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初学者,本书中的很多概念(质化研究、量化研究、方差分析、扎根理论等),加上真实、具体的实例,将引领你一步一步踏入教育科学研究的大门。
如果你是中级学者,想要解决研究概念、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等技术问题,本书中介绍的常用方法加上前辈学人的“前车之鉴”,想必能让你体会他们“指定思痛”后的“真情告白”!
如果你恰巧是在大学里开设研究方法课的新手教师,那么拿这本书当教材定能满足90后那些挑剔大学生的胃口!
然而我们想告诉你的是,无论你处于以上哪个阶段,这本书中那位可爱的教授,都会笑着对你说:“放轻松啦,教育现在就告诉你……”
本书围绕教育研究的整个过程,从研究问题的构思、文献数据的处理、研究框架的拟定、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研究结论的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方面给读者呈现教育研究的全貌;一一方面指出并且洋细地回答了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诸如研究问题从何而来、如何勾画“研究之流”、如何给研究问题塑形、怎样用数字说话、数字之外是什么、如何进入敏感地带、 孰因孰果等。最后针对如何累积研究结果,延伸研究长河,编者指出论文“不发表便发霉”,鼓励研究者将之作为研究者学术上的责任,认为只有将研究结果公诸于世才能让其他人从中得到一点点启示,从而使别人可以在这长河中迈进一步。
一、研究问题从何而来?(研究问题构思)
二、如何勾画“研究之流”?(文献综述)
三、这是什么样的研究?(研究框架)
四、如何给研究问题塑型?(操作定义与抽样)
1.操作定义
2.抽样
五、怎样用数字说话?(变量与问卷)
1.您知道自己在问什么吗?
2.问卷与量表从何而来?
3.发问卷得注意喔!
4.收回一大堆问卷怎么办?
5.你怎知道你在问想问的东西?(信度与效度)
6.数据分析
7.三角验证
六、数字以外是什么?(质化研究方法)
1.适合质化研究的问题
2.质化研究的样本获取
3.质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族志学(ethnography)
4.扎根理论
5.现象图式学
6.个案研究
7.叙说探究
8.质化研究的资料收集(访谈)
9.焦点团体访谈
10.质化研究的效度
11.课堂观察
12.水火能容吗?
七、能力可以测量吗?(能力研究问题举例)
1.为什么要探讨能力?
2.一般能力的测量
3.特殊能力测量
4.问题解决能力
5.学生能力测量及表现等级
6.评估的多样化
7.标准参照测试与正态参照测试
8.能力测验中的罗氏(Rasch)模型
八、如何进入敏感地带?(熟悉操作技巧)
九、孰因孰果?(因果关系探讨)
十、长河如何延伸?(研究结果的累积)
1.如何下结论?
2.如何撰写报告?
3.不发表便发霉?
附录编者感言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