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是笔者对目前浩瀚繁杂的法与全融文献资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法与全融的相关理论做了梳理,深入分析了“法与金融”理论的核心——“法律起源论”,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第二部分从第五章到第九章,这一部分是作者近年来在该领域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作者的近年来的多篇论文,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作者对转型时期中国本土问题的解读,同时也是笔者对“本土化、中国化”的法与金融理论的一些探索性尝试,我们统称之为中国的证据。本书的第十章则是关于介绍法与金融的应用分析。
前言
0.1 本书写作的背景及意义
0.2 本书的结构及内容
0.3 本书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0.4 本书的几点说明
导论
第1章 法与金融理论——研究当前金融与增长本质的迫切需要
1.1 法与金融:一个简要的述评
1.2 法与金融:现有研究中的几点质疑
1.3 法与金融:未来研究展望
1.4 法与金融理论:一个初步的反思性评论
第2章 法与金融理论的核心——“法律起源论”剖析
2.1 信托法是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最具标志性的差异之一
2.2 信托制度真会对金融发展产生影响吗?
2.3 为什么法律起源是重要的?——几个假说
2.4 法律起源真的是内生的吗?
2.5 本章小结
专栏:法律是否可以移植?
第3章 法与金融理论模型——内涵、解读及启示
3.1 模型1:信息不对称、法律制度与状态验证成本
3.2 模型2:投资者保护、“隧道效应”与公司价值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政治与金融发展——一个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法律起源论”
4.1 引言
4.2 对“法律起源论”的考问
4.3 国家权力与法律起源:20世纪各国的事实证据
4.4 政治经济学的差异能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差异吗?
专栏:一个典型例子——英国和瑞士
4.5 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度安排与金融发展——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
5.1 制度安排与金融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专栏: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5.2 社会资本、法治水平与金融发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法律、金融发展与增长——中国样本的经验证据
6.1 反思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中国之谜”所提出的问题
6.2 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
6.3 转型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
专栏:什么是好的市场经济?
6.4 经济转型期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6.5 变量、数据与假说
6.6 研究框架设计与实证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法律变革的中国模式挑战经典法与金融理论
7.1 金融法律变革与“路径依赖”:若干启示
7.2 中国的法律变革模式分析
7.3 中国的金融法律变革理念
7.4 中国的金融深化模式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法律、投资者保护与证券市场治理结构转型——法与金融的中国证据之一
8.1 重提“韦伯命题”:由法律失灵与公司治理失灵引出的问题
8.2 已有的研究文献回顾
8.3 法律制度边缘化:“关系网”对法律的“挤出效应”
8.4 法律与司法的功能性收敛
8.5 治理结构转型、法律变革与法律移植:中国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抉择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经济转型中的法治水平、政府行为与地区金融发展——法与金融的中国证据之二
9.1 问题的引出
9.2 政府主导改革与千预金融发展
9.3 几个待检验的假说
9.4 变量与数据
9.5 研究框架设计与实证分析
9.6 结论性评述与研究展望
第10章 法律不完备、政府管制与非正式制度——法与金融的中国证据之三
10.1 问题的引出
10.2 转型经济中的法律制度失范与制度结构失序
10.3 经济转型期制度结构规范问题及策略
专栏:正式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吗?
10.4政府管制与执法之外的机制:中俄金融市场的治理案例
专栏:中国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和作用
10.5 全书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