代上海城市精神的写照。本书的出版,不仅让外国友人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与有关国家的历史,更会促使双方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望《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这套大书,能成为连接上海与世界的一座桥梁,在满足外国友人的心灵需求的同时,也能了却一个中国出版人的心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