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尔·凡尔纳,法国科幻小说家。186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他一生共出版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其中包括代表作: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他的小说可分两大类:一类在未知的世界中漫游,另一类在已知的世界中漫游。他的作品景色壮观、情节惊险、构思巧妙、引人入胜。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本书为他的科学幻想小说《漂浮的城市》。由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工程师布鲁内尔设计的超级巨轮大东方号被誉为19世纪英国历史上的工程奇迹。这艘载客四千人、载货六千吨的“漂浮的城市”从诞生之日起便历经坎坷,充满传奇。
由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工程师布鲁内尔设计的超级巨轮大东方号被誉为19世纪英国历史上的工程奇迹。这艘载客四千人、载货六千吨的“漂浮的城市”从诞生之日起便历经坎坷,充满传奇。
1867年3月18日那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涌向利物浦港,争先恐后登上大东方号巨轮。渴望早一刻开始他们横跨大西洋的旅行。亲自体验一番在这座“城市”里的生活,并盼望这艘巨无霸能够如期驶向纽约港。大东方号这次跨洋航行是否一帆风顺?它在大风大浪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险情?船上的游客在海上浮城中究竟如何度过漫长的时光?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为什么去纽约港?乘客们在巨轮上有怎样的离奇遭遇?《漂浮的城市》将一一为您解开谜底。
1867年3月18日那天,我抵达利物浦。大东方号将于几天后起航驶向纽约港,我便是来搭乘这艘巨轮的。这次海上之旅纯属我个人兴致所至,并无他意。乘坐如此巨型客轮穿越大西洋的确令我心动不已。我欲趁此领略一番北美风情,不过,这倒还是其次。体验大东方号航行才是我的首要目的,登上陆地之后再去看看这个令库柏赞叹的国度。这艘蒸汽客轮可谓造船史上的杰作。它不单是一艘巨轮,更是一座漂浮的城市,一座脱离英国本土的郡城,经过跨海航行之后,将与美洲大陆连为一体。我可以想象这一庞然大物在巨浪中行进的场景,它要与狂风抗衡,敢同大海较量,海反倒相形见绌,拿它没什么办法了,浪潮再猛烈,大东方号亦不为所动,稳稳地矗立于一望无际的汪洋之中。须知遇上同样的风浪,大名在外的瓦里奥号和索罗菲里号也会像个小艇似的,飘摇不定呢。我当时的遐想,也仅是到此为止。可是这些想象,在随后的越洋航行中,我竟然能逐一亲历。我的所见所闻,远远超出了海上航行的方方面面。如果大东方号不仅仅是一个用来航行的机器,如果我们认同它承载的是一个世界,那么它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们在此间耳闻目睹的林林总总的人生百态、可叹可笑的真情流露,也就真的不足为奇了。
我从车站直接赶往阿德尔菲酒店。大东方号定于3月20日正式启航。我很想看看巨轮出海前最后的准备工作,便特意托朋友找到安德森船长,求他允许我提前登船,好心的船长答应了我的请求。
第二天,沿默西河岸继续向下走,我来到一处低地,这是一个自然天成的默西河边的码头。经过浮桥,我上了一艘名为新王子号的木船,站在上面能感觉到浪潮的起伏。利物浦位于默西河左岸,有许多船只在这里靠岸接乘客,随后送客人到利物浦的伯肯海德小城。
默西河同泰晤士河一样,不过是条微不足道的小河,虽然它流人大海,但称其为江却有些名不符实。事实上它是一块庞大的注满水的陆上洼地,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水坑,其深度可以接纳最大吨位的巨轮。像大东方号这样的超大客轮,世界上大多数港口均严禁停靠。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泰晤士河与默西河的河口处,建起了两座繁华的商业城市——伦敦和利物浦;格拉斯哥城坐落于克莱德河口,也是同样的原因。
在新王子号的底层边,一只蒸汽小船正生火待发,它是专门用来发往大东方号的。待我踏上甲板,那里早已挤满了前往蒸汽巨轮的工人和各种苦力。当维多利亚塔七点的钟声刚刚响起,小船便松开缆绳,在默西河上顺流全速前进。
我们的小船刚刚启动,我突然注意到新王子号的底层站着一位身材高大的青年,此人气质高雅,不同于普通的英国军官。我怀疑自己遇见了多年未见的老友,那位在印度军队服役的上校。可是又一想,肯定是我搞错了,因为麦克·埃尔文上校不可能已经离开孟买,如果真是那样,我应该知道的。麦克·埃尔文可是一个欢快无忧,开朗乐观的人,而眼前这位虽然面貌近似,但看上去却神情忧郁,仿佛身陷某种莫名的痛苦中而难以自拔。总之,飞快的小船渐行渐远,我无暇仔细观察他;刚才由于相貌相似,他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一会儿,这一切也就全都被我抛在脑后了。
大东方号停靠在上游离岸约三英里处,前方依稀可见利物浦城沿岸的民居。在新王子号上一时无法看得到它。待船转过河流的第一个弯道时,我才隐约看到了它那气势庞大的船体,它恍若一座烟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小岛。大东方号逆水流微微回转,所以船首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片刻功夫,我们的小船绕过船头,终于看到了这艘蒸汽巨轮的完整身躯。我惊叹它的硕大无比!三四条运煤船停靠在它的侧翼,正在向吃水线上方的装货舷门倾倒燃煤。大东方号旁的那几只三桅帆船相比之下仿佛是几条小船。帆船的烟囱竟然够不着巨轮舷窗的下线;它们的顶桅杆也没有高过巨轮的舷墙。这个庞然大物倒是可以用吊艇杆轻松地将这些船只吊起,置于甲板上,拿它们当蒸汽小艇来用。
我们的乘坐的小船渐渐向大东方号靠近;由巨轮右艏柱下方划行至左舷停下,船体的锚链在海浪的推力下一直紧绷着。小船恰好停在大船侧面的舷梯下方,舷梯宽阔平坦,沿船体折返而上。我们脚下的浮桥仅与蒸汽巨轮的吃水线齐平,这是大东方号满载时应该达到的标准水位线,而此时它要高出水面两米。
工人们纷纷急匆匆走下小船,去爬那通向舷门的长长的舷梯,真不知它有多少级梯级。我仰头朝上,身子向后倾斜着,仿佛一名游客仰望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那样,我在仔细观察大东方号的涡轮。
虽然涡轮桨板的长度足有四米,但从侧面望过去,这些轮子倒略显几分单薄;可是从正面再看,便立即现出它们硕大无朋的本来面目。我不禁对这些涡轮样式优雅的框架大加欣赏,坚固的旋翼叶毂,全套系统的支点,用来保持三个轮缘间距的错综复杂的横向支撑,以及各个涡轮泛出的红色光晕。所有这些机械装置被罩在机器上的庞大鼓筒的阴影遮住了大半。眼前的景象的确令我印象深刻,的确让我因某种神秘而威猛的力量而浮想万千!
此刻,那片片用螺栓紧固的木桨板需要聚积多大的力量,方能击打迎面冲击而来的湍流啊!当强大的机械装置一次次有力地拍打惊涛骇浪时,掀起的层层浪潮将会呈现怎样一种沸腾的场面啊!试想,在这些直径为五十三英尺,周长一百六十六英尺的巨型涡轮的推动下,载重近万吨的大东方号全速前进时,涡轮的转速将达到每分钟十一转,空旷的鼓筒内将发出雷鸣般的震天巨响!
全部乘客都离开了小船。我踏上带有凹槽的台阶,一会儿功夫,便跨入这艘蒸汽巨轮的舷门。P1-4